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在敘利亞反恐軍事行動評析

摘 要

在敘利亞展開反恐軍事行動,是普京在俄羅斯面臨內外交困的複雜背景下作出的戰略決策。兩年來的反恐實踐,彰顯了普京這一決策的正確與遠見。俄通過敘利亞反恐作戰行動,不僅充分展示了武器裝備效能與部隊的戰鬥力,檢驗了近年來軍隊建設與改革的成果,全面摔打錘鍊了部隊,還同美歐、中東國家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互動,有鬥爭也有合作。可以說,俄在敘利亞的反恐軍事行動可圈可點。俄在輿論宣傳上也同樣表現精彩,主動打了一場與軍事仗相得益彰的輿論宣傳仗,為軍事行動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撐與保障。兩年來,俄在敘利亞採取的反恐軍事行動不僅改寫了國際反恐鬥爭歷史,加快了「伊斯蘭國」瓦解進程,而且還贏得了對西方鬥爭的主動,大大提高了國際地位,改善了國際環境,維護了民族自尊,增強了民族自信,收到諸多政治紅利。

引言

應敘利亞合法政府請求,2015年9月30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徵得俄議會上院——聯邦委員會同意的情況下,出人意料地作出了一項震驚世界的決定,果斷出動空天軍飛機,對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勝利陣線」(又譯為努斯拉陣線)組織及其設施實施精確打擊。這是蘇聯解體以來,新俄羅斯歷史上首次在遠離本土的境外——中東地區展開高強度軍事行動。俄羅斯在面臨同西方關係僵化、國內經濟下滑,內有憂、外有患的情況下,打破常規,反其道而行之,顯示了普京的特別,其動機、行動特點與結局令世界矚目、揣測。兩年來,俄羅斯以在敘利亞問題上的種種作為,表現出了不一樣。隨著主要軍事行動的結束,應該說,打擊敘利亞境內恐怖主義的行動已近尾聲,政治和解進程正在加緊進行,敘利亞即將迎來重建的新階段。回過頭來再梳理、盤點一下俄羅斯在敘利亞的反恐行動,可能對一些問題比當初看得要更靠譜、更清楚、更透徹些。

一、俄羅斯在敘利亞展開反恐軍事行動的背景

(一)俄羅斯出兵敘利亞之際,正處於內外交困之時

國際上,因烏克蘭與克里米亞問題,俄羅斯陷入與歐美嚴重對立之中。2013年11月,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宣布暫停簽署與歐盟的聯繫國協議,國內反對派在西方或明或暗的支持下,藉機掀起倒亞努科維奇的奪權抗議浪潮,烏克蘭由此陷入動蕩,使亞努科維奇最後被迫出走。俄羅斯認為,烏克蘭政治危機發生、發展直至臨時政府組建的整個過程,反對派破壞在波蘭、德國和法國外長以及俄羅斯代表見證下與烏當局達成的協議,佔領總統官邸,佔領政府大樓,發動了一場「違憲政變」和「武裝叛亂」,並應對首都基輔、東部和東南部的動蕩負責,認定臨時政府非法,毅然決定必要時將在烏克蘭境內動用俄羅斯軍隊,直至恢復社會及政治形勢穩定。增兵克里米亞並展開一系列軍事行動,強行接管烏克蘭部隊營地、設施,在俄烏邊境部署重兵,展開大規模軍演,發射戰略導彈,支持克里米亞的脫烏入俄獨立運動等等。俄羅斯針對烏克蘭的一系列動作,引起美歐的強烈反應,以抵制西方八國首腦會議、制裁與威脅制裁、出兵黑海、舉行大規模軍演等企圖嚇阻俄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一系列舉動,俄羅斯同美歐關係開始陷入冷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危機。

從國內情況來看,由於國際石油價格急劇下降、西方經濟制裁加劇、俄羅斯國內經濟結構一時難以改善等原因,經濟繼續呈現下滑態勢(俄羅斯經濟下滑始於2013年)。2015年俄羅斯經濟深度衰退,在萎縮之中徘徊。上半年俄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3.4%,全年降幅為3.7%。工業經濟部門普遍生產下降。1~8月份,俄羅斯工業生產下降了3.2%。貿易出口與收入大幅減少。1~10月份,出口2 887.12億美元,同比下降31.8%。盧布貶值等因素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全年,盧布對美元貶值24%,對歐元貶值14.6%。1~10月通貨膨脹率達15.9%,居民實際收入連續11個月下降。貧困人口增加。上半年貧困人口超過15%,為2 170萬人。儘管經濟與社會發展面臨重重困難,但由於執政的統一俄羅斯黨在地方選舉中獨佔鰲頭,當局嚴厲打擊親西方的體制外反對派,使其在國內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浪潮衝擊下更加式微,俄羅斯國內政治和社會基本保持了穩定。

(二)恐怖主義成為俄羅斯心頭之患

恐怖主義對俄羅斯社會安全穩定的威脅加大。俄羅斯一直處於反恐鬥爭的前沿。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俄就開始與恐怖主義打交道,經歷了布瓊諾夫斯克、別斯蘭、莫斯科的人質事件,慘無人道的居民房屋爆炸案,「涅夫斯基快車」重大事故,首都地鐵和多莫傑多沃機場等一系列殘酷的恐怖襲擊,奪去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成為俄羅斯揮之不去的傷痛。俄羅斯為了打擊恐怖組織花了近10年的時間,取得輝煌戰果,基本上將恐怖分子趕出了俄羅斯國境。2013年以來,恐怖主義在俄羅斯又開始重新抬頭。2013年12月,恐怖分子製造了伏爾加格勒火車站爆炸案,造成18人死亡、50多人受傷。2015年6月發生了俄女大學生投奔ISIS事件,引發俄對恐怖分子招募俄公民的不安。2015年10月31日又發生了西奈半島上空俄客機被炸事件,造成217名乘客和7名機組人員遇難的悲劇。「伊斯蘭國」的勢力範圍在擴大。恐怖組織佔領了敘利亞近70%的領土以及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區。恐怖分子的數量超過6萬人,其中有近8 000人(2015年初的估計是4 500人)來自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其行動有轉向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的危險,聚集在敘利亞恐怖分子對俄羅斯構成了特別的威脅,如任其發展壯大,在那裡獲勝,那麼有朝一日他們必定會出現在俄羅斯境內。

