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與開放 持守與更新

改革與開放 持守與更新

——關於當今中國天主教神學建設的思考

[來源:中國民族報|發布日期:2012-02-14]

何光滬

  在當今中國,要建設中國特色的天主教神學,必須有「改革與開放」的行動,更要有「持守與更新」的精神。

  為什麼要「改革與開放」、「持守與更新」

  這至少有兩個重要的理由:一是中國天主教歷史的經驗教訓,二是普世教會的大勢所趨。

  中國歷史的經驗教訓 在中國歷史上,基督宗教傳華的前兩個階段,即唐朝景教與元朝也里可溫教傳播時期,沒有建立起任何堪稱神學的東西;在第三個階段,即明末清初天主教傳播時期,第一次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神學,產生了才華橫溢的中外學者和文采斐然的中文著述,神學一度輝煌。

  景教之所以沒有建立起中國的神學,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景教太過於依靠皇帝的庇護。《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一共33行詩,竟有25行是在為六位皇帝歌功頌德。讚頌以唐太宗為首的那些皇帝支持景教傳播,這當然可以理解,但是對教義的解說卻被忽略了。二是景教太多地採用佛教名相,導致基督宗教教教義與佛教教義的混淆。

  也里可溫教則太過於局限在統治階級中。當時的統治階級是蒙古族,也里可溫教主要在蒙古人和西域色目人當中傳播。這實際上脫離了以「漢人」和「南人」為主體的廣大人民。

  換言之,前兩個階段中,前者對基督宗教持守不夠,後者則對中國社會開放不夠。

  第三個階段建設起中國神學的經驗在於:耶穌會士們既持守了天主教的基本信仰,又對中國的社會文化十分開放(表現為利瑪竇等人對中國禮儀和儒家經典的態度)。此後從18世紀開始的神學停滯,則由於教廷和清廷雙方當時都沒有「改革與開放」的精神(教廷方面保守和僵化地看待禮儀和教義純潔,清廷方面保守和封閉地看待禮儀和風俗統一),都沒有辯證地理解「持守與更新」的關係。當然,更多地是由於歷史條件造成的思想觀念和政治社會的封閉,從而造成了天主教在中國的生存困境。

  在當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各個方面或大或小的進步,全都來源於解放思想,來源於改革開放,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基本事實。中國必須改革開放,才有出路,才有進步,才有真正的建設。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30多年,甚至更長時期的經驗教訓來看,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都是如此。那麼,文化建設、宗教建設和神學建設等方面,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普世教會的大勢所趨 在《信仰的寶庫》宗座憲令中,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引用教宗保祿六世在梵二大公會議的閉幕詞說:「大公會議的教長們,以4年時間的辛勞工作,為整個教會製作一套綜合訓導,包括教理的闡述」,就是為了能夠「更新思想、行為、習俗、道德力量、喜悅和希望,這正是大公會議的目標。」在談到《天主教教理》的編寫原則時,若望保祿二世又引用1985年非常規主教會議的最後報告說:「這教義的陳述須依據聖經和禮儀,表明明鑿的教理,同時又要適應現時代基督信徒的生活。」教宗所說的教理的闡述,正是我們所說的神學,其中所需的原則,正是既要「持守」或「依據聖經」,又要「更新」以「適應現時代」。

  若望保祿二世接著又說,編寫這套新的《天主教教理》,其結果就是「使教理講授按著信仰的活泉而更新,」而「整個教會生活的更新工程」,正是「梵二所要求並付諸實踐的」。他還提到,教理的編寫,不但是以「嚴謹」、「熱忱」的「合作」,而且是以「慎重開放的精神」進行的。

  這位受到教會內外廣泛尊重的教宗,也很重視新環境下的新問題。同樣是在《天主教教理》一書中,他說:天主教教理「要重視天主聖神在各時代提示給教會的解釋,同樣亦須賴信德的光照協助我們透視新的境況及一些從未發生過的問題」。所以,教理雖然在形式上是傳統的,但是在內容上卻要「以新的方式表達,以符合我們時代的要求。」

  最後,關於新編的《天主教教理》,若望保祿二世說:「但願它能促進更新的工作,這更新是聖神不斷呼召天主的教會所從事的更新」。至於世界各個地方的教理書,則「要顧及不同的處境和文化,也要小心維護信仰的統一和忠於天主教的教義」。在這裡,教宗清楚地表達了「持守」與「更新」不可偏廢的辯證關係,這必然並已經成為普世教會不可避免的趨勢。中國天主教會勢必也不能例外。

