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的文化人格
權海帆/文
顏真卿,唐代成就卓著的書法巨擘,顏體一脈書法的開山鼻祖。但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有忠魂一顆、正氣一腔的英雄、鬥士、清官。
顏真卿,一位令人敬仰的書法大師,其書法千餘年來被奉為楷模。而構成他不朽顏體底蘊的則是以身許國、為民請命的文化人格。
當我閱讀有關他的文獻時,曾為之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當我記述他的傳奇事迹時,常常為之熱淚縱橫,敲擊鍵盤的雙手不得不一次次地停頓下來,又接續下去。
反覆如此,如此反覆……
以身許國
顏真卿生逢中國歷史上的大唐盛世——開元至天寶前期。其時,積聚了唐太宗以來勵精圖治、開拓進取、居安思危治國成果的大唐,是舉世無雙的經濟最繁榮、文化最發達、社會最穩定的封建帝國。
大興文教和科舉制度的完善,使一大批優秀人才湧現出來,創造了中華文化的空前昌盛。以李白、杜甫為代表的一批傑出詩人,筆下那一篇篇散發著博大、雄渾氣息的詩作,與書法、繪畫、雕塑、音樂等五光十色的輝煌藝術之作,氤氳為盛唐文化蓬勃、激揚的時代精神。尤需一提的是書壇亘古未有的璀璨景象。褚遂良、張旭等巨匠的傑出創造,把書法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
然而,在恢弘雄大、高邁飄逸的盛唐氣象背後,卻隱藏著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深刻的社會危機。顏真卿的童年、青年,在盛唐氣象中度過,而他的中年、老年卻處在各種社會矛盾和潛在危機大爆發的時期。無論在盛唐時期,還是在危機大爆發時期,顏真卿都以全部作為,確證了自己的魂之「忠」、氣之「正」。
大唐盛世潛藏著的巨大社會危機以安祿山的反叛總爆發。時任平原郡太守的顏真卿早就預感到安祿山反叛的可能,暗自做了應對準備,並於一年前就曾向朝廷上表,密奏其真相,卻被竊據宰相大權的楊國忠暗自扣壓。平原郡在安祿山的轄區之內,顏真卿請假赴京,希望藉機向朝廷揭露其狼子野心,也不為安祿山所許。顏真卿憂心如焚。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盤踞范陽的安祿山公然揮師20萬反叛。叛軍凌厲而南,攻城奪邑,所過郡縣守令,或死於其刀劍之下,或掛冠遠遁,或望風而降。顏真卿得知,義憤填膺,怒火燃胸。他絕不能容許任何人破壞國泰民安、百姓樂居的社會局面。在嚴令全城將士厲兵秣馬、枕戈待旦的同時,將安祿山反叛之況寫了表章,派人飛馬送往京師。
是他,把正沉浸在歌舞昇平、縱酒淫樂中的唐玄宗,從迷夢中呼喚醒來。
是他,第一個對安祿山揮動了刀劍。安祿山攻克東都洛陽,斬殺了無力抵抗、卻誓死不降的洛陽留守李憕等3位朝廷官員,派手下將領段子光攜帶其首級震懾諸郡,來到平原。顏真卿毅然命令軍吏斬來者頭顱,首舉義旗,誓師平叛!
是他,聯絡周圍諸郡,於平原與饒陽、河間、濟南、常山等17郡結盟,被推為盟主,聯手抗擊叛軍。
是他,與身為常山太守的堂兄顏杲卿暗自策劃,智取土門,斬賊將李欽湊、高邈,活捉何千年,致敵洛陽與范陽之間首尾難顧,驚慌失措。
是他,力排眾議,借兵於清河,取得了棠邑、魏郡大捷,使敵遭受重創,一蹶不振。
還是他,得知平盧游奕使劉客奴等3人將背叛安祿山,鼎力支持,派人送去10萬軍資。且為堅定其心,忍受著骨肉分離之痛,送去自己當時不足10歲的獨子顏頗為人質。然劉客奴行動不密,受到安祿山的襲擊而一敗塗地,10歲的顏頗也從此杳無蹤跡……
尤其是他,當李希烈反叛於許州,把持朝政的權奸盧杞伺機報仇,向德宗奏稱:顏真卿德高望重,如差遣他前去安撫,其叛可不戰而平。昏庸的德宗依其言降旨。顏真卿明知系盧杞奸計,卻勇赴國難,當天即登程而去。在李希烈虎穴內,義正詞嚴,以理相勸。李希烈竟以活埋、焚燒相威逼,要顏真卿輔佐自己稱帝,遭拒絕後,將這位77歲的忠耿老人縊死於蔡州。
顏真卿就這樣為國捐軀。江河同泣,天日共憤!
