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需要什麼樣的道德情懷?
作者:臧峰宇
摘自:《通往智慧之路——以問題開啟哲學的沉思》第十章
一、道德現象為何如此引人關注?
我們在咿呀學語的時候,就開始接受有關道德的信息,及至接受教育的不同階段,我們對道德的了解與感知逐漸增多,因為道德養成是自我實現的重要條件。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我們逐漸明白,成為道德完善的人絕非易事。這不僅因為我們要擺脫很多誘惑的糾纏而堅守道德底線,還因為道德判斷與選擇始終考量人們的認知能力和實踐水平。道德養成幾乎貫穿人們終生的努力,人們言談話語舉手投足之間展示的道德情懷體現了在生命旅途中提純的文明程度。因此,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援引蘇格拉底的話指出,當涉及道德論題的時候,「我們討論的不是小事,而是我們應當如何生活的問題」。無論是經過煩瑣的道德推理,還是通過本然的情感判斷,「一切道德思辨的目的都是教給我們以我們的義務,並通過對於惡行和德性的美的適當描繪而培養我們以相應的習慣,使我們規避前者、接受後者」。在當今時代,人們探討安樂死、同性戀、克隆等對人類傳統道德的挑戰時,道德失范現象以及對這種現象的冷漠令人們更為震驚,道德哲學因而再次成為哲學研究的熱點,從文化相對主義、主觀主義、功利主義等角度展開的應用倫理學研究蔚為大觀。我們不禁發問:在現代生活方式日益豐富的今天,道德現象為何如此引人關注?
2011年10月13日傍晚,年僅兩歲零四個月的小女孩悅悅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的一條巷子里,被一輛麵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鐘後又被一輛小貨櫃車碾壓,7分鐘的時間,在她身邊經過的18個路人對此不聞不問。最後,撿垃圾的阿姨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找到她的媽媽。一周後,小悅悅因搶救無效而離開了人世。這個事件幾乎引起全球震驚,人們感到失望和憤怒,國內外很多媒體因此質疑中國人的道德素質,有些學者主張立法懲治「見死不救罪」,由此引發的對道德失范的討論成為社會的熱點關注。這個事件發生之後,「見死不救」的情況仍持續存在,道德選擇似乎真的成了一種社會問題。
在應該從容展示道德情懷時透露出情感冷漠,這種社會現象值得人們深入反思,在經濟發展水平和物質生活質量日益提高的今天,很多人的內心世界為什麼越來越單調,「一切向錢看」的思路為什麼愈演愈烈?在放棄道德選擇的時候,我們的內心難道真能安寧?毋庸置疑,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保持傳統道德精華的同時,我們應促使傳統社會賴以存在的道德準則與時俱進,確認人們精神世界與社會生活的新契約,以之匡正物慾橫流的盲目,超越迷失的無序狀態,對浮華背後的現代生活加以糾偏,並輔以新時代的道德公設。一生居住在格底斯堡的哲學家康德告訴我們:「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覆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長的驚讚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句出自《實踐理性批判》的名言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他在這本書中還提醒人們:「德性,這是有限的實踐理性所能得到的最高的東西。」只有追尋這種「最高的東西」,人們才會避免無緣無故、莫名其妙的忙亂,從而適應道德實踐的需要。
人們的道德信念與道德修養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有關。恩格斯指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係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概言之,「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在中國的市場經濟開始運行的初期,曾有一場令人難忘的討論:市場經濟會不會引起道德滑坡?人們愈益清楚,市場經濟不屬於任何政治體制,它是一種經濟生產生活方式。但是,市場經濟離不開資本,也是無法忽略的事實。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句話十分著名:「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他為這句話附加的一段腳註同樣著名,這段話引自《評論家季刊》上鄧寧的表述:「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在這樣的語境中,道德是全然可以被忽略的,一個因守持道德而讓渡利潤的人是被當作傻瓜來看待的。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批判的是資本主義初期市場經濟尚未完善的時候道德失范現象的存在。市場經濟並不必然導致道德失范,相反,訴求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本身不僅不拒斥道德,而且將道德養成視為自身完善的應有之義,這從經濟和道德的哲學本義便可以看得很清楚。
