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62
第四十三頁,倒數第六行。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凈。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經文從這以下啊,是另一個大段落。在楞嚴經上,也是很重要的一段,二種妄見。那麼在我們未講這一段之前,我們要把上面所講的這個大意啊,略微做一個總結。
前面十番顯見,到最後啊,說到真見。真見,就是大佛頂無見之見,也就是首楞嚴三昧的真實理體,所謂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那麼從初卷,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尊者說,「汝見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那麼這個經文,我想大家都記得很熟悉。阿難尊者的答覆,是用眼見,心生愛樂。這樣的答覆,我們乍聽起來,是聽不出什麼毛病。那麼經過世尊與阿難尊者反覆的辨別,我們才曉得這個見啊,並不簡單。大致凡夫總是誤認眼根有見的能力,這個誤會就很大了,而把意識心啊,當做能夠愛好的。那麼這兩種見解,全都錯了,這就是佛法當中所謂眾生之見。
佛在楞嚴會上顯示出大慈大悲,我們看他所用的這個教學方法,真正是善巧極了,那麼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留意的。
世尊首先吶,破除第六意識心,無有處所。那麼從這一段呢,這就是七番破處,這箇舊經、舊注啊,稱為七處征心。這一段經文也很長,那麼讀了以後,就應該要覺悟,如果這個妄心果然有一個處所,它就不妄了,那我們把它當做心啊,是講得過去的。這個妄心處所找不到,那麼換句話說,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嘛,如果有這個東西,它一定有個所在。譬如說我們找個人,那個人確實存在,他一定有住的地方,縱然他躲躲藏藏,他也有一個藏的處所。為什麼呢?他實實在在有。那個妄心,既然在內也找不到,外也找不到,中間也找不到,有亦不是,無亦不是,可見得它徹底虛妄啊!
要是一個聰明伶俐漢,在七番破處的時候啊,就恍然大悟了。那麼阿難,示現同一個業障深重的凡夫,佛以這種巧妙的手法來指點,他並沒有開悟,那麼這都是示現的,沒開悟。於是世尊接著再破除,識心沒有自體。最後給他說出來,這個不是真心啊,所謂是「此非汝心」啊。
阿難是代表我們所有的大眾,沒有開悟、沒有見性的大眾。佛對阿難說,這不是你的真心,那麼換句話說,就是對我們說的啊。我們一天到晚,用思維想像,認為這個是心,楞嚴會上直截了當告訴我們,這不是心。啊,我們能思維、能推想、能想像的,不是心啊。
可是,哪一個人,不是執著意識為自己的心呢?!不但執著,而是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啊,就這麼執著。哪裡曉得,這種執著啊,是生死輪迴的根本。確確實實,知道這個事情的人不多啊。那麼佛這句話說出來之後,當時在會的大眾,沒有開悟的這些學人,都吃了一驚。心裏面都升起恐怖啦,那佛說這個不是心,那不是心,我們都變成無心啦。於是再追究根源,那麼佛給我們詳加說明,指出世界微塵,詰其根元,咸有體性啦,何況性一切心,而自無體呢?!