疾惡如仇
安史之亂爆發前後的大唐朝廷,充斥著蒙上欺下、坑陷忠良、攬權營私、貪腐成性的「官霸」、「官痞」。26歲的顏真卿以優異成績「進士及第」,踏上仕途,目睹這些「官霸」、「官痞」的作惡多端、為所欲為,以「鬥士」姿態,一刻也沒有間斷與他們的鬥爭。他也因此屢遭貶謫,仕途多舛。
先是與楊國忠的鬥爭。這位仗著唐玄宗對其堂妹楊玉環的寵愛而爬上宰相高位、炙手可熱的弄權者,大權獨攬,凡不順從於己者,必排擠出京。對初入仕途、官小位微,卻對自己不卑不亢的顏真卿也不放過,以遴選才俊出任郡守之名,「發配」遠去平原。
其次是與房琯的鬥爭。平原失陷後,顏真卿來到登上帝位的肅宗李亨所在的鳳翔,被拜為憲部尚書,接著又兼御史大夫。當時,山河破碎,叛賊肆虐,許多官員卻尸位素餐,縱情恣肆。顏真卿一如既往地正道直行,對舉止放蕩的官員,該彈劾、貶官的絕不留情。宰相房琯毫無奮發救國之意,簡慢國事,常常稱病不朝,在家聚集一幫放蕩賓客,通宵達旦地高談闊論。他還放縱門客借著自己的權勢納賄,並公然袒護縱情恣肆的死黨。顏真卿不因房琯官高權重而怯懼,也不因與房琯有親朋瓜葛而姑息,查明真相,據實上表彈劾,使之被貶謫。
顏真卿甚至將鬥爭矛頭指向肅宗李亨。唐軍收復長安之後,以「搶班奪權」方式登上帝位的肅宗李亨,急於回宮享受皇帝的尊榮和奢華。顏真卿為了使他深刻汲取沉重的歷史教訓,上表力主:築壇於曠野,皇帝東向哭3日,然後回宮。這令肅宗李亨十分難堪,不得不大體贊同,心中卻點燃了伺機報復泄憤的火苗。回京不久,在大封功臣、獎掖群臣的同時,顏真卿被貶為馮翊太守,不久遷蒲州刺史,一年後又遠黜饒州。
再有是與元載的鬥爭。元載是代宗時期的宰相,權傾天下,氣焰煊赫至極,卻仍欲壑不滿,全然不顧國家的興衰、百姓的疾苦。顏真卿對其奸佞行徑,幾次當面斥責,致其惱羞成怒。為了遮蓋自己的罪惡,元載慫恿代宗下詔「奉進止」:各衙官員上書,必須先告訴自己的長官,由長官告訴宰相,得到宰相許可的,再呈上來。當元載向百官傳達這一詔令後,顏真卿憤而上呈《論百官論事疏》,指出:隔絕忠直之言,令天下之士鉗口結舌,將致大唐「危殆之期,又翹足而至」;「今陛下不早覺悟,漸成孤立,後縱悔之無及矣。」疏文不僅觸怒元載,也傷及代宗,遂被貶黜為撫州太守,後又遷於湖州。
顏真卿疾惡如仇、勇斗邪惡的事迹,遠不限於此。
清廉為官
顏真卿無論任何職、在何處,無不心繫百姓,清廉為官,與貪腐無緣,無負於「清官」之稱。
早年,任監察御史,曾巡察武威、西平一帶。久旱不雨的五原郡,有冤案多年不得昭雪,民怨沸騰。顏真卿追蹤蛛絲馬跡,終使真相大白,作惡者被繩之以法。此時,甘霖普降,百姓欣喜不盡,高呼為「御史雨」。
貶官於同州時,面對安史之亂造成的千瘡百孔、蒼涼死寂景象,顏真卿廢寢忘食地救災慰民,勸課農桑,使同州雖然未完全實現「旬月之內,望有所效」的願望,卻已悄然煥發了生機。
遭受戰禍更為慘重的蒲州,白骨、餓殍遍野,處處殘垣斷壁、荒草枯木;只有不絕於耳的呻吟聲和躓踣的身影,證明著尚未滅絕的人的生命的存在。顏真卿一到這裡,振作自勵,借糧賑饑,放糧舍飯,撫恤孤寡;並貼出安民告示,號召四方逃難百姓回鄉種田。州衙的全部官員、役吏,包括他自己,每天都為給饑民搭棚煮粥、發放口糧和籽種,從清早忙活到深夜,使蒲州當年便面貌一新。
在撫州,顏真卿到任之日即察看州城及境內各縣,了解百業,特別是農耕情況。汝水泛濫,衝決陂壩,淹沒良田,農戶生計無著的情況,使他憂思在胸。他與群僚、賢士磋商再三,決定於原華陂之後另築一座更結實、更高大的新陂壩,以根除水患,且獲取引水灌溉之利。州衙做了決定,官員們各負其責;顏真卿親臨工地,指導施工。苦幹一年半,新陂壩矗立起來了。百姓們一個個興高采烈,歡呼雀躍,誇讚刺史顏大人愛民、為民、造福於民!
