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利因素看山西是如何割據稱霸北方的

從古至今的戰爭里,山西是一個很容易出現割據稱霸的情況。從春秋戰國的晉,建都平城(大同)的北魏,隋末太原起兵的李唐,五代十國的後唐,後晉,後漢,宋初的北漢,近代的閻錫山,都是形成了割據山西的態勢。山西為什麼總是可以退則割據一方,進則爭霸天下呢。

山西的外部環境天然形成了山河四塞的形勢。山西西面與陝西交界的地方是南北走向的黃河和呂梁山脈,東面是與河北交界的巍峨太行,北面與蒙古高原以長城為界,南面是太行山和中條山以及黃河。內里有著太岳山,恆山,五台山,汾河桑乾河等多條山脈和河流。又切割出來各個大小盆地。主要的盆地有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長治盆地,再有其它一些更小的盆地。這樣就組成了山西外在山河之險表裡山河的地理形態。

山西地形圖

在西面,黃河從河套地區的西向東的流向轉而向南。山西和陝西天然以黃河為界,這一段邊界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晉陝大峽谷,北起內蒙南至河津禹門地區,黃河在這一帶是被兩邊高山夾峙,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時候是沒辦法大規模的運輸物資以及軍隊的。後面這一段就比較好走了,從河津到蒲津渡口這一段黃河兩岸地勢就比較平坦。西面陝西是關中平原,東面山西是晉南地區的運城盆地和臨汾盆地。

山西陝西之間的黃河兩岸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勢力關中屬於秦國,山西西南部是屬於晉國地區。戰國初期因率先變法實力強大的魏國西渡黃河攻入關中地區,佔領了黃河以西的部分秦的領土,並且建立了西河郡。魏國以西河郡為基地可以肆意攻打秦國,秦國那時候還沒有取得漢中巴蜀,手上的地盤主要是關中地區。而魏國西進關中,秦國的函谷關潼關之險也是相當於置於魏國眼皮底下,無險可守,初期秦國也在魏國的攻勢下節節敗退,甚至是遷都,秦國有亡國的危險。魏國後來主要經略方向放在東線中原地區爭霸,主力軍隊在中原地區,西線採取守勢。而秦國在歷經了幾代人,變法強國,一心只想先把魏國勢力趕回黃河對岸的晉西南地區。相反魏國在中原四處樹敵,更是在馬陵之戰損失10萬主力,名將龐涓也是身死。於是逐漸攻守易勢,魏國無力西進,秦國全力東出,終於把魏人趕回了河東。並且秦國控制了這一段黃河天險掌握了渡河攻魏的主動權,為自己東進河東進軍中原打下了基礎。秦末時期,韓信從關中要攻打河東(晉西南)的魏王豹也是從佯裝渡蒲津實際從夏陽渡過黃河進而擊潰了魏王主力。李唐要進入關中也是從太原到河東再渡過黃河佔據了長安地區。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在大同建都,兩路大軍攻取赫連勃勃的大夏,一路攻打攻統萬城,一路從河東渡河攻入關中。山西西面這一段黃河渡口成了關中勢力和山西勢力的拉鋸戰場,渡河主動權握在關中手中則關中地區經略河東再控制山西其它地方或是東出中原地區,而山西勢力掌握了戰略主動則可以進入關中,以關中為基地攻略漢中巴蜀等地。

韓信夏陽渡河滅魏路線

東面南面主要是太行山之險。太行山是山西與河南河北的分界線,且山西這一面地勢高聳,山西控制了太行山之間的關隘對河北河南可以說是進可攻退可守。南邊的三條關鍵道路是軹關陘,太行陘和白陘。軹關陘是晉西南通向河南河內地區的交通要道,而太行陘,白陘,都是晉東南地區出入河南北部的交通要道。

晉南軹關陘太行陘白陘

戰國時期的晉東南的上黨,河南北部的河內地區,黃河以南的新鄭屬於韓國,這樣太行陘就成了韓國國都與山西東南部領土溝通的要道。而秦國大將白起從軹關陘出兵一舉佔領了河內地區,控制了太行陘,從而分割了韓國國都新鄭和晉東南的上黨地區。韓上黨投降了趙國,引發了秦國在長平(晉東南的高平市附近)與趙國對峙,秦昭襄王又從太行陘派遣援軍,繼而打敗了趙國。春秋時齊國在晉國內亂之時也是兵分兩路進入山西,一路走太行陘,一路走白陘,兩路大軍出其不意,會師于山西內部大敗晉軍。太行陘和白陘其實都是易守難攻,齊國能從河南攻入山西,也是佔了晉國動亂的便宜。在山西勢力來看軹關陘,太行陘,白陘直接可以通向河內地區,往南渡過黃河抵達洛陽鄭州開封,往北則是邯鄲安陽,往東通向了山東菏澤等地。這些地方要進入山西就需要仰攻險關非常的艱難。山西因為地理上的優勢,往往以較少的兵力就可以據險而守,進攻的話俯視中原地區,路線也比較多。山西可以用地利優勢,再慢慢的佔據河南和河北,經略天下。

河內地區通向其它地方的路線

山西東面的太行山關隘主要是滏口陘,井陘,飛狐陘和蒲陰陘。

太行八陘

滏口陘的東面是河北南部的邯鄲鄴城等地,割據河北的勢力,邯鄲這一帶就是南面的防守中心,進攻橋頭堡。這裡南下到河南,東至山東,北上就是河北平原,西進山西。戰國的趙國國都是邯鄲,北齊的國都是鄴城,兩個政權的地域都是地跨山西河北,因此滏口也是一個交通要道。北魏時期,葛榮糾集義軍,盤踞河北,從鄴城南下想一舉攻下洛陽。北魏方面也是部署各路人馬與之決戰,其中爾朱榮從滏口陘東出,以七千打敗了葛榮的三十萬大軍,到了高歡控制北魏的政局之時,遷都鄴城,史稱東魏,高歡自己則是坐鎮晉陽(太原)。一方面從太原控制前線與處在關中的西魏對峙,一方面又可以憑藉山西地理優勢,遙控東魏朝廷。

