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兒子,究竟誰當家---用陰陽互濟的原理處理親子關係

作者:朱雲龍

前段時間校長發表了劉明慧老師的一篇文章——《幼兒教育的關鍵在於行為和心理教育;小女一年來的成長和變化》。對於其中的一段話「她的哭聲分明在說:好吧,算你狠;我投降,我聽你的!」有些家長感到疑惑,這樣做是不是太缺少人情味了?難道不會造成孩子內心壓抑嗎?

最近一位家長寫信給我訴說了類似的困惑——不知道該怎樣平衡自己跟孩子之間的關係。不管吧,擔心他走偏。管吧,又害怕限制了他的自主性。

學堂以道家思想為根基。而道家思想的核心便是陰陽。張校長曾寫過系列文章來專門論述其間的關係。(可參看《道家行動智慧「一動分陰陽」,及「陰陽」與「太極」是不是宇宙語言!》)如果家長看懂了這些文章,自然能體會出劉老師的良苦用心和慈愛智慧。也就不會產生種種擔心和困惑了。

本文以張校長的理論為基礎,同時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體悟,具體探討家長在親子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

——題記

老子,兒子,究竟誰當家(上

——用陰陽互濟的原理處理親子關係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便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會。君君臣臣,則國家昌盛。父父子子,則家庭和諧。然而怎樣方算父父,如何才是子子。孔子卻並沒有明確告訴世人。

時至今日,理想和現實之前的差距可謂越拉越大。您隨便上網搜索一下,便會發現,「父不父,子不子」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母親給孩子下跪的;孩子把全家毒死的等等。親子關係的混亂顛倒可謂空前「繁榮」。

如果您覺得這些太過遙遠,那麼眼前的問題很可能會讓您苦惱——怎麼別家的父母跟孩子就可以推心置腹其樂融融,自己跟孩子之前卻總是生硬冷淡無法交心呢?

面對事業,家長們可以遊刃有餘,所向披靡。面對孩子,他們往往力不從心,節節退敗。那麼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跟孩子之間形成和諧融洽的親子關係?這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

家長重如泰山,老師輕如鴻毛。

在教育方面,很多家長會這樣簡單處理——把孩子推給老師,自己做甩手幹部。然而您是否認真思考過,單靠老師的力量能不能教好自己的孩子?

就拿今日學堂來說,有些家長把孩子送來時滿心歡喜,憧憬著很快孩子就會像博客里的某某一樣「厲害」了。然而過了許久,孩子非但沒有變「厲害」,反而變得「不厲害」了(其實是之前隱藏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了)。

家長不解,甚至氣憤。開始懷疑老師偏心,不待見自己的孩子。甚至攻擊學堂虛假宣傳,有意欺瞞消費者以圖高額利潤。面對種種非議,學堂只能感嘆這些家長根本不理解教育的本質。也難怪他們的孩子會毫無長進。

教育不比買東西,付了錢就可以享受到產品帶來的一切成效。實際上教育投入買的是機會。至於能不能從機會當中獲取回報,還需要考慮除老師之外的諸多因素。

孩子的成長是自我,家長,社會,老師四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自我」是內因,居核心地位。其他三者是外因,起輔助作用。其影響力大小依次為:家長,社會,老師。

也許家長不解,怎麼老師會排最後一位?

假象這樣的場景:「鳥巢」看台上擠滿了看客(代表社會的力量)。父母分別牽著孩子的左右手站在廣場中間。前方不遠處,老師正在揮手,示意孩子可以向前。

相信各位家長已經大致看出了四者之前的制約關係。

第一,老師的力量很薄弱。只能指引方向。至於孩子要不要走,能走多遠。從本質上講老師無能為力。

第二,社會的力量很強大。如果周圍的人山人海齊聲高呼「向前!向前!」能夠不被「慫恿」者恐怕十分稀少。這時,即便沒有老師也無關緊要。試想現在的高考制度,到底是老師在逼迫,還是社會在催促?