妄心破除之後,這就指示我們真心的所在。那麼雖然有種種指示,如果我們要不能夠認取,那還是沒用處。佛陀教學的目的,無非是叫我們舍一向誤認緣影的妄心,要我們取廣大涅槃的妙心,這是真心。所以,才有寂常心性之問。
那麼這是展開這個十番顯見這一大長科的經文。那麼在這一大科裡面,真是善巧之極了,佛指出,如是見性,是心非眼,這正顯示出,見性是心。從反面,也暗示出,我們一般凡夫所有的執著,不是心。這一點呢,諸位要特別記住。這個真心裏面,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分別心、執著心,不是真心,不是我們自己的本來心。這一點,對我們修學來說啊,有很大很大的關係。我們也是無量劫來就學佛啊,絕不是這一生這一世啊。我們有深厚的善根,為什麼沒有學得成功呢?我們要是追究其根源,同樣的,也是錯用了心啊,把妄心當做真心。雖有真心,不曉得運用真心,這是無量劫來自己耽誤了自己。
那麼妄心與真心,有些什麼樣的差別呢?佛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把這個真心跟妄心啊,做了十番比較,讓我們自己辨明真妄的差別。真心是不動的,妄心是動的。真心是不變的,妄心是常常變的。真心是不失的,不會失去的,不生不滅,妄心是生滅的。真心無還,妄心各有所還。那麼從這個十番開示裡面,我們應當能夠體會到佛陀的苦心吶,俗話所謂,苦口婆心地教導我們。
那麼見性,還是帶妄之真,尚且不是純真之心啦,所以比起妙覺性呢,還要隔一層。為什麼呢?這個十番顯見,這個見性呢,還是業識所變,我們在唯識裡面講呢,是阿賴耶的見分,是帶妄之真啦。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所謂「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這雖然不是純真,但是接近真實,譬如第二月啊。那麼到最後啊,還必須要把這個業識破除,然後這個見性才是真正的妙覺性。
所以佛在經文裡面給我們舉出別業妄見,同分妄見,告訴我們這兩種生死的根本,都是由於業識。而業識,正是迷悟的關鍵,悟了,這叫佛菩薩;迷了啊,就叫凡夫。凡聖,都離不開它。但是諸位要曉得,這與意識不相關,所以我們要用意識,沒有辦法破這一關。
你看看這個,就在楞嚴會上所講的,二乘聖者,他們用的意識心,真正是歷盡千辛萬苦,天上人間,七番生死。縱然是斷了見思煩惱,超越三界,業識並沒有破,我們一般講無明啊,業識就是無明,無明沒破。因此,真性,法身,般若,都不能現前。這是世尊在楞嚴會上,一再地開導我們要舍識用根。
舍識,就是舍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用根,用什麼呢?用六識轉變的妙觀察智,第七識所轉變成的平等性智。我們能在一切萬法裡面,觀聽,離開分別,就是用根;觀聽,離開執著,就是用根。
換一句話說,真正講修行,就是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少分別,少執著。現在叫我們一下說不分別,不執著,我們還做不到。你要做到了,就成佛作祖了,現在做不到。那個做到了叫什麼呢?頓超啊!我們現在是頓超超不了,要慢慢來,漸修。漸修的方法呢,就是少用分別心,少執著。
那要拿我們世俗的話來講呢,少感情用事,多用理智去觀察。這是我們世間人這麼個說法的,呵呵,實際上,這裡頭還是不幹凈呢。為什麼呢?那個理智的觀察呢,它也有分別,也有執著,但是比感情用事,那是要輕得多了。在學佛的人來說,先做這一步功夫,逐漸逐漸地把我們的境界向上提升。而到了見見非見呢,這在顯見裡面來講呢,可以說登峰造極了。那麼從此以後,這還不能中止,還得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啊,直到自己悟入這個境界,才算得上是一種成就。
那麼今天這一段經文,要說二種妄見了。從阿難祈請的口氣上看來,正是因前面世尊破除見精而生疑了,所以,重請發明,因緣、自然、和合、不和合,這四個意思。而他在此地,總說啊,是心猶未開。這個未開,就是未悟。那麼這個地方呢,還是窮究諸法的根源:這一切萬法,到底是因緣生的?還是自然有的?那個和合、不和合啊,實際上與因緣、自然有關係,和合,就是因緣,不和合,就是自然。所以,主要的論點,就是因緣與自然,和合、不和合,是陪襯的話。
那麼說到這個地方,如果我們同修對於教理要稍稍留意的話,你一定能夠覺察得出來,阿難一直到現在,對於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道理,前面雖然是聽過,但沒有理解,未能接受,所以才有這個問題。假如對於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事理,要能夠體會到一些,這個問題就沒有了。前面說得很清楚啊,因緣,是隨緣隨著變;自然呢,是不隨緣,它也不變,不變不隨緣。所以,於真性---我們就是講見性吧,並不能相應。見性不變,但是它隨緣,雖然隨緣,它又不變,所以,它是因緣、自然、和合、不和合,全都加不上。那麼阿難今天還拿著個問題來發問,可見得他對這個道理啊,未能體會啊。
我們講佛法宗旨,從大處著眼,就是叫我們開慧破迷,破疑啊。阿難現在此地是疑情不斷啊,為什麼有疑呢?智慧未開,心猶未開。這個心開意解了,疑問就斷掉了。
說【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這一句,正是說出自己疑情,意思是說,世尊既然說見性不動不滅,非舒非縮,乃至講到【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元是菩提妙凈明體】,這個話也是說到究竟之處了。那麼照這樣講法呢,這個見精,豈不就是妙覺明性嗎?為什麼忽然又說,真見見到妄見的時候,真見就不是妄見啦?這個經文裡頭就是【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吶。
這種疑問,實在講是阿難代我們提出來的,他是大菩薩示現,不是真不懂。既然講性是一,為什麼又說真說妄?有時候貶到一文不值,有時候讚歎到極處。那麼阿難重增迷悶呢,實實在在也就是為了這個,好像的是顯示佛說法啊,反覆無定。好在是佛陀在世,當時阿難尊者就提到這個話,為什麼呢?
