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雨的古詩詞名句總結
人們在談到古詩詞時,往往會提及風、花、雪、月四種典型的意象。其實,另一種意象——雨,在古詩詞中出現的頻率與前四種相比,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雨是一種自然現象,是從雲中降落的水滴。雨的成因多種多樣,它的表現形態也各具特色,有毛毛細雨,也有傾盆而下的暴雨。在古中國,雨被認為是一種很重要的自然資源,因此雨又被稱為「甘霖」、「甘澍」,二十四節氣中有「雨水」、「穀雨」兩個節氣。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寒食節和清明節附近是容易陰雨連綿的,杜牧的名詩就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兩句,廣為傳頌。從四季來看,以春秋兩季,雨水居多,春雨多給人以喜悅,而秋雨多給人以悲傷,這在古詩詞中都有反映。
雨,是歷代詩人慣用的一個意象。它以不同的情態,寄託著詩人不同的情思,它淅淅瀝瀝地下著,既潤澤了詩人的彩筆,也打濕了讀者的眼帘。古詩詞中的雨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雨之喜
上文提及,雨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它滋潤萬物,為大地增添勃勃生機,特別是在大地久旱之際,一場及時雨,可以說是救苦救難的良藥。杜甫有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夜喜雨》)這首詩是詩人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所作。在作此詩的前一年,京畿一帶有嚴重災荒,「米斗至七千錢,人相食」。因此,杜甫一聽到這美妙的雨聲,就感到無限的喜悅,這喜悅的背後恰恰反映了詩人崇高的憂國憂民之情。他說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雨伴隨著春風,悄悄地潛入夜幕,那雨絲細細密密的,深情地無聲地滋潤著整個大地。這兩句將春雨擬人化,賦予其情感。春雨已經不再是冷漠的無情之物,而是一位體貼的溫柔的通曉人心的女子。她在傍晚時分降臨,但又不想打擾了正在入睡的人們,所以,等到夜深了她才悄悄地降落下來,她滋養著整個乾涸的大地,也是那樣的寂靜和無聲。「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表明那雨是伴隨著春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春雨是有心「潤物」,無心討「好」,春雨降臨恩澤,不求回報,這是多麼無私的奉獻精神。詩人妙筆生花,熱忱地表達了對無私春雨的讚美和熱愛。
《蘇秀道中》是曾幾的一首七律,這是一首充滿輕快旋律和酣暢情致的喜雨詩。秋日久旱,忽然天降甘霖,作者的欣喜之情可以想見,他說:「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他歡喜不已,甚至認為即使是自己的房屋破舊,大雨淋濕了床,淋濕了被子、衣服,他都是高興的,他更加希望看到的是溪中的水都是滿滿的、深深的。這兩句分別化用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之「床頭屋漏無干處」,《春日江村》之「溪流岸岸深」句,一聯之內,兩用杜詩,表情達意尤為自然貼切,極寫詩人的歡喜之情,表達了詩人對民生的關注。秋雨、梧桐,是代表愁苦的典型意象,作者卻說雨落梧桐是最美妙的聲音,這也表明了他對人民的關切心情。
喜雨,也並非一定是及時雨,當然也與作者的心境有關。如若這雨的到來,為自然增添幾分姿色,而此時作者的心情又是舒暢的,那麼這雨也稱得上是喜雨。韓愈說「天街小雨潤如酥」,杜甫說「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僧志南說「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王維說「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很顯然,這些雨都是令人喜悅的。
