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陽明

王陽明

王陽明是大明王朝的一個傳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傳奇。理想遠大又矢志不移是王陽明做聖人的基礎,「知行合一」是他實現理想的制勝法寶,也是他成為聖人的方法和工具,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他志向堅定,以他飽受磨難的一生,真正達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最高境界,被後人稱為「真三不朽,古今完人」。然而跟所有的歷史人物一樣,王陽明同樣具有歷史局限性,對於他的功過是非,對於他的思想傳說,至今仍然有著不同說法。王陽明不計個人榮辱,心懷天下蒼生的情懷,將會讓天下所有有良知的人產生永遠的感動。王陽明所發展建立的「心學」體系博大精深,其思想智慧決非三言兩語所能體現,但只需明白「知行合一」「致良知」這兩句話的基本意義,就會對我們的生活和精神產生有益的啟迪。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有心體光明,才能使我們的世界光明,而堅持「致良知」,堅持「知行合一」就能把我們的生命引到光大高明的境界。

陽明先生的認為,知和行是一件事情的兩面,是合而為一的。「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和行是不可分的,分開就不是完整的過程,知是開端,行是完成。知是知識,行是實踐。知道了知識,道理,在實踐中按此去做,實踐是知識的運用和表達。這就是「知行合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即是知識的接受,習即是知識的運用,知識在實踐中運用體現出了快樂。「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大學》中孟子的這句話,說明知識不是僅有理論意義的,把知識還原到生活中才有價值。可以看出,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是有儒學淵源的。

陽明先生認為,聖人之道不出「良知」二字,良知是人的本心,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標誌。陽明先生認為,良知永遠存在,是與人共生共滅的;良知永遠知道自己存在;良知永遠具有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對於自己的內心自己最清楚。按良知做是高尚的,良知使我們變得高尚。良知是人存在的本源;良知自知且能知,是知識能力的根源,是人理性的本源;良知是德性的本源,良知是我們真正的本心。良知學說是陽明先生的世界觀,致良知論是陽明先生的方法論。陽明先生認為,良知每人都有,但容易被人性中的另一面所遮蓋,要修身養性,格物致知,使之恢複本體。人生在世以什麼樣的心靈去面對事和人是很重要的事情,心靈態度決定行為和行為方式,世界觀。不僅使自己的良知顯於內心而且要表現出來,該當如何,便當如何。陽明先生認為,「心外無物」或「無心外之物」,強調人的意識,情志的作用,意識轉化為實踐,實踐融入世界。世間脫離意識的身外之物對於一個人來說,處於寂的狀態,一旦進入意識,運用自己的良知去分析,去知行合一,就會改變。強調人的意識的重要作用,強調要致良知,且知行合一。

陽明先生的上述學說只是其心學的一部分,但至今仍可觸動我們的心靈。

陽明先生在實踐中就是這樣做的。

陽明先生1472年出生,1529年57歲去世,歷明四朝。是憲宗朱見深(1447-1487) 年號「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英宗長子,憲宗好方術,溺於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國政」。1487年,憲宗死,時年41歲。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號「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36歲崩 ,憲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死於1505年,時年36歲。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號「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系孝宗長子也是唯一存活的兒子。好逸樂,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過度,死於1521年,時年31歲。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號「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憲宗孫,父興獻王。世宗前期頗有一些作為,誅殺宦官,節用寬民,但後期荒淫無度,政治腐敗,多次爆發農民起義世宗因服丹藥中毒死,時年60歲。在這種環境中王陽明21歲中舉人,1499年28歲中進士,後入朝做官,34歲時任兵部主事,正六品。武宗即位,信用太監劉瑾等八虎,王陽明在六部九卿上疏遭挫,主要執事如謝遷,劉建等辭職或遭劉瑾報復,南京戴銑,薄彥徽二言官遭捕時,上疏要求釋放二人。被廷杖貶龍場驛丞,遭錦衣衛追殺,死裡逃生至龍場任職。龍場悟道,創立心學。正德5年11月,升為廬陵知縣,為民請命,實踐知行合一,鍛煉了應付突發事變的能力。45歲,朝廷任命王陽明贛州剿匪,4年而平。正德14年,寧王朱辰濠南昌謀反,王陽明隻身平叛,挽救了明王朝。遭謗回鄉被封「新建伯」虛名,以講學為主。後由於思田之亂,帶兵奉旨平叛,取勝後因病未等詔書還鄉病死於歸鄉途中南安青龍鋪船上,臨死說:「我心光明,亦復何言。」去世40年後,隆慶帝追封「新建侯」,謚號「文成」。

陽明先生祖父王倫,是飽讀詩書之人,一生愛好種竹子和彈琴作詩,號稱「竹軒翁」,父親王華,狀元出身,陽明少隨祖父母長大,祖孫書房讀書是多感人的場面,陽明受了良好的家教,11歲便會作詩。陽明所創的心學由於明朝統治者和大臣的貶斥,沒有發揚光大,到民國儒學更是徹底衰落,心學也就基本失傳。於此對應的是日本,由於明治維新,心學成了明治維新的重要學派,並為日本維新變法做出了突出貢獻。我國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說:「日本維新之治,心學為之用也。」而在韓國也形成了其陽明學派。

我的一位朋友離婚後對我說,其實每個人人性深處都有善和惡兩方面,自己之所以離婚,是激發了對方惡的一面,其實兩人是很好的人。我的經歷也告訴我,自己的心靈對自己的行為是決定性的,推而廣之,人類的心靈,情志其實決定了人的一生。雖說物質決定意識,其實對一個體而言,是自己的意識,情志決定了自己的一生。這也是王陽明心學對我最大的啟示。


推薦閱讀:

王陽明傳習錄三(上)
點評王陽明《詠良知四首》
王陽明的致良知中的良知到底是什麽意思
知恥即良知,王陽明的神證明

TAG:王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