(三)巴沙爾政權面臨存亡危機

俄羅斯出兵敘利亞前,巴沙爾政權已命懸一線。實力對比上,與之對抗的反對派與恐怖組織,同政府軍人數相當。當時政府軍受作戰之累,被拖得精疲力盡,急需休養生息、補員人員與武器裝備更新。而非法武裝卻有1.4萬多名訓練有素、有作戰經驗的外國僱傭軍,1.1萬名敘利亞政府軍逃兵,約3.5萬當地居民。7~8萬恐怖分子構成更大威脅,包括約2.2萬名在敘利亞「征服陣線」、7 000~2.5萬人在伊斯蘭陣線。此外,敘利亞自由軍也有1~3萬人(另有資料稱8萬人)在同政府軍作戰。戰場上,反政府力量捷報頻傳,而政府軍四面受敵,接連受挫,節節敗退,首都大馬士革一度岌岌可危。巴沙爾政權實際控制的區域一度僅占敘利亞國土面積的20%左右,主要包括以首都大馬士革至霍姆斯市公路為軸的中部地區以及拉塔基亞省沿海地區。隨著戰事發展,被視為巴沙爾政權大後方的拉塔基亞省也一度戰事告急。可以說,在俄羅斯出兵前,巴沙爾政權已處於災難邊緣。如果沒有俄聯邦空天軍的幫助,對峙結果是可以預測的。

(四)敘利亞是俄羅斯重要戰略利益區

敘利亞對俄羅斯而言,是一個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利益、地區安全利益與經濟利益的國度與傳統重要盟友。它地處地中海西部,有中東心臟之稱,是俄羅斯立足東地中海的門戶和前哨,其境內的塔爾圖斯港是俄羅斯唯一的海外海軍軍事基地,其戰略地位與克里米亞幾乎相當。有了敘利亞這個門戶和前哨,既可抵擋北約勢力接近俄南部邊境,又可切斷「顏色革命」的鏈條,還可阻攔恐怖組織向俄南部的滲透,改善俄羅斯南部與地中海方向的安全環境。敘利亞總統顧問巴薩姆·阿布杜拉曾經公開宣稱,敘利亞在中東有著重要地緣戰略地位,捍衛敘利亞其實就是捍衛俄羅斯自身戰略利益。同時,敘利亞還有近1多萬俄羅斯僑民,又是俄羅斯在中東地區的重要市場,俄羅斯在此有著200億美元的投資。正如俄羅斯《觀點報》撰文指出的那樣:「在敘利亞問題上,俄羅斯別無選擇:如果巴沙爾政權倒台,俄在敘利益將無法得到保障。」

二、俄羅斯在敘利亞反恐軍事行動情況與特點

這是自阿富汗戰爭以來俄羅斯最大規模的空中軍事行動,而作戰的複雜程度與強度、行動地區距離之遠,對俄羅斯(蘇聯)空軍而言,其實都是沒有經歷過的。兩年來,作為軍事鬥爭的戰場,俄羅斯通過敘利亞反恐作戰行動,充分展示了武器裝備效能與部隊的戰鬥力,檢驗了近年來軍隊建設與改革的成果,全面摔打錘鍊了部隊;作為軍事鬥爭的試驗場,俄羅斯軍隊新的作戰理(概)念在此得到探索應用,信息戰手法日臻嫻熟,同時拓展了軍隊維和、人道主義救援等使命任務,健全完善了軍事警察這一部隊新的組織結構;作為國際博弈的平台,俄羅斯利用在敘利亞反恐問題,同美歐國家、中東國家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互動,有鬥爭也有合作。可以說,俄羅斯在敘利亞的反恐軍事行動,展示了俄軍特別是空天軍全新的時代風貌與正義之師形象,可圈可點,特點十分鮮明。

(一)師出有名,目的明確

名正言順。國際法規定,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或出於自衛目的,或根據對方國家政府請求,一國可以在他國領土使用武力。儘管飽受西方質疑,但較之美國為首的聯盟,俄羅斯在敘利亞反恐作戰行動,更為名正言順。以美國為首的聯盟從2014年9月開始對「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境內陣地的空襲,既沒有獲得安理會同意,也沒有與敘利亞政府協調,在俄羅斯看來,「屬於非法行為」。而俄羅斯行為則與其恰恰相反,一是應敘利亞官方「提供軍事援助」的正式邀請;二是根據1980年10月8日蘇聯與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簽署的友好與合作條約;三是經俄聯邦上院批准「境外用兵」,符合國際法與國內法。

理由正當。針對的主要目標是打擊在敘的「伊斯蘭國」與敘利亞「勝利陣線」(又稱「努斯拉陣線」)等極端恐怖組織。聯合國安理會2013年6月認定「勝利陣線」為國際恐怖組織,並於2014年8、9月陸續通過了制裁、打擊「伊斯蘭國」的協議。2014年12月底,俄聯邦最高法院認定「伊斯蘭國」和敘利亞「勝利陣線」為國際恐怖組織,禁止其在俄境內活動,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俄羅斯將此次行動稱之為打擊活躍在敘利亞的這兩個恐怖組織武裝團伙,從而扛起了清除國際公害的反恐大旗。

目的明確。對此,俄羅斯官方的說法是,俄行動的軍事目的是對敘利亞軍隊打擊俄聯邦禁止的「伊斯蘭國」「勝利陣線」及其他恐怖團伙提供空中支援。一句話,俄空中力量的行動任務是打擊恐怖主義,為敘利亞政府軍提供空中支援。打擊的具體戰術目標是恐怖分子的裝備與運輸工具、指揮通訊所(站)、武器彈藥、油料庫和訓練營等軍事基礎設施。最終鞏固敘利亞合法政權,創造條件,實現政治和解。俄反覆表示,只打擊恐怖主義,不支持任一政治力量;只採取空中行動,不發動地面打擊;敘軍地面攻勢持續多久,俄軍支持就持續多久。俄打擊行動於法有據,目的明確,情理之中,佔據了道義制高點。