杜甫除了上述的《春夜喜雨》一詩,還有一首《晨雨》,顧名思義,詩寫的是清晨微雨。與詩人其他詠雨詩「從題外著筆」不同,此詩從正面切題,字字實寫小雨,充分顯示了詩人摹景狀物的筆力。「霧交才灑地,風逆旋隨雲」兩句,轉寫雨的動態,凸顯雨之細膩。「霧交才灑地」是說,晨雨十分輕細,只有和著霧氣變得濕重時能能落到地上。雍裕之形容柳絮是「無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柳絮輕盈,易被風吹起,人人皆知,而杜甫筆下的晨雨竟也這般輕盈,如果不藉助他物甚至都不能落地。「風折旋隨雲」句寫的仍是晨雨之柔,它好像弱不禁風,風吹便被折斷,隨即就飄向天空,又化作雲霧。一個「折」字,將雨絲連綿的情狀十分真切地傳達出,它好像是千萬條遊絲,被風一吹便斷。「折」字既顯風力之猛,更細緻地描摹出雨之輕柔。
蘇軾有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中一首流傳最廣的「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描寫的是西湖之形美與神美。顯然,這裡的雨作用是十分微妙的,它為西湖蒙上了一層輕紗,使之更具魅力。「水光瀲灧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面:在陽光燦爛的照耀下,西湖的水面顯得十分平靜,偶爾有一陣輕風吹過,波光蕩漾,水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亦奇」是描寫西湖下雨時的山色:青山被煙雨所籠罩,看起來朦朦朧朧的,彷彿罩上了一層薄薄的紗,若有若無,非常奇妙。這裡,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但是不管是寫晴天之湖光也好,寫雨天之山色也罷,晴和雨都是相互襯托的,兩者殊途同歸,那就是共同表現西湖的美色。同時,晴和雨又是不可分割的,西湖的天氣本就氣象萬千,或朝暉夕陰,只有晴雨融合,才能表現出西子湖真正的面目來。通過詩人「晴方好」、「雨亦奇」這一盛讚,為讀者呈現出不同天氣下西湖美景,流露出其對西湖無限的喜愛之情。
西湖遇上濛濛細雨自然是美妙的,如果一場聲勢浩大的急雨到來,西湖又是什麼樣的呢?蘇軾亦有描繪。《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蘇軾在杭州任通判期間所作的組詩。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遊覽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驟雨之景,再到望湖樓上喝酒,寫下五首絕句。其中的一首曰:「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詩的前兩句將一場忽然而來的驟雨,寫得如此鮮明,富於情趣。詩人把用「翻墨」喻黑雲,寫出雲的來勢;用「跳珠」來描繪雨的動態,有聲有色,十分形象;「黑雲翻墨」與「白雨跳珠」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給人以很強的質感。一個「未」字,突出了天氣變化之快;一個「跳」字、一個「亂」字,寫出了暴雨之大,雨勢之急。說明這是一場過路的陣雨,一剎那來,瞬間而去。可不是嗎,不一會就是「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的景象了。詩的後兩句描寫的是雨後的西湖風光。「卷地風來忽吹散」,猛然間,狂風席捲大地,直把湖面上黑雲吹散煙消雲散,於是大雨也就不知所蹤了。「望湖樓下水如天」大風吹走了烏雲、驟雨,湖面上瞬間恢復了平靜,此時,水映著天,天照著水,西湖碧波微微蕩漾,遠看就像一塊巨大的翡翠,溫柔而明媚。
除此之外,蘇軾還寫過一首關於暴雨的詩《有美堂暴雨》,詩以雄奇的筆調、新妙的語言有聲有色地摹寫了驟然而至的急雨之景,氣勢十分雄偉壯大。「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兩句,寫暴雨突來,風起雲湧之勢。天邊的暴風,挾帶著烏雲,把海水吹得幾乎立了起來;一陣暴雨,從浙東渡過錢塘江,向杭州城襲來。上句用「天外黑風」形容狂風驟起,天地變色的景象。風是看不見的,蘇軾卻給它著色,說是黑風,以視覺代替感覺,很形象地表現了暴雨來時疾風挾著烏雲飛奔的情形。「吹海立」則表現暴風之猛烈,雨勢之滂沱。有美堂縱然很高,但作者不可能見到大海,因此「吹海立」是想像之詞。下句寫風帶著暴雨從東面漸漸而來,連用「飛」、「過」、「來」三個動詞,極為生動地展現暴雨由遠及近、呼嘯奔來的壯觀景象。夏天的暴雨,區域很小,來勢迅猛,作者通過「飛雨過江來」五字,將這一情況囊括殆盡。