如果喊聲為「退後!退後!」能夠「逆天下之大不違」者恐怕更為稀少。這時,即便老師使出渾身解數也是收效甚微。回首今日學堂剛創立的孤獨境況便可想而知。

第三,家長的力量更強大。如果家長原地不動。即便孩子前進的意願再強,也只能是原地折騰兩下。更別說家長拖著孩子往後退的情況。有些曾被學堂錄取甚至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就是因為家長後來改變主意,孩子只好悻悻作罷。

如果家長跟老師的方向一致。即使孩子再懶惰笨拙,也可以被硬拖著緩慢前挪。比如有些早期入學的孩子,其資質稟賦實屬一般。然而由於家長的持續推動,幾年下來孩子也進步明顯。

這裡還僅考慮了父母雙方一致的情況。如果連爸爸媽媽的意見都有分歧,那就更難辦了。前進後退暫且不論,孩子為左右平衡而付出的代價就難以估量。

該情況在學堂也不稀奇。有些孩子一直掙扎在父母中間無所適從,根本沒有心思投入學習。這也是學堂現在不錄取家庭意見不一致的孩子的主要原因。

肯定有家長會說,放手不就得了,至於這麼複雜嗎?放手固然簡單,可是問題依然存在。

此情況相當於父母撒開手往地上一坐,任由孩子在廣場上「馳騁」。

也許您把成長想像得太過簡單了。跟做溜溜梯似的,這邊您一鬆手那邊孩子就到終點了。成長是要吃虧的,是要經歷磨難的。就相當於爬上雪山才能摘到雪蓮。

試問:您能保證您的孩子像顏回般勤奮自覺,如佛陀般精進智慧嗎?還是情況恰恰相反,他會被懶惰,逃避,懦弱,愚笨的習性牽住鼻子。如果情況偏向後者,他會如此聽話,乖乖跟著老師上山嗎?恐怕他只會舒舒服服的依偎在您的懷中。

如果您不屑,「我又沒攔著,誰讓老師沒本事呢?」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老師的許可權太窄。

順著您的心意還好。一旦教育內容和方式不合您的胃口,恐怕您就會立刻起身,果斷將孩子攔下。

對比現今老師不得不順從家長的尷尬局面。舊時的師徒制,情況恰恰相反。曾經有位大軍閥殺人無數,人見人怕,不可一世。但卻在孩子的老師面前行叩拜大禮。此舉令周圍驚愕不已。隨即老師的地位也就無人能及了。

學手藝則更為苛刻,家長把孩子送給師傅時甚至要寫「生死狀」。也就是說孩子的一切任由老師處置,家長不予追究責任。

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便成功「升級」為「師父」。也即是說,老師可以把「師」和「父」的角色融於一身。能力許可權就大大增加了。

相比之下,您願意把「父親」的角色讓渡出來嗎?或者說您願意把孩子「過繼」給老師,萬一有個閃失還不追究其責任嗎?如果不能,就算您放手,老師也沒辦法。還不如從孤兒院領養一個教來省勁。

既然家長的作用如此之大,那麼聰明的家長則會利用此優勢巧妙的把自己,社會,老師組合為方向統一的合力。形成老師在前面拉,家長和社會在後面推的效率最大化局面。只有這樣,孩子持續進步的可能性才最大。

相反,糊塗的家長則會讓三者的作用方向背道而馳。結果孩子只會保持在原地。

道家講,「自助者天恆助之。」在孩子成長的問題上,如果家長把責任完全推給老師,或者交予社會,無異於捨本逐末,結果只會事與願違。只有意識到自己的核心地位與主宰價值,建立跟孩子最為密切的鏈接,才是良性親子關係得以形成的保障。

接下來,我們就從陰陽互濟的角度出發,具體談一談在孩子幼年時期家長如何跟孩子互動。

幼年階段,家長當家,孩子聽話。

陰陽不離太極。如下圖所示,家長對應為黑魚,孩子對應為白魚。整個太極圖對應為親子關係的陰陽統一體。

根據陰陽互濟的原理,黑魚白魚你追我趕相互旋繞。有些旋繞方式可以使親子雙方不斷獲取能量,從而旋繞的更加穩定,默契和緊密。

有些旋繞方式則會使親子雙方不斷損失能量,從而使旋繞變得鬆散而動蕩。以至於慢慢走向消亡,或者崩潰解體。

人類媽媽vs動物媽媽

道家講,「聖人為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不為大而終能成其大。」就是說,會做事的人從一開始就讓事情步入正軌,稍有偏差便及時調節,從而達到良性循環的狀態。於是,理想結果自然便水到渠成。

