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西湖龍井茶
外國人稱為「東方樹葉」,就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茶葉」。這種神奇的植物葉子,數千年來不但一直被人們泡在開水裡當做飲料喝,而且因為它們都有著各種特殊的功效而為人們衍變著各種「功夫」、「文化」和「內涵」,當作每天必修的功課所津津樂道。
茶葉分為綠茶、紅茶、青茶、黑茶、黃茶和白茶等六大類品種。各種茶葉中,綠茶歷來當坐頭把交椅;而又有杭州的「西湖龍井」尤為綠茶上品。特別是每年的清明前一天採摘的所謂「明前茶」,更為上品中之珍品,以其「葉嫩」、「色綠」、「香高」、「味醇」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據說,當今500克「明前茶」往往要拍到上萬元甚至數萬元!在明前茶貴如金、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穀雨前幾天採摘的所謂「雨前茶」也越來越走俏而受到熱捧,而雨前茶則只要數百元-上千元就可以買到500克。那麼,清明前後,茶葉品質相差真有那麼大嗎?價格又怎麼會相差這麼大呢?杭州西湖龍井茶的專家透露了個中秘密:單憑「明前茶」和「雨前茶」這種以季節來區分判定茶葉品質高下的做法並不科學。其實主要是這幾年茶農們種的大多是改良茶種「龍井43號」,再加上幾次的採制茶比武及拍賣等推廣活動,大大地提高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而西湖龍井的群體品種,大量開摘才剛剛開始。從清明過後,到穀雨之前,西湖龍井雨前茶也將全面登場。到那時,消費者只需花上數百元-上千元,就能買到品質很不錯的雨前茶。
老一輩茶農介紹說,「早一天是寶,晚一天是草」,明前茶採摘時機的把握十分重要。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杭州龍井觀看龍井茶採制時,曾作過數首《觀採茶作歌》的茶詩。其中一首詩中說到「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這裡的「火前」與「火後」,是指「寒食節」禁火前後。相傳介子推退隱山林堅不事主,晉文公數召不成後,知道子推孝順,以為火燒山林能逼他背著母親出山。誰知大火燒了七天七夜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最後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骨,文公哭悔不迭,將之厚葬於綿山,並將此山改稱介山,以警己錯。當時是三月份,晉文公就規定在那天一律不準生明火,只吃生冷食物以紀念介子推。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寒食節過後第二天便是清明節,清明這天便可生火做飯煮食。也就是說,乾隆皇帝所說的「騎火」這一天正是標標準準的「明前」。這一日採制的龍井茶品質最好,過早採制太嫩,過遲採制太老。
當然,我們現在所說的「明前茶」,已經只是泛指「春分」日後清明節前龍井茶品質最佳的一段時期了。當年乾隆爺是皇上,凡事均由他說了算。他說是「騎火日」的茶最好,自然沒有人敢反對他。
其實,龍井茶按採制時令,更可細分為「社前茶」、「明前茶」和「雨前茶」三種。老一輩茶農進一步介紹說:古代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祭祀土神,稱之為社日。社日前採制的茶就叫「社前茶」。按干支排列,社日一般在「立春」後的41天至50天之間,大約在「春分」時節(3月20日左右),也就是比「清明」早半個月。這種春分時節採制的茶葉極其細嫩,並因量少而倍加珍貴。
2007年3月22日,西湖龍井茶炒茶王大賽上,最後勝出的「炒茶王」所炒制的最珍貴的200克茶葉,居然被一位商人以一萬一千元的價格買下!而在2005年首屆杭州蕭山「巨佳」茶藝節上,杭州蕭山所前鎮東山夏村的夏水蘭更是因炒出了色、香、味、形、湯等俱佳的「精品茶」而拍賣出了50克8600元的天價!