井陘滏口陘

井陘是聯通河北中部和山西中部太原最近的一條路。井陘的東面是今天的河北石家莊,這裡是河北的中部,河北的南部重鎮是鄴城邯鄲,北部則是背靠燕山俯視河北的北京。出井陘可以與南面的軍隊一起圍攻邯鄲,秦國滅趙就是東出井陘再南下圍攻邯鄲。韓信東出井陘打敗趙國,從側面牽制了項羽的軍隊。唐朝的時候,安祿山從河北北部起兵往南到洛陽地區,當時的情況,有張巡守住睢陽,叛軍不能進入東南富庶地區劫掠物資,哥舒翰只需緊緊守住潼關,而郭子儀和李光弼東出井陘就可以切斷當時在攻打潼關的叛軍後路。一路向北攻擊叛軍老巢,一路往南與潼關中原的軍隊夾擊叛軍。可惜潼關先被破,安祿山搶先進入關中。

安祿山攻洛陽長安

井陘和滏口陘都是山西通向河北,不同的是山西地勢高聳,河北是平原地帶,因此山西把守這兩處關隘就可以防止河北進入,東出又可以分別打擊河北南部與中部的地區,利於山西不利於河北。

太行山再往北的是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現在都劃歸河北。具體原因不細說,但是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以及長城其它的關隘其實是一體的,都是中原政權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明朝晉北地區依靠長城以及沿途的堡壘,作為了防禦的第一線,其中各個堡壘的名字也是很有意思,比如,破胡堡,威胡堡,阻胡堡,拒胡堡,殺胡堡,寧虜堡,威虜堡等可以看出當時這裡的邊軍將士守衛國家的決心。防禦的中心是今天的大同市,也就是明代九邊的大同鎮。第二道防線是以偏關,雁門關,寧武關,紫荊關,倒馬關,居庸關為主,第二道防線建立的關隘都是在地勢非常險要的地方。其中軍都陘的居庸關,蒲陰陘的紫荊關,都是河北平原防備游牧民族的最後一道防線(山海關防禦東北)。

蒲陰陘和飛狐陘

北面大同方向可以從飛狐陘到河北的淶源,蒲陰陘是從河北易縣到河北淶源,山西靈丘的主要道路,靈丘通過平型關可以到達忻定盆地,也就是繞到了雁門關的後面。西漢文帝時期,就在飛狐口屯兵防止匈奴南侵,北魏河北地區葛榮勢力強大,爾朱榮自己從滏口出兵也曾請柔然出兵飛狐口襲取河北北部,從背後夾擊河北的葛榮。蒲陰陘在淶源與飛狐陘銜接。蒲陰陘的主要關隘是紫荊關。在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勢力對峙的時候紫荊關和居庸關山海關一樣其實算是最後一道防線了,是華北地區的重要關隘。當年赫赫威名的蒙古鐵騎攻擊金國的居庸,但是居庸關非常難打,成吉思汗於是分兵從南面的紫荊關入,再北上夾擊居庸關。從而打通了內蒙與華北的最近一條線路。明代的土木堡之後,精銳邊軍盡喪,帝都危機,瓦剌也先從紫荊關,居庸關,古北口等地進軍圍攻帝都。亂局方顯英雄本色,在北京城部分大臣希望南撤,但是于少保于謙力挽狂瀾在隨後的北京保衛戰中以二線部隊的守住了北京,扭轉了戰局。如果讓瓦剌攻破北京城,估計明朝也沒什麼機會了。可以說于少保保護了中原的農耕文明免遭游牧民族破壞。反過來山西割據勢力守護住了北面就可以獲取塞外的良種馬匹,也可以學習游牧民族的騎兵戰法,更可以從這裡北上草原主動出擊。當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軍事勢力大漲。以後各個朝代,強勢時期的兩漢隋唐,這裡又可以作為前進基地。

也先成吉思汗破紫荊關南面包抄北京

山西北面是長城,東面有各個關隘,西面有黃河以及晉陝大峽谷為天險,南面是黃河中條山太行山,內部的山脈也把山西分割開來,形成了一種易守難攻的態勢。山西本事自己勢力足夠的話又可以東出河北,南下河南,西進關中,制霸北方。

山西處在北方的中間,且易守難攻

從少數民族的起家的北魏第一次遷都到了平城(今大同),佔據了山西後左右出擊,以此為基地東出井陘滅燕,西邊兩路出兵一路攻打統萬,一路度黃河進入關中,北上有擊敗草原的柔然,逐步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北齊的高歡自己在晉陽(太原)割據,遙控河北鄴城局勢。李唐從太原起兵渡黃河佔領了長安。五代十國的時候,後唐李存勖也是從太原起家滅了後梁,隨後的後晉石敬瑭也是自太原起兵且借兵契丹滅了後唐,而石敬瑭自己也是在被隨後的後漢自晉陽起兵擊敗。也是因為山西對河北河南中原有著易守難攻的好處,佔據了山西,河北河南陝西就意味著是無險可守的地方。


推薦閱讀:

龍潭大峽谷:北方的小西藏![26P]
女追男隔層紗?北方男人吃不消南方男人很享受|女追男隔層紗|閃婚
你害哈(理解)陝北方言嗎?
萱草花(本地的金針菜,北方的黃花菜)

TAG:北方 | 山西 | 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