  改革、開放可以促進神學建設

  從現實情況來看,改革開放的確可以大大促進教會的神學建設。下面我們從可以改革的方面以及應該對之開放的對象分別來說。

  可以改革的方面 (1)教會結構方面的改革可以促進神學建設。例如,在教會內外或教會的邊緣上,各種平信徒團體,如青年團體、婦女團體、職業團體或各種興趣小組的建立和活動,可以為神學引入各種新的論題或主題,引起神學工作的關注,從而使神學的論域得以擴大,論題得以更新,使神學更加切合教友的實際和社會生活的實際。又例如,像「上智編譯館」的恢復和「天主教與文化研究所」的建立及其學術活動,肯定有助於神學建設。(2)宗教禮儀方面的改革可以促進神學建設。例如,增加一些聖經的解釋和教理的講解,可以使廣大教友的信仰更加理性化、條理化,從而促進對神學的需要和思考。另外,教友裡面潛在的神學興趣可以因此得到培養,潛在的神學才能可以因此得到發揮。(3)社會觀念方面的改革可以促進神學建設。例如,參考韋伯關於新教倫理與市場經濟關係的理論,鼓勵教友積极參与經濟建設,同時鼓勵社會關懷與社會服務,必然會促進對於「教會社會訓導」的關注和研究,也會促進這方面的神學研究結合實際,得到開拓,得到深化。(4)福傳方針方面的改革可以促進神學建設。例如,增加平信徒在這方面的作用,可以促使更多的教友為了同教外人士進行理性的對話,而加強研究聖經、研究哲學、研究神學,這必然會提高一般教友的神學水平,從根本上有利於教會神學的建設。

  應該開放的對象 (1)學術界。中國學術界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對神學產生了越來越大的興趣,不光是宗教學界的學者,還有文學、史學、哲學、倫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等等各種不同專業的學者,都已經或開始在神學方面有思考、有著作、有翻譯。同他們的交流,包括參與他們的學術活動和邀請他們參與天主教會的神學活動,必然有助於中國神學的發展。(2)基督教(新教)界。中國基督教(新教)界的神學教學和研究具有長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成果,現在正在積極恢復,同他們在神學上進行交流,必有收益。香港已經有天主教與新教聯合翻譯出版雙方可以共用的聖經中文本的計劃,值得關注和仿效。(3)其他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和文化界。同其他宗教以及儒家和文化界的交流,尤其是認真的對話,可以激發諸多思考,特別是宗教對話方面的思考,這是有助於全球化環境中的神學發展的。在宗教對話方面,國外的世界各大宗教中,天主教的神學家表現得最突出、最先進,舉其犖犖大者,孔漢思、斯威德勒、潘尼卡、尼特等人皆為顯例。這在國內天主教也應該有所反映。(4)社會。當今中國的社會生活已經越來越複雜多變,社會需求包括對宗教思想的需求也越來越急切深刻。宗教與社會的相互關係必將日益密切,二者的相互影響必將日益增大。以一孔之見,如「北方進德」和「北京天主教與文化研究所」等機構的活動,及其所顯示的天主教對社會的開放,可以使天主教與社會增加互動,增進了解。教會對社會的開放,教會與社會多有互動,必然會激發起適合時代要求、適應社會需要的神學議題,發展出新的神學思想。

  神學建設既要有所持守,又要有所更新

  前面提到,不論從中國歷史上的經驗教訓,還是從普世教會的大勢所趨來看,神學建設都需要既有所持守,又有所更新。

  要持守聖經、聖傳和教理的精神。因為若不如此,則會喪失自身的特徵和自己的身份,不復為天主教。所以,中國天主教的神學建設,至少要在4個方面注意持守:(1)重視聖經的讀解,(2)恪守聖傳的精神,(3)守護教理的寶庫,(4)堅持教會的使命。

  要根據當今的社會、倫理和文化等等問題,來思考和重新論述神學。因為若不如此,則會脫離時代、脫離社會、脫離人群,成為「博物館中的古董」。所以,中國天主教的神學建設,最好能力求關照以下這些方面,進行相應的更新:(1)當代中國和世界的重大問題,包括經濟、環保、政治等方面;(2)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倫理問題,包括個人、家庭、職業、公共生活與社會正義等方面;(3)當代中國和世界的文化問題,包括影視、傳媒、文學藝術以及多元文化(如儒、釋、道、民間信仰和祭儀文化等等)之間的關係和互動等方面;(4)當代中國和世界的教育問題,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婚戀輔導、職業輔導、心理輔導等方面。這些問題及其內容的多樣性、豐富性、時代性,必然要求中國天主教神學的建設者在有所持守的同時,又不能固步自封、畫地為牢,而必須直面現實、謀劃未來,必須有所更新。

  總之,沒有持守,就不再是歷史悠久的天主教;沒有更新,就不能成為富有活力的天主教。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編輯:劇艷光)
推薦閱讀:

清末憲政改革
「最大膽」的機構改革:廣東順德試水黨政合署
政府機構:30年7輪改革
慧能禪師的改革
怎樣看待暫住證改為居住證?

TAG:改革 | 更新 | 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