人們對物質財富的追求總是有高於逐利之上的價值目的,任何人都不會為贏得財富而贏得財富,關於經濟運行的深層思考應致力於解決人如何獲得幸福生活之類的哲學問題,要訴求道德判斷和價值闡釋。道德追求雖不能直接促進生產的發展,但是也不能忽視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如果缺乏道德追求,使經濟具有持久的活力並非易事。成熟的市場經濟講求尊重彼此、自由交易、平等互讓等價值原則,兼顧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力量,在「經濟人」和「道德人」的張力中謀求社會發展與人的生成的一致。在這個意義上,市場經濟的道德取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道德的原初意義是「完善的成就」(excellent),具有明確的目的論意義,諸如優秀、勇敢、成就、傑出、節儉等被人們看成是道德之舉。對社會沒有價值創造的行為很難被看成是道德的,經濟運行因為實現人的價值目的而呈現道德意義。人們要考量自己的經濟行為對他者的意義,「人的需要在何種程度上成為合乎人性的需要,就是說,別人作為人在何種程度上對他來說成為需要,他作為最具有個體性的存在在何種程度上同時又是社會存在物」。可以說,「經濟」是「道德」的內在要素,「善」的目的不能排斥物質依託,「所有的社會基本善——自由和集會、收入和財富及自尊的基礎——都應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對一些或所有社會基本善的一種不平等分配有利於最不利者」。關注「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必然建立在社會富裕的基礎上,必然依靠有經濟生活能力的人來完成。
經濟生活和道德生活共處於社會有機體中,人生的幸福不僅在於從何種程度上獲得滿足,還在於在什麼意義上沒有失去。「經濟」與「道德」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得到雙重實現,這正是經濟學古典時代的內在規定。馬克思把經濟活動中的道德看作「本質的、發達的生產關係」,嚴厲批評庸俗政治經濟學家,他在《資本論》中對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不道德現象的深刻揭示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兩種宏觀視域展開,對剩餘價值秘密的揭露充溢著人文關懷。馬克思相關論述為我們重審市場經濟的道德內涵,確認解決金融危機的哲學思路,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在當今時代,道德不僅沒有缺席的理由,而且它的出場是市場經濟完善的重要環節,因為短視的行為往往以長遠利益的損失為代價,道德喪失導致市場萎縮的情況不勝枚舉,這正是道德文明在經濟持久繁榮時期得到重視的原因。當道德淡出人們的視線,經濟成為單向度的存在,人的危機倏忽而至。
二、道德失范何以導致人的危機?
自從現代社會確立以來,經濟繁榮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社會生產力較之以往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浪潮拓寬了人們的眼界。但是,五光十色的視界既讓人們感到賞心悅目,也讓人們眼花繚亂。黑格爾著意區分的「現象」和「現實」對當代人來說仍然是一道難題,看似真實的存在未必是「現實」,可能只是「現象」甚或「假象」。在「泡沫」與「真實」之間,人們日益感到自己辨識能力的限度。「『真』這個詞,習慣上我們歸根結底總是指那種同『實在』客體的對應關係。」問題是當各種「對應」的假象襲來的時候,因為「實在客體」的缺席,經濟泡沫幻滅了習慣上的對應關係。資本運行進程中的很多看似真實的「現象」出自「模擬」行為,虛幻的「模擬」行為使人們感到茫然:很多數據是準確的,很多事實是可以證明的,很多模型和圖表是標準的,但最終卻出現了很多棘手的問題。這揭示了為人們所信任的各種符號的限度,從中也映現出胡塞爾著力論證的「歐洲科學危機」,其實質在於哲學思維樣態的危機。
近代以來,科學的昌明改變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運用科學分析問題成為人們的思維常態,以科學為標準評價事物,已經成為人們的價值選擇。但是,「一切現代科學在其作為哲學的分支而被奠定基礎的意義方面,以及在它們繼續在自身中承擔這種意義的方面,正陷入特殊的令人困惑不解的危機……哲學的危機意味著作為哲學總體的分支的一切新時代的科學的危機,它是一種開始隱藏著,然後日漸顯露出來的歐洲的人性本身的危機,這表現在歐洲人的文化生活的總體意義上,表現在他們總體的『存在』上」。事實上,不能僅用科學的方式洞察科學危機,必須通過哲學反思,把握科學無法解決的問題,確認科學的應然走向。在當今時代,人們對哲學的有用性產生了質疑,繼而摒棄了哲學的審視邏輯,失去了透視科學危機的方法,哲學未能在科學面前充分發揮其現實功能。在這種境遇中,當代哲學家意識到不能在科學繁榮與失落的景觀面前失語,而應自覺以科學作為致思對象,糾正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
