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年俗日曆

中國年俗日曆(2010-02-24 10:38:15)

轉載

標籤: 正月 年節 習俗 民間文化 雜談 分類: 文化沃土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俗傳雞為「五德之禽」,正月初一占雞,無論是從諧音還是從雞的「五德」來說,這一天都是吉日。

這樣的吉日里,自然講究也多。這天忌殺雞,忌做蒸(爭)、炒(吵)、炸、烙(落)的炊事活動。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所以忌動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引來「掃帚星」,招致霉運。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這天還要早起,爭先恐後焚香鳴炮迎新年,是謂「搶春」,認為起得越早福氣越多。

正月初一的飲食,也有「萬事開頭話吉利」的寓意。「有錢沒錢,吃餃子過年」,因為餃子是吉祥的元寶形狀。有些地方,這天吃的是隔夜飯,除夕之夜預先把正月初一整天的飯用蒸籠蒸好,放在第二天吃,意思是「接連不斷炊」。

正月初二

農曆正月初二,是春節過後的「首節」之日。民間有首節上墳的習俗。

按一些地方的風俗,正月初二是「開年」日。廣東等地吃「開年飯」相當講究,髮菜、生菜、蚝肉、鯉魚、鯪魚等是必備菜肴,寄寓了「生財好市」、大吉大利之意。這天黎明,民間還有祭財神的習俗。如舊時太原市民,都要趕往府西街的財神廟去進香。

農曆正月初二還有「姑爺節」的俗稱,是民俗中回娘家的日子。有些地方,姑娘回娘家時,必準備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禮物雖薄,情意卻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們的思念之情。

正月初三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民間對正月初三很重視。據說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後又稱「小年朝」。

正月初三,舊時又稱「開井日」。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要拿香火、素菜供於井欄,並將井上除夕所封的紅紙條揭去,名曰「開井」。初三夜,要把年節時用的松柏枝及所掛門神門箋等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的俗諺。民間以為,正月初三還是穀子的生日。這一天要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和豆類,因為「豆」與「斗」同音,不吉利。

在有些地方,這天也是女婿給岳父拜年的日子,俗稱走初三。但按有些地方的習俗,這天是「赤狗日」,不宜外出,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貧」的意思,所以也不在這天宴客。

民間亦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還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被老鼠叼走。並要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

正月初四

民俗中,正月初二、初四、初六,都是走親戚的時間,初四這天最為熱鬧。初四的走親戚和初一的拜年不同。拜年是禮節性、祝願性的一種過場,走親戚體現出的則是親戚間的情感。走親戚在禮節上不像拜年那麼複雜,隨意性較強,一般會在親戚家從早呆到晚,不僅要吃飯,還要一起聊天、打牌,不像拜年那樣只是坐坐而已。

在舊俗中,正月初四,還是諸神重臨人間之時。農曆臘月廿四送諸神上天庭,讓這些神仙在天上歡度春節,兼向玉帝彙報一年來人間善惡諸事。過了春節,在正月初四,諸神返回人間。民間流行一句俗諺:「送神風,接神雨」。意思是說送神之時,老天常常颳風,而正月初四接神,又常常降雨。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又叫「破五」,之前禁忌此日皆可破。比如,這天就可以做新飯、捏餃子,俗稱「捏五」。

正月初五,俗傳是財神生日,也是接財神的吉日。在零時,家家戶戶打開門窗,燃香放炮點煙花。這天,各個店鋪也聞雞鳴即起,鳴放鞭炮,迎接財神。

舊時,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此外還有一種頗有特色的風俗,那就是「送窮」。有的地方,初五夜裡家家要送窮灰:把灶里草木灰和屋裡院內土灰打掃乾淨,送到村邊十字路口,堆在路上。然後磕頭上香,口中念道:「窮灰窮灰你快走,俺家金銀滿屋流。你這一去別再來,回來門子也不開。」念罷站起,在窮灰堆上點幾個大炮,把窮灰崩得四散飛濺。最有意思的是安徽省鳳翔縣,破五這天吃餃子、包餃子時,要點一炷香,在盛餃子餡的盆上繞來繞去,然後才包。意思是要將「五窮」之類趕攏來,包將起來,煮熟了―――不只是趕走,而是要吃掉。

正月初六

在有些地方,正月初六也有「送窮」的風俗。而有的地方,初六是個出門走親戚的好日子。

正月初七

依民俗,舊曆正月初七為「人日節」,亦稱「人勝節」。相傳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在這一天,官府不能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教訓孩子。

在「人日節」,古時有戴「人勝」的習俗,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戴於頭上,或貼於屏風等處。既講吉利,又是一種裝飾。是日,人們還喜歡製作各種「花勝」(類「人勝」,樣式為花朵)相互饋贈,稱為「贈花勝」。

