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話中醫之二 中醫教育的痛點
07-01
中醫藥大學的專業課程里西醫知識佔了一半,培養出來的學生用西醫手段治病比中醫手段治病更熟練,還有很多中醫藥大學畢業的學生,根本不相信中醫。報考中醫藥院校的高分生越來越少,中醫藥院校畢業的大學生找工作越來越難。中醫藥院校畢業生佔主導的中醫院都是採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為患者醫病,有一些中醫院甚至採用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的治療手段。 中醫教育成為中醫之痛,中醫高校教育理念與方式受到廣泛質疑。很多人認為中醫教育西化是罪魁禍首,他們認為中醫院校的課程設置讓中醫理論與西醫理論同時開設,對於剛剛接觸醫學的學生來說,往往導致醫學思維混亂和衝突;中醫藥學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依照西醫院校培養模式,重視實驗和數據標準;這些舉措導致了中醫大學生學藝不精。為扭轉中醫教育的不利局面,開的藥方五花八門,最時髦的莫過於回歸傳統師承教育,彷彿只要回歸師承教育,中醫就會復興,只有回歸師承教育,中醫才會發展。 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 當我們把時光回溯到民國初期,就會看到,當時中醫只有師承教育,沒有高校教育,中醫當然沒有西化,而且當時西醫沒有今天這麼強大。但就是那麼「弱小」的西醫也「打」得中醫節節敗退。師承教育讓中醫力量分散,發展緩慢,讓中醫以散兵游勇對西醫正規軍兵團作戰,其結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見,師承教育是中醫之弊,是中醫走向落後挨打的罪魁禍首之一。 那麼,中醫教育失敗的鍋應該由誰來背呢?中醫教育的痛點在哪裡呢?出路在哪裡呢? 白水認為中醫教育的痛點有兩個。 一個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是缺乏敢於超越與善於超越古人的精氣神,說白一點,就是「小學生」心態。 中醫教育的「無米之炊」包含兩個含義。一是陳米流失。建國前,中醫傳承以師傳、自學為主要途徑,現在,民間中醫傳承仍以師傳、自學為主。各承家技,秘而不傳,難以成為中醫學界的普遍技術。如果家傳後繼乏人,容易失傳,從而導致中醫「陳米流失」。即便未失傳,也難以編入中醫高校教材。二是新米缺失。中醫藥是一塊肥沃的土地,我們沒有借用新時代的各種「高科技」去播種、施肥,沒有取得「累累碩果」,導致良田荒蕪,新米收成不佳。如果我們都象屠呦呦一樣花大力氣去應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中醫藥、針灸治療疾病的分子、細胞等層面的機理,不斷驗證與更新中醫理論與中醫臨床技術,中醫高校教材這位「巧婦」就不會處於無新米下鍋的窘境。 中醫學界的「小學生」心態也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編寫中醫高校教材的學者,雖然都是中醫學界的巨子,學識淵博,但面對中醫「經典」時都是「小學生」心態,對中醫「經典」中一目了然的錯誤視而不見,缺乏批判的學術精神,甚至缺乏批判的學術勇氣。中醫高校的老師們也學識淵博,但面對中醫「經典」時也都是「小學生」心態,不敢指出中醫教材或中醫「經典」中一目了然的錯誤。十年寒窗苦讀進入中醫高校的莘莘學子,面對如斯的教材與老師,能不悲憤嗎?你讓他或她們還如何愛中醫?如何不棄中而去呢?一個兩個學生棄中學西會是個人原因,那麼多學生棄中投西難道還不能引起我們深深地反思嗎? 振興中醫,要從一點一點抓起,要高舉理論創新與臨床技術創新的大旗。振興中醫教育,要抓住中醫教育的痛點,從教材抓起,從心態與學術精神抓起。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