由房地產按揭等問題引發的2008年金融危機反映了美國金融秩序失衡等現實問題,重演了世界性金融危機的往事,對當代人處理危機的能力提出新的挑戰。經濟學家、金融界人士與財經媒體工作者從微觀角度考量很多數據和案例,提出各種具體的解決措施,對抑制危機的蔓延起到了一定的實際作用。而分析金融危機的實質,瞭望危機之後的前景,則需要從宏觀角度洞察金融危機背後潛藏的人類精神生活的隱患。
儘管之前已有各種各樣的預警信號,當金融危機作為事實呈現在人們眼前時,震驚與恐慌仍然成為很多人袒露的表情。有一般經濟學常識的人對經濟危機都不感到陌生,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已經預示了危機的經常性。20世紀以來金融危機爆發的事實不僅驗證了馬克思的預見,也為經濟學教材增加了生動的案例,學界對金融危機爆發可能性的論述幾乎為大眾所耳熟能詳。儘管如此,這次危機影響之大、危害之深、波及範圍之廣還是令人們心有餘悸。它不僅映射出全球經濟的運行狀況,更使很多人感到日常生活世界中存在的精神危機,包括支撐意義世界的哲學思維樣態的危機。
面對五彩斑斕的金融浪潮,選擇對其批判或為其辯護,體現了當代哲學的審度與辨識的能力。在深入思索「歷史科學」命題的過程中,哲學研究者探究金融危機背後的科學危機所映射出的深層的哲學危機,看到金融危機呈現的景象「與一張假鈔在真鈔的地方流通的情況相似,假鈔就在整個流通中起到了真鈔的作用。進而成了一種按照轉賬和記賬構成巨大鏈條的金融遊戲……貨幣脫離現實的物質生產的參照,逃進無限的投機中,使任意性和通脹是如此巨大,以致金融交換體系正走向自我摧毀的邊緣,或幾乎喪失任何可信性」。可以說,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深刻揭示的問題遭到歷史的再現,從哲學反思的角度著眼,我們應當看到,金融危機處於問題的表象世界,而深層問題在於哲學的失語與人的迷失。
經濟現象、科學研究、哲學反思與人的問題內在融通,因為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是科學研究和哲學反思的目的。在哲學包羅萬象的時代,經濟運行和科學研究內化於哲學反思的進程中,並因哲學反思而變得明晰;當科學研究與經濟運行走出哲學母體的懷抱,逐漸確認獨立樣態的時候,居於形上世界的哲學在功利的視野中似乎變得可有可無。當人們沉迷於科學的成就、經濟的發達之際,「現代世界極其令人吃驚地擴展了它的能力和才能的運用,它通過科學的幫助和技術的運用漸漸地學會了控制並利用自然力,它把個人完全看作是一種合理化秩序整體中的職能,並把個人當做職能來對待。個人處於職能的相互聯繫中,從而個人形成的自由越來越少。作為我們整個文化進程的結果,個人日益被限制於為職能服務,為作用著的自動化和機器服務」。「人」成為物一樣被規劃的對象,人在忙碌的過程中感到迷失,心理危機在生活中頗為常見,當人們放棄了哲學的使命,危機的到來便不可避免。
所以,在反省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不僅要重審金融浪潮中湧現的事實,以科學的態度解決具體的問題,還要以哲學的目光凝視金融危機映射出來的現代社會的風險,把握當代人的生活意義。當前的金融危機並非純粹的經濟學問題,它本質上乃是貨幣的信用危機,很多現象值得從哲學層面加以審視。我們應該看到,貧窮不能使人們獲得真正的快樂,缺乏道德支撐的單純的財富追求也無法使人們獲得深度的快樂。同樣,財富只是獲取物質享受的手段,並非人們的幸福生活本身,完善的市場經濟必須考量人類的精神資源,珍視人類生活的價值訴求,使財富的獲得有益於人類道德的提升之路。在反思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應該重新確認人類精神資源的重要價值,重審人類經濟生活的道德前提,此舉關涉促進道德文明的社會進步,為人們的自我實現與社會發展呈現了意義世界。
金融危機的屢次重演反映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懦弱與無奈,印證了馬克思對危機頻發的現實及其成因的深刻論述,同時映射出當代哲學的問題與當代人的限度。「這場危機毫無疑問印證了馬克思的一句話:『資產階級就像一個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用魔法召喚出來的魔鬼的魔法師。』如果馬克思能活到今天,他不會準確告訴你這場危機將在何時以怎樣的方式結束。相反,他可能指出這些危機是資本主義繼續存在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改革家們幻想他們能應對資本主義社會周期性陣痛,還沉浸在自己的烏托邦世界。」應當看到,烏托邦幻想的根源在於哲學觀念的誤區,當人們沉迷於幻象思維的時候,危機的爆發便成為必然。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破壞性毋庸置疑,但從辯證角度審視危機的現實,可以看到金融危機的啟示意義,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運行模式的弊端,看到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深層問題,看到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必須確認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目的論意義。
三、如何確立當代人的道德情懷?
