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歷史恩怨

以色列是世界唯一的猶太國家。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約25世紀,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當時,一場遍及全國的饑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從巴勒斯坦移居埃及,在那裡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走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到以色列故土。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開始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國家。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各部落遷入定居。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後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都曾佔領巴勒斯坦。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佔,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侵入(史稱「十字軍」東征),羅馬人佔領了巴勒斯坦,猶太人因為多次反抗未果流離失所,而基督徒在猶太民族起義的後期站在了羅馬一方所以沒有遭到迫害反而壯大起來。絕大部分猶太人流往世界各地。公元7世紀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6世紀起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份,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者策動下,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發生流血衝突。儘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猶太人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使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裡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在巴勒斯坦,形成了一塊土地,兩個民族。國際聯盟基於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繫」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於1922年委託英國統治這片故土,並特別責成英國「為這個國家創造各種確保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政治、行政和經濟環境。」 同年,英國在這塊託管地境內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約旦酋長國(即今日的哈希姆約旦王國),只把約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發展猶太民族家園之用。阿拉伯極端領導人就連在這樣小的區域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也要反對,他們煽動襲擊猶太社區,甚至打擊主張阿拉伯與猶太人共處的阿拉伯人。當時,英國對猶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也沒有讓阿拉伯好戰分子善罷甘休,針對猶太人的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持續不斷,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為止。

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儘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幸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當時並未取消對猶太在約旦河以西這塊故土上移民的限額。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一起,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組織了一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阿拉伯人始終反對猶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猶太人則堅持要求解除對猶太移民的限制,英國在無法調解的情況下,遂將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29日通過表決決定:在約旦河以西地區建立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以色列)和一個阿拉伯國(巴勒斯坦)。猶太人接受了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人則予以拒絕。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隨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此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這個新國家。這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於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分別與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簽定了停戰協議。以色列在立國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鄰國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鄰之手。」儘管歷屆以色列總理一再重申這一呼籲,但始終遭到阿拉伯國家拒絕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斷襲擊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國家不僅支持和鼓勵襲擊行動,而且還實行經濟和外交抵制,封鎖以色列海運國際航道並挑起全面戰爭。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發動先發制人的攻擊,對蓄意挑釁作出反應。1973年,以色列擊退了阿拉伯鄰國同時從三條戰線發動的全面進攻。

1977年,埃及總統薩達特應貝京總理邀請訪問耶路撒冷,從而打破了阿拉伯國家拒和的僵局。這次訪問導致了雙方的談判,其結果是1979年3月26日簽署《埃以和平條約》並達成《戴維營協》,該協議包括實現中東和平的有關條款及就1967年以來以色列管理的猶地亞、撒馬利亞及加沙地帶未來地位所做的一項安排。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屢遭恐怖分子的襲擊,以色列採取行動,摧毀了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動的基地。之後,阿以衝突的焦點就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1947年11月聯大第181號決議規定耶路撒冷國際化,以色列在1948年和1967年兩次戰爭中先後佔領耶路撒冷整個地區,並於1980年7月宣布統一的耶路撒冷為其永久的首都。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首都。)

以色列確信有關各方只有通過直接談判才能解決問題,因此,對由美俄主持下,於1991年10月30日在馬德里舉行的中東和平會議提供的對話機會表示歡迎。這次會議使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以及約旦、巴勒斯坦代表團坐在一起,為以色列隨後與其每個阿拉伯鄰國間的雙邊談判及為解決區域問題舉行多邊會談奠定了基礎。目前與以色列有領土紛爭的有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主要是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人不滿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的國界劃分,誓死要奪回加沙地帶,讓以色列退出耶路撒冷。

綜上所述,猶太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整個猶太史也是一部血淚史。他們雖然在故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以色列,但與周圍阿拉伯國家的紛爭、矛盾經常不斷,積怨越來越深,特別是巴勒斯坦,猶太人要在夾縫中生存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由於歷史原因,以色列對西方國家的感情是複雜的,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投靠西方國家,與西方國家走得越近越引起阿拉伯國家的仇恨。巴勒斯坦國在二戰後,從未正式建國和取得聯合國的正式承認。原因在於:巴勒斯坦人從不承認以色列國的合法性,歷史上阿拉伯國家反對以色列並由此引發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也拒絕聯合國大會關於巴勒斯坦建國的決議,以及歐美大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巴以矛盾尖銳並長期引發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嚴重對立。

