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子》回味 (全文)

本文轉載自方浪舟《《老子》回味 (全文)》

1、信仰之難——老子回味之一

「吾之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世之人,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發覺世人與終極存在之間認知的距離,領悟者易知易行,知行合一;而多數人不知不覺。可見信仰確認之難,老子也感到悲哀:是以為之悲!

2、天地不仁——老子回味之二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芻狗是草做成的,早晚被家畜吃掉,其存滅繫於一朝一夕,如同繫於一炬。萬物的存滅就象芻狗一樣,取決於天地的運行法則,繫於自然規律。近年中國汶川、玉樹等大地震,與今年三月日本福田一帶的地震海嘯,可以看到天地的不仁,萬物毀於一旦。若無視大自然的法則,提倡人定勝天,那麼人為的苦難使人自己不可活。老百姓的禍福苦樂也象芻狗樣,受制於國家領袖的決策。那象聖人一般的領袖如果老是決策於不仁,百姓被奴役的命運多麼悲慘。一念之差,造就天堂或地獄。百姓可能被當作奴役的工具,所以一定要提防聖人的不仁,提防聖人的一念之差。想要攻破這一難關,必須把苛政的猛虎關進籠子,且用憲政的方案,在人民與領袖之間簽約。這類經驗在這個世界上,在人類歷史上比比皆是。

3、尊重與寬容——老子回味之三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用今天的話來說,善人是精英人士,不善人算為草根人士。他們見識不同,修養不同,生命的境界也不同,智慧當然有別,因為他們認識世界與人生的深度廣度差別巨大。這就象鹹水魚與淡水魚一樣難於交流,難於彼此適應。文明的社會都可容納不同類型的人們。搞好人人相處的關係,需要這樣的大智慧:尊重——貴其師;寬容——愛其資(不善人者)。

4、認識慾望——老子回味之四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俗話說,做了皇帝還要成仙,渴望被封為神。在中國現代共產主義運動中,有人作了中國的領袖,還想要做世界的領袖。可見人心比天高,有時會被妄想與虛榮所迷惑,而失去了基本的邏輯,失去普通的常識。一個瘋子沒有邏輯與常識,都可能危害社會;一個社團或國家的領袖由於被超常的支配欲所驅使,而失去邏輯與常識,肯定會變本加厲地傷害社會,犯下罪惡,造成苦難。慾望是人生的動力,同時也象雙刃劍,既會傷別人也會傷自己,是罪惡與禍亂的根源。當今,中國權貴資本集團與國際經濟寡頭,他們憑藉強大的平台,做為巧取豪奪的戰場。他們永無滿足的慾望是搜刮各種各樣的生活資源,造成了今日貧富的巨大懸殊,同時也埋下了恐怖主義的地雷。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譏」。「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早就強調人們認識自己的慾望,做到少私寡慾,否則人就成了慾望的奴隸。

5、道是不是終極存在?!——老子回味之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之母」。「有無相生」,「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為之名曰道(大)。(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用了這麼多思辨的語言,來描述道的千真萬確,回答疑問,以便真正認知終極存在。這形而上的道是超驗卻可悟知的,甚至邏輯也難打通,連英國哲學家羅素這樣有穿透力的智慧也難於真正確認之,但蘇格拉底與柏拉圖早已確認了終極存在,認同那是人可以回去的地方,並提出『相』為原型的概念,這與老子的『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一致的。老子認知的『道』,做為終極存在早已確認,可惜後來的道教把道家引入岐途,術數與巫術阻礙了中國人的認知能力,導致理性與邏輯的缺失,以致於中華文化日益衰敗。老莊這樣的道統早已打下牢固的根基,相信有識之士遲早會認同其價值,從而展開新的文化啟蒙與創新。

6、正本清源——老子回味之六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我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高貴,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老子指明有道者的生命境界,打通了世界觀與人生觀相通之處,道連接著一切。正如新教的三位一體:聖父(上帝)、聖子(人子)、聖靈,老子眼中的『一』把天、地、人(侯王)貫穿起來。珍惜玄德,尊重對百姓有所承擔的侯王,因為這樣的侯王身懷治國的孤獨,他們自稱『孤寡』、『不穀』。這樣的侯王如果不被尊重,他們身上的貴族文化與精神氣質就會失落。秦始皇年幼時在楚國被當作人質居留,他長期遠離當時秦國的政治中心,在楚國的三教九流中混,學到的大多是草根文化:如占卜,巫術等。他稱帝之後,焚書坑儒,什麼書冊都燒了,除了占卜與農耕之類的書籍可保留。他徹底喪失了秦室世代留存的文化精神,暴力意志不但加害於天下人,也加害於長子扶蘇。可謂始作俑者其無後也。後來天下出現不斷的農民起義,中華民族從此喪失了貴族政治,接受來自草根的農民領袖的統治。柏拉圖以畢生的探索,得出這樣的結論:政治是貴族的事業,統治者必須是哲王。可見中華數不盡的苦難來源於不懂政治者的統治。「侯王無以高貴,將恐蹶」!只有正本清源,「道之尊,德之貴」,中華乃至人類才有希望走上得救之路!