親子關係的處理也是如此。要想得心應手,就需要從「易」和「細」處下功夫。而最易最細之處,莫過於親子關係一經出現便開始經營。有心者甚至更早。比如學堂的學生12歲之後就要接受兩性教育。這也正好符合道家「聖人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做事方式。

然而大多數人卻並非如此。他們的目的好像僅僅是當爸媽。從來都沒想過萬一做了不稱職的家長,培養出了不成器的孩子怎麼辦?

也有負責的家長。他們找專家,讀專註。可是理論萬千,卻不知擇誰而從。遇到麻煩就亂了手腳。只能靠「車到山前必有路」的信念來安慰自己。

於是,無知和無畏創造了現今這種普遍荒誕的親子關係。其中最為突出的特徵就是「易位」——小孩子成為全家的中心,爸爸媽媽外加四個老人的使命就是給孩子當僕人。

在這種親子關係里,孩子只會把父母當做工具來使用。所以家長根本得不到孩子的尊重與愛戴,更別說孝敬和贍養了。

而父母由於過度刺激和滿足了孩子的貪婪與惰性,讓他們缺乏生存必需的心理素質和行為能力。由於無法得到世界的接受和認可,最終淪為家庭甚至社會的蛀蟲。

如果說上面的情況是雙輸,那麼怎樣做才可以雙贏呢?

實際上,道家早就給我們指出了清晰而簡單的方向——法於自然。如果我們不會做父母,就請看看自然界的生靈是如何做父母的吧。

雌海龜在沙灘上產下卵後就永遠消失了。等小海龜們破殼而出,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拚命爬回大海。如果爬的慢,或者乾脆懶得動,等待他們的就是死亡。

燕子媽媽回巢餵食,一窩小燕子伸著脖子叫嚷著要食吃。如果哪只敢站在一旁「裝深沉,當大爺」,等著媽媽主動餵過來,肯定最早被餓死。

貓頭鷹教幼鳥練習飛翔時,如果小崽不敢起飛,鳥媽媽會把它從樹上直接踢下去。讓他在掉落的過程中不得不打開翅膀。

……

看上去無情而殘忍。然而,這些媽媽無疑都在做同一件事情——讓孩子學會生存。而生存的前提絕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自然法則說了算」。

如果人類不妄自尊大,承認自己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員,接受著自然法則的約束。那麼就應該像動物媽媽們一樣首先教會孩子認知並適應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進而學會生存。

講一個學堂的真實案例。主人公是一對父子。爸爸是商界巨賈。內心剛毅堅強,外表謙遜和藹。兒子被學堂勸退。內心狂妄傲慢,外表懦弱懶散。一定程度上,他們也體現著當今富一代和富二代的普遍狀況。

爸爸小時候家裡窮,兄弟姐妹很多。父母忙於生計根本沒精力教育孩子們。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爸爸學會了如果不幹活可能會沒飯吃;如果跟兄妹打架可能會挨揍;如果成績不好,可能就上不了學。就在這種看似父母無所作為的教育之下,爸爸反而學會了一套完備的社會生存法則,為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兒子是獨生子。一出生便盡享優裕。爸爸覺得自己吃過太多苦,便決定不讓兒子受半點委屈,於是對他萬般嬌寵。所以,兒子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觀念——不需要自己努力,爸媽可以為我做好一切。可以說,正是爸爸這種太有為的教育方式才導致了兒子的無能。

從上面的案例大家不難得出結論。在孩子幼年時期,父母亟需做的就是教育孩子發現,理解和適應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因為不遵從它的人,只能被淘汰出局。

黑魚主動推白魚,白魚圍著黑魚轉

要想保證家長的教育順利進行,就需要和諧的親自關係作為基礎。

從太極的陰陽觀點來看,此時親子關係要想得以良性運轉,黑魚就需要徹底佔據主動地位,而白魚只能處於從動地位。以期達到讓白魚的旋繞頻率跟黑魚完全匹配之理想目的。

幼年時期的孩子尚不具備清晰的思維能力。所以不可能主動遵從自然規律與社會法則。只會順著本能與喜好趨利避害。就像幼鳥不願意主動跳到窩外練習飛翔一樣,嬰兒也絕不可能主動斷奶而去喝粥。