(二)準備充分,先發制敵

準備到位。首先,理論與決策準備早。2013年4月26日,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編輯部與「時代」獨立專家分析中心組織了一次「敘利亞戰爭對俄羅斯的教訓」圓桌會議,與會人員包括俄國內權威的軍事專家、政治學家、軍事衝突的直接參与者與參戰老兵。與會專家站在俄羅斯利益角度分析了敘利亞戰爭,認為敘利亞發生的是同伊拉克、南斯拉夫、利比亞同樣的新型戰爭模式(即可控混亂戰爭),按「顏色革命」劇本發展的國家政治危機成為戰爭獨特的「序幕」,危機轉變為一場激烈和血腥的國家內部衝突,隨著形勢發展,「受害」國可能受到外來侵略和佔領。關注敘利亞正規軍打擊非法武裝和外國僱傭軍的作戰經驗研究,對俄極具現實意義。「一旦巴沙爾·阿薩德總統戰敗,對敘利亞人民來說,國內形勢不會好轉。」l2013年12月12日,普京在向聯邦委員會演說的國情咨文中說:「俄羅斯在解決敘利亞危機時不僅是要維護全球的穩定,同時也不允許讓自己的利益和安全受到任何威脅。」其次,完成法律準備。恐怖主義曾給俄造成切膚之痛,俄民眾對之有著銘心刻骨之恨,「伊斯蘭國」是當前「主要敵人」已成為俄社會廣泛共識。2014年底,俄最高法院裁定「伊斯蘭國」和敘利亞「勝利陣線」為非法組織,完成了打擊兩股恐怖組織的國內法律準備。再次,尋求外交支持。與中東地區主要國家展開反恐合作,在聯大發起法理、道義攻勢。最後,軍事準備成熟。對地中海南段的敘利亞塔爾圖斯港實施改建,完善補給、技術維修與防禦功能,使其兩個浮動碼頭分別具備接納巡洋艦或驅逐艦、護衛艦或大型登陸艦的能力。加強空天軍駐敘利亞「赫梅米姆」航空基地建設,短時間內建立了數十處基礎設施,部署了機場工程、技術與生活等保障系統。組建航空打擊編隊,進駐「赫梅米姆」航空基地。「在必要的地方、必要的時間內集中了足夠的兵力、兵器和彈藥」。

不失時機。一方面,各項準備已經就緒;另一方面,敘利亞形勢嚴峻。「伊斯蘭國」恐怖團伙佔領了伊拉克和敘利亞大量領土,士氣正旺,影響蔓延到中東其他國家及其以外,對亞洲、歐洲、俄羅斯和整個國際社會形成威脅,成為全球問題。而敘利亞真正反恐的政府軍幾年下來,力量受到嚴重削弱,已經精疲力竭、孤掌難鳴,繼續任由恐怖組織坐大後果嚴重:一旦恐怖分子在敘利亞取勝,再想阻止則難上加難,甚至根本無法阻止。並且,以美國為首的聯盟力量一年來在敘利亞進行的非正規轟炸非但沒有取得明顯成果,反而使局勢更加惡化。「伊斯蘭國」在行動、在擴張,必須當機立斷、有力打擊。

出敵不意。行動前,俄方一再宣稱,打擊「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需要聯合國授權。行動當天,普京在出席政府會議時表示,先發制人是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唯一正確的途徑。為達成先發制人、致恐怖組織措手不及的效果,俄在行動前在敘利亞的一系列動作成功地向恐怖組織巧妙地掩飾了真實意圖。早在2015年9月4日,普京就向記者證實,俄正向敘政府軍提供重要培訓和後勤支援。在其掩飾下,國際主流聲音都始終認為,俄敘間頻繁的機艦往來,是俄方向敘當局提供的軍援物資,沒有人更不用說「伊斯蘭國」領導人會想到,一支由俄空天軍50多架飛機、直升機組成的航空打擊編隊已悄然抵至敘利亞,達到了行動的突然性。這些為達成行動的成功奠定了必要基礎。

(三)周密部署,行動果斷

情報先行。行動前,同伊拉克、伊朗、敘利亞建立反恐情報共享機制。動用航空航天偵察、無線電電子偵察、無線電攔截、諜報及地面戰場監測等多種情報手段,彙集各方資源,對「伊斯蘭國」等極端恐怖組織目標展開多角度、全方位偵察,為精確打擊提供準確目標。電子間諜(無線電電子偵察系統)成為空中快速打擊的重要組成部分。無人機不分氣候條件、不分晝夜地實施全天候戰場偵察監測。偵察機、無人機與其他偵察手段,為航空兵打擊提供校正。

縝密組織。2015年9月中旬,俄軍組織了以反恐為主要內容的年度最大規模實兵演習(出動9.5萬人),以便熟悉打擊「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程序。按任務分工,精心挑選戰機,組成由蘇-24M和蘇-34前線轟炸機、蘇-25強擊機、蘇-30СМ殲擊機以及米-35突擊直升機和米-171多用途直升機組成的打擊編隊,隱蔽進駐敘利亞基地。行動前為每一打擊目標準備專用卡片備案。利用各種偵察手段、渠道獲取情報,反覆核對打擊目標,並用計算機進行打擊模擬,確保萬無一失。根據無人機、機載照相機提供的數據以及間諜情報及時評估打擊效果,持續提高打擊強度。從行動第一周的每天出動十幾、二十幾個架次,打擊幾個、十幾個目標,一周後迅速提升到每天出動六十多個架次,打擊五、六十個目標。最高時一天出動88個架次,打擊86個目標。

硬軟殺傷手段並用。在持續提高軍事打擊強度的同時,對恐怖極端團伙積極展開心理攻勢,挫傷士氣,瓦解隊伍。俄軍方除每日發布戰報、視頻,通報戰況戰果外,還派戰機在恐怖團伙佔領區、陣地上空拋撒大批傳單,宣稱俄還會出動地面特種部隊,警告恐怖極端分子「要活命,滾開!」的漫畫暗示「勝利陣線」是由美國和以色列暗中操縱。軟硬殺傷配合,提高了打擊效果。

不拘形式,果斷出手。俄打擊行動一開始,新組建的空天軍打頭陣,空中力量唱主角,主要方式以作戰飛機為平台,對目標發射導彈攻擊、投擲炸彈。打擊開始後,當偵察發現恐怖分子一批重要設施(彈藥廠、指揮所、彈藥油料庫以及訓練基地)亟需摧毀,在不便調動空中力量情況下,斷然決定動用本土海上力量,最初從4艘軍艦上發射了26枚巡航導彈,實施跨境打擊,自此開啟了海空配合。