關於道德的分支哲學有兩個學術稱謂,一個是倫理學(ethics),一個是道德哲學(moral philosophy)。我們通常將倫理和道德通用甚至合用,稱為倫理道德,其實,倫理和道德存在一定的差別。相對來說,倫理學更關注生活中的道德現象及其蘊含的問題,道德哲學則偏重於探究超越當下的形而上的德性問題。在當今時代,哲學家面對很多現實難解的道德問題,研究旨趣具有更多的應用色彩。傳統道德哲學關心的很多問題日益轉換為政治哲學的主題,當代哲學家對倫理道德問題的思考主要表現在應用倫理學研究,對倫理道德的一般問題的研究被稱為元倫理學研究。應用倫理學以元倫理學為基礎,元倫理學通過應用倫理學研究體現社會功能。也有學者將倫理學劃分為研究優良道德指定方法的元倫理學,研究優良道德主體、實體和價值的規範倫理學以及研究優良道德實現的美德倫理學,而且這三種倫理學近年來均得到深入探討。如果大家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可以作進一步的閱讀和思考。這裡所要強調的是,由於當代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問題非常複雜,關於倫理道德的爭鳴較為激烈,應用倫理學日益成為學界的熱點論域。
儘管在規範語境中,只有元倫理學屬於哲學研究,各種應用倫理學所做的只是運用元倫理學對道德現象的一種判斷或表達,但是形形色色的道德現象都需要倫理學的判斷與表達,哪怕只是一聲具有哲學底蘊的棒喝,也是體現哲學社會功能的現實方式,也會起到哲學應當具有的現實作用。「現代戰爭問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所面臨的新問題、『性革命』所導致的道德問題、現代醫學以及現代高科技所引起的人倫關係問題、環境問題等都要求倫理學的介入,這便是應用倫理學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簡言之,應用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形形色色的道德現象和倫理難題,倫理學家運用元倫理學的基本思路,在各種不同的應用倫理學流派的話語中對這些現象和難題做出嘗試性的分析和解答,刻畫了很多哲學熱點問題的路標。
前面曾經提到,安樂死、同性戀、克隆等社會現象引起倫理學家的深入思考,當代應用倫理學研究給人們留下了很多案例。比如一個住在地中海戈佐島的婦女在2000年8月發現自己懷了一對連體嬰兒,她和丈夫給兩個孩子取名為喬迪與瑪麗。兩個嬰兒共用一個心臟、一對肺葉,她們的脊柱長在一起。有些連體嬰兒可以長大成人,但喬迪和瑪麗卻沒有這麼幸運,因為她們的身體狀況決定只能有一個活下來,否則兩個都有生命危險。她們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不同意通過手術,使一個活下來而使另一個死去。但是,醫院認為至少應當挽救一個嬰兒的生命,於是上訴法院,要求通過手術分離兩個嬰兒。法院認定醫院的要求,於是兩個中稍微強壯一點兒的喬迪活了下來,而瑪麗離開了人世。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倫理學案例,因為秉持不同的理念,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如果堅持人類生命的神聖,就沒有理由以傷害一個生命為代價來保存另一個生命;如果希望儘可能地挽救生命,就要理性地選擇哪怕一個生命活下來。到底何去何從?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很多,每個案例都讓倫理學家陷入深深的思考,也足以引起人們的關注。
