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源:南派2道教內丹修鍊

《鑄鼎余聞》卷一引方景濂《康熙台州府志》云:宋,張伯誠,臨海人,原名伯端,字平叔。為吏,在府辦事,家送膳至,眾以其所食魚戲匿之梁間。平叔疑其婢所竊,歸撲其婢。婢自盡死。二日,蟲至梁間下,驗之,魚爛蟲出也。平叔乃喟然嘆曰:「積犢盈籍,其中類竊魚事不知凡幾 !」因賦詩云:「乃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萬千千。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仃杖任悠然。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賦完,將所署案卷縱火焚盡。以「火燒文書罪」被遣戍。

《天台山志》載:張伯端,天台人,嘗入蓉遇劉真人劉海蟾,得金丹秘訣八十一首,號《悟真篇》。盡言其平生好學,年九十九坐化於天台山。

《悟真篇》主述《道德》之玄,《陰符》之機,闡發《參同契》之秘,在內丹修鍊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與《同易參同契》同為「丹經之王」。因張伯端主張「性命雙修」、「先命後性」的修鍊方法,對後世道教影響甚大,成為全真南宗之代表,被尊奉為全真南宗五祖之首,號為「紫陽真人」。

石泰字得之,號杏林,又號翠玄子。宋真宗乾興 (1022—1023年)元年(1022年)生於常州(今江蘇常州)。石泰喜愛善行施化,利世助人,常以葯濟人,不惜酬謝,惟願植一杏樹,久則成林,世人故稱之「石杏林」。杏子成熟時,任人摘取,自付其值於樹下。杏林取之買米、布,冬天以之濟貧。張伯端授之以金丹大道。著有《還元篇》(亦稱《還源篇》)行世。

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九說,海蟾傳道於張紫陽曰:「異日有為汝脫疆解鎖者當以此道授之,余皆不許。」其後,紫陽真人三傳非人,「三遭禍患」,發誓再不妄傳。乃作《悟真篇》行於世。曰:「使宿有仙風道骨之人讀之自悟,則是天之所授。」後因事冒犯鳳州太守,被黥流放,途經邠州境,適逢大雪,遂與小吏俱飲酒肆中,逢杏林來。杏林拜而邀之同席。杏林音容笑貌,迎得眾客歡心,遂聚眾會飲。酒過數巡,林問其故,紫陽俱告之。杏林道曰:「邠洲守故人也,樂善忘勢,不遠千里能遇玉趾,有因緣可免此行。」紫陽懇請小吏,得到許諾,故相與於邠洲。杏林為人師表,一見獲免。紫陽感恩不盡,曰:「此恩不極,豈人也哉 !吾平生學道,無所得聞,今將丹法傳於子。」杏林遂拜,敬受囑咐,勤心修鍊,大道乃成,著《還源篇》行於世,主張以修鍊內丹(亦稱「修性命」)為主,積精化氣,合先天真元之炁以成內丹。詩曰:「葯取先天氣,火尋太易精,能知葯與火,定里見丹成。」強調「只尋身內葯,不用檢丹書」。後以「金液還丹訣」授與薛道光。於宋高宗紹興(1131—1163年)二十八年(1158年)八月十五日屍解升仙。有詩頌曰:「雪破泥丸穴,真身駕火龍,不知誰下手,打破太虛空。」紹興三十年(1160年)顯真於廣東羅浮山。

石泰的思想對後世影響較大,被尊為道教全真派「南五祖」第二代,尊號「杏林真人」。薛式字太原,又名道原 (源)。南宋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一說為陝府雞足人。宋神宗元豐(1078—1086年)元年(1078年)生。初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毗陵禪師。因雅好「金丹煉養」,遂入道,著《還丹復命篇》《丹髓歌》行世。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九云:嘗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毗陵禪師。雲遊長安,留開福寺,參長老修嚴,嚴與道眼因緣:金雞未鳴時如何得這音響。又參僧如環,得如何是超佛祖之淡糊餅圓陀陀地。因桔槔,頓有醒悟,有詩頌曰:「軋軋相從響發時,不從他得豁然知,桔槔說盡無生曲。井裡泥蛇舞柘枝。」二老然之,自爾頓悟無上圓明真實法要,機鋒迅捷,字說兼通,且復雅意金丹導養。宋徽宗崇寧 (1102—1107年)五年(1106年)冬,寓縣之青鎮,聽講佛寺,適逢鳳翔府扶風縣杏林驛道人石泰字得之,年八十五矣,發綠朱顏,神宇非凡,夜事縫紉。紫賢心異之,偶舉張平叔(伯端)詩曲,石矍然曰:「識斯人乎?」吾師也。備言紫陽傳道之由。紫賢乃稽首皈依,請受業,卒學還丹。傳授口訣真要,且戒令往通邑大都,依有力者,即可圖之。紫賢遂來京師,棄僧迦黎,幅巾縫掖,和光混俗,靑了此事。乃注作《悟真篇》,作《復命篇》及《丹髓歌》行世。以詩歌形式論述內丹之法。紫賢道成,於宋光宗紹熙(1190—1195年)二年(1191年)九月初九羽化登仙,行世一百一十四載,有詩頌曰:「鐵馬奔入海,泥蛇飛上天,蓬萊三島路,元不在西邊。」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現真於霍童山。