(四)適時回撤主力

出兵敘利亞,對俄羅斯而言,至關重要的是不捲入長期戰爭,以較小代價達到主要政治目標後,還必須儘可能避免同西方展開軍事對抗,擇機及時退出這一行動。出兵5個半月,俄軍便完成了逾9 000架次空襲任務,消滅2 000多名恐怖分子,摧毀209個石油生產設施以及大量石油運輸設備,成功阻斷了敘利亞境內恐怖分子的物資保障,切斷了恐怖組織人員與武器補給的主要路徑。正當公眾意見已經習慣了俄羅斯部隊在敘利亞的存在,而西方已經開始談論起把俄羅斯拖入「第二個阿富汗」之際,2016年3月14日,普京在聽取了國防部長紹伊古的情況彙報後,下令自3月15日起「從敘利亞撤出俄羅斯主要軍事力量」,並希望該決定對敘利亞各方是個良好的信號,能夠提高敘利亞政治進程參與者的信任水平,有助於敘利亞問題的和平解決。這意味著,俄羅斯懂得,應該不僅善於成功地進入,而且要學會及時地退出,見好就收,避免重蹈阿富汗覆轍。

(五)敘利亞作戰可視為「新型」戰爭的雛形

作戰中廣泛使用了機動、獨立部隊集群,在統一的偵察信息空間展開行動,使用軍用與軍民兩用新技術。對敵打擊,沒有戰術與戰役間歇,沒有連成片的前(戰)線,優先打擊工業與社會設施,對敵實施全縱深遠程火力毀傷。廣泛使用小部隊(突擊隊),使其在得到必要的火力與物資技術保障情況下,遠離主力,獨立遂行受領任務。非法武裝的機動能力及其行動的突然性,決定了必須把定下決心至採取行動落實決策的時間壓至最低。形勢的動蕩及其不可預知的迅速變化,成為受領戰略、戰役與戰術任務到遂行任務之間、進攻與防禦行動之間界限模糊的原因。俄軍在境外經歷了一次當今正在作為「新型」戰爭模式來討論的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和調解武裝衝突的實踐。

(六)既打軍事仗也打政治仗

軍事行動本身打的就是一場「政治仗」。軍事行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俄羅斯是受恐怖主義危害最為嚴重的一個大國,反恐已上升到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俄在敘利亞的反恐作戰行動,明裡是支持敘利亞政府軍打擊恐怖組織,實則是幫人幫己,重在保自身利益、保自身安全。如果放任敘利亞境內極端恐怖組織發展,就會引火燒身,「伊斯蘭國」就會蔓延到俄羅斯,而境內反恐成本要更高,「境外打擊恐怖主義要比境內打擊好」(俄總理梅德韋傑夫語)。同時,這也是塑造自身形象之舉。以此用「肢體」語言告訴世界,誰才是反恐真英雄,誰才是阿拉伯世界的真朋友。

開闢外交反恐戰場,營造有利國際環境,助力反恐作戰。一是推銷反恐觀。早在行動開始前,俄羅斯政要便利用出席聯合國大會等各種國際場合,不失時機地宣傳反恐主張——「反恐不能搞雙重標準」「反恐要符合國際法」「敘利亞政府軍是真正的反恐力量,打擊『伊斯蘭國』恐怖組織,離不開阿薩德的支持」,以贏得理解與支持。二是對美國既鬥爭又合作。美是俄在敘利亞反恐的最大外部阻力,雙方在藉助什麼力量打擊恐怖主義問題上根本對立,對此,俄始終堅持原則。同時,在反恐行動開始後,主動尋求美國的配合與情報支持,與美方啟動簽署俄美戰機在敘利亞安全飛行協議談判;2016年2月、9月同美國兩次達成敘利衝突各方停火協議;吸收美國作為觀察員參與由俄主導的敘利亞問題阿斯塔納會談機制,等等。此外,尋求西方國家的反恐合作,分化瓦解美國主導的反俄陣營。利用2016年7月土耳其未遂政變之機,成功促成北約陣營的土耳其轉向俄羅斯。三是組建國際反恐統一戰線。同敘利亞、伊拉克、伊朗組建國際反恐聯盟,在巴格達成立了四國打擊「伊斯蘭國」信息中心,收集處理總結分析交流有關情報,直接協調中東地區反恐軍事行動。四國每3個月輪流主持中心的工作。埃及起初也表示要加入中心工作。行動開始前一天,俄6名軍事專家抵達巴格達,參與打擊「伊斯蘭國」的四國信息中心工作。形成俄羅斯、土耳其與伊朗三方合作解決敘利亞問題態勢,打破西方對該地區一統天下的戰略格局。2016年12月俄土伊三方外長會談,簽署莫斯科聲明,一致表示將繼續努力促使敘利亞對立雙方進行直接和談並達成協議。三方於2017年1月共同發起並推動建立了敘利亞問題阿斯塔納會談機制,至今已組織了6輪和談。俄還聯手土伊提出並推動在敘利亞建立了4個「衝突降級區」,促進敘利亞恢復和平。此外,俄羅斯還積極支持聯合國主導的敘利亞問題在日內瓦的和談,為重啟一度中斷的和談作出重要貢獻;積极參与由美、中等十七個國家和聯合國、歐盟、阿盟聯合組成的敘利亞國際支持小組。

這印證了軍事服務政治、政治為軍事站台、軍事政治相互交織的辯證關係。

三、俄羅斯在敘利亞反恐行動中的輿論宣傳

對俄羅斯在敘利亞的反恐行動,人們更多地關注軍事行動的光鮮。殊不知,作為反恐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俄羅斯在輿論宣傳上也同樣表現精彩,主動打了一場與軍事仗相得益彰的輿論宣傳仗,為軍事行動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撐與保障,值得大書特書、單獨關注。

(一)行動前俄面臨的輿論挑戰及其「熱身」行動

一是面對複雜輿論環境。受俄格戰爭、敘利亞危機、烏克蘭事件等影響,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動用各種手段,對俄展開強大輿論宣傳攻勢,最大程度地抹黑俄,誘俄掀起「顏色革命」,推翻普京領導。美國立法規定「美國之音」、「自由歐洲電台」等廣播電台對俄語受眾實施24小時廣播,斥巨資組建網路司令部,對俄實施信息戰,並藉助電影業參與反俄宣傳。北約繼2014年在烏克蘭建立對俄信息戰前沿機構後,2015年8月又啟動其里加戰略傳播中心。歐洲2015年以來也開始籌建俄語電視台和電台,對原蘇聯地區俄裔民眾和俄民眾進行高頻度定向傳播。在國內,因經濟下跌、前副總理涅姆佐夫遇刺等影響,俄政府也面臨著來自反對派的輿論壓力。