人類的道德生活既關乎社會,也關乎人對自然的態度。一位美國攝影記者曾記錄過北極圈附近的獵人捕殺貂的過程。當夜幕降臨的時候,當地的獵人們穿著厚棉衣躺在貂經常出現的雪地上,裝作快要凍死了。生性善良的貂看見雪地上的人,立即用自己的身體溫暖對方。正在它奉獻自己溫暖的時候,被獵人輕而易舉地抓到。這個捕獵過程被曝光之後,人們紛紛譴責這種醜惡的捕殺行為。多年後,迫於社會輿論的壓力,當地的獵人不再使用這種令人不齒的捕獵方法。這個故事讓我想起北京自然博物館某處鏡子旁邊的一句話:你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動物。來自然博物館參觀的動物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動物。確實,在動物面前,能夠合作且參與公共生活的人類是強大的,可是人之所以超越動物,並不在於具有欺騙和傷害動物的能力。面對動物的善良,我們需要時刻叩問自己的良知,人要以自己的良知頂天立地。某些人在道德層面還不如一個動物,是人類的恥辱。
在當今時代,道德哲學已經不僅停留於形而上的德性思考,而且要面對具體的道德事實發言。這種努力致力於確立當代人的道德情懷,使人們確立道德意識,形成高品位的道德修養。面對紛繁多元的社會變化,日常生活世界的改觀促使人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模式隨之變遷,但道德追求仍然體現著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內在價值。從完整的道德人格塑造角度看,人們的道德追求是基於生活體驗的內心生髮,在通常情況下,凡是我們認為道德的事物,諸如正義、仁愛等都是以愛己和愛人的交融為前提的。任何一種奉獻,只要是甘願的,必然伴隨著對幸福的享受。從健康的道德氛圍構建角度看,道德準繩是與相對「能夠」調和的絕對的「應該」,為了完善不斷走向未來的生活目標,應將道德理想引入道德實踐,立足於道德的一般原則,融通道德的理想高度與實踐強度,培養符合時代精神的道德體制,使人們在面對現實問題時能夠做出富有時代感的道德決斷。
確立當代人的道德情懷,需要上面談到的對人的內心世界的道德激勵,對社會道德氛圍的文化構建。達及這種願望,需要通過道德教育,使人們的慾望和情感基於理性的道德認知。在當今時代,道德教育不能淪為一般意義的說教,而應「因材施教」、「以理服人」,深入解析日常生活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使人們意識到,即使當獲利的機會勝過道德崩潰的風險,缺失道德的活動也沒有合乎邏輯的解釋。道德情懷的提升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相伴而行,缺乏道德歸屬的經濟行為將使自身遭遇空虛的境遇,而有道德情懷的人們將在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的過程中獲得精神的滿足感。完善的市場經濟澄明道德與經濟之間「應有」與「實有」的張力,整合道德合理性和經濟有效性,拒斥人們在膨脹的慾望中迷失的悖謬之舉。
在加強道德教育的同時,還應當以道德輿論讚揚崇高鞭笞醜惡,形成社會發展的道德自覺。儘管缺德不會遭到法律的制裁,但終究是人們不齒的對象,終究只能以猥瑣的方式展露自己的卑微。而高尚的心靈有勇氣使夢想飛翔,看重良知的價值,使人們理解道德的路標,在反思中追求卓越,輝映頭頂上燦爛的星空。達爾文曾說過:「只要任何動物的智力發展到或幾乎發展到人類的水平,那麼它們以其固有的社會本能也一定會獲得道德觀念和道德良心。」人應在動物面前展現道德的分量。道德養成始終是人之為人以及人達到何種人格境界的重要標準,當聽到「不是人」的批評時,必定是被評者的行為逾越了道德難以跨越的空間。那時,被批評者在某種意義上還不如動物。
推薦閱讀:
※謠言粉碎機第二彈:中國人是低素質民族?
※道德經25章揭秘
※親哥偷走23萬,還有木有親情和道德?
※關於吃狗肉,這個邏輯是否有錯誤?
※《道德經》是怎樣一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