西湖多荷花,夏日雨落荷葉的景象亦是一抹獨特的風景。楊萬里的《昭君怨·詠荷上雨》一詞,描寫的正是詞中情形。作者夢到自己駕著一葉扁舟在西湖遊玩,游過荷葉荷花下面,到處都是荷葉荷花的清香。西湖水面煙霧迷茫,香氣與煙霧摻雜在一起,彷彿仙境一般。突然一陣急雨襲來,敲打著船篷,作者被驚醒,眼前又是另一幅精美的圖畫:「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荷葉上的雨,晶瑩剔透,它在荷葉上跳來跳去,忽聚忽散,散後像千萬顆珍珠一樣,四處迸射,最後還是聚在一起,「聚作水銀窩,瀉清波」,像一窩泛波的水銀,亮晶晶的,瀉到水中。這幾句描寫的是作者醒來時看到的景物,與先前的夢境相映成趣,把如此細微的景物描寫得極為細緻,使人如親眼所見。「卻是」二字,承上啟下,把夢境和現實串在一起;「跳」字說明雨下得很急,與上片的「打」字相呼應。「散」與「聚」二字,十分準確地刻畫出池荷上的雨珠的狀態變化,散時如珍珠,聚時似水銀。「跳」、「散」、「聚」、「瀉」,四個動詞連用,把雨打荷葉,荷葉上水珠周而復始滾動的情景寫得活靈活現。
秦觀的《好事近·夢中作》寫的是夢中所見美景。詞開篇便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景,「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一場春雨為山路增添了許多鮮花,花兒奼紫嫣紅,迎風擺動,風姿綽約,為滿山增添了盎然春色。這「春路雨添花」之「添」字,用得十分精妙。本來,在春雨的滋潤下,山花開放是尋常自然之事,作者卻說這山花是春雨「添」的,這樣不僅寫出春雨「錦上添花」之作用,還把靜態景物動態化,使人如見百花緩緩而開的情景。另外,「添」字表明春雨來的及時,山花開得迅速,詞人在不知不覺中突然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花動一山春色」之「動」字,用得亦是恰到好處,它將春花與春色有機地融為一體。春花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景物,當鮮花爭奇鬥妍之時,就是春天明媚燦爛的時候。
「咸陽橋上雨如懸,萬點空濛隔釣船」是溫庭筠《咸陽值雨》中的兩句,描寫的是咸陽橋雨景。咸陽橋,即西渭橋,在唐代,西渭橋也是送客惜別的地方,如王維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描寫的就是渭城送別的情景。既是送別之地,多少帶著些哀傷,然而詩人此番雨中徜徉,並無悲傷之情,反而充滿閑適悠然。咸陽橋上的雨在作者筆下是「如懸」的,好像是千萬條細絲從空中垂下來的一樣。這個「懸」字,將雨腳綿延如虛懸空際的簾箔之質感,形象生動地傳出,令人神往。下一句,緊承上句,把視角從橋頭推向遠處的水面,從更為開闊的角度來寫這茫茫雨色。「萬點」言雨絲之密集;「空濛」二字渲染出雲行雨施、水氣迷離的特殊景象,點出這場春雨為周圍環境所帶來的影響。這種煙雨霏霏的景象類似江南水鄉的天氣,是詩人著力刻畫的意境。「釣船」是實景描寫,煙雨釣船本來就是一幅唯美的水墨畫,詩人還用一個「隔」字,更把水墨的那種隱約夢幻感進一步強化。
李廌的《虞美人·玉闌干外清江浦》有「好風如扇雨如簾,時見岸花汀草、漲痕添」兩句,描寫春夏之交的雨景。「好風如扇」比喻新穎別緻,不落窠臼。陶淵明有「春風扇微和」之句,其中的「扇」字是動詞;這裡的扇是名詞,與陶詩的用法不同,應為獨創。春夏之交的風,微涼清爽,比起春天吹面不寒的楊柳風,更多了幾分暖意,但又無夏日之風的燥熱感,因此十分怡人。有好風,怎能少了好雨的陪伴,作者眼中的雨「如簾」,繪景更妙,它不僅曲狀了疏疏細細的雨絲,而且又還原了當時所見:人在玉闌干內,從內看外,雨絲就真像掛著的珠簾。「岸花汀草、漲痕添」句,描寫的正是人隔簾所見。夏雨時斷時續,一番雨剛停,另一場雨又到,為河水添上新的漲痕,所以說是「時見」。寫「漲痕添」從「岸花汀草」方面著眼,便創設出一種幽美的詞境。
「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兩句是韋應物《幽居》中的佳句,以白描手法寫出詩人對春天的感受。春雨在夜間悄然而至,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中,在春雨的滋潤下,小草已經萌生。春雨一般是細如牛毛的,讓人難以察覺,作者稱之為「微雨」,準確地把握住了春雨的特點。春雨是夜間來臨的,作者並沒有眼見,只是由眼前景物生髮的感覺,感覺它是來過的。著一「過」字,便寫出了詩人的感受,流露出些微的欣慰之感。這兩句表面寫的是春景,實際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很顯然,這場「微雨」是很討人喜愛的,它無聲無息間催生了小草,為人間點綴了綠意。「不知」即「殊不知」之意,表露出作者心中的驚喜與欣慰之情。這裡有一派生機盎然的春天氣息,也有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愉快情趣。比之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更顯含蓄蘊藉,豐富新鮮。
