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字奶奶給孫子當老師 隔代教育誤了留守兒童

  連日來,記者在對留守兒童調查採訪中發現,留守兒童大多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共同生活。由於監護人年邁體弱,受教育程度偏低,留守兒童在學習上得不到切實有效的督促、幫助和輔導,導致學習成績普遍偏差。隔代監護,在孩子教育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憾。

  學習:不識字的奶奶給孫子當老師

  6月30日,記者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左中旗敖包蘇木幺伯吐嘎查。這是個有著400戶人家的小村子,村裡不少人家都蓋起了鑲著瓷磚的大瓦房。午後的村路上,很少能看到有人在走動。走進村民羅大娘家,三間寬敞的房間里瀰漫著冷清甚至壓抑、無奈的氣息。儘管老人看著我們很好奇,還是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今年65歲的羅大娘每天的任務就是照料好7歲的小孫子龍龍,再有就是餵雞、餵豬。說起孩子的教育,老人急忙找來筆,讓龍龍在捲煙紙上歪歪扭扭地寫下了幾個阿拉伯數字,老人在一旁很有成就感地笑著……

  也難怪,羅大娘沒讀過書,連十個阿拉伯數字還認不全呢,為了小孫子明年上學,老人是現學的。龍龍沒有什麼玩具,每天在院子里跟著大黃狗跑來跑去,困了,倒在院中果樹下就睡。「原打算讓他爸媽把他帶走,但是城裡學費太貴,一進學校門就得好幾千,念不起呀,我又一個大字不識,根本管不了!」望著跑出去的龍龍,羅大娘滿臉的惆悵。

  監管:「奶奶和媽媽管教不一樣」

  12歲的佳樂是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庫倫旗扣河子鎮小學5年級學生,三年前,她的父母雙雙去安徽打工,把她留給爺爺奶奶照看。以前,佳樂學習成績非常好,是班上前三名的學生。但在父母出去打工後,小姑娘變得沒有以前活潑、開朗了,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對於爺爺奶奶來說,孩子能吃飽穿暖,不出大事就行了。「農村孩子有幾個上大學的?考上了咱也供不起,能認識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奶奶的「教育」對佳樂產生了極大影響。「奶奶說,不上大學一樣能打工,能賺錢。」佳樂說。媽媽和奶奶管教不一樣,這讓孩子感到很茫然。

  「爸爸、媽媽快一年沒回來看我了,過年時也沒回來。」11歲的庫倫旗六家子鎮讀小學的瑩瑩提起把自己狠心留守在農村的爸爸媽媽,眼淚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儘管這個學期期末,數學成績只考了32分,可是,寧可挨頓打,她也希望爸爸媽媽能回來看看。奶奶不識字,再加上家務負擔重,根本談不上能對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和監督。在教育孩子方面,動輒就是打罵,「奶奶有時也看著我學習,但是,有一次我腦子裡想媽媽,把書拿反了,奶奶看到書上的人頭朝下了,給我一巴掌。」瑩瑩小聲地說著。

  心理:「我到底是誰的孩子」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左中旗敖包蘇木三家子小學徐淑梅老師告訴記者,由於長期得不到父母關愛及有效教育引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令人擔憂。因為心理壓力,一些孩子變得內向、沉默、孤僻。

  11歲的董斌是科左中旗某小學四年級學生,父母離婚的他由姥姥姥爺帶大。剛上學時,小董斌活潑、好動、聰明、愛提問題。前年,父母離婚後,母親又去了大連打工。去年開始,董斌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聽話,無端的生氣,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來,討厭與人交往。姥姥也不願意跟這個「不懂事」的孩子聊天。董斌在與媽媽通電話時,極不耐煩地質問媽媽:「我活著就是多餘,我到底是誰的孩子?」

  採訪中,幾乎每個監護人都能舉出一大堆在對留守孩子教育上存在的問題。諸如學習成績差、難以管教、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等等。對於留守孩子來說,爺爺奶奶們所謂的「管教」與否,區別僅在於打罵或放縱而已。

  記者手記

  莫讓「隔代教育」誤了孩子

  採訪過後,稿子卻遲遲沒能動筆,總覺得心裡少了些什麼。為了自己,更為了下一代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接受教育,一批又一批農民紛紛選擇走出去。於是,高大的瓦房蓋起來了,拉下的「饑荒」還上了。可是他們的孩子面對文盲抑或是受教育程度偏低的爺爺奶奶輩們的「隔代教育」,前途顯得渺茫。

  缺失正常家庭教育的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多方面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有的性格孤僻、厭學、喜歡在外面混,甚至沉迷網路遊戲、打架鬥毆,被學校開除者也有之。

  面對這個渴望溫暖的特殊群體,面對這些孤獨無助、找不準方向的孩子,我們期待,留守兒童的呼喚會得到越來越多的回應,包括他們的父母家人及我們每一個人。(通遼日報 康桂君 王彥春) 

推薦閱讀:

有利兒童學業的風水
722.看圖說話86~聚餐
兒童肖像攝影欣賞【攝影二】
Sandnes Mix №0508----大兒童童裝
兒童故事視頻大全 (絕對好看絕對好聽)

TAG:教育 | 兒童 | 留守兒童 | 奶奶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