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老子從來不消極
原文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1】。寂兮寥兮【2】,獨立而不改【3】,周行而不殆【4】,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5】。大曰逝【6】,逝曰遠,遠曰反【7】。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8】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
【注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句從字面好理解,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天地為最高主宰的觀念,老子作了一次徹底的思想革命。
寂兮寥兮:寂,沒有聲音;寥,空虛無形。
獨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絕對性和永存性。
周行而不殆:簡帛本無此句。周行,可作周遍,無所不至講,也可作環繞講;不殆,殆通怠,不息,不停之意。
大:形容道的沒有邊際,無所不包。
逝:指道的運行,周流不息。
反:同「返」,指道循環運行後返回原點,返回原狀。
域中:空間之中,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宇宙之中。
道法自然:道純任自然,自己如此。
今譯:有個東西渾然一體,產生在天地產生以前,無聲又無形,獨立長存且永不衰竭,生生不息循環運行,可以說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叫它「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大」。它廣大無邊且周流不息,同時又伸展遼遠,最終返回本原。
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這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人取法地,符合大地孕育萬物的法則;地取法天,因應天的變化;天取法道而運作;道則純任自然。
《道德經》與生活智慧
老子在本章中,不僅打破了「神造說」,以道為先,而且將人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上,與天、地、道並稱四大。
在老子看來,人、天、地、道,並沒有誰優誰劣,也沒必要分出孰強孰弱,他們都是宇宙間重要的組成因素。在道的指引下,天、地、人在規律、秩序、勢能中,和諧運作,保持平衡。用今天的話說,老子的學說,秉持著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
在老子之前乃至之後,很多人仍然將「天」看作是高高在上、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存在。胡適先生說:
老子哲學的根本觀念是他的天道觀念。老子以前的天道觀念,都把天看作一個有意志、有知識、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主宰。
解老名家張岱年對此也有精彩論述:
認天為一切之最高主宰的觀念,為老子所打破。老子年代本先於孟子,但孟子仍承受傳統觀念而修正發揮之,老子卻作了一次徹底的思想革命。老子認為,天並不是最根本的,尚有為天之根本者。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最根本的乃是道,道才是最先的。
大家所俗稱的老天爺,就是將天看作一種具有人格的神。「聽天由命」、「人在做,天在看」、「老天保佑」,這些沿用至今的話,其底層邏輯,就是認為天是一切的主宰和最高裁決者,這樣的觀念,體現出人的脆弱和無力。
幾千年前的老子卻有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觀,既不崇拜天,也不妄談人定勝天,而是告訴我們遵道而行,藉助自然本原的力量去行事。如此深沉的智慧,讓人覺得作為華夏子孫,享受如此寶貴的文化傳承,真是福氣啊。
把人作為四大之一,給予人如此重要的位置,聖賢中,老子是第一人。可以看出老子對人是深具信心的,他了解人的巨大力量,也深知這種力量需要在道的指引下施展,才能有利於人類的進化發展,否則,任由這種力量橫衝直撞,會顯示出巨大的破壞性。
老子之所以強調「無為」,就是時時告誡人不能妄為,而是隨任自然的去為。
曾經思考過一個看似無厘頭的問題:老子會不會抑鬱?
結論是:不會!
老子身處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周王室衰微、天下紛亂、貴族驕奢、法令苛繁、各國交戰。眼看民不聊生,統治階層背道而行,老子痛惜不已。人在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時,容易感嘆身不逢時以至意志消沉,真正的強者,卻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相信在那樣的時代,智慧如老子,也難有作為,但他仍然在為後世留下治世良策後,才騎著青牛,悠哉的做自己去了。愛國詩人屈原,若是能如老子那樣虛懷若谷寵辱不驚,想來也不至悲憤地投江自盡。
老子明了自己能做的,做了自己該做的,在不可為時,懂得放下。老子以更長遠和深邃的目光,著眼於人類文明的傳承,哪怕自己的主張暫時不能被理解和接受,也不會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或許老子早已料到,他的哲學思想,一定會澤被後世。能做到這樣的淡定自若,內心的強大,無法想像。怪不得孔聖人在見過老子後,也不由感嘆:其猶龍邪。
所以,建議那些斷章取義、不由分說地認為老子思想消極遁世而大張撻伐的人們,好好品味這一章。本章會告訴你:老子對人始終保有信心,老子從來不消極!而整部《道德經》,蘊含了極為精妙的處世與治世哲學,是一部充滿正面積極能量的奇書。
有很多朋友跟我分享說,《道德經》讀不懂,讀起來特別慢,我真心為這樣的同好而喜悅。慢,是多麼可貴的生命體驗!手持《道德經》,讓時光慢下來,享受這安靜的片刻,已經是老子饋贈給我們的最好禮物,何須強求讀「懂」?如果已經慢不下來,像是穿上了魔鞋的舞者,《道德經》是你的制動裝置,哪怕停下來五分鐘,也會讓你身心有喘息之機。
讀《道德經》,我理解了什麼?
我什麼也沒理解。
它從我的眼中、口中、頭腦中穿過,然後它還是它,而我已然不是原來的我。
推薦閱讀:
※《老子》的幸福觀與「玄德」思想:萬事不能過度
※老子經典名言解讀
※老子道論
※值得收藏的老子金玉良言
※[舊書探討]王弼本《老子》訛誤之「典型案例」獻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