我們後來的這些學者們,一涉及佛經,大概十之八九,都有這個共同的看法:佛說話沒有一定,一會兒這麼說,一會兒那麼說;同樣一個問題,一會兒說是,一會兒不是。叫我們怎樣呢?是無所適從。所以諸位這個讀經,為什麼要有人指導?沒有人指導,你要碰到這個情形,你怎麼辦?這是佛法的難處啊。我們看到許多這些世間的大學教授,看了幾部經之後,那個批評呢,就跟阿難在此地,是一樣的見解。
我們同修,當然是好得多,所以佛法,要一門深入啊。一部經,是一條道路啊,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啊;另外一部經,是另一條路子,是另一種修行的方法。有些地方是一樣,有些地方不一樣,有沒有錯呢?沒錯。所謂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啦。只要它能夠達到目的地,這個路就是正路,正確的路啦。所以你是一條路走,你能走得到;你要好奇,這個路也探探,那個路也探探,路太多啦,八萬四千法門,那你要是那麼樣一轉轉到裡面去啊,你連方向都失掉了。那入了迷宮了,永遠也走不出來。
這就是,佛法必須要有善知識指導。總而言之一句話,那個路越單純,效果越快。佛說一切經,是為一切眾生說的,不是為他自己說的。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佛是隨著眾生的根性,給他指點迷津啦,因此才有無量無邊的法門啦。那麼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萬萬不能夠迷惑。那麼我們修學,也得要修學一個路子。
在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就將世尊一代時教,分門別類啊,建立了大小乘十個宗派。這就是把無量的法門,理出一個頭緒,理出一個綱領出來。我們抓住大綱,把握住一個方向,這才能談得上成就。如果要想更快,不想走迂迴的路子,那要在一切這個,無論是行門、解門,都得要專一,一門深入。那麼在中國,許多大德,都給我們留下非常好的榜樣,我們看看人家怎麼成就的,再回來想想自己,我們自己現在是什麼樣的態度來修學,什麼樣的方式來修學,我們的成就為什麼比不上別人?總得要把自己這個病源找到,然後對症下藥,才能夠真正地救度了自己啊。然後我們這個功夫啊,才能得力啊。就是說念佛吧,這一句佛號,才念得有力量,念得得力,不是空口滑過啊,句句佛號都得力!