7、人性的思辨——老子回味之七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壽」。

黃石公的《素書》被秦末漢初的張良所珍藏,這書的開頭一句:「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與人類的文化確實形成一個整體,而老子為了進一步辨識人性,用了上述的言語,表達對各種人的更深廣的洞察。『道』這樣萬古不斷的根基,只有人類才能知悟,有道者至死不忘懷,「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壽」。 1961年,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第二次訪問中國,並且與毛澤東多次交談。當時毛澤東這樣的農民領袖說過,「我只有一個五年計劃,到時候我就去見我的上帝了。我的上帝是馬克思。」1976年他臨終的時候念念不忘的是《枯樹賦》里的枯樹,而不是『道』。他似可『萬歲』嗎?!中國整個現代史以極其沉重的代價回答了這問題!!!

8、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老子回味之八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此乃自由的精靈!什麼都可以蔑視,只有自由的精靈不可以蔑視!!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俗話說,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這『道』才是真正觸及人生觀與世界觀。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為不爭,故無尤」。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敝而不成」。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用簡單的意象,來象徵文字語言背面的精神世界,詩一般的語言寓意著內心與天地合其德,精神在天地之間相往來。萬物就是『道』的言語。諸葛亮示子之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話道出真正智者的精神境界。而黑厚之道盛行之時,便是天下無道之日。今日人心的虛偽、浮躁、狂妄、造作等,足見人性的扭曲,不健康的精神氣質如同體內的內分泌失調,靈根難於自植,君子的本色難於自守。聖王之道不作,是因為居位者的愚痴:愚者毀其智,痴者戀其位!

9、珍惜資源——老子回味之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復。早復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沒有遠慮,必有近憂。有見識,就會有長遠的策略。而大策略的實現,必先珍惜種種的資源,做好文化研究,打牢內聖外王的基礎。這樣的國本將長久不可動搖。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迤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人做為萬物之靈,在創造文明的同時也犯下嚴重的罪行。從最早的人類敘事詩《幾爾加美休》到老子,先知先覺者針對人類的傲慢與罪惡早已提出警告。而人類這樣的被造者還是我行我素,充耳不聞,繼續浪費各種資源,不斷地走出一條喪失故鄉的道路:森林的植被流失,土地沙漠化,農田乾裂,極地與雪域冰山融化,海水升高,空氣污染……從英國麥田怪圈到近來頻傳空中的飛碟,似乎是外星人在提醒人類:你們這樣搞下去,我能坐視不管嗎?!

人啊人!以其移民到外星球,不如熱愛人類自己的故鄉——地球!中國人啊,中國人!以其移居海外,不如在故鄉做回真正的自由人!

10、自我的認知與把握——老子回味之十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無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之不處。」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對自身、自我、自心、自性等的認識過程,是個人智慧發展的過程,是內在思想修鍊的過程,也是對人類歷史經驗的認知過程。喬辛.迪.波沙達講述了一個斯丹福大學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教授給四歲大的孩子們分享棉花糖。孩子們成為一組,每個孩子開始時都可以拿到一粒糖,並且告訴孩子們,如果多等十五分鐘還能堅持不吃糖的孩子將多拿到一粒,將可吃到兩粒棉花糖。試驗結果,三分之二的孩子等不到十五分鐘就吃下了糖,剩下三分之一的孩子堅持等到十五分鐘直至再拿第二粒糖。十八年以後,教授作了跟蹤研究,發現當年能等十五分鐘的那三分之一的孩子們百分百都走上成功的道路,而等不了十五分鐘的那三分之二的孩子日後成功幾率相差很大,其中絕大部分難於出成就。這個研究成果表明,從小就能把握自己的孩子隱含著巨大的潛能。

可見,自我的認知與把握是王者真正的秘密。誰如果戴上偽善的面具,動用多種媒體為其宣傳造勢,一時會給世人帶來『偉』、『光』、『正』的幻覺,而誰最終會在歷史的審判台上原型必露,無論他的手段如何高明!無論他如何登高望遠!

11、諸多亂象乃權力過分擴張的惡果——老子回味之十一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 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毋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 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 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 ,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以上的段落論及用兵征戰,是天下無道必然的產物。而兵者生死存亡之道,不可不明察其利弊得失。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那是『暴秦之欲無厭』的結果。上世紀四十年代日本因廣島遭受美國原子的轟炸而戰敗,那是日本有志於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結果。二戰之時希特勒引得戰火焚身,那時法西斯主義想要征服世界的結果。而今世界經濟普遍蕭條動蕩的時候,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提倡建立太平洋經濟共同體,不知將來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我非常懷疑他的戰略動機,是否與人類文明的價值體系有關?!麥道夫騙局,就是猶太人也會討厭的假先知的傑作。最近基辛格又去重慶搞公關、作宣傳,如此崇尚『重慶模式』,是不是只有厚黑之道才能治天下?!他應該回到美國去推銷『重慶模式』,不要老是在中國為毛澤東招魂!!