既然如此,家長就需要引導和促使孩子進入到規則里。讓他們從實際體驗中獲得真實的感受和深刻的認知。與此同時,還需要幫助他們不斷的強化意識,讓其變得自動自發起來。

余世維「整」女兒的經歷極便具代表性。

他的女兒小時候經常看動畫片而忘記吃飯。即便大人催促也是我行我素,非要等看完再吃不可。有時飯冷了還讓大人給她重新加熱。余世維覺得如果長期下去孩子就會變成一個自以為是的討厭鬼。所以,他跟夫人決定要整一整女兒。

第二天同樣的事情又上演了。余世維只是對女兒淡淡的說了句:「如果你現在不吃,我們就要吃光了。」結果女兒連理都不理他。

等到看完電視,女兒下樓一看就傻眼了。餐桌收拾的乾乾淨淨。冰箱里空空如也。儲藏室只剩下調味料。翻遍全家,之前的零食都莫名其妙的消失了。於是,她開始找媽媽哭訴。可是父母早就謀劃好了,根本不予理睬。直到半夜,女兒把挨餓的滋味體驗透徹之後,媽媽才教她自己煮麵條來充饑。

從此以後,一到飯點女兒肯定是第一個跑到餐廳的人。而且余世維也以此為切入點讓孩子徹底明白了一個道理——家裡面爸爸媽媽說了算,如果你想在家裡面舒服的待下去,就得遵從家中的規矩。

也正是因為這次調整,余世維的女兒從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根本不在意別人的看法。逐漸轉變為願意觀察,理解和適應周圍,從而取得認可。於是,父母便順應女兒的需求,不斷教導她如何去做才能有效達到目的。為了學到本領,女兒也越來越覺得自己離不開父母。就這樣,女兒對父母的態度便從冷淡不屑,自然過渡到尊重欽佩。

余世維的案例帶有相當的普遍性。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的作法正好符合陰陽互濟的原理。

家長佔據主動權,有意推動孩子圍繞自己旋轉。過程中孩子不得不放掉自我學會適應。同時,家長也相應得到了孩子的認同和尊重。於是,親子關係便得以良性運轉。

打消疑慮才能透徹理解

看到這兒,家長們可能會認為這樣的方式固然有其優點,但也不免存有諸多疑慮。比如:

如果父母引導有誤,把孩子帶歪怎麼辦?

如果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如果孩子表面順從內心壓抑怎麼辦?

如果孩子失去自我怎麼辦?

首先,道家強調「物有本末」。凡事需正本清源。

在幼年階段,家長是「本」,孩子是「末」。如果家長不想把孩子帶歪。恐怕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別走歪。

如果居於主導地位的家長有問題,卻想讓跟隨自己的孩子沒問題,無異於痴人說夢。比如,如果家長認為「不勞而獲」才是生存之道,自然會帶著孩子走上「投機取巧」的道路。

萬一做不到,還有補救措施——讓權給老師。但必須是像那位大軍閥一樣,把老師當做師父看待,孩子的一切徹底交由老師做主。如果只是把老師當做僱工對待,只怕老師本事再高也無可奈何。

其次,道家強調「事有終始」。凡事要追根溯源。

孩子不聽話一定是當初您允許的。很多「小皇帝」居然敢打爺爺的耳光。回想第一次發生時的場景,您是不是呵呵一笑就了事了呢?所以,當您把可以不聽話的權利賦予孩子時,他一定會濫用職權為所欲為。而您再想「收回權力」,就絕非易事了。

然而,如果一開始您就不「放權」。當孩子第一次打爺爺的時候您就美美的「收拾」他一頓,那麼後面的情況又怎麼會發生呢?