二、雨之愁
人生苦短,倏忽而已,當詩人們正處人生低谷時,加之傷春悲秋、離愁別恨、寂寞無奈之的情感,再逢雨飄然而下,這雨就成了苦雨,它承載了詩人們的失意與愁苦。春季多雨,雨摧殘了花兒,加速春天的離去;秋季多雨,雨打芭蕉,點滴霖淫,一葉葉一聲聲,滴在愁人的心頭。戴叔倫說「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李煜說「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李商隱說「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柳永說「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這些雨都是惹人憂愁的。
寫梧桐(空階)、細雨的詩詞,最有代表性的當為南宋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詞人通過聽雨這個獨特的視角,分別展現了自己不同人生階段的狀態。少年時,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中年時,是「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現在呢?「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人生浮沉幾十年,詞人已經改變,國家也換了朝代,不變的唯有眼前這雨,依舊是滴滴嗒嗒落個不停。「悲歡離合總無情」,這句是詞人遍覽自己的人生之後所發出的感慨,是追撫一生的經歷所得出的結論,包含有無限感傷。「總無情」這三個字,看似簡單,卻包含有太多的無奈,太多的沉重,這是他對自己人生的悵恨,也是對國家的嘆惋。「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似乎詞人已心如死水,波瀾不驚,無動於衷。但通過詞人的徹夜聽雨,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得到,他並沒有真正進入超脫俗世的大徹大悟之境。詞人只不過飽經憂患,性情已經大有改觀,藏於內斂了。
蔣捷的聽雨名句,其實是脫胎於北宋万俟詠的《長相思·雨》。芭蕉雨「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它不管人們是否樂意去聽,只管滴滴答答響個不停,讓人一夜難以入睡。那「一聲聲,一更更」的雨聲,彷彿人心中的愁緒一般,無窮無盡,積壓在心頭。「空階滴到明」,「空」字,形容台階空無一人,更是指作者心中的空洞孤寂。這句意境十分優美,是一種極其傷感縹緲的美。試想,在一個寂靜而冷清的夜裡,獨自一個聽著窗外的雨聲,它一滴滴地落在階前,那聲音悅耳動聽卻又使人憂傷嘆惋,它好像是時間的腳步聲,又好像是自己的心跳聲,或許又是哪一個人的肝腸寸斷聲……就這樣有節奏地,滴了一夜,而你也聽了一夜。
與之相類的句子,俯拾皆是,如周紫芝的《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晏殊的《踏莎行·碧海無波》「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等等,均以梧桐細雨來烘托環境的凄涼,內心的孤寂。更多有關雨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ww.xigutang.com)
李清照對這芭蕉(梧桐)雨,亦是十分敏感,她有兩首詞,分別提到了梧桐雨、芭蕉雨,都寫得十分哀婉動人。她的命運是和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的。靖康之變,是宋朝的轉折點,更是詞人命運的轉折點。靖康之變後,詞人經歷了國破、家亡、夫喪的三重打擊,其中尤以夫喪的打擊最大,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徹底地轉為了沉鬱凄婉,《聲聲慢·尋尋覓覓》這首詞便是這時期的最典型代表作之一。這首詞里,主要包含「淡酒」、「風」、「雁」、「黃花」、「窗兒」、「梧桐」、「細雨」七種意象,這七種意象相互交融、促進,共同渲染了一個哀傷惻婉的氛圍,每一個意象都寫得憂傷哀婉催人淚下。「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纏綿的細雨敲打在寬大的梧桐葉上,發出嘭嘭的響聲,令人難以承受,連時間都變得漫長起來。這細雨一直下到黃昏時分,雨細如愁,稀稀疏疏的,一點點一滴滴,不肯消停。「梧桐」、「細雨」、「黃昏」三個意象極具表現力,倍加襯托出凄涼之感;「點點滴滴」兩組疊字,渾然天成,毫無造作之感,再加上起首的三句十四個疊字,一曲唱下來,詞人的哀怨表現得纏纏綿綿,綿綿無期。全詞,格調清麗,氣氛悲愴,具有濃濃的孤寂凄苦之感,令人黯然神傷,不忍卒讀。
