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問題究竟是誰的錯?學校?老師?家長?

嗨寶寶 2017-03-13

一談到中國教育,似乎就觸動了家長們的興奮點,無論是教育專家、學校校長,還是老師、父母都至少能列舉出10條以上的罪狀。

中國的教育出問題了嗎?如果有,究竟是中國教育體制的問題,還是學校,或是老師,又或是家長的問題?

今天,聽兩位陪孩子上特長班的家長在聊天,一面抱怨學校給孩子留的作業太多,都沒有時間玩;另一面,又興奮地交流著孩子究竟選什麼樣的課後班更好。

因為其中一人發現,上了某個奧數特長班的孩子被學校挑到專門的班級,每次數學課這些孩子單獨上,為了能夠在今後的競賽中獲勝,也為學校爭得榮譽。因此,她正期待著自己的孩子也要上這個特長班。

顯然,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矛盾的。當孩子的成績表現好,那麼教育體制、學校、老師都是好的;相反,如果孩子在與別人比較中落後了,那麼就都會受到批判。

同時,許多父母一面抨擊著應試教育,抱怨進度太快、作業太多,擠佔了孩子的自由時間;一面又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別的孩子學得更多、更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給孩子補課。

而這一切矛盾源於父母不正確的比較觀。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說過:「乞丐不嫉妒百萬富翁,卻會嫉妒其他混得比較好的乞丐。」

所以,許多父母不會把自己的孩子與《最強大腦》中的參賽者進行比較,而會選擇與身邊的孩子相比;他們不太關心孩子成功的經歷,更關注取得成功的結果,總是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通過大量的補習超過別人。

而這也是讓父母和孩子都不快樂的根源。

馬斯洛認為,之所以很多人往往感到不幸福,因為他們的動機是永不滿足。他們越是不斷爭取獲得更多的、他們認為能為自己帶來幸福的財富,實際上他們越是感到不滿意。

對於父母而言,孩子的未來發展是自己無法掌控的。但目前所能掌控的,就是孩子的課後時間,充分利用這些時間,來滿足超越其他孩子的虛榮心,成為了最佳也是唯一途徑。

然而,這種動機卻犧牲了孩子的需求。因為孩子會從父母身上發現,他們努力方向主要是為了獲得好成績和好評價,避免父母或老師的批評。

而這種以表現目的為取向的觀念一旦形成,孩子就會認為分數是評價自己能力的唯一標準。所以,當孩子數學成績不好時,就會認為自己的數學很差。

如果孩子認為,自己的能力是無法改變的,當他們在考試中取得不如別人好的成績時,就會否定自己,也不會努力去改變現狀,這也是很多學習不好的孩子會越來越不喜歡學習的原因。

其實,無論教育體制,還是學校、老師,對於絕大多數父母和孩子而言都是相對公平的,而之所以會出現不公平,多數是由於父母不正確的比較,這卻是以犧牲孩子興趣為代價的。

「嗨寶寶育兒」(hiangel_cn)認為,雖然父母都承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卻很少會以激發孩子興趣為目的進行學習;因為只要有分數就有比較,有比較就需要讓孩子去學,哪怕他們不喜歡。

其實,人的一生總會經歷各種考試,學生階段會有,進入社會也會有,即使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也不過是人生中短暫的快樂。

比如中彩、收入增加或孩子取得好成績,第一反應就是非常高興;但是他們很快就會適應這種改善了的生活狀況,然後就習以為常了,對於不久前還很新奇的事物也「無動於衷」了,不再視為特別興奮或不舒服的理由了。

而能夠真正讓人感到長久快樂的,是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之中,並非最終的結果。因此,能讓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是最重要的,父母比較的壓力不要輕易變成孩子求學的負擔,孩子只有在自由學習中才會終身學習,並感到幸福。


推薦閱讀:

關山老師
近期搞笑糗事:今天考六級的監考老師
聽薛法根老師的《愛之鏈》有感
蘭老師觀點:達芙妮之路——做品牌,不做名牌
樂嘉老師送給男生、女生 28句話,簡直太精闢了。。

TAG:教育 | 中國 | 中國教育 | 學校 | 問題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