標籤:

【問道玄真】64期預告:《論語》述而篇——仁遠乎哉?

11月24日【問道玄真】64期

《論語》第十九講

地點:南嶽逸山逸水酒店大堂

時間:19:30——21:00

《論語·述而篇》是《論語》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內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玄真講經實錄

子之所慎:齊,戰,疾。

孔子說,我對三件事很謹慎。第一個是「齊」,這個齊通「齋」,齊者齋戒沐浴。孔子認為,內心是否乾淨,是不是很躁動,是不是做到了身心整潔是很關鍵的事情。

戰,就是戰爭。孔子在他的著作里很少談戰爭,但是並不代表他不懂戰爭。他認為戰爭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能輕率。

疾,就是健康,衛生問題,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養生之道。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韶」是上古時期舜時古樂曲名。孔子在齊國的時候,聽到了「韶」以後,三個月時間吃肉的時候都不知道是肉了。當然,這只是一個比方,指的是孔子在聽到這個樂曲以後很沉迷。

孔子之所以能聽出這首曲子的高深,讓他自己三個月不知肉味,是因為他真實感受到了古人藝術修養,本性流露出來的音樂魅力,是天籟之音,所以才能讓他有這樣的感嘆,古人怎麼可以做出這麼好的曲子?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孔子到哪個國家,這些國家的國君都很防備他。但是他在衛國時候過得很好。衛國的國君、大夫包括衛靈公都很喜歡他,很受擁護。冉有有一天問他的師兄子貢,「我們的老師是不是想當衛國的國君啊?」

子貢曰:「諾,吾將問之。」 「諾」就是回應了一下,子貢沒有直接回答冉有,他只是說,「哦,我進去問下我的老師看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進去以後,子貢沒有直接跟老師問老師,你是不是想當衛國國君啊?他說,「伯夷和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啊?」孔子說,這兩個人是古時候的賢人。孔子對這兩個人也是很讚歎,讚歎他們為賢人。

曰:「怨乎?」子貢又說,「這兩個人不吃周朝的糧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他們有沒有怨恨周文王和周武王?」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說,他們兩個人追求的是道德上的完美,品德上的建樹。使得其所,求仁而得仁。你不是想追求道德完美嗎?你做到了,又有什麼好怨呢?

從這點,子貢得出了一個結果:孔夫子是不會搶奪衛國的君王。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粗茶淡飯就很好了。把手臂曲起來做枕頭,躺在床上睡覺。樂亦在其中矣,安貧樂道,樂在其中。這句話很有名的,孔子不追求奢華,從這點看出來,他不被外界物質環境的誘惑。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段話剛好是對上段話的補充,我為什麼不當國君呢?如果我要用違背仁義的行為去搶奪這個國家的國君的話,這是不義的,這種富貴與我而言如浮雲。

孔子的內心有自己作為聖人的操守,該追求的東西追求,不該追求的東西就算是給我,我也不要,他能擺脫虛榮的誘惑,不追求虛假的東西,更多地追求內心的恬淡和安寧。至於當不當官,是富是貴,猶如浮雲,這是孔子的追求,聖人的操守。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據說孔子當年特別喜歡讀《周易》,韋編三絕,韋編就是穿的繩子。他讀這本書,繩子都斷了三次。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加」就是增加,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我搞懂了《易經》講的這些道理,可以無大過。

我們現在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也不在乎錯不錯,沒有對自我有個要求,對自己的道德修養,品德完善無所謂。把每一天過好,該吃該喝,該玩該樂就行了。這應該是很悲哀的事情。我們學習聖人的言語,思想,就是要告訴我們,聖人是怎樣做人做事的,是怎樣精進的,我們該如何效仿。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孔子說話很儒雅,很文氣,說話總是有根據,說話特別有講究。他說,《詩經》、《書經》、《禮記》這三本書都通了,讀精了,讀懂了,說話就容易有雅言。所以,古人講,腹有詩書氣自華。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葉公好龍就是這個葉公,他特別喜歡龍,他住的皇宮,大院到處都是龍。有一天,葉公問子路,「你的老師是什麼樣的人?」子路不回答,一轉身就把這件事情向老師彙報。他為什麼不直接告訴葉公孔子是什麼樣的人呢?因為說實話,孔子是個不太好總結的人,優點太多,到了後世,才有人總結他「溫良恭儉讓」。

子路回去後跟老師說,「葉公來問我你是什麼樣的人?」孔子笑著說,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你為什麼不說,你的老師一旦上進起來,連吃飯喝水都忘記,做事情很沉浸在裡面,吃飯睡覺都忘了。」

孔子是個很精進的人,君子終日乾乾,很精進,很好學。樂以忘憂,因為很發憤,專心致志做學問,有所感悟,心裡很快樂,忘記了憂愁。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都忘記馬上要老了。

從這段話看出來,孔子的一生就是學習的一生,精進的一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時每刻都在進步,都有新的發現,新的探索,他就是這麼一個專註的人。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說,我之所以那麼好學,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說白了,是我知道自己不是生而知之。人有三種,一種是生而知之,生下來就很聰明,不用學。還有一種人,學而知之,通過自己努力刻苦學習,增長自己知識和智慧。還有一種人是磨而知之,受挫折,到處碰鼻子,然後總結經驗。還有一種,死而不知,到死了都不知道,這是我加的。孔子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問題,他之所以那樣努力,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是一個生而知之人。

孔子說,我並不是生而知之的,我之所以有這麼好的文化,能夠肩挑起中華文化傳承和發揚,原因是好古。就是特別喜歡繼承傳統的文化,思想。喜歡讀古書,喜歡繼承古人的精神。

敏以求之者也,敏,敏銳的去學習身邊的事和物,懂得去學習,歸納,分析和總結,所以才取得智慧成就,學問成就和做人的成就。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子的學生說,我們先生這個人有四個字不說:怪、力、亂、神。