另一首詩《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也是詞人南渡後的作品。詞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來描繪芭蕉的形象,不僅準確地勾勒出芭蕉的本質特性,而且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力量。夜雨芭蕉是秋日裡最撩人心緒的景象,那滴滴答答的聲音,像是在時時刻刻提醒著人們,無人慰藉你的寂寥。「傷心枕上三更雨」,詞人夜深不寐,伏在枕上暗自傷心,苦不堪言,可偏偏又下起了秋雨,點點滴滴,怎一個愁字了得?那點滴霖霪的雨滴打在芭蕉上,也打在了詞人備受創傷的心上。此時,那芭蕉再也不是「舒捲有餘清」的芭蕉了,它是秋雨的「幫凶」,和秋雨一齊來折磨詞人。「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這芭蕉雨的聲音,實在令人難以入眠,作者只能披衣而起,孤零零地等待天亮了。疊句「點滴霖霪」寫夜雨淅瀝,烘托作者心緒凄涼。結句點明題旨,突出了深沉的憂國懷鄉之情。
杜甫寫過喜雨,也寫過狂風暴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的雨是令人討厭的,可詩人表現出的情感並非的悲苦的,而是高昂的。這首詩是杜甫憂國憂民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風格沉鬱頓挫,情緒高亢激昂。詩中的風是狂風,「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雲是黑雲,「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雨則是暴雨,「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遭此苦難,詩人想到的卻是天下千千萬萬的寒士,最後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樣的呼喊。這一聲發自內心最強烈的呼喊,正是最偉大的詩人杜甫對國家對人民最無私最忠誠的愛。甚至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作者願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表現了詩人雖身處困境仍然不忘廣大苦難百姓的憂民情懷。
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中的雨和風亦是狂暴的。「雨橫風狂三月暮」,三月已經到了盡頭,而美好的春天也即將逝去,這時卻下起了大雨,颳起了狂風。花兒本來就開始凋零,經過這場風雨後,亂紅滿地,枝上已是綠肥紅瘦,春天徹底消逝了。春天多微風細雨,縱然是摧花的風雨也少狂風驟雨,而此詞中的雨卻是「橫」,是蠻橫、凶暴的;風是「狂」,是猛烈而狂暴的。實際上,這狂風暴雨不僅是指自然界的風雨,還比喻無情的封建禮教。它們摧打著花兒,正像花季的少女被封建禮教所戕害,失去了青春年華,失去了理想與追求。
李璟說「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上句反用西王母與漢武帝青鳥傳書的典故。這裡卻說青鳥不再傳信,表達了詞人心事落空的惆悵。下句承上,寫相思難解之情。「丁香結」本是丁香的花苞,形狀極像人的愁心,所以常用來表示愁思的一種情結,多用以比喻相思之愁的鬱結不散,如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牛嶠的「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等句,均是以丁香來暗喻愁思。李璟的獨創之處在於將丁香結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徵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動人,使人如親見一位結著仇怨的姑娘,她在雨中「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戴望舒《雨巷》)。
三、雨之韻
