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從「心」開始

「詩和遠方」在哪裡?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從「心」開始

王軍

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今天,當我們拿著手機刷微信、看韓劇、逛知乎,接受各種APP推送的娛樂消息,在火線王者上稱王稱霸……面對城市的喧囂、信息的紛擾和名利的誘惑,追求「詩和遠方」成了觸及我們心靈深處的渴望。

那麼,「詩和遠方」在哪裡呢?很多人不知所然。我想她不應該是「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那般單純。下面,讓我們打開心扉一起去探尋吧!

她蘊藏在厚重的歷史中

所謂「詩」應該是心靈的最深處的聲音,「遠方」則是精神家園的高度和深度。

寧靜致遠,傳遞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品格。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儘管飽受風雨滄桑,至今仍能弦誦不絕,折射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同樣,包括詩歌在內、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亦是如此,她承載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他強調,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7年1月25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工作。

古人曾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詩和遠方」就在我們身邊,就蘊藏在厚重的中華歷史文化中。當如今,當足不出戶就可知天下事變為可能,讀萬卷書卻離我們越來越遠;當曾經的「書房」變成「電腦室」,當手中的書卷變成手機……「詩和遠方」真的離我們越來越遠……

文化典籍、文學經典是傳統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閱讀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心中理想的世界的堅持,更是對我們思想和心靈的升華與凈化。余秋雨先生曾這樣評價過書籍的功能:「區區五尺之軀,短短几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蹟的產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於閱讀。」

你還在為尋找「詩和遠方」而不知所措嗎?別再猶豫,讓我們一起走進書的世界,徜徉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厚重歷史長河中,快意吟詩,豪情遠行吧……

她流淌在民族的血液里

「詩和遠方」所對應是人的精神渴望,折射的則是人的文化需求。同樣,文化永遠都是對應人的心靈的,對應人的精神世界的,是每一個人獲得安身立命的精神皈依,也是建構人生終極關懷的重要價值資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出自周文王姬昌所著的《周易》中經典警示語。這種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厚德載物的人格風範,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表現,縱貫整個民族發展的歷史,彰顯出中華文化深厚的價值內涵。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的一段話,她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也是對他兒子的要求。

「自強不息」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百折不回,奮發圖強的優良傳統;「厚德載物」則表現了中華民族寬厚包容,兼收並蓄的胸懷和氣勢,始終激勵著中華民族奮發有為、不斷進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則引導人們明白,一個人心緒不安靜下來就不能提高思想覺悟,不在艱苦環境中磨練就不能提高道德情操。與當前拜金主義、利慾主義是成鮮明對比的。

這種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文化氣質,經過長期積澱和傳承,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精神元素和因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上,本質上就是現代中國人建構心靈家園,豐富人生價值與意義,也是中華民族邁向高度文明的意志展現,表現出了全體中華兒女執著追求崇高的文化價值,實現人生理想的精神風範。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風景名勝美不勝收,五千年文明發展積累的人文遺存蔚為大觀,地下文物與地面勝跡互為佐證,民間傳說與典籍史冊交相輝映,360萬多平方公里的「雄雞」版圖簡直就是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處處閃爍著中華文化斑斕色彩。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這些星羅棋布的文化勝跡和歷史遺存,不正是我們探尋「詩和遠方」的「路線圖」嗎?!別再猶豫,讓我們收拾行囊,一起去開啟那一扇扇通向心靈的大門吧……

她棲居在幸福的田野上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春暖花開的季節,隨著鄉村文化旅遊的不斷發展,一些別具特色的農耕文化體驗式活動,越來越受到都市人的青睞。返璞歸真,回歸自然,體驗農耕文化,享受自然風光,這些富含「鄉愁」的元素,引起人們太多的美好回憶,讓人心情澎湃蕩漾。

關於「鄉愁」一詞,沒有查到出處,它多出現在離鄉遊子的思緒里,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句中。最有名的恐怕是台灣詩人余光中的詩《鄉愁》,它激起無數海外遊子的思鄉愛國之情。其實,「鄉愁」是一種複雜的感情。直白的說,鄉愁就是人的一種戀舊的文化情結,她是一首奇麗的小詩,她是一種渴望和嚮往,她是情感的寄託和對根的留戀。

留住鄉愁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守住文化,守住我們靈魂的寄託,守住精神的家園。不是嗎?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有我們成長時見怪不怪,長大後卻十分依戀的東西。有的是固態的、物質的,有的可能是非物質的。這些要素都構成了一種文化意象。

我國數千年孕育的農耕文明,是億萬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孕育中華文明的基礎,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每當我們遠行漂泊回到故鄉,那一幕幕農耕文明、民俗文化、民居宅院……讓人久久不能釋懷,那種特殊的味道遠遠勝過所有的「詩和遠方」。

當前,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城鄉邊界日漸模糊化,農村土地日趨減少。面對嚴峻的形勢,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地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儘可能地完整地保護原來的風貌,「留得住鄉愁」,使其在新型城鎮化中的位置,居於景點和居住地之間,讓更多的人,重新找到鄉愁的味道。

什麼是「鄉愁」,古村古樹古建築是鄉愁,好山好水的美麗生態是鄉愁,獨具地域特色的民居民宅是鄉愁,傳統的農耕文化和風土人情也是鄉愁。所以,無論是城鎮化建設,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們都要留住我們生活的「根」,留住了生活的「根」,就是守住了我們的「鄉愁」;守住了鄉愁,也就傳承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

「詩和遠方」在哪裡?其實,她就棲居在美麗的田野上,棲居在裊裊的炊煙中,棲居在濃濃的鄉愁里……別再猶豫,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吧!


推薦閱讀:

張翔:中華文明缺乏「法就是法」的觀念
中華秘法:「通天造運」真六甲飛遁術!讓你明年打開財運的大門
中華新韻[二]
詩藻管窺——中華傳統詩歌創作漫談(二稿)(三三)
80個文化典故,讀懂詩意中華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發展 | 優秀 | 傳承 | 中華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