「怪」就是怪現象,「力」就是好打鬥, 好爭鬥,不講修為,不講謙讓,總是在顯擺自己有多棒。「亂」就是胡思亂想。社會很亂,沒有秩序,沒有規則,很亂。「神」就是神神叨叨。今天做個夢,明天遇見神,後天看見鬼。這就是正信,我們大部分人現在是迷信。

當一個人真正明白了,開悟了,就會越來越平實,而不是越來越玄乎。平實就是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該幹活幹活。內心很坦蕩,很自在,這就是修行歷程。愚者樂之,智者厭之,有智慧人不喜歡這些東西,會很平實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是對學而篇的發揮。前面講過,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也。同時,學而篇也講到,無友不如己者,我所交的朋友沒有一個不如自己的。怎麼解釋這段話?三個人在一起走,必有一個可以做我的老師,不是一個,而是兩個。比我強,可以做我的老師,比我弱,一樣可以做我的老師。每個人身上都有你學習的東西。我們可以學習他的優點,同時也可以通過他的缺點折射出我們自己身上是不是存在?所以稱之為,其不善者而改之。

用老子的話來說,以萬物為師。所有的一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作為我們的老師,向自然學習,向萬物學習。

這段話告訴我們,一個真正對自己有要求,上進的人要懂得向身邊的人和事學習,同時也告誡自己,降伏自己知足,自傲的情緒和問題。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

桓魋是宋國的大夫,當年他覺得孔子的威脅太大了,想殺掉孔子。 孔子在宋國的時候很危險。他的學生就提醒老師,「桓魋這個人想殺你。」孔子說,「上天生了我這樣的一個人,讓我懂得了,具備了繼承傳統文化和道德理念的本領,那麼他能奈我何?能殺得掉我嗎?

知道有一個人要殺他,孔子一點也不害怕。知道上天生了他,這麼大的智慧,有這麼好的德行,就是要來傳承中國文化,發揚這種文化的人,肩挑道義的人。所以他不怕有人殺他,也知道殺不了他,他根本不害怕。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有一天,孔子跟學生講,「你們這些學生總以為我對你們還有一些藏私,總認為我講學問時只講一半或是講七分,沒有給你們講透講深,藏著掖著。實際上,吾無隱乎爾,我真的沒有隱藏什麼。」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我沒有哪個學問不是在我的行為當中,在我的語言當中所表露出來的。我的生活中點點滴滴都涵蓋我做人做事的學問,你看我怎麼做人做事就可以學了。」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教學就是圍繞這四個字,文、行、忠、信。

「文」代表知識,文章和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不僅僅是會寫文章,會寫書,更多的是為人知識,做人的道理。

「行」就是行為,操守,德行。從廣義角度講,就是功業,做出事情出來了,有成就。孔子教文化教四個方面,一個是知識和文化,怎麼立身處世,怎麼待人,怎麼對待父母,師長?怎麼為臣為君?怎麼做一個君子?

「忠」可不是我們講的要忠於君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孔子講的不是這個忠,他講的更多的是盡心忠於更多的事。

「信」就是信義,做人要講信用,要誠實守信,儘可能做好自己的修為。文和行往往是對外,忠與信使對內,四者之間也有聯繫。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孔子感嘆,生在我這個時代,古時候的聖人我已經見不到了,也沒有了。孔子認為周文王,堯舜禹是聖人,但是這些聖人都死了,見不到了。但是,這些聖人遺留下來的文化精神,我們只要向他學習,能夠按照聖人所說的話去完善自己。做到的話,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從這點可以看出,孔子那個時代,君子也是很少的,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孔子接著講,真正的善人,我活了那麼大歲數了,一個都沒有見過。有句話說,做一件善事容易,做一輩子善事難。存一個善心容易,存一輩子善心難。我們修行也好,做人也好,真正能夠做到一天24小時不起一個歪念頭嗎?不說錯一句話嗎?不辦壞一件事嗎?我們道教的祖師邱祖講,無過便是福啊。不犯錯誤就是有福的了。

得見有恆者,斯可矣。雖然不是一個完美的善人,但是只要有一份堅持為善行,為善語,為善心的人,就很棒了。

亡而為有,「亡」通無,就是沒有當成有。很多人喜歡吹,沒本事把自己吹成有本事,沒有這個境界把自己說的有這個境界。

虛而為盈,沒有文化,沒有知識。沒有真本事,到處顯擺,人家會笑話的。

約而為泰,約是節約的意思,本來是應該要節約,但是不這麼做,享受安逸。

難乎有恆矣!為什麼道德、學問、文化越來越衰弱,是因為社會上只要出現這三種現象,文化就很難以為繼。或者是人身上具足了這三個問題,做事業也好,做學問也好,道德也好,是難以有成就的,也是一定會出問題的。

以無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用我們今天話來講,不腳踏實地。

老子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你踮著腳跟站能站多久?你大步往前跑能跑多遠?孔子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應當要平實,要實事求是,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不行不可恥,不行可以學。要務實,不要來虛的,要踏踏實實,一點點來學習,這樣才是對的。

推薦閱讀:

[道家養生]問道武當山:清靜無為的「長生之術」
《向孔子問道》4、親情出於天性(傅佩榮)
2《問道樓觀》
【梅苑題畫】王昌齡︱嵩山問道開靈智,邊塞馳懷著大成
清 張崟《探友問道圖》(丁淇題跋)

TAG:論語 | 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