飲食方面,這天人們要用七種新鮮蔬菜加米粉做羹食用,稱「七樣菜」。各地物產不同,「七樣菜」所用品種不同,但都是以其諧音寄託美好願望。民間在此日,還要吃春餅,並煎餅於庭院,謂之「天」。

舊時,這一天也是仕女出遊,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南方一些地區,還有「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坐,把魚肉、配料倒在盤裡,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撈動魚料,口中還要不斷喊:「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正月初八

民間認為,正月初八是穀子的生日,稱為「穀日節」。正月初八還被民間稱為「八仙日」,許多地方這一天要外出遊玩,有「游八仙,去百病」的說法。相傳正月初八這天夜裡要舉行祭星儀式,有錢人家擺108盞燈花,一般人家最少是9盞,代表等九位流年照命星宿。在這神秘的燈花群照耀下,長輩要向兒孫講「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直至所有燈花燃盡,全家互道「星禧」後,才重新亮起燈光,放響鞭炮。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被稱為「逛廟日」,老百姓要到廟裡進新年第一炷香。

還有一種說法,民間認為,農曆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玉皇大帝的生日,俗稱「天公生」,亦稱「天日」。這一天里道觀都會舉行祭天儀式,以示對天公的感恩。百姓人家也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自午夜零時起一直到當天凌晨四時,都可以聽到鞭炮聲。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又稱「石頭節」,按舊俗,這天忌動石器(「石(十)不動」),並要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等。舊俗要在除夕日於這些石器上貼春聯,過了這天,才可啟封使用。

不少地區以正月初十為「老鼠娶親日」,舉行祀鼠活動,俗稱「十指」。晉東南地區習慣用谷面做蒸食,稱為「十子團」,夜晚時置於牆角供老鼠吃。晉南地區則在牆根置放麵餅,慶祝老鼠娶媳婦。忻州地區習俗是在這天要吃莜麵或高粱面魚魚。婦女們搓魚魚一手五根,兩手同時動作,面板上搓動著十根細長的面魚,故把這一天稱為「十指」。搓面魚的時候,要捏一些花轎同時蒸熟,放置牆角瓮底等處,以備鼠郎娶親使用。而在晉北,晚上忌點燈,忌說話,以免驚擾了娶親,惹下鼠神,一年為患。

這一天,民間還有許多希冀豐年的活動。晉南地區,用麵食蒸成農作物禾穗形狀,象徵農業豐收,並把此日稱為「實子日」。晉東南地區則用谷面捏成十二個燈盞(閏月年則捏十三盞),象徵十二個月。按順序擺在籠里,蒸熟後仔細觀察,哪一盞里有水,表明哪一個月有雨水,以此預測旱澇豐欠。

正月十一 ——正月十六

有童謠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叫上元節,上元節是佛道兩家及民俗的結合產物。按很多地方的傳統習俗,元宵燈節包括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正月十三就開始上燈,十四日叫「試燈」,十五日叫「正燈」,十六日叫「罷燈」。上元前後,張燈三夜,各地要在這天搭起牌坊、鰲山、燈棚,扭秧歌,打社火,玩獅舞龍,大放焰火花炮,鑼鼓喧天,路上還要點火樹,由此拉開盛大節日的序幕。

元宵燈節期間,也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早在漢武帝時期,宮中始有放燈火之俗。唐代的上元放燈達到一個高潮,本來平時宵禁,不許夜行,而上元佳節卻例外,為的是讓百姓觀燈遊玩。

上元佳節期間,除了放燈、花會、吃元宵外,還有一項雅舉,即「打燈謎」,此舉始於宋代。

臘月廿三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國封建社會裡,諸教並存,神靈之數眾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可能是為了易記易行,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並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廿三。

老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到臘月廿三傍晚,便由一家之主的爺爺出面,先到灶房,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上供品。此時奶奶便用凈泥塗飾爐灶,那叫「掛袍」。供品有芝麻糖、糖瓜還有涼水一碗、草料一碟,奶奶說那是為灶王爺之馬而備的。

上香後,家中男性按尊卑長幼排列依次三叩首,同時口中說禱詞:「上天好話多說,壞話少講」。然後爺爺會用糖稀往灶口一抹,或將一塊糖投入灶中,用意是粘住灶君之口少說話,即便說出話來,也是甜言。香燃盡之後,取出香根,與揭下來的灶王爺紙像及草料等一同燒化,將涼水潑在地上,灶王爺便送走了,只等除夕夜再接回來。

臘月廿四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年從農曆臘月廿三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老百姓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記得小時候,一到臘月廿四,媽媽通常先用蘆席或者布將屋中的床鋪傢具遮罩起來,用毛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和大雞毛撣子將牆壁上下打掃乾淨,再擦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後,家裡煥然一新……