雨聲並非都是惹人憂愁的,輕柔細膩的雨聲沙沙輕響,給人的心靈帶來寧靜;圓潤有致的雨聲叮咚作響,如一支和諧的曲子,給人的身心帶來暢快。有雨的天氣迷濛一片,如夢如幻,這是在晴天麗日中體味不到的韻味。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兩句,把春夢和愁緒的美麗與柔婉之質寫到了極致。飛花裊裊,飄忽不定,如夢似幻,令人恍惚;細雨如絲,朦朦朧朧,迷漫無際,充盈人間。那飄緲不定的飛花極其輕盈,正如無所憑籍的春夢;那細膩而又瀰漫的春雨,像極了心中漫無邊際的愁緒。作者本寫春夢之無憑與愁緒之無際,卻著筆於遠處的飛花細雨,將情感距離故意推遠,生髮出一種飄緲朦朧、若即若離之美。這兩句的奇巧之處在於:第一,「飛花」和「夢」、「絲雨」和「愁」,本來不相類似,無從類比。但詞人卻發現了它們之間有「輕」和「細」這兩個共同點,構成了既恰當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體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如以上的範例,均將愁或夢比作流水、煙草、柳絮、細雨等。但秦觀在這裡卻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說夢似飛花,愁如絲雨,而說飛花似夢,絲雨如愁,境界自高一層。這兩句用語奇絕,別有一種音樂美、詩意美和畫境美。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兩句,描寫夏日突然下了一陣雨的情景。這雷聲來自柳外,柳在何處,詞人不曾交待,然而無論遠近,隔柳之雷聲,音量減小,故曰「輕雷」。這雨指的是「池上雨」,雨落到池中,池水雨水難分彼此,然而池中有荷葉,雨打荷葉聲便代替了雷聲,別有一番情趣。雨落在荷葉上,是一副十分有情味的景象,元好問說「驟雨過,珍珠亂撒,打遍新荷」,楊萬里也說「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他們都是從視覺角度來寫荷上雨,而歐陽修這兩句則從聽覺入手,不寫荷上雨珠的跳動,只寫雨打荷葉的聲音——「雨聲滴碎荷聲」。這句的新奇之處,不在兩個「聲」字疊用,奇在雨聲之外,又有荷聲。荷聲應指荷葉翻動之聲,聲音本就微弱,在雨聲中就更顯輕微了,因此為「碎」,「碎」字,細膩的表現出雨打荷葉的聲音蓋過了荷葉本身風中相撞發出的聲音。這兩句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柳外池塘雨打荷葉的夏日風光圖。
「紅蓼渡頭秋正雨,印沙鷗跡自成行」兩句,描寫秋雨中的渡頭、沙灘。長著紅蓼的渡頭正下著秋雨,沙灘上印著鷗鳥的足跡,一排排,一行行。薛昭蘊不是畫家,但他的這首詞,一開頭就為讀者呈現一幅蒼涼寂寞的秋雨渡頭圖。「紅蓼」即開紅花的水蓼,生長於水邊;「鷗」,形色像白鴿,詩中的鷗鳥在沙中,但只留有印記,作者這樣安排,用的是一個藝術家的眼光,不但是畫面顯得更加有韻味,還為全詩奠定了寂寞凄涼的基調。「蓼」和「鷗」都是容易引起人傷感的意象,再加之「渡頭」、「秋正雨」等孤獨的背景,更渲染出一種寥落之感。詩中的秋雨是何模樣,作者一筆帶過,卻給讀者留下想像餘地。
「鶯啼處,搖蕩一天疏雨」兩句描寫的是雨景。在那黃鶯兒啼叫的地方,滿天正飄灑著雨絲。這雨是黃梅雨,與夏季的急雨有很大區別,作者謂之「疏雨」,即稀疏細雨,便十分準確地抓住了梅雨的特點。「搖蕩」形容雨絲飄灑的狀態,因是「疏雨」,顯得輕柔,稍被風吹便飄搖不定,這也是從梅雨的特點著手。這句描寫雨景,為視覺所見,「鶯啼處」則是聽覺所聞,因鶯啼聲清脆婉轉易引人注意,才有後句的雨景描寫。這兩句作為詞的開篇,有聲有景,意境優美迷離。既然是梅雨,它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淅淅瀝瀝、綿綿不休,連續下了多日,使得春花凋殘,春樹青翠。
「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這兩句寫湘江秋雨之景,氣勢磅礴,十分壯觀。湘江沿岸,到處都生長著繁盛的木芙蓉,木芙蓉鋪天蓋地,高大挺拔,生滿了花,那叢叢簇簇的木芙蓉花,在秋風的吹拂下,猶如空中飄浮的彩雲。廣袤的田野之上,遍地生長著薜荔,那茂盛的碧綠的枝藤,經過秋雨的洗滌,顯得更加青翠可人。詩人見到這仙境一般的美景,瞬間被陶醉,進入忘我的境界,喜悅、讚歎之情油然而生,內心生出對大自然的崇敬。「芙蓉國」、「薜荔村」,極言芙蓉之盛,薜荔之多,而「萬里」、「千家」極言目域之廣闊,兩者結合,氣象高遠,意境極為開闊。
四、雨之禪