在物華天寶的升州,顏真卿身為刺史兼浙西節度使,為國為民,恪盡職守,卻為奸佞誹謗,被解職歸京。然「闔門百口,幾至餬口」,打點啟程,湊不足路途盤費。幸虧原僚屬蔡明遠以錢糧相濟,才解除了飲食之憂,得以踏上北去之途。聞名後世的《蔡明遠帖》,便是見證。
在長安任刑部尚書時,顏真卿也陷入「舉家食粥」數月的境地,不得不手書《乞米帖》,讓家人求告於好友李光進「惠及少米,實濟艱辛」。帖末4字:「仍恕干煩」,飽含著他心中的歉疚和無奈。顏夫人久病在身,醫生開的藥方中有一味鹿脯,比較昂貴。無力為夫人買葯治病,顏真卿只好又寫了《鹿脯帖》:「病妻服藥,要少鹿肉乾脯,有新好者,望惠少許,幸甚幸甚!」可以肯定的是,如此般向親友求借,絕不止這兩次,只是在歷史的變遷中未能流傳下來。
顏真卿堂堂尚書,何以潦倒如此?歷史學家找到的原因是:元載「厚外官而薄京官」。然而,為何同是京官,元載之流富甲天下?答案只能是:顏真卿不貪腐,不索賄納賄,不巧取豪奪,清正、清明、清白、清廉。
字必筋健
顏真卿的書法成就盡人皆知。縱覽其書,無論楷、行,無不筋健端莊、雄渾遒勁、氣勢磅礴,豪放逸宕而不逾規矩,點畫凝重而不見板滯;蓬勃著正氣、浩氣、陽剛之氣,酣暢淋漓,勁挺豁達,奇偉秀拔,美輪美奐;一如其人之英雄氣概、鬥士豪情、清官風骨,不妖媚,不妥協,不故作姿態。
其書如此超絕,在於其融才學、識見與忠魂正氣的人格於一體。顏真卿雖出身於官宦世家,但父親早逝,3歲而孤,母親帶著10個孩子,全靠親朋的接濟過活。得天獨厚的是,伯父元孫、舅父殷踐猷、姑母真定都可稱碩儒,母親也博覽詩文,顏真卿接受了濃厚的「書香」熏陶,遍讀經籍。
在盛唐氣象的影響下,在母親和親朋的教誨下,顏真卿從小懂得了立身做人必須明道樹德、正道直行的道理。他學習分外勤奮,常常是「三更燈火五更雞」,夜以繼日地苦學。為了學好書法而不花錢,他以黃泥塗牆寫字,臨摹前賢筆跡,寫滿後刮下來重新塗泥書寫,寫滿了再塗再寫……日復一日,孜孜不倦,不厭煩,不懈怠,即使赤日炎炎的盛夏三伏天、寒風砭人肌骨的隆冬三九天,也從不間斷。
貧困中的艱苦歷練,使顏真卿打下了堅實的書法功底,達到了「楷法遒美」的境界,也從中體味到凡常百姓的疾苦,錘鍊出堅忍不拔、剛毅不屈的性格。進士及第後,他還遠赴洛陽,以畢恭畢敬、如饑似渴的求學態度,拜師名滿華夏的書法家張旭,得其楷法真傳而使自己「更上一層樓」。
儒家的積極進取精神和禮義道德,是顏真卿精神世界的主調。其忠魂一顆,百番打擊而愈忠;正氣一腔,千般摧殘而彌正。凡提筆為書,並不刻意求其秀美,而是浩氣傾注,激情澎湃,瀉於筆端。其一豎一橫,都交融著憂國憂民、壯懷激烈的忠魂正氣;一撇一捺,都蓬勃著對神州河山土地、庶民百姓的摯愛之情。這大約是他能夠自創一體的偉大書法成就的奧秘所在。
時逾13個世紀,顏真卿這顆中華文化長廊中的巨星依然璀璨奪目,其文化人格和書法偉力,將垂範千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