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勇 | 桃花源,不被打擾的美好自由

費勇


浙江人,現居廣州,昊達文化創始人,唐寧書店聯合創始人,著有《金剛經修心課》、《心經修心課》,譯著有《時尚的哲學》(西美爾)等。

01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的並不是自己的經歷,而是一個別人——「武陵人」的故事。當代劇作家賴聲川寫《暗戀桃花源》,改寫了這個故事,把他變成陶淵明自己的故事。說是武陵人老陶,因為妻子春花和房東老袁私通,老陶離家出走,緣溪行,發現桃花源;入桃花源後,遇見的人還是春花和袁老闆,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過愉悅的時光;老陶回武陵後,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但家境破敗。

陶淵明自己結過兩次婚,但妻子好像都很賢惠。賴聲川的劇本只是一個想像,那個老陶,也只是一個稱呼。不過,賴聲川的故事,讓我想起另外一個真實的故事,就是陶淵明之後的梁朝,美女徐佩昭入宮成了梁元帝蕭繹的妃子。元帝只有一隻眼睛,有點丑。兩人的關係不太融洽,徐妃開始出軌。有一次和大臣暨季江偷情,暨季江感嘆地說:「柏直狗雖老猶能獵,蕭凓陽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猶尚多情。這便是「徐娘半老」這個成語的來歷。

結局是,紙包不住火。梁元帝殺了所有與徐妃私通的人,還氣憤難平,寫了一篇《蕩婦秋思賦》,揭露徐妃這個女人如何下賤淫蕩。這類事,在中國歷代王宮裡,屢見不鮮。當然,和陶淵明毫無關係。

02

陶淵明一生大多數時間住在江西的柴桑,那裡有一個康王谷,有山有水。陶淵明像一個農夫那樣在柴桑生活,每天不是種種花看看山,就是耕耕田喝喝酒。有一次,他聽到一個故事,一個關於桃花源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桃花源成為一個符號式的詞,在中國流傳了近千年,已然是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沉澱在中國人的內心。

陶淵明把這個故事寫成了一篇文章,叫《桃花源記》,還寫了一首詩。那篇短文其實就是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看來,《紅樓夢》是中國古代最好的長篇小說,而《桃花源記》是中國最好的短篇小說。

《桃花源記》寫一個武陵地方的捕漁人在山裡迷路後遇到的奇妙事情。這個捕漁人在山裡沿著溪流搖船而行,大概景色太美了,走著走著就忘了走到哪了。突然看到眼前粉紅一片,進了桃花林。再往前走,看到一個很小的山洞,好像有一點點的光。就把船停在岸邊,自己從洞口走了進去。進去以後,豁然開朗,別有一個村莊,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類。男女老少,穿著奇怪,神情怡然。一問才知道他們的祖先為了逃避秦始皇的禍亂,帶著族人逃到山裡,再也沒有出去過。

這個捕魚人在桃花源住了幾天,就辭別回家。回家路上,做了一些標記。向當地太守報告了這件事,太守派人去尋訪,卻再也找不到進去的路。後來又有一些好奇的人前往追尋,都不得蹤跡。後來就再也沒有人問起這件事了。

03

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樣的故事並不陌生。一個砍柴的人,在深山裡遇到下棋的老人或美麗的女子,然後度過一段美妙的時光,再回到世間,恍然已經過去幾十年乃至上百年。這些故事都假設了時間之外,有一個鬼神世界。這個鬼神世界,猶如一個白日夢掛在中國人的心間,安慰著世俗人間疲憊的心靈。當陶淵明的桃花源出現,桃花源就取代了所有的另一世界的奇妙故事,成了一切白日夢的現實體現。

桃花源的魅力在於它不是神仙的所在,而是真實的人間生活。一群逃避戰亂的人隱居在山間,不受任何制度的束縛,過著自然的生活。桃花源假設了在時間之外有另一種真實的生活。很多人懷疑桃花源不過是陶淵明喝多了酒以後幻覺的產物,是他想像的一種生活狀態。但對於像我這個年齡的中國人來說,童年時代都能或多或少感受到桃花源的氣息。在我小時候,離我們村不是很遠的山裡,有一個小村莊,說的話和當地人完全不一樣,他們自己說一百多前年從河南因為什麼原因逃到浙江的山裡,一直保留了自己的方言和習俗。

當然,這個村莊現在已經完全當地化了。桃花源一定不是想像的幻覺,而是中國現實的一種折射。是秦始皇大一統以後中國社會的一種普遍的現象,每一次的改朝換代,都有人遠走偏遠處把自己隱藏起來「避世」。

04

但桃花源又確實不是現實的故事,而是某種願望的折射。捕魚人無意中發現了桃花源,但再次去尋找的時候,卻找不到路了。注意,不是桃花源里的人自己再次遠走,而是尋找的人找不到路了。那個捕魚人是留下了記號的。但記號消失了。這是陶淵明《桃花源記》最神奇的地方。