雨可以沖刷掉世間的污穢,也可以蕩滌人的心靈。詩人在雨的靜觀和沉思中領悟到某種人生的哲理,從而使雨具有了幾分禪家的意味。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詞人酒醉淋雨之後所作,通過一系列雨中豪放瀟洒的舉動,表現了自己雖然身處逆境遭遇挫折,但毫不氣餒的倔強性格和闊達的胸懷。「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三句寫得粗獷豪邁,既有幾分誇張,又有幾分詼諧,作者不怕風雨淡然自若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一蓑煙雨任平生」,之「蓑衣」可以有兩個理解,一個是實指,即身上穿的蓑衣;另也可以代表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這種態度讓作者不懼風雨,艱難困苦中可以勇敢前行。「任平生」三個字更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大風大雨中我行我素的風格。
韋應物的名詩《滁州西澗》,最後兩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寫的雖是荒津野渡之景,但卻充滿了禪意。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變得湍急。郊野渡口,並無人渡河,只有一葉扁舟隨波飄動。「春潮」與「雨」之間用「帶」字,好像雨是隨著潮水而來,並非從天而降,這樣就把本不相屬的兩種事物緊緊連在了一起;用一「急」字補足了春潮和雨的動態。最後一句寫渡口無人,扁舟蕩漾的情景,本是一幅荒涼之景,但用一「自」字,卻體現著悠閑和自得的情趣。「自」字可釋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賞」、「自我憐愛」的意蘊。這兩句以飛轉流動之勢,襯托閑淡寧靜之景,可謂詩中有畫,景中寓情。在結構上,「春潮帶雨晚來急」句,構成典型環境,與下文形成因果關係,「急」與「自」兩字互為照應,準確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情感意識,把客觀景物和抒情主體有機地融為一體。
白居易的小詩《微雨夜行》,短小而平實,這秋雨像極了春日杏花雨,它帶給人的不是蕭瑟凄涼,卻是一種寧靜詩意與淡泊。「漠漠秋雲起,稍稍夜寒生。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不知因何事,作者獨行於秋夜秋雨之中。「漠漠秋雲起,稍稍夜寒生」兩句寫秋雨將至的所見所感。秋雲密布,天色已晚,一陣寒氣襲來,讓人略感到寒冷。「秋雲」是秋雨形成的必要條件,而「夜寒」則是秋雨給人帶來的直觀感受,但作者並沒有點出雨字。「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兩句,尤為精妙,將秋雨的細膩之質刻畫得十分淋漓。這秋雨是極其細微的,那「夜寒」尚且能使人實實在在感覺到,而這一樣寒冷的秋雨卻讓人根本覺察不到,更不用說聽到雨聲,看到雨點了。它就像濛濛的霧氣,浸潤著人衣,久而久之,衣服變得潮濕,作者才發覺:原來是下雨了!更多有關雨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ww.xigutang.com)
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以最後兩句最為有名:「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留得殘荷聽雨聲」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情感悲到極致,意境卻美到極致。「殘荷」是紅蓮的故衣,經歷了夏與秋的變換,越發的滄桑,雨打殘荷的聲音想必也不會那麼悅耳。只是,在這樣的一個秋夜,除了蕭蕭風雨聲,最動聽的恐怕就剩下雨打殘荷聲了吧。一聲聲,點點滴滴,錯落有致,總算勝過一個人孤獨地度過這漫漫長夜。一個「留」字,足見得詩人的欣喜之情,還好沒有錯過,還好就這麼不期而遇。這單調而凄清的聲音卻又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
總之,雨在詩詞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它可以使人喜也可以使人憂,它可以錦上添花,亦可以雪上加霜。雨從一種不帶有任何主觀情意的自然現象到被刻意營造成中國文學中傳統的抒情意象,具有了豐富的人生意蘊和審美價值。
(責任編輯:夏素箏)
推薦閱讀:
※【八年級同步資料】八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文默寫複習題
※頌重陽——古詩節選
※探索古詩教學新思路與新方法-
※事半功倍背古詩,我和6歲女兒一起用的2個「法寶」……
※古詩文中的文學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