當今世人忍受著難於言表的窮困與痛苦。可以斷言,如今天下諸多亂象乃權勢集團權力過分擴張的惡果。正如老子所言「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 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12、創新進取而不忘歸本聞道——老子回味之十二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 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 亂,有忠臣。」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 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 無憂。」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 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 足聞,用之不足既。」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 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 下。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 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 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根據《史記》和有關學者考證,老子可能從早年起在東周王朝圖書館供職,掌管史冊典籍。可見老子對周朝八百年興衰治亂的歷史文化瞭然於心。在同樣的時代,孔子與老子一樣看到大一統帝國文明的衰敗,而二者總結出迥然不同的世界觀。孔子看到禮崩樂壞,志在復興周室的文化,主張克己復禮。老子看到周室文化不斷的發展繁榮之後,出現從盛至衰的必然現象,「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特別指出:「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他洞察到世人去本趨末的思維定勢。當今世界文明的弊端不幸也被兩千多年前的老子之言說中了。今天比以往任何時代,科學技術更加發達,更加精巧;許多科目分門別類,種類繁多,隔行如山,讀出博士以為學有專攻。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 我們當然無懼於開拓發展,關鍵是創新進取而不忘歸本聞道。唯其如此,「「玄德」深矣,遠 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舊學新知只有在稱為『道』的大溶爐之中,才將形成有機體。常識與理智、理性與邏輯的堤壩將可防範並且抵抗無知與偏執的洪水。

13、道治,乃是真正的政治原則——老子回味之十三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 ,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 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 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 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 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 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 ,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 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 天下莫能與之爭。」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人類是政治的動物。埃及金字塔旁邊那隻獅身人面獸,象是法老留給後世的謎語:是人性嗎?一半是神,一半是獸;是國家權力——法老的象徵嗎?那樣同人一般可親的面孔之下,卻蟄伏著獸身,隱喻那猛獸一般貪婪的獸慾。可見集團或國家一旦形成權力,都有可能對內部或外部造成傷害,就象野獸一樣令人討厭。而古老的中國有過孔子的感嘆:苛政猛於虎!人類歷史無數的暴君昏主只顧自個兒揮霍手中無盡的權力,而不管權力對百姓造成多深的傷害。握有大權勢的暴君昏主同猛獸一樣可惡可憎,訓服猛獸用鐵籠,訓服國家權力用民主憲政。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的本意也許與此相近,但他的政治思想與古希臘哲人柏拉圖的倫理探索還有很大的距離。人類經過幾千年的政治探索與實踐,已總結出非常豐富的經驗教訓,成為人類共同的智慧資源。中國某些領導至今仍無視這樣普世的政治資源,提倡什麼『五不搞』,象痴人說夢,繼續誤導百姓,陷人於不義!

世上常見的政治模式有三種:專制體制,民主體制,貴族僭主體制。這三種體制都難令人感到完美,而人類越來越選擇不是最好的,但不會出現最壞的民主體制。其實,這三種政治模式都必須服從『道治』的原則:最高的真正的政治原則——聖人或哲王之治的政治原則。老子用上述的段落語言來闡明『道治』的原則:「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 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14、至智不謀與道術治亂——老子回味之十四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熟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 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的學問歷久而常新,玄妙而簡潔,通視萬里而不偏離人性,囊括天地而宗於道、達於信。這學問無法用邏輯學來批駁,因為形而下的法院判不了形而上的道。這學問似乎莫能見,莫能知;而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當聖雄難於行世的時候,豎子小人處處揚名立萬,橫行稱霸於世,遺禍難於勝數。君子已無退路,只有體得哲王聖者的慧眼靈根,洞察秋毫於天下,用權治亂而歸回於道。

「專制是把人民分成兩撥,讓他們互相爭鬥,統治者得利;民主是把政客分成兩撥,讓他們互相爭鬥,人民得利。」誰是真正的得利者?將考問所有的權謀!將粉碎所有的騙局!將撕毀所有的畫皮!

15、拯救勝於逍遙——老子回味之十五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 不勤。」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

老子用盡了妙喻,只為說明天地之間的生命線——道。道象酒杯,用它盛酒,酒卻滿不出來;道象天地之間的風箱,裡面是空的,塌扁不了,輕輕一動,又有東西湧出來;道似乎來自地上裂開的峽谷,就象生命來自動物的產道,綿綿不斷,用之不盡。

有道者的言行舉止也許流露不出特別的神跡,只是「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而且聖人那樣的有道者救世的熱情往往多於逍遙的情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推薦閱讀:

《老子道德經解》憨山大師
在西班牙讀老子
《老子》中「塞其兌,閉其門」之句中,兌、門指什麼?
老子與孔子
論〈老子銘〉中的老子與太一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