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李白與華山的不解之緣!
華山
華山又名華不注山,金輿山。地處濟南市東北角,位於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古時稱「華不(fū夫)注」,為歷史名山。蓋其名取自於《詩經·小雅·常棣》,其詩曰:「常(棠)棣之華,鄂不??」。「華」即「花」,「鄂不」即「萼跗」,謂之花蒂。山名「華不注」,意為此山如花跗注於水中。
唐代帝王自李世民開始,就把老子李耳堂而皇之地視為皇家李姓的祖先,其目的是要顯示皇家李姓從古就非常尊貴。
至高宗時,李治詔令全國各州營建紫極宮,供奉老子。
唐代的濟南為齊州,應詔建造了紫極宮。
唐天寶三年(744年)秋,唐代大詩人李白,辭宮廷翰林,來齊州紫極宮簪髻入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道士。
《古風五十九首》其二十
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挾兩青龍。
李白
天寶三年的春天,才高氣傲的李白因屢遭高力士、楊國忠等的讒毀,終於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當年初秋,經李彥允介紹,原本就具有「仙風道骨」的李白,請北海天師高如貴在齊州(今濟南)紫極宮為他舉行了入道儀式,授了道籙,正式成了一名道教徒。
李白第一次來濟南,就遊覽了華山,並詠詩《登華不注峰》,「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
浪漫色彩的描繪,使華不注山增添了幾分仙氣,喚起人們無窮的遐想。寫出與親友別離時的感情及其深沉的祝願。
所表露的感情純真、熾熱,更反映了李白迷戀於學道求仙的消極情緒,由此也證明了他剛入道就來到華不注山的事實。
元代地理學家於欽(1284—1333年)所著《齊乘·濟南山》中載:「山前道院(華陽宮)中有石刻太白諸賢詩,院前即華泉,水與小清合流。」
說明元代時期李白的詩碑還尚存。
這時的華陽宮內有眾多名人的詩碑,以李白《登華不注峰》為首的諸賢詩刻石碑彙集於此,當時成為歷代名家吟詩作賦題刻的集中地。
宋代詩人曾鞏、金代詩人元好問、元代散曲家張養浩、明代詩人王初桐、李攀龍、清代詩論家王漁洋都在華陽宮留下絕妙詩篇。
李白的這次華不注游,在齊州紫極宮受道籙,作《登華不注峰》詩,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華不注山的人文底蘊,並擴大了其知名度。
天寶七年(748年),李白第二次來濟南,作有《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
初謂鵲山近,寧知湖水遙。
此行殊訪戴,自可緩歸橈。
湖闊數千里,湖光搖碧山。
湖西正有月,獨送李膺還。
水入北湖去,舟從南浦回。
遙看鵲山轉,卻似送人來。
這三首詩載入其《古風》之二十中。
詩人與太守泛舟鵲山湖上,盡情觀賞青山秀水的美麗風景,都是對華不注山周圍鵲山湖意境的描寫,是現存最早描述鵲山湖的詩篇,說明李白第二次來濟南又到了華不注山周圍的鵲山湖。
我們據其可知,當時的鵲山湖水域遼闊、面積很大。
華陽宮是否就是唐代的紫極宮,目前還沒有定論。
作為一個在濟南出家的道士,可以肯定當時華山附近的道教氣場非常強烈,誘使他每次來到迷戀的道場。
我們知道除遺存下來的華陽宮道教道場外,出家授籙的紫極宮應是他強烈的目的地,致使李白每次都與華山結下不解之緣。
關於紫極宮在濟南的確切位置,史書尚無確切記載,無跡可查。
不敢妄說華陽宮就是唐代的紫極宮,但從以上種種跡象上分析推斷,應該在華山附近。
如果發現紫極宮的唐代遺址,必將為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注入新的分量,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來源:齊魯壹點
推薦閱讀:
※盛唐大詩人李白杜甫為何推崇南朝詩人鮑照?
※詩人筆下的月亮,一種永遠的情懷
※波蘭詩人扎嘎耶夫斯基:詩歌能恢復我們的童真
※毛澤東的詩人才華如何被世界發現
※余光中先生逝世,這個寫《鄉愁》的詩人至死都沒有回到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