二是面臨艱巨宣傳任務。俄在西方眼中一直存有負面印象,普京也不是西方媒體的寵兒。克里米亞入俄、馬航MH17航班墜毀等事件,進一步惡化了俄與普京在西方社會中的形象。說普京「一日克格勃,終身克格勃」;政敵被刺殺或監禁,妖魔普京為「現代沙皇」和「惡魔」,視其為「頭號公敵」。許多人批評俄,說俄是侵略者,俄愈發專制,民主程度降低,力挺西方制裁。2015年以來俄「經濟即將崩潰」「社會動亂在即」「普京政權難逃垮台厄運」的說法也充斥西方媒體。國內反對派抗議活動雖有退潮,但仍未絕跡。在西方社會對俄抱以如此巨大敵意的情況下,斷然在敘利亞採取軍事行動,向世界解釋其意圖、動機,應對非議,最大程度地爭取理解與支持,可謂困難重重。

三是為軍事行動積極「熱身」。2015年9月初以來,俄利用各種場合頻頻釋放干預敘利亞局勢的信號。在外界紛紛報道俄擴大對敘軍事援助、增加在敘軍事活動的情況下,9月4日,普京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經濟論壇上首次公開承認,俄確實為敘軍提供了從設備到訓練、再到武器的大量幫助,以打擊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並表示不排除未來採取軍事干預的可能性。9月19日,俄政府發言人又表示,如果敘利亞政府提出請求,俄方考慮直接出兵。9月底,普京接受美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專訪並在聯大發表演講,大篇幅地批評正是西方國家的偏袒、縱容,催生、壯大了「伊斯蘭國」等極端恐怖組織,闡述了俄支持敘利亞合法政府、打擊恐怖主義的堅定立場,又發出了一個重要的政治信號。

(二)行動開始後面臨西方強大的信息攻擊

俄羅斯展開反恐軍事行動一開始,敘利亞便成為西方反對俄羅斯的信息戰主戰場。西方情報機構動員僱傭的信息騙子大軍在世界媒體上掀起了針對俄羅斯的虛假信息海嘯。僅在敘利亞一個方向上,對俄羅斯的信息攻擊便已成為全面攻擊,企圖把俄羅斯塑造成「侵略者」、「邪惡帝國」的形象。

(三)行動中俄積極開展輿論宣傳工作

主動出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官方媒體與社交網路、新聞發布與視頻播放相結合,全方位、多角度詮釋俄方打擊恐怖主義原則立場,展示戰況,引導輿論。空中打擊的當天,便及時向媒體發布任務部隊、打擊目標、效果與飛機狀態的消息。次日中午報出前日晚間打擊情況,並公布打擊目標的情報來源。形成日新聞發布,三天、周、半月與月戰況通報機制。組織國內外媒體到俄空天軍駐敘利亞航空基地採訪,實地報道戰勤人員戰備、出擊與日常生活情況。公開恐怖分子心理、戰術變化,形成威懾、掌握主動。俄國防部網站每天都公布作戰行動及效果、人道主義救援等方面的信息。

及時應對。俄在敘利亞的反恐行動遭到西方史無前例的信息攻擊,西方在指責俄行動「似乎非法」「不合邏輯」「不可理喻」的同時,還採取黑白顛倒、嫁接合成的手段,炮製俄轟炸平民、醫院與古迹等假新聞、假視頻(畫面),置俄於不義。對此,俄本著「絕對透明」原則,利用航天、航空偵察與巴格達4國信息中心獲取情況,迅速、反覆、最大程度地向媒體、西方國家駐俄武官公開打擊信息、戰況視頻,用實證揭露、拆穿虛假信息,還原真相,澄清是非。曝光恐怖分子藏身平民區、清真寺製造事端企圖,防嫁禍於己。

全面協作。國家領導人與總統辦公廳、外交部與國防部等主管部門,俄塔社、俄新社、《俄羅斯報》、俄羅斯國家電視台與「今日俄羅斯」等主流媒體,密切配合,密集發聲。總統、總理、議會(聯邦委員會、國家杜馬)等國家領導人重點闡述俄反恐目的、原則與立場。總統辦公廳偏重於政治外交層面的內容,外交部側重於外交政治層面的宣傳,國防部則主要致力於具體打擊目標、戰況、戰果等情況發布,而媒體則全方位報道正面消息、駁斥虛假信息。總統辦公廳、外交部與國防部形成常態化新聞發布機制。

內容集中。主要分為正面闡述觀點看法、發布戰況與反擊西方信息攻擊三類。其中,正面闡述的觀點大致是俄應敘利亞合法政府邀請符合國際法、針對的是「伊斯蘭國」等極端恐怖組織、打擊時間取決於敘利亞政府軍進攻恐怖主義情況、將不會出動地面部隊,以及打擊恐怖主義需建立以聯合國主導的、有敘利亞政府參與的最廣泛國際陣線等內容;發布戰況主要涉及飛機出動架次、打擊具體目標、效果等;而反擊西方信息攻擊則包括俄打擊行動不以反對派、宗教與文化設施等為對象、打擊恐怖主義是唯一目標、反擊視頻等。

四、俄羅斯在敘利亞反恐軍事行動的戰略回報

2015年9月底在敘利亞採取反恐軍事行動,是俄羅斯在因烏克蘭問題倍受西方打壓、雙邊關係陷入僵局,同時又面臨著捲入當地宗教衝突、深陷戰爭泥潭而不能自拔、進一步激化同西方矛盾等諸多政治風險的情況下,慎重而又果斷作出的戰略決策與選擇。近兩年來,俄在敘利亞採取的反恐軍事行動不僅避免了上述風險,改寫了國際反恐鬥爭歷史,加快了伊斯蘭國瓦解進程,而且還贏得了對西方鬥爭的主動,大大提高了俄羅斯的國際地位,改善了國際環境,維護了民族自尊,增強了民族自信,收到諸多政治紅利。