其實孩子出生之後完全要仰賴父母才能存活。除非像前面那位「富一代爸爸」那樣有意顛倒次序。否則孩子天然的就會對父母產生一種絕對的依賴感和歸屬感。

於是,父母只需要有意識的利用這種依賴感和歸屬感,進一步推動孩子通過遵從自己打消其自我中心意識便可。(前面余世維的例子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再次,對於孩子內心壓抑的問題。

你認為被踢下山崖的小海鷗會很開心嗎?恐怕掉下去的瞬間對媽媽恨的要死。但是當它第一次張開翅膀翱翔於碧海之上,所有的恐懼和憤怒都會煙消雲散。接下來唯一想要做的,就是好好跟著媽媽練習飛翔,這樣才可以體驗在雲中穿梭的暢快。

所以,家長並不需要為孩子內心一時的難受而過分焦慮。享受彩虹總是需要經歷風雨的。當孩子真正體驗到成長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時,他內心的壓抑便會自動清除。

除此之外,家長推動孩子的方式也很重要。為什麼傳統學校的孩子大部分都很厭學。而今日學堂的孩子幾乎都很好學呢?除了教授內容不同之外,老師的教學方法也佔有相當的比重。(由於不是本文重點,這裡不做贅述。有興趣者可以參看校長博客和學堂班級博客)

所以,要想讓孩子服服帖帖的跟從你,心甘情願的主動學習,單靠棍棒吼罵或者苦口婆心恐怕遠遠不夠。還要具備很多「心法」和「招式」。這些就需要家長進行自我修鍊和提高了。

最後,對於順從家長是否會造成孩子失去自我的問題。

道家講究「因利勢導,順其自然」。由於青春期才是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並逐漸發展的關鍵階段。這時的孩子非常想通過挑戰規則和戰勝別人來證明自己。而之前的幼年期,孩子幾乎沒有明顯的自我意識。完全是通過適應規則和迎合別人來證明自己的。

既然如此,如果在孩子想要尋找自我的時候順勢推動,豈不是簡單易行,事半功倍?然而在孩子想要適應的時候,卻偏偏讓他挑戰,豈不是逆水行舟,適得其反?更何況,適應尚且不會便想去挑戰。無異於小獅子還沒學會捕獵就去獵殺牛群。結果只會無功而返,甚至傷殘死亡。

這一點也正好反映了西方大眾教育存在的嚴重缺陷。父母和老師放手過早,盲目鼓勵孩子的自我意識。其結果便導致了後來的暴力,自殺,性泛濫等諸多混亂不堪的情況出現。

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西方精英貴族教育,則與中國道家思想不謀而合。其推崇的也是尊重傳統和規則等。比如伊頓公學和衛斯理學院。

幼年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其心理行為機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為了讓孩子在將來得到良好的發展,家長就需要在這個時候認真細緻的營造起恰如其分的親子關係,以幫助孩子打好紮實的基礎。

等孩子打好基礎學會自我生存的本領之後,就要步入自我發展和自我創造的後續進程了。

在下篇當中,我們就來具體探討在孩子的少年時期和成年時期,家長該如何維護和發展親子關係。

下篇

《鬼谷子》對陰陽變轉有清晰的論述:「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還終陰,陰極反陽。」也即是說,陰陽不是恆定的,而是相互轉化的。對於親子關係也是如此。

在幼年時期,當家長為陽極,主動發力推動孩子旋繞時,作為陰極的孩子是沒有自我意識的,完全處於被動跟隨狀態。(陽動而行,陰止而藏。)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孩子在身體和心理方面開始發育,自我意識也逐漸覺醒。他開始不滿足於被動跟從的狀態,試圖想作為動力的提供者推動整個太極的運轉。這時,家長就需要逐步交出主動權,讓孩子有施展的空間,從而幫助其不斷建立和完善自我意識。(陽動而出,陰隨而入。)

成年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得以徹底的鞏固和完善。這時,家長就需要把主動權徹底移交給孩子,讓其完全承擔起親子關係的推動力量。(陽還終陰,陰極反陽。)

少年階段,家長孩子都當家。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道家在處理孩子的自我意識的問題上面,依然堅持「法於自然」的原則,遵循其生長發育的自然規律。

鑒於此,在少年階段的親子關係里,黑魚要逐步地讓權給白魚,使得黑魚和白魚都能成為動力方,進而形成互相推動,彼此旋繞的局面。

孩子步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逐漸萌動和凸顯。他們開始渴望掙脫父母的約束,希望自己做自己的主,甚至還想做別人的主。