龍井茶最初僅指杭州西湖區龍井村所產之茶。如今,為了保護龍井茶的區域權益,特別作了劃分:以「獅、龍、雲、虎」四地的茶為上品,其中,「獅」為獅峰村;「龍」為龍井村;「雲」為雲棲村;「虎」為虎跑村。茶園則分布於龍井、虎跑、靈隱、雲棲、獅子峰、五雲山和梅家塢一帶,多為海拔30米以上的坡地。凡此處採用手工製作的龍井茶定名為西湖龍井;出此範圍且在杭州轄區之內所產的龍井茶,定名為杭州龍井;超越杭州且在浙江省範圍內所產的龍井茶,定名為浙江龍井;同理,浙江以外地區,凡採用龍井茶製作工藝且茶形扁平的都可冠為龍井茶,比如四川龍井,貴州龍井,以及湖北武漢黃陂的紅崗山龍井等等。
綠茶的製作一般都有采、晾、揉、抄、裝這幾道工藝,龍井茶更有自己的講究。首先是採摘茶葉不能掐,可能用拔更恰當一點,據說原先進貢皇上的茶葉,是採茶姑娘用雙唇採下來的,而掐下來的茶葉,其掐痕在製成茶葉後都去不掉;其次是晾,就是將剛採摘下來的茶葉在陰涼處堆放上小半天,通過堆晾,褪掉茶葉里殘餘的大部分剛性和青草氣,減少苦澀味,增進茶香和鮮爽度,提高氨基酸含量;揉也叫揉捻,是通過外力將茶葉的內部結構揉捻成人們希望的形狀,但龍井茶的製作卻在文火鐵鍋的條件下,把揉和抄兩道工藝合二為一了。龍井茶的形狀要求青葉保留一部分自然的剛性,以便茶葉成型後還能看到部分青葉的原狀,因此就將揉捻工藝弱化了,即將炒分解成「青鍋、回潮、輝鍋」三道工序和「抖、帶、擠、甩、挺、拓、扣、抓、壓、磨」的十大手法,並在這個過程中完成部分揉的要求。在完成了幾近繁瑣的製作過程之後,扁平、光滑、翠綠、整齊就成了龍井茶的經典造型。1965年初春我上初中一年級的時候,學校曾經組織我們下鄉勞動實踐到過杭州西湖區梅家塢村,我們在那裡勞動鍛煉了半個月。在那裡我不但親身體驗了採茶的不易,還親眼目睹了炒茶是多麼辛苦。
是否採茶妹你不一定看得出來,可是否有經驗的炒茶工,你卻一眼就能識別:每一個有經驗的炒茶師傅脖子兩邊肩胛處,都長有兩隻「高庄饅頭」般的大肉瘤!雖然是早春天氣,但炒茶工卻終日坐在火爐跟前,早已光著膀子,渾身汗津津的了;他們面前的一口大鍋內,放著採茶姑娘們剛採摘回來經過堆晾的綠油油鮮亮亮的茶葉,鍋底用一塊油布抹一下,便把一雙布滿老繭—不知應不應該叫老繭—總之,沒有我們通常熟悉的鍋鏟,而是直接用一雙手在滾燙的鍋里翻滾壓炒茶葉,直至鮮嫩的茶葉被壓成扁平舒展的書籤狀。因此一雙手遠遠不是「老繭」所能形容的—我的書架上有一本俄語詞典,裡面夾著幾片珍藏了近五十年的茶葉—直至如今,仍舊和我們平常泡茶所用的茶葉毫無二致,只是看上去是枯黃色的;這是我親手在炒茶師傅指導下炒制的,但因為當時我的嫩手實在受不了滾燙的鍋底高溫,最後是墊了厚厚的四五層油布才勉強壓出來的!可想而知炒茶師傅該有多辛苦啊!不光如此,由於天長日久的炒茶,有經驗的炒茶師傅脖子兩邊肩胛處,居然就這麼長出了兩隻「高庄饅頭」般的大肉瘤!這就是炒茶師傅最顯著的、獨一無二的職業特點。
以前,龍井茶葉的聞名於世只是口口相傳,近些年來,每年都會舉辦「茶藝節」或「炒茶王」大賽,把龍井茶的身價抬得更是不可一世,令人咋舌。
我這裡只是掛一漏萬的介紹了一點皮毛,相信一定還有更多關於龍井茶的趣事佳話有待大家發掘。
我對當年在梅家塢勞動的一幕至今仍深深留戀,記得那時候,我特別喜愛音樂,十三歲時就已經自己學會了胡謅幾首「原創」歌曲。那時我們被安排住在各戶茶農家裡。我就在空餘時間粘著房東家的姐姐那裡記下了好幾首她唱的茶歌。今年春上我特地帶著妻兒一起重訪梅家塢。可是那裡已經大變了模樣。完全沒有了以前那種低矮的茅草屋和淳樸的山村氣息了。現如今,幾乎家家戶戶都是三層小洋房,並且開起了帶餐飲功能的茶樓。假日里,三五親朋好友來這裡聚成一桌,品茶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說起品茶,要複雜還真複雜,聽說光是茶水、茶具、茶湯、茶式、茶人、茶境就有一番講究,說來慚愧,我也實在不懂什麼茶道;要簡單也簡單,就如我等一介平民百姓:清茶一杯足以品味人間清淡。聽茶樓老闆介紹起來頭頭是道:明前茶最好用100度以下90度以上的水沖泡,杯子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先倒水,後放茶葉,待茶葉充分舒展並沉入杯底後,就可以品嘗了。其過程一是看,看茶葉泡前和泡後的形狀是否符合茶形的規範,一苗二葉為上品,一苗一葉就是珍品了;二是聞,聞茶葉泡前泡後的清香,以沒有煙火氣為上品;三是品,一口茶分三次咽下,其中第三次最好漱口後再咽,以清氣上升,唇齒留香為最佳。當老闆一邊說一邊將一杯澄清碧綠的明前新茶擺到我面前時,立時見那一縷青煙繚繞,陣陣清甜香氣果然直撲我的大腦中樞,讓我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那天,遍找不到原來的房東家,我的心中不免些微惆悵。回來後,我看著張張留影,不禁感慨涌心。思緒之餘,聚成一股詩潮:便搖頭晃腦地吟給妻兒聽:溜溜卵石山間路,遍繞梯田達雲端,聽姐一支採茶曲,留韻心中五十年。
鋆澤燦。2013年4月7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