(一)促成有利的國際反恐高壓態勢

俄羅斯是恐怖主義受害國,反恐作為國家戰略,既是國內重要工作,又是重要外交任務。

一是促成新的國際反恐統一戰線。行動之初,便組成了由俄主導的、有敘利亞與兩伊(伊拉克、伊朗)參加的反恐信息合作中心,搜集與共同分享反恐情報,直接協調中東地區反恐軍事行動,提高了反恐行動效率。與因擊落俄機而一時劍拔弩張的土耳其「化敵為友」,爭取土耳其轉變立場,加入到俄、伊朗在敘利亞的反恐行動中來,進一步增強了反恐行動效果。

二是有力打擊了「伊斯蘭國」恐怖組織。俄羅斯持續高強度的空中打擊行動,打得「伊斯蘭國」丟城失地,元氣大傷。截至2016年底就消滅了35 000名恐怖分子,包括205名戰地指揮官在內,有9 000名恐怖分子放下武器。2017年5月以來,包括最高頭目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戰爭部長」古爾穆羅德·哈利莫夫與財政主管代爾祖爾「埃米爾」阿布·穆罕默德·謝馬利在內的一批重要頭目被打死。在俄空天軍的支持下,敘利亞軍隊從「伊斯蘭國」恐怖分子手中解放了85%的國土。「伊斯蘭國」在敘利亞的主要控制區已被壓縮在代爾祖爾省內,老巢拉卡市正受到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圍攻。

三是調動了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聯盟的反恐積極性。俄羅斯及其主導的反恐統一陣線的強勢反恐行動,成效斐然,與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聯盟形成鮮明對比,由於恐怖組織在歐美製造系列恐襲事件,歐美反思調整反恐政策,與俄展開有限合作。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把反恐作為其中東政策的重中之重,迅速指示軍方研究制訂相關計劃,進一步加大反恐力度。

可以說,俄羅斯的行動推動了國際反恐相對高壓態勢的形成。在打擊「伊斯蘭國」方面,反恐成效顯著,在敘利亞戰場已形成壓倒性優勢,在伊拉克戰場也是捷報不斷。現在的問題是,因利益觀的差異,美俄陣營還不能團結起來,建立打擊恐怖主義的統一戰線,國際恐怖主義依然在蔓延,致使打擊效果衰減。

(二)在對西方國家鬥爭中變被動為主動

烏克蘭危機徹底關閉了俄同西方政治互動的大門,使本已處於低谷中的雙邊關係雪上加霜。西方對俄政治上孤立、外交上排擠、軍事上威脅與經濟上制裁,在同西方的鬥爭中,俄基本上處於被動守勢狀態,疲於應付。俄在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聯盟在中東反恐效果不彰、伊斯蘭國大有坐大之勢之際,果斷出兵敘利亞反恐,不僅扭轉了反恐態勢,而且也打破了對西方關係的格局,變被動為主動。

一是成功轉移了西方對烏克蘭問題的關注。在雙邊關係上,烏克蘭議題逐步淡化,不再重要。西方更多地把視線轉移到在中東反恐問題上的合作與鬥爭較量上,敘利亞反恐提上雙方議事日程,爭論話題從「是否踐踏烏克蘭主權」轉移到「如何打擊恐怖主義」上。

二是迫使西方同俄展開有限合作。俄通過成功的軍事打擊、外交斡旋,與美建立起了國防、外交兩個常態化的聯繫管道,就在敘利亞打擊恐怖主義問題進行協調,在與國際反恐聯軍和該地區國家就防止發生空中事件和保證敘利亞上空安全問題上,「成功開展合作」,儘管這在美國情非得已。俄法展開反恐軍事合作。巴黎恐襲案後,使法國打擊恐怖主義壓力加大、熱情上升,法國開始轉變對俄立場,法國總統飛赴俄羅斯,同普京協調立場,為俄法展開反恐軍事合作提供了可能與動力。在兩國總統的授意下,俄法軍方就開展反恐合作進行了接觸,總參謀部之間建立聯繫,成立了專家組,開展反恐情報信息交流,駐紮在東地中海的俄羅斯海軍戰艦集群和法國海軍航母戰鬥群展開合作。俄與以色列建立直線聯繫,交換敘利亞空情信息,等等。

三是迫使西方在如何對待阿薩德政權的立場上作出重大讓步與妥協。不再強求把巴沙爾·阿薩德總統下台作為敘利亞反恐合作的前提,認可其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可以也是合作方。至於因化武襲擊平民事件出現的反調,則恰恰說明了美國和西方對俄支持敘當局的不滿;美國以此為借口對敘政府軍設施的導彈打擊,很大原因是特朗普因國內的「通俄門」壓力、意欲與普京拉開距離所致。

四是成功分化了北約陣營。2016年8月,俄羅斯與土耳其總統會談,化解了因土擊落俄蘇-24戰機事件造成的激烈矛盾與敵意,雙方開始化敵為友。土耳其作為北約成員,與北約漸行漸遠,與俄漸行漸近。

五是鞏固了烏克蘭問題成果。克里米亞地位駐軍加強、社會穩定,西方政界也出現了承認現實的聲音。此外,西方有政治力量開始要求解除對俄制裁。這些變化說明,俄在同西方的鬥爭中,至少是在中東反恐問題上佔據了主動。

(三)實現重返中東並加強在中東的地位

敘利亞曾是蘇聯在中東地區的傳統盟友與中心陣地,塔爾圖斯港曾是蘇聯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個海軍駐泊點與正規基地。可以說在打擊聯合國認定、俄羅斯禁止的極端恐怖組織旗幟下,並應敘利亞合法政府的邀請,俄羅斯出兵反恐,堂而皇之地實現了冷戰後重返中東、重返敘利亞。

一是重塑正義形象。俄在敘利亞一面鐵心反恐,一面推進人道主義救助,幫助深受恐怖分子之害的人重新安頓生活。伊拉克總理表示,必要時會考慮邀請俄幫助反恐,既含蓄表達了對國際聯盟反恐無力的不滿,又直白著對俄羅斯的歡迎。普京的肖像頻繁出現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等中東民眾的汽車和廣告牌里,表達了人們對俄羅斯的感謝。