如果父母保持原狀,依舊讓孩子絕對臣服於自己。那麼勢必導致其內心的壓抑和對抗。孩子很可能因此而變得叛逆,最終形成跟父母敵對的狀態。除此之外,也有可能因過度打壓而造成孩子自我否定和封閉自卑的情況。

如果父母全然放手,任由孩子隨意發揮。他們很可能感到茫然無措。畢竟,雖然他們內心有一股衝動,不斷的催促自己掙脫父母。但是真正脫離之後,他們會發現外面的世界一下子變得空曠起來,該往哪走,心理沒譜。膽大的孩子顧慮太少,雖然敢走卻極有可能四處闖禍。膽小的孩子顧慮太多,可能一直都在原地徘徊猶豫。

所以,父母在這個階段最需要做的就是鼓勵和激發孩子的自主意識。同時又密切關注他,以便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必要的支持和指導。

如果孩子失敗,則幫助他調整心態,重新再來。如果孩子成功,則由衷的讚賞他,並分享他的喜悅。最為重要的是告訴他怎樣做才可以更好。也就是給他指出接下來的前進方向。

在這樣的關係里,孩子可以得到自我展示和鍛煉的機會。同時憑藉著父母的支持,可以使自我不斷的發展壯大。

對於父母來說,放權本身就深得其心。如果再給予孩子恰當的關愛,幫助以及指引。孩子在前進的過程中既會感到貼心溫暖,又能避免誤入歧途。必然會更加的愛戴和尊重父母。

於是,親子關係便在這樣的良性互動中上升到一個全新的層面。

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家長對於此年齡段的孩子感到最為頭疼。「管也不行,不管也不行。」這是家長最常說的一句話。

通常情況下,這樣的父母跟孩子的相處方式基本上處於完全放手和絕對約束的兩極。平時父母非常忙碌,對孩子基本上不管不問。一旦孩子出現問題,便嚴加管教,絕不留情。孩子在這樣的夾縫中,對父母的態度自然是冷漠和排斥的。因為他根本沒有認同父母對於自己的價值和意義。自然不想讓家長管,也根本不會服家長管。

相比而言,下面這對父母的作法就更符合陰陽互濟的原理。

小鈞入學僅一個學期,雖然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狀態不夠穩定。為了防止孩子假期出現退步。媽媽特意請了一個月的假專門用來陪孩子學習。(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小鈞是開學之後全班唯一沒有退步的學生。)

也許有家長會認為這位媽媽小題大作了。但是她卻有自己的理由:第一,一年有十個月孩子都要交給學校照看。作為家長陪孩子一個月是最起碼需要承擔的責任。第二,除了學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也需要利用這個假期改進我們之間的關係。

也許該家長還無法跟張校長為了孩子棄商辦學的責任感相比。但是跟那些經常以忙事業為借口,進而推脫家長基本責任的父母相比而言,已經好很多了。

如果說小鈞媽媽的作用是不給孩子墮落的機會。那麼小鈞爸爸的作用就是盡量幫助孩子提升。假期中間,小鈞的爸爸經常安排他到工廠鍛煉。有一次,小鈞發現了某類產品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並告訴爸爸如果不解決就不能再生產。小鈞爸爸對這件事情很重視。並不是因為產品質量的改進,而是因為這是幫助小鈞成長的好機會。於是他鼓勵小鈞把自己的想法在工廠主要負責人會議上提出來。儘管小鈞最後由於膽怯並沒有當眾提出。但是經過這件事情,小鈞建立了自信。同時也非常感恩爸爸的支持和幫助。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小鈞的父母總是在有意的創造自己對孩子的作用和價值。不是在兒子面前炫耀自己多有本事,反而是「降低」自己的身份來幫助孩子突破自我,取得進步。那麼小鈞在成長的同時,自然會對父母更加認同,感激和尊重。

事實也正是如此。對於很多大男生來說,跟父母之間都缺乏正常的交流。打電話經常是隨便寒暄兩句便草草結束。就算有些能夠多聊一點的,也是停留在生活瑣事,娛樂新聞之類無關痛癢的話題層面上。很少能跟父母就心靈,思想,精神等方面做深入探討。