桃花源這個地方可以自己向世界敞開,又可以自己關閉,不再向世界敞開。總之,可以不受這個世界的打擾。一個自足的世界,一個不需要打卡上班的世界,一個沒有官員的世界,一個沒有市場競爭的世界。人們在這個世界裡,只是日出日落,只是就地取材,解決溫飽,不再有什麼多餘的想法,在山水間自然而然地活著、老去。

桃花源的突然發現又突然消失,如果是真實的,那麼,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如果是虛構的,不過折射了陶淵明內心的願望:不被打擾的生活是美好的。桃花源一直到今天還是一個廣泛使用的詞語,說明這不僅是陶淵明的願望,也是大多數人的願望:不被打擾的生活是美好的。

05

《桃花源記》里有一個詞非常關鍵:「避秦」。這個「秦」,一般認為是「秦」政權,這個政權建立了一套關於「統一的中國」話語,一直延續到今天。陳寅恪先生認為這個「秦」不是秦始皇那個「秦」,而是南北朝時代苻堅的「後秦」。當時的漢人為了躲避後秦政權,躲在山裡構築「塢堡」,自成一個世界。

不論哪一個秦,陶淵明在《桃花源記》里表達的,實在只有一個意思:不被權力打擾的生活是美好的。這個權力,確切地說,是「帝力「。《桃花源記》不過用了一個很美的故事,表達的是古諺的意思: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我每天自食其力,皇帝管得了我嗎?中國又有一句古語:天高皇帝遠。不被皇帝管治的生活是美好的。

06

由此,我想到了梭羅。人們經常把梭羅和陶淵明相比較。這兩個人相異的地方很多,梭羅從不喝酒,終生未娶。陶淵明喝了一輩子的酒,去世前還感嘆此生酒沒喝夠,結了兩次婚,有幾個孩子。最主要的,是這兩個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會裡,某種意義上具有不可比性。

但是,有一點他們完全相通,他們都把個人自由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東東,一生都在追求怎麼樣過一種不被打擾的生活。

陶淵明確立了一個臣民如何追求個人自由的典範。梭羅確立了一個公民如何追求個人自由的典範。

在我看來,人們賦予這兩個人身上的田園啊、自然啊、隱居啊,都是很表面的,這兩個人真正的魅力,在於他們用自己一生的生活實踐了個人自由的可能性。

07

梭羅借了一把斧頭,一個人到《瓦爾登湖》,想要嘗試「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他想逃離世事,但世事還是要追著他。比如,要交稅。稅務官一直追著他,要求他交稅。梭羅一生里最有影響的一件事是住在瓦爾登湖,但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卻是「拒絕交稅」。

對於陶淵明來說,真正的問題是:如何以一個臣民的身份獲得個人自由。對於梭羅來說,如何以一個公民的身份獲得個人自由。陶淵明母親的一塊地被一個王姓的權貴霸佔。在皇權之下,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稅賦是強制性的,沒有討論的餘地。但是,在梭羅的時代,稅收的前提是得到人民同意。人民為什麼同意交稅,是為了公共服務和公共需要,所以,人民會質問政府,為什麼要收這一筆稅?這一筆稅交了之後用在什麼地方?

但梭羅拒絕交稅背後的問題是,他不認同大多數人的意見。他對於聯邦政府的「聯邦共識」不贊同。那個年代,美國立國之初,是否廢除黑奴制,各個州有自決權。這就是聯邦共識。但梭羅是一個徹底的廢奴主義者。也就是說,他對於這個國家政權不認同,怎麼辦呢?逆來順受,還是揭竿而起?梭羅採用的是非常個人的方法:不交稅。

不交稅根據法律要坐牢。梭羅並不反抗坐牢。他接受了坐牢的裁判,去了監獄。因為有人幫他交稅,坐了一夜就出來了。梭羅還寫了一篇監獄一夜遊。

梭羅把自己對於政府的抵抗原則,寫成了一篇文章《論公民不服從》。作為一個公民,如何抵抗多數?如何抵抗政府?梭羅有二個基本原則十分清晰,第一是非暴力;第二是不結社,用現在中國人的話,就是不搞團團伙伙,完全透過個人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其它的主張,我們不妨細細讀一下《論公民不服從》。這是一篇被忽略了的重要文章。並不存在一個世外的寧靜世界,寧靜的生活,來自於不斷地為自己爭取正當的權利。這是梭羅的真正意義。也是陶淵明的意義。當一個人完全擺脫對於社會權力結構的依賴,依靠自食其力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生命的光輝,就一點一點地閃耀,一點一點地照亮在人類永不停止的追求自由的心靈。

-END-

文章皆為作家原創作品


推薦閱讀:

《論語》問道:十五、孔子愛自由(下)
自由組合定律
那些四十歲離家出走的男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得到|第497期 | 你有自由意志嗎?
泰自由-泰國故都素可泰 攝影:多彩極光

TAG:美好 | 自由 | 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