二是保持長期軍事存在。俄與敘利亞政府簽署協議,取得了赫梅米姆機場與塔爾圖斯港口的長期無償使用權,獲得了保持在敘利亞軍事存在的法律權。

三是主導敘利亞反恐與政治和解進程。俄重創了在敘利亞的國際恐怖組織,逆轉了敘利亞局勢,啟動了政治和解進程,避免了敘利亞國家解體,切斷了在中東和非洲被複制的「顏色革命」鏈,中東事務主導地位凸顯。這些都向國際社會表明,離開了俄羅斯,中東的好多事情都難以解決。

(四)增強獨聯體、集安組織反恐向心力

獨聯體、集安組織是俄尤為倚重的兩個地區組織,其成員國被俄視之為近鄰國家,是俄外交的重中之重、「最優先方向」。長期以來,獨聯體並不被外界特別是西方看好,甚至有學者稱之為「獨而不聯」。近年來,獨聯體範圍內特別是中亞地區,面臨著阿富汗恐怖主義外溢、「伊斯蘭國」與基地組織尋求建立新的本土化組織、在國際恐怖組織中取得實戰經驗的獨聯體國家籍恐怖分子迴流、恐怖主義重新抬頭活躍的潛在風險。應對恐怖主義威脅的壓力,使這兩個地區性組織進一步增強了凝聚力。2016年9月中旬的獨聯體國家元首理事會會議,聚焦的重點問題就是反恐與多邊合作。會上通過的一份最重要文件是獨聯體國家2017年至2019年打擊恐怖主義與其他極端暴力活動綱要,其內容包括:協調完善各國立法;組織協調一致的共同預防、追捕行動與特種行動;同國際組織開展合作;開展打擊恐怖主義信息分析與科研工作、情報保障合作;在幹部培訓、專業人員素質提高方面開展合作。一個月後的集安組織首腦峰會,通過了《集安組織2025年前發展戰略》、統一的集安組織成員國恐怖組織清單,並決定成立集安組織危機反應中心。為阻止阿富汗恐怖主義外溢,打擊毒品走私犯罪,切斷恐怖組織的資金來源,集安組織決定進一步加強在塔吉克與阿富汗邊境地區的邊境封控能力。組建由各國阿富汗問題協調員、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並展開工作,交換阿富汗情況信息,制定並採取措施,共同應對阿富汗境內局勢激化,幫助培訓阿富汗強力部門與反毒品機構專業人員。向塔邊防軍提供先進武器裝備、物資,幫助訓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其作戰能力與快速反應能力。同時,增強集體快速反應部隊和維和部隊能力。這展示了獨聯體、集安組織團結一致反恐的決心。

(五)「向東看」天時地利人和

「向東看」就是轉向亞洲,意味著俄政治上的覺醒與外交上的成熟,是對一味面向西方政策的反叛與平衡。蘇聯解體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俄忙於處理同西方的關係,因自身原因,錯過了亞洲崛起,在亞洲長期缺位。2008年8月的俄格戰爭,使俄同西方的關係陷入僵化,向東轉的必要性顯現。這既是俄遠東地區經濟振興的需要,也是對亞洲認識的提高。俄政治精英們意識到,如果俄不能在亞太地區成為真正的地區玩家,就無法謀求21世紀全球大國應有的地位。2012年年底,俄總統在國情咨文中正式提出向東轉。2016年6月,普京提出大歐亞合作概念,再次確定了俄向東發展的思想,成為俄最具宏觀性的東方外交概念。2016年年底,俄發布新版外交政策構想,強調俄方希望加強在亞太地區的地位,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向東看」真正成為俄外交發展的新方向。

俄「向東看」順風順水。近年來,俄「轉向亞洲發生在相當舒適的國際政治環境下」,其有利條件:與歐洲不同,俄在亞洲「不會遇到聯盟思維,或價值觀領袖推行利己遊戲規則的企圖」。按俄專家的說法,沒有一個亞洲國家對俄羅斯懷有敵意。此外,「所有重要地區玩家與俄的關係都比它們的相互關係要好」。這為俄提供了難得的外交機會。但它需要實際內容來鞏固和充實,需要把轉向亞洲變成更廣泛的歐亞議程。

「向東轉」效果初現。穩定的俄中關係成為俄外交的主要亮點。在與中國保持高水平關係的同時,俄努力與其他亞洲大國提升關係。俄日關係發展因烏克蘭危機後日本加入西方對俄制裁而受阻,2016年兩國關係重拾向上的勢頭。安倍兩次到訪俄羅斯,普京對日本也進行了引人關注的訪問。俄成功地使俄日關係的發展進入到它所設計的軌道,就是首先發展經濟合作,提升兩國關係,此舉推進了俄東方外交多元化,並打開了西方對俄經濟制裁的缺口。俄同東盟關係有較大發展。2016年5月,首次在俄成功舉辦俄與東盟峰會,以此為標誌,俄與東盟關係進入新階段,雙方確定發展合作的綜合行動計劃,制訂經貿合作路線圖,簽訂文化合作協議,宣布2016年為俄羅斯與東盟文化年,並決定考慮在歐亞經濟聯盟和東盟之間建立自貿區。除了政治、經濟、文化合作外,俄與東盟安全合作也有發展,2016年4月首次在俄舉辦俄與東盟國防部長非正式會議。

綜上可以說,俄向東看政策,並非權宜之計,是痛定之後的選擇,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勢,並取得了初步成效。

(六)以實力與作為贏得國際尊重,保持政權穩定

一是彰顯國威軍威。俄軍的打擊行動給受害民眾帶來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直面恐怖分子,不再選擇逃避,而是留在故土。同時,樹立了俄軍威武之師的形象。行動兩周,便有49%的美國人認為俄在敘的行動「有力而智慧」。美眾院外委會主席稱,俄兩周的行動要比美兩年的還多。德國媒體驚呼,俄軍已強大到超過「整個歐盟軍隊」的能力。此外,極大地震懾了恐怖分子。恐怖分子士氣受到嚴重挫傷,打擊三天便開始「驚慌失措」,大批棄守陣地出逃。

二是擴大朋友圈。莫斯科國際安全會議是俄國防部主辦的一個國際論壇,迄今已經主辦五屆。2016年有80多個國家、7個國際組織派出了700多名代表參加。其中,52個國家派出了官方軍事代表團,其中19個由國防部長親自帶隊。參會國家、代表人數、會議規模是歷屆最高的一次。來自世界90多家媒體派出約500名記者與會報道,這也是空前的。2017年有86個國家和地區的750多人與會,超過20名國防部長級代表參加。這不僅說明,各國對俄舉辦的國際安全論壇的關注度逐步增強,而且也表明,俄羅斯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也在提高。