陳楠字楠木,號翠虛。南宋惠州博羅縣 (廣東惠陽東)白水岩人。曾以盤櫳箍桶為業,後薛道光授以「太乙刀圭金丹法訣」,又黎姥山神人傳與「景霄大雷琅書」,勤心修鍊,道業大成。以濟世教化利人為旨,常捻土為人治病,人稱之為「陳泥丸」。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擢道院事。著有《翠虛篇》行世。宋寧宗嘉定(1208—1225年)六年(1213年),一雲四年(1211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梁山水解飛升。

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載,陳楠惠州博羅縣白水岩人,以盤櫳箍桶為生,浮湛俗間,人無知者,作《盤櫳箍桶頌》。《盤櫳頌》云:「終日盤盤圓又圓,中間一位土為尊,磨來磨去知多少,個裡全無斧鑿痕。」《箍桶頌》云:「有漏教無漏,如何水泄通,既能圓密了,內外一真空。」後得「太乙刀圭金丹法訣」於毗陵禪師;得「景霄大雷琅書」於黎姥山神人。每人求得符水,翠虛捻土付之,病多輒愈,故人呼之為「陳泥丸」。宋徽宗政和 (1111—1118年)中,擢提舉道院事,後歸羅浮以道法行於世。所至與人治鬼。潮陽民家女,苦孤厭,狂易無度,翠虛用雷符熏狐魅殺之。時披髮走,日行四五百里,鶉衣百結,塵垢滿身,間食犬肉,終日爛醉,莫測所知,而濟人利物效應有不可掩者。嘗之蒼悟,遇郡禱旱。人憂死。翠虛執鐵鞭下淵潭驅龍起,須臾陰雲四合,雷雨交作,境內沾足,遂為豐年。過三山太義渡,洪流湍悍,船不敢行,翠虛扶笠而濟,行欽管道上,群盜拉殺瘞之,後三日盜散復甦。游長沙,沖帥節,執拘送邕州,去數夕又回長沙矣。中夜坐,或含水銀,越宿吐視,已成白金。乞於其徒,不顧。常自言閱世四十三,然有四世見之者。潮廣中人,常問翠虛覓詩,自口縷縷而出皆成文理,但不肯尊書。竟未解其故。有《翠虛妙悟全集》行世,即《羅浮翠虛吟》。以丹法授瓊山白玉蟾。其出入玉蟾常侍左右,翠虛於宗嘉定(1208—1225年)六年(1213年),一雲四年(1211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赴鶴會罷。說與會主云:「我當來會裡屍解。」會裡不以為事,遂留四句,命玉蟾題之曰:「頂上雷聲霹靂,混沌落地無縱,今朝符路便行,騎個無角火龍。」彼時玉蟾隨侍。在漳州梁山,翠虛與一箍桶老者椅角入水而逝,其箍桶老者先有一斧在地,再尋其斧,斧亦不見。玉蟾嘆曰:「此水解也。」當時有葛縣廚在潮州寧鄉縣見之。翠虛與尉之父為之契,因寄一書使尉歸潮達其父,後方知當日在此屍解,在彼見也。


推薦閱讀:

第一篇風水常識 第八章曆法上
從風水的精髓--形派(巒體)真訣談起【13】--第一篇陰宅【第一節 龍法】第十一部分:龍體性辨
八字大運第一篇
跟我一起欣賞三界吧之第一篇
第二講:往生論·上·第一篇

TAG:道教 | 修鍊 | 內丹 | 第一篇 | 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