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所謂的「真相」,只不過是你眼中的世界

我們這一生,會遇見很多人,經歷很多事,

或是讓你歡喜,或是讓你受傷,或是讓你消沉,或是給你激勵。

但無可否認的是,

這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

而真正讓我們歡喜或者傷害我們的並不是事情本身,

是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

但又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認知呢?

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這個故事,

有一個人,在下雨天搭乘公車,

車上乘客擠得像沙丁魚一般。

在不耐中,他突然覺得某個人的雨傘尖碰到了他的腳踝。

當車子搖晃時,那雨傘尖就刺得更重,

他心中的怒火逐漸升高。

終於有了迴轉餘地,他憤怒地以皮鞋頂開那刺人的雨傘尖,並轉身以最嚴厲的表情怒視那個「不長眼」的乘客。

結果,他發現對方竟是一個盲人,刺到他腳踝的並非他想像的雨傘尖,而是她的拐杖!

他心中原本難以扼抑的一股怒火突然消失無蹤,而腳踝似乎也不再那麼疼痛了。

為什麼整個感覺會突然轉變呢?

沒錯,是想法變了。

當他發現對方是個盲人時,他的「想法」變了,隨之「感覺」也就轉變。

所以,傷害自己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而已!

問題是,人們對事件的看法是怎麼產生的呢?

從事件發生到看法形成,這中間又經歷了什麼?

我們如何改變自己的想法呢?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到大相國寺拜訪他的好友佛印和尚,恰值佛印外出,

蘇東坡無意間看到了禪房牆壁上留有一首佛印題的詩,其詩云: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面藏。

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蘇東坡看後,另有所思,就提起筆來在佛印的詩旁邊附和了一首:

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

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又一日,宋神宗趙頊(xū)在王安石的陪同下,來到大相國寺遊覽,他們看到了佛印和蘇東坡的題詩,感到頗有趣,神宗就對王安石說:「愛卿,你何不和一首?」王安石何等高才,他隨即應命,揮毫潑墨,寫道: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

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宋神宗也乘興題寫了一首:

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

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

這是一組關於酒色財氣的妙趣橫生的組詩,

由於作詩的人所處的立場和格局不同,

對於同樣的酒色財氣四種事物也就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評價。

佛印和尚的詩從證悟佛家之空性來談,提倡完全和酒色財氣相絕緣,出離世間,是佛家的出世思路,是內聖之法門。

蘇東坡的詩強調對待酒色財氣關鍵是把握一個度,中庸之道。是從儒家個人修身方面來談,也屬於內聖之法。

王安石和宋神宗則從酒色財氣對國家社稷的正面作用方面來談,肯定了酒色財氣中所蘊含的積極因素,一個是賢相的眼界,一個是王者的格局。

認知不同,感受不同,

故此一人一道,所以萬事萬物沒有對錯,只是我們的角度不同,結果不同!

如果執著於自己的角度,

將會落於一種二元對立,以己意強人意,傷人傷己。

反之,如果轉換一種認知模式,以一顆接納賞識之心,

你將會看到一個更加豐富的世界,品味更加精彩的人生。

大家可能都聽到過尼克的故事,

他打出生時就沒有四肢,只有軀幹和頭,雙腿只剩一個「小雞腿」,

他不能走路,不能拿東西,連吃飯、上廁所這種事都要依賴別人。

他的模樣甚至連他的父母都無法接受,直到半年後,他的媽媽才敢抱他,逗他玩耍。

絕望至極的他曾經把頭沉在浴缸的水中,試圖淹死自己。

在最後一刻,他腦海中浮現出父母在他墳墓前哭泣的樣子,

於是他又翻過身來,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自語道:「我辦不到。」

靈魂深處,他聽到了耶穌的回應:

「不是你父母做錯了什麼,也不是你犯了罪,只是要在你的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

終於,一種從未體驗過的平靜掃過他的心頭,

他如嬰兒般慢慢地睜開雙眼,重新去認識這個世界。

如今,尼克不僅可以自理生活,學會了打字,游泳…還收穫了愛情。

我們的人生每時每刻都在選擇,你的每一次選擇都決定著你的人生走向。

如果這一切發生在你身上,

你會用去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

你可以選擇為沒有四肢而憤怒,

你也可以選擇為仍有「小雞腿」而感恩?

「Giveup(放棄)還是Getup(站起來)

對於人生,你是怎麼樣的認知模型?

這是我經歷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2013年雅安地震時,我遇到一個的女人,

地震前幾分鐘,她因為一些瑣事,

一邊罵著著孩子,一邊數落著孩子,

不幸發生了,她因為在屋外洗碗幸免於難,而丈夫和孩子在地震中喪生。

她拉著我的手,一遍遍的重複一句話:

「如果早知道會地震,我說什麼不會和他吵架」。

是啊,如果早知道…

如果,生命還有最後一天,

還會對於因為父母的絮叨而不耐煩嗎?

還會因為孩子一個錯誤而發脾氣嗎?

還會對所留戀的,不舍的,怨恨的,還會如此執著嗎?

還會對那些毀譽,名利如此在意嗎?

對於現在的生活方式會是一樣的選擇嗎?

對於人生,你還是同樣的解讀嗎?無怨無悔嗎?

雖然我們都經常把人生無常掛在嘴上,

但是潛意識裡我們都是以為人生是無限的,

可以讓我們盡情揮霍的,

但是誰又能保證明天比意外來的更早呢?

何不把每一次相逢都當成初見,

把每一次離別都當成訣別呢,

活在緣分中,而不執著在自己的期待里,

你將會珍惜每一個當下,也可以超然面對每一個緣聚緣散。

我們都知道認知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了我們的人生走向,

但又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認知呢?

一個只開發了不到10%大腦指揮的認知模型,又怎麼可能看到這個世界的「真相」?

如果不能改變你的認知模型,如何改變認知?

因為我們看見的,都是自己眼中的世界。

作者:素蘭 恆宜文化創始人


推薦閱讀:

(全38集)大型紀錄片《世界遺產在中國》
《「懶人」統治世界》
昔日拜占庭的存在對今日世界的政治格局有什麼影響?
世界上的那些咖啡最貴最好喝?
數學是改變世界的力量--以喬布斯、谷歌為例

TAG:世界 | 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