再有,為俄武器贏得讚譽。近兩年,俄武器對外銷售額處於增長態勢,2016年比2015年增長5億多美元,達150多億美元,保持了世界第二武器銷售國的地位。

三是享大國之尊。美西方政要主動上門,就雙邊關係、重大國際問題與地區熱點問題,互摸想法、協調立場、尋求支持與合作。英國外交大臣剛因敘利亞化武襲擊事件暫停訪問,美國國務卿即登門訪問,並表示要盡一切努力使雙邊關係停止惡化並恢復互信。2017年5月2日,德國總理到索契面見普京,這是默克爾過去兩年來首次訪問俄羅斯,雙方就烏克蘭危機、敘利亞衝突等議題進行了會談。蒙古國總統巴特圖勒嘎、韓國總統文在寅和日本首相安倍紛紛赴俄參加第三屆東方經濟論壇,安倍還明確向普京表示2018年還來赴會。

四是普京及執政當局贏得社會高度認同。一項民調顯示,自2014年5月以來,俄社會對普京工作的滿意度一支維持在80%以上,而到2016年12月底,這一數字已達到86.8%的高值。2017年3月底的民調也表明,聖彼得堡地鐵恐襲後,四分之三(75%)的俄羅斯人相信,俄政府能夠保護民眾免遭新的恐怖襲擊,比去年明顯上升。最新民調顯示,80%以上的民眾認可普京的工作表現。

以上說明,俄以實力與作為贏得國際尊重,保持政權穩定是不爭之實。

(七)同西方關係對峙與緩和聲音逆向發展

同西方關係總體上仍處於冰點,尤其是對美關係,並未實現好轉與突破,在軍事領域的對抗甚至還有所發展。北約視俄為主要威脅並繼續在俄邊境附近加強軍事部署,以此為借口增加260億美元的軍事預算。2016年7月,北約決定在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部署4個營的多國部隊。這是北約首次在靠近俄羅斯的這4個東歐國家部署軍事力量,被認為是冷戰結束以來北約最大的一次軍事力量調動,目標直指俄羅斯。美國在歐洲的反導系統已經投入初始作戰準備。在俄邊境附近部署有射程達2 400公里的此類導彈,數量在150枚到300枚之間,不到10分鐘便可飛抵俄西部邊境。北約國家在俄邊境周邊的偵察活動頻繁。2016年在靠近俄領海實施海上偵察的總強度增加了50%,軍事演習的強度提高了一倍。北約還邀請黑山共和國加盟,特朗普已正式簽署文件確認。特朗普下令對敘利亞空軍基地進行導彈打擊,也被看作針對的是俄羅斯。在西方普遍興起的反俄輿論宣傳環境下,2016年有14.6萬生活在西方國家的俄羅斯人因不堪忍受「對俄羅斯的妖魔化」,回國定居。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西方主張接受克里米亞回歸現實、取消對俄制裁、緩和關係的聲音也在涌動。特朗普大選前後對普京釋放出的好感與善意應該出自本心,只不過美國情報界、軍界與輿論界反俄情緒與聲音太過強大,穩固執政基礎是特朗普當下的首選,不能走得太過。美國務卿蒂勒森訪問莫斯科時表示,必須盡一切努力令俄美關係停止惡化並恢復兩國信任。法國新任總統馬克龍當選後,馬上邀請普京訪法,實現俄法首腦會談。可以說,俄同歐洲關係已經觸底,有企穩回暖的跡象與可能;俄美關係雖然有點複雜,但也已接近觸底。

總之,俄羅斯在敘利亞的反恐軍事行動,為其帶來了豐厚的戰略回報,以實力與作為宣示西方應尊重俄羅斯、要懂得與俄打交道的方式。

初步結論

俄羅斯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依然超乎尋常地出兵敘利亞,自有其道理。反恐固然是其主要動機,但在合法反恐的掩蓋下,也藉機收穫了諸多政治紅利。這其中的大多數,普京在作出出兵決定前,也應該是有所考慮、有所期待的。而有些附帶性收益則是意外之喜。當然,事情總有兩個方面,有得即有失,比如說,俄羅斯在敘利亞、中東地區的出色表現,會讓西方對其更為警覺,在敘利亞戰後安排上,俄羅斯與西方也不會相安無事,可以預料,還會進行一番新的鬥爭與較量。但不管怎麼說,俄羅斯出兵敘利亞,得大於失,從目前的效果來看,已經基本達成預定的穩定敘利亞合法政府與推進政治和解進程的目標。此為其一。

俄羅斯出兵敘利亞看似一場單純的軍事行動,實則也是一場政治仗、外交仗與輿論宣傳仗,是一場綜合戰爭,體現了俄羅斯軍方領導層、軍事理論界對混合戰爭的認識,對其研究成果的運用。鬥爭的對象不僅是恐怖組織,還有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聯盟、敘利亞政府的反對派。俄軍方已將敘利亞作戰經驗,視作今後推進俄軍全面建設的「寶貴的財富」。此為其二。

俄羅斯在敘利亞展開的反恐軍事行動,是對國際反恐事業特別是中東地區反恐鬥爭的重大貢獻,有力地打擊了伊斯蘭國恐怖組織,推進了國際反恐鬥爭的發展,同時也彰顯了西方在反恐問題上的不作為與雙重標準,緩解了歐洲的難民危機,值得肯定。此為其三。

上述看法與觀點,還僅僅是初步的,有些可能會被事情的客觀發展所補充、完善甚至修正,這也不足為怪。

(作者:朱長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華語智庫高級研究員。)


推薦閱讀:

萌寶.圖解 | 皮皮虎~~秋風起,趕快行動吧
癌細胞提醒你10句話!你嘴上說怕我,但行動卻在「餵養」我
省督查組在杭督查「打非治違」專項行動·杭州日報
徐志摩的讓人心疼的經典語錄 中國教師行動網
馬英九在南海有大行動突然登島:震撼國人

TAG:軍事 | 俄羅斯 | 反恐 | 行動 | 羅斯 | 敘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