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明日·話清明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又到了丙申年的清明時節。  作為我國重要傳統節日的清明節,得到全球華人的認同與重視。每年這個春光明媚的時候,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或掃墓祭祖,追思先人,或踏青郊遊,享受大自然的清新和饋贈。

「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節日主題  在中國的節日系統里,清明節是比較獨特的。近世的清明節融合了歷史上的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內容,又是一個與「二十四節氣」農事節令緊密結合的節日,這種節日與節氣重疊在節俗史上並不多見。清明節的特殊意義在於,它既是一個追憶和祭奠先人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踏青遊玩放飛心情、享受春天樂趣的節日,逝者與生者,哀傷與歡樂,一對人世間的悖論,在清明節得到了充分的協調和安排。  概括清明節所蘊涵的文化意義,莫過於「追思先人,勿忘生者」這八個字,切莫小看了這簡單的八個字,其實,所有的清明節俗活動的具體內容,都濃縮其間。各種祭奠掃墓、追思先賢、敬重祖先都屬於前者;而伴隨清明節日的所有大眾性娛樂活動,包括拔河、放風箏和蹴鞠等,則屬於後者,兩者的結合,所形成的林林總總的節俗形式,大抵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傳統,而且,就一般的情形而論,這些節俗形式,其緣起並不是來自官方的律令條文,而是人們自發形成的習俗事項。

「祭祖拜宗,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  千百年來,中國人向來有祭祖拜宗的傳統,這是我們民族的美德。中國文明幾千年綿延不絕,當然與這種「不忘本」、「不忘根」的民族特質有關。我們中國人稱祖先為「先人」。「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禮記·郊特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荀子·禮論》)。先人是家族血脈的傳承者和開拓者。他們賦予了後輩的生命,同時也確定了後輩的血統。先祖,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都是至高無上的、需要恭敬和頂禮膜拜的。經典之作《詩經》中有很多有關祭祀祖先的詩歌。這些詩集中反映了子孫後代對祖先建功立業、開疆拓土、建設偉大國家巨大功績的真誠崇拜,也表達了希望祖先護佑子孫後代、降福人世的真誠願望。  在日常生活中,倘若我們出現失誤或者做錯了事,總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老話,就是「愧對祖先」、「愧對先人」,可以明顯體味出傳統民俗對先人的敬重和感謝。歷史上,寒食節本無掃墓風俗,西漢末年到魏晉時期的寒食節還只是一個單一性、地方性的民間節日,節俗活動也不夠豐富,僅有禁火和寒食,流傳區域集中在晉地。到南北朝時,其節俗活動開始出現了掃墓。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隋唐五代時期稱寒食展墓。所謂「展墓」,就是省視墳墓。宋代大文豪司馬光《辭墳》詩云:「十年一展墓,旬浹復東旋。」其過程大致是寒食節這一天,一家人或一族人一同到先祖墳地,然後致祭、添土、掛紙錢。因這項活動與千家萬戶的生老死葬休戚相關,因而在民間尤為看重。唐開元二十年,官方編修五禮時,特將寒食節上墓編入五禮之中的第一項吉禮中,使其永為恆式。此後,寒食節展墓名正言順地成為官方認同倡導的拜掃禮節,也就正式加入了掃墓的內容。  在春暖花開、萬物萌發之時,就有「掃墓」之舉。掃墓其實是一種儀式,它寄託了中國人重視親情、慎終追遠、敬重祖先的情感追求和價值關懷。

「祭先烈、敬先賢、憶先人」的文明傳承  我國將清明節設立為法定假日,這對弘揚清明節文化傳統意義重大。清明節是一種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年年輪迴,代代傳承,因而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通過節日、聚會,風俗習慣的傳承,進一步凝聚民族精神。掃墓、祭奠昭示著血脈的繼承,使祖先與後代之間有了聯繫,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為更好發揚清明節文化的積極意義,清明節應該成為「祭先烈」、「敬先賢」、「憶先人」的重要平台。  「祭先烈」,就是生者對為國家建功立業的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懷念與景仰。在清明節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革命精神,通過「祭先烈」進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寄託對先烈們的無限哀思和深深敬意,表達後輩人繼承先烈遺志、報效祖國的堅定決心。  「敬先賢」,就是崇敬和追思那些曾經以自己的賢能、品德、才幹為社會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文化名人等。 「先賢」是社會的良心和脊樑,懷念先賢,有助於構建和諧社會和深入推進榮辱觀教育。  「憶先人」,就是緬懷先人,祭祀祖先。天下之人皆有本源,每個公民各有祖先。正是一代又一代先人的艱難打拚,辛勤的開拓與奮鬥,才成就了我們今天繼續前行的起點。清明前後,一些地方公祭「人文初祖」,人們回家「掃墓上墳」,滿足了海內外華夏赤子致敬先人的心愿,寄託了人們對先人的追思和懷念。緬懷先人,「祭之以禮」,尋根追遠,既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對文明的傳承,更是對浩瀚歷史的敬畏。

  今天我們怎麼傳承清明節文化?清明節起源於農耕社會,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傳統的清明節文化主要依憑著民間鄉土社會世代相傳。當前,中國正在經歷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巨大轉變,清明節的傳承也在經受社會發展的考驗。  當前,最要緊的是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把清明節中「祭祖拜宗,慎終追遠」的文化情懷、精神內涵、民族特性發揚光大,關注、保護和宣揚那些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文化生態,保護與清明節相關的習俗以及民間藝術。  清明節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通過節日、聚會、風俗習慣的傳承,它凝聚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在新時期,繼承清明節豐富的文化習俗,弘揚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疑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應有之義。(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教授 仲富蘭)


推薦閱讀:

清明探源(小貼士)
清明節小吃你的家鄉有什麼
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如何掃墓和祭祖
慎終追遠清明節 本報記者 王輝

TAG: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