但是小鈞跟父母每次打電話都可以交談很久。關於各方面的所學,所思,所感,以及遇到的障礙和困惑,他都願意跟家長開誠布公的分享和交流。

其實,小鈞跟父母溝通順暢的原因很簡單。第一,他知道自己說的東西父母不但願意聽,而且能夠互相交流。(激發其自主意識)。第二,他認為父母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完善其自主意識)。

而那些不願意跟父母多聊的男生嘛。恐怕他們的家長從來沒有在孩子面前塑造過這樣的形象。孩子自然不願跟其有過多互動。

在整個少年階段,孩子的自主意識被父母不斷的激發,歷練,成長與完善。家長放權會越來越多,孩子得權也越來越多。於是,孩子逐漸成為親子關係正常旋轉的主宰者。直到最終雙方陰陽關係完全互換。

成年階段,孩子當家,家長聽話。

對於孩子來說,幼年時期的家長是良師,使其學會自我生存。少年時期的家長是益友,使其學會自我發展。

等到孩子成年之後,自我意識得到真正的確立和完善。那麼家長便應該退居幕後,像親密的下屬一般來配合與協助孩子,使其學會自我創造。

於是,在成年時期的親子關係中,黑魚白魚的主從地位就需要顛倒過來。白魚處於主動地位,黑魚處於從動地位,白魚推動黑魚圍繞其旋轉。

經過之前兩個階段的磨礪和積澱,孩子已經長大成人。這時他們需要真正意義的脫離父母到外面獨自闖蕩。這時,家長要做的就是徹底放手,進而根據他的需求為之服務。

如果他受傷了,需要舔舐傷口,家長就成為他的避風港。如果他迷惘了,需要人來指引,家長就給他講一些小時候成長的故事。如果他失敗了,需要人來慰藉,家長就成為他的精神後盾。如果他成功了,需要人來分享,家長就為他擺上一桌慶功酒……如果他什麼都不需要,那麼家長就去鍛煉身體,提升智慧,安安穩穩的享受清閑之福吧。

在這樣的親子關係里,孩子會感到踏實安心,因為後顧之憂都被家長解決了,可以一門心思的去開創自己的天地。

另一方面,家長會獲得孩子更多的尊重和威望。因為如果孩子有需要,能夠恰當的滿足。如果孩子沒需要,也不會給他添麻煩。

於是,親子關係又得到了新的進展。

然而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講,要想做到「放手無事」就已經很難了。

很多子女會有這樣的感嘆,「怎麼父母越老越小了,有時候就跟個小孩子似的。」

其實,不是父母真的心態年輕了,而是他們缺乏成就感。以前自己是親子關係的掌控者,把握著孩子的走向。自然可以得到孩子的關注。但是現在孩子長大了,不需要自己了。自己彷彿從親子關係中消失了一般,難免內心會產生失落和空虛。

為了再次得到子女的關注,重新找回自己在親子關係中的地位,父母便開始「胡鬧」了。比如,隔三差五的裝病住院,沒事愛生悶氣,經常數落子女的不是,總是要子女給自己買東西等等。看上去的確有點像小孩子「撒潑」。

然而,「胡鬧」之後又能得到什麼呢?只會讓子女感到鬱悶,厭煩,甚至覺得老人成了拖累。即便你的目的達到了,子女開始給予你更多的關注。但實際上也僅僅是出於責任和義務。他們內心是不會有真摯的反哺之情的。

如果父母可以做到「放手無事」。但「倚老賣老,好為人師」的心態依然是一道難關。

作為家長,在孩子成長的幾十年里,無論是幼年期的直接要求,還是少年期的間接指導,都是「我」在教「你」。這種教的思想深深的植根於家長內心,以至於成為一種思維和行為的習慣。一旦孩子出現問題就要給他提出建議。

如果孩子單飛之後,家長依然保留這個習慣,就會給雙方造成很多麻煩。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很可能會認為家長的意見已經不合時宜了,畢竟外面的世界變化太快。聽,不行。不聽,又擔心家長心裡難受。掙扎權衡之後,要麼陽奉陰違,要麼直接攤牌。

