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揭秘:「支那」是蔑稱嗎?

提到「支那」這個詞,相信很多看過中國抗戰題材影視劇的朋友們,第一反應就是「這個詞是日本侵略者侮辱中國人的蔑稱」。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我們今天就了解了解吧。

其實,比日本人稱呼中國為「支那」更早的是一個唐代的中國人,即西遊記中的主角——玄奘法師。在其口述的著作《大唐西域記》裡面,記載了這樣一番對話:

拘摩羅王:「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日,去斯遠近?」

玄奘法師:「當此東北數萬餘里,印度所謂摩訶支那國是也。」

該段文獻翻譯成現代中文,是以下的意思:

拘摩羅王:「大唐國在哪裡?要走多少天?有多遠的路程?」

玄奘法師:「往東北方向走幾萬里路,印度叫支那的,就是指的大唐。」他所說的是一個事實,古印度將大唐國稱呼為「至那」「支那」「脂那」。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當時的日本僧人和玄奘所讀的是同一批梵文佛經——古印度人將中國稱為「支那」。玄奘也跟著學,於是,日本僧人也跟著學。

可見,「支那」一詞,從其誕生的最初來看,其實並沒有歧視、侮辱、蔑視中國人的意思。

「支那」一詞在日本的影響進一步地擴大,是從江戶時代(17世紀初)起,當時的中國處於明朝時期。那麼日本為什麼會繼續稱呼中國為「支那」呢?

因為日本要避免混淆。在明朝以前,「中國」這個名詞並不常用。當時大明國的周邊小國都知道「大明國」「大明」,而不知道「中國」——反而是在日本,有一個地方名叫「中國」。

因此,如果把大明國硬稱為「中國」,則在日本國內必然會造成混淆。所以,日本從明朝開始,舉國上下就習慣了稱呼大明國為「支那」,而不叫「中國」。

直到後來抗戰勝利,日本迫於戰勝國——中國的壓力,才普及了「中國」的稱呼,並開始遷就中國,將日本的「中國地方」改稱「山陽地方、山陰地方」。

事實上,將中國稱呼為「支那」的,遠遠不止日本一國,至少還有以下國家的語言都稱呼中國為「支那」:泰語、法語、馬來語、德語……

在中國的歷史上,將中國稱呼為「支那」的,還有大量的漢民族英雄和成功人士,如唐玄宗寫過一篇名叫《題梵書》的詩,其中就有「支那弟子無言語,穿耳胡僧笑點頭」。梁啟超在他所著的《戊戌政變記》里,不但把自己的祖國叫作「支那」,而且還往上加了個「我」字——「我支那」。章太炎寫過一篇《正疆論》,不但稱自己的祖國為「支那」,而且還高聲唱道「日本比清廷還要親」。

中國近代知名學者嚴復曾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翻譯成《原富》:「埃及、印度、支那三古國皆有海禁。」

孫中山也寫過一篇文章,叫作《支那保全分割合論》——事實上,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遠遠不止孫中山一人稱呼中國為「支那」。知名的革命女英雄秋瑾寫過一篇叫作《支那逐魔歌》的詩歌。康有為流亡印度期間,他的女兒康同璧,從中國步行到印度去找她老爸,寫詩自誇:「若論女士西遊者,我是支那第一人。」近代知名文學家、詩人聞一多在自己的《我是中國人》的詩中,曾多次高呼「我是支那人」。

那麼,為什麼「支那」一詞在近代史上會被視為一個侮辱性質的詞語呢?其實是因為自從甲午戰爭以來,日本對中國的殖民侵略,在中國民間催生了一股強大的反日、仇日的思想,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中日兩國之間任何的事情都變得十分敏感——「支那」一詞也就難免成為眾矢之的了。

在民國時期中日關係惡化之前,日本稱中國為「支那」,當時的中國人不但不在意這個,而且還跟著這樣叫。但是中日關係惡化之後,「支那」這個稱呼就成為一個事了。當時民族自尊心較強的國民意識到,日本人歧視我們中國人,因而,「支那」這個詞就成了一個帶有侮辱性質的詞語了。


推薦閱讀:

南山空同揭密歷史故事後面的真相(第6頁)
【東周篇】07憑雞鳴狗盜的歪招如何成就一番功業?戰國F4之孟嘗君
鞋的歷史[外國]
【資料】學習葛底斯堡演講
《神探狄仁傑》的演員表是什麼?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