附註: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1949):又稱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稱「獨立戰爭」。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次日凌晨,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出兵進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1957):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以色列稱「西奈戰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和禁止以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又稱「六五戰爭」,阿拉伯國家稱「六月戰爭」,以色列稱「六天戰爭」。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晨,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發動突然襲擊。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又稱贖罪日戰爭、齋月戰爭、十月戰爭。起源於埃及與敘利亞分別打算收復六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戰爭的頭一至兩日埃敘聯盟明顯佔了上風,但此後戰況逆轉。至第二周,敘軍退出戈蘭高地。在西奈,以軍在兩軍之間攻擊,越過了蘇伊士運河 (原來的停火線)。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9月):又稱黎巴嫩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佔領黎巴嫩四分之一的領土,襲擊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及其武裝力量,並與在黎的敘利亞軍隊交戰.

巴以衝突之源—聖殿山 猶太教古經典這樣記載:「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圍填世界的海洋;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臉就是聖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聖殿山,歷經滄桑,已成為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巴以半個多世紀的流血衝突,最大的癥結就在於聖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爭奪的根源和焦點,則集中在聖殿山的歸屬。三年前(2000)就是因為當時的利庫德領導人沙龍闖入這裡,引燃了延續至今的巴以衝突。 雖然名為聖殿山,但踏步其中,已找不到任何山頭的影子,極目之處,只見一片矩形石建築群和蓊鬱的樹木。事實上,聖殿山還是古猶太人流傳下來的稱呼。猶太教古經典就曾記載,上帝為考驗猶太始祖亞伯拉罕,讓他在聖殿山一巨石上獻祭獨子以撒。在基督教傳說中,這塊石頭也被視為上帝用泥土捏造人類始祖亞當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紀,雄才大略的猶太國王所羅門在這裡建了第一聖殿,存放約櫃、挪亞方舟等聖物。聖殿後被毀,有重建,但最終於公元2世紀被徹底毀滅,猶太人也被驅逐出故土,浪跡天涯。 聖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稱此地為「聖地」。因為在這個當年的猶太聖殿遺址上矗立著有千百年歷史的阿克薩清真寺和金頂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為伊斯蘭教繼麥加和麥地那後的第三大勝地。原來的猶太聖殿遺迹也就幾乎蕩然無存了。 在聖殿山,巴以雙方也不時爆發激烈的戰爭,對於每一方而言,對會不屑和不滿於對方的到來,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聖地。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對於這座佔據著民族心理中心地位的聖殿山,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不願意拱手相讓。在阿克薩清真寺西面即是西牆。從外觀上看,這堵牆與巴勒斯坦其他牆別無二致。但由於歷史原因,它成了猶太人心中最神聖的地方,是古國不滅,民族長存的象徵,猶太人常聚集在此哭泣,因此有稱為「哭牆」。許多猶太人就對當年巴勒斯坦人阻止他們到「哭牆」祈禱耿耿於懷。這種情況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方結束。結果是猶太人以武力攻佔了整個東耶路撒冷。第二天,拉比(猶太教的宗教導師)和將領們趕往西牆,撫牆放聲痛哭。 許多猶太人因此堅持,以色列決不能放棄聖殿山。2000年9月,「鷹派」代表人物沙龍穿過西牆右上方的一個小門,進入阿克薩清真寺,以此宣示猶太人與聖殿山的宗教關係。此舉激怒了巴勒斯坦人,成為一直延續至今的巴以衝突的直接起源。聖殿山從此更加喧鬧。時常猶太人在西牆邊祈禱,巴勒斯坦人則藉助地理之便向下投擲石塊,然後是以軍警的介入,向巴勒斯坦人開槍甚至闖入清真寺抓人。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以色列國歌《希望之歌》?
以色列既然是強國,為什麼會缺乏安全感?
睡前消息【18-05-11】千古一帝特大大
如何評價以色列前總理阿里埃勒·沙龍的一生?
以色列特拉維夫中國文化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TAG:歷史 | 以色列 | 巴勒斯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