對於家長來說,如果孩子不聽,會很受挫,覺得自己很沒用。如果孩子聽了,會很自大,於是得寸進尺不斷持續干涉孩子。如果孩子陽奉陰違,會很痛心,認為孩子對自己不真誠。

最後雙方都會因此而受損,使親子關係陷入惡化的局面。

相比之下,李嘉誠對待兩個兒子的方式可謂廣大父母學習的典範。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李嘉誠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然而等孩子成年之後,李嘉誠並沒有繼續當「大家長」為他們做主,而是給了兒子廣闊的天地去自由發展。結果他們一個守夜,一個創業,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天性。

在兒子的事業方面,李嘉誠也不會憑藉自己的能力和經驗對他們指手畫腳。而是堅持尊重的立場,除非孩子需要,否則不會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有一次,李澤鉅有事情要請教父親。正好趕上李嘉誠跟汕頭大學校長商談一個慈善項目。結果李嘉誠只給了兒子五分鐘的交談時間。

從中也可以看出李嘉誠非常懂得如何演好父親的角色。既不拖累你,又能幫助你。這樣,孩子也省心,父母也開心。相反,如果父母既沒本事,有好找事。那麼,孩子也費心,父母也傷心。

其實,在孩子成年之後,家長尤其需要學會的就是「自貴」和「自重」。放手無事而自貴,有求方應而自重。父母越會讓自己變得貴重,孩子就越會把你當作珍寶一樣「供養」起來。

老子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如果家長能夠領悟和實踐這個道理。那麼雖然自己處於從屬和被動地位,依然會在親子關係的陰陽互濟中發揮著巨大的價值。

輕輕鬆鬆實現父父子子

觀察親子關係的整個發展過程,我們會發現以下特點。

第一,它非常符合道家捨己從人的原理。

很多家長在處理親子關係時遇到障礙,就是因為一開始把立足點搞錯了。他們不是從孩子需要什麼的立場出發。反而是從我想給孩子什麼的立場出發。結果家長想給的根本就不是孩子真實需要的,於是造成雙方無法協調。

相反,如果家長總是據根據孩子的真實需要,同時結合最為妥當的方式來合理滿足。雙方的關係自然圓融和諧。

太極拳講究捨己從人。將之用在親子關係的處理上也是極為恰當的。

第二,它非常符合道家陰陽互濟的原理。

這一點在親子關係的主控權上體現的非常明顯。當孩子最為弱小的時候,家長最為強大。隨著孩子的逐漸增強,家長相應的逐漸減弱。而當孩子最為強大之時,也正是家長最為弱小之時。於是雙方互補互濟,共同推動著親子關係的良性發展與持續穩固。

第三,它非常符合自然界的因果原理。

「法於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而自然規律本質上又是因果規律。所以,道家的思維方式也是最講究因果邏輯的。

邏輯思維的顯著特點是環環相扣,緊湊嚴密。如果任意一環出現問題,接下來的環節必然會受其牽連。因此,如果現在的親子關係發生障礙,很可能是之前的某個階段由於處理不當而埋下的禍患。

所以,想要得到和諧穩定的親子關係,就需要保證每一個環節都處理得恰當而有序。步步為營,慎終若始,則無敗事。

既然如此,老師的作用便顯得更為有限了。因為在遇到老師之前,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實在太強大了,而且其影響很可能在遇到老師之後仍然按照其原有的模式持續進行著。所以,如果出現「君有疾在骨髓,扁鵲見之而旋走」的局面,也請家長見諒。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設想的確美好。可惜他不能給出切實可行的實現方案。結果世人越走越偏。

對於道家來講,要做到這一點極為簡單。家長用捨己從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通過陰陽互濟的轉換,最終達到兩者皆得其所欲的雙贏局面。這便是道家實現「父父子子」的具體方法。


推薦閱讀:

一張圖看清:親子關係漸行漸遠的秘密
親子溝通:家長如何用幽默拉近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中的越位和失位!推薦給各位家長!
孩子在幼兒園學會了說髒話

TAG:親子關係 | 親子 | 原理 | 關係 | 兒子 | 陰陽 | 老子 | 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