送灶神是「官三民四船家五」,說的是官府是在臘月廿三,民間是在臘月廿四,而水上的人家就到了臘月廿五了。一般到臘月廿五這天,灶神才真正送完了。

臘月廿五

「廿五,磨豆腐……」民謠里這樣說,也正是從這天起,人們開始準備過年的年貨。這一天,家家戶戶拿出自家當年新收、或買的黃豆,泡在水裡,等豆子膨脹,便拿到豆腐坊,推磨、搖漿、點豆腐,正月里用來待客。

舊俗還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臘月廿五親自下界,查看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到來儘是彈冠客,此去應無搔首人」,這副春聯在佳節到來之際,更是令人平添幾分樂趣。

每到臘月廿五這兩天,理髮店裡總是人來如潮。小的時候,我還見過有人趁這兩天在路邊支箇舊汽油桶改的爐子,燒上熱水,給人刮臉剃頭。俗話說「正月里剃頭死舅舅」,於是剃頭也是準備過年的一件大事

臘月廿六

到了臘月廿六這天,各家各戶便開始為年夜飯做準備。這時候便成了屠戶們最忙的一天。屠戶們也有自己的規矩,除了殺豬應得的報酬外,豬的胰臟也歸為己有。據說,過了這一天,「豬胰子」的喊叫聲也就會在街頭巷尾漸漸升起,一直到大年三十,也是一筆額外的收入。

小的時候,臘月廿六這一天,總要跟上小腳的奶奶,到村子東頭的屠戶家裡去割上幾斤肉。

路挺遠,但沒有覺得過累,因為在那裡總能尋得著一些童年的樂趣。隨著生活條件漸漸改善,不用為了幾毛錢的便宜跑那麼遠的路,也有了更多的玩物。再後來,我搬到了城裡,漸漸的,鄉村臘月廿六的炊煙,家戶里瀰漫的肉香和孩子們的嬉鬧,都成了遙遠而溫馨的記憶。

臘月廿七

臘月廿六是不能洗澡的,洗浴為「洗福祿」。傳統民俗中在臘月廿七、廿八這兩天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

在老家,還有一種說法,叫「二十七,洗洗老娘的大板足」。那時候,冬天太冷,水要拿茶壺一壺壺地熱,所以就不能保證天天都洗腳,但是臘月廿七這天晚上,無論大人小孩,誰都不準偷懶,腳一定要泡了又泡,搓了又搓,除了習俗講衛生,更重要的是乾淨的腳才可穿新襪子、新鞋子。

臘月廿八

民間有「廿七洗疚疾,廿八洗邋遢」的諺語。許多人廿七沒顧上洗澡理髮的,廿八就要把這些事情全部搞定。民間還有「廿八把面發」的傳統,這天要把面發好,以便次日蒸饅頭及做各種發麵食品用。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廿八開始的,臘月廿八在???Z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晚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

台灣地區臘月廿八日做甜「米果」過年;廿八日是神回府的日子,家家擺上果供,上香鳴炮,表示虔誠接駕。主婦們忙著做年糕,也就是做「米果」。依照台灣風俗,喪家不可以做甜「米果」,由親戚贈送。

臘月廿九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臘月廿九也是土家族的傳統節日,叫「調年會」。土家族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天或幾天過春節。傳說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調東南沿海出征抗倭,軍令緊急,便提前過年,奔赴前線。士兵英勇作戰,立下了「東南戰功第一功」,後人為紀念此次出征,便將年節提前,習以為俗。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廿九撒蠟走。在河南林州臘月廿九晚上,村莊多有數十人提燈籠、敲大鼓、拍大鐃、捧香卷,到各村寺廟神位前,點燃蠟燭,焚燒香箔,意在祭神驅邪送福音。村上的人們集中在聖地,等候著送福音的隊伍到來。一村送,另一村接,四野燈火輝煌。1950年後,此俗消失,改為廿九去打酒。

廿九蒸饅頭。由於主食做起來相對比較簡單,所以老北京人習慣在大年廿八、廿九這兩天做主食。由於春節期間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四聲)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不吉利,所以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夠全家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

臘月三十

「年三十,貼門旗兒」,在這一天,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春聯、貼門神的風俗。

春聯也叫「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所以得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

除此之外,還要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

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布新。以往這一天,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是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在除夕,親人們歡聚一堂,包餃子、看電視,猜迷語,直至深夜。當午夜的鐘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掛鞭炮,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轉自:朔州公眾信息網)

推薦閱讀:

詩詞日曆|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2017.03.10 今日日曆
2017.02.10 今日日曆
2017.05.19 今日日曆

TAG:中國 | 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