那麼前面既然說得這麼多了,阿難又何嘗不曉得,見性啊,不屬因緣,也不屬自然啦。因為因緣生,自然生,前面佛都破斥了,可是,現在還有一點疑惑沒辦,那是和合,還是不和合的呢?那麼這是迷悶,阿難說出他心中的迷悶。而在末後這一段,又聽到是見見非見呢,這一下迷得更深了,不曉得佛說法的宗旨、意思之所在,所以說迷悶益增啦。
從理上說,寂而常照啊,所以才能夠照了見精是妄。這種境界,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是這個境界。功夫的最初方便,在般若裡面講的,就是運用觀照般若。我們讀經,是依文字般若;離開經,我們講是方便般若,六塵皆是方便般若;從六塵境界裡面,要能提得起觀照啊。像那個心經裡面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啊。諸位要曉得,這一句話,就是轉八識成四智。五蘊裡面的識,就是八識嘛;照見五蘊皆空,就包括了照破了阿賴耶識。
這一個「空」,給諸位說,空不是無啊。五蘊皆空的空,是性空,是真空。這個空,不當做無講,不是說,空空的,什麼都沒有了,就叫做空,那就大錯特錯了。真空就是妙有啊,妙有就是真空,是空有不二的空。這個空字很難懂,這個空是講的法性吶。心經後面所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全都是講的性空。如果要不懂得性空的道理,你念心經,那當然起疑惑,若不起疑惑,那就誤解了。
編號062-b/133–剖妄出真得憑他的心啊,寂靜。他的心很定,心很靜,所以一聽,就能開悟。悟是什麼?悟就是照了啊。他聽別人念經,這一聽呢,他就能依文字,起觀照,入實相,這就大徹大悟啊。我們今天提不起功夫來,是我們的心不寂,不靜。我們讀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啊,雖然口裡面念著兩句,心裡頭不是這個境界,因此對於佛所講的,見非是見吶,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吶,這個意思、境界,我們都很難體會。
見見之時,是講什麼呢?是講妙覺性,見到阿賴耶見分的時候,阿賴耶的見分,尚且不是妙覺性啦,見非是見啦。諸位想想,這是什麼境界?我們沒有法子去體會,這是事實。過去天台家也說啊,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到三觀圓融的時候,對於這兩句經文,都不容易理解。三觀圓融,是一心三觀吶。那麼這是講天台家的功夫。對這講句話的時候,才能有一點的領悟。
那麼在此地阿難問疑當中,顯示出他對於這個見精之意,雖然能夠領會,但是並不徹底,所以聽佛這麼一說,又加了一層迷惑了。實在講是,愈說意思愈深,愈說意思愈精,那麼換句話說,阿難是愈不容易體會。可是,我們想想,佛在前面最初給我們指出,見性是心不是眼,這已經是很清楚很明確地給我們指出見相兩分所依的體性。
那麼經裡頭有種種比喻,譬如講佛以這個眼見燈,燈照境界,反覆的比喻告訴我們,能見的是眼,不是燈。燈能顯色啊,能見的是眼,不是燈啊。那麼更進一步說,眼能顯色,能見的是心,不是眼。那麼從這些地方,都是顯示於隨緣之中,指出不變的見性。
楞嚴的好處,每一科、每一段,都有悟入的機緣,這是它的好處。換一句話說,從頭到尾,時時提醒我們,時時指點我們,叫我們悟入妙覺明性啦。前面錯過了,後面還有這些提示;這一部經念完了,還沒有開悟,不要緊,再回過頭再來。古德所謂啊,「讀書千遍,其義自現」啊,只要我們有恆心,有毅力,決定不退轉,一定有開悟的一天。
話說到這個地方,又不得不啰嗦幾句。如果我們心裡頭存著一個開悟的念頭,呵呵,這個念頭很麻煩,障礙我們開悟。不要念了幾天,怎麼我還沒有開悟啊?念了幾年,不行啊,這個經我念了一千遍了,還沒有開悟!這個搞法就永遠都不得開悟!什麼時候能開悟呢?像六祖大師所說的,你那個心呢,到本來無一物的時候,就開悟了。
我過去也曾經給諸位講過一個比喻啊,以前也常到我們法會來聽經的張林老居士,就是做總統紀念歌的。這是個老佛教徒,他的資格深了,他在大陸上,皈依過虛雲老和尚,也親近過印光老法師,這個民國初年那些大德啊,他都見過。那麼他看到經上說,念往生咒念三十萬遍,就可以見到阿彌陀佛了,他就在家裡念了三十萬遍。念完了之後,給我說,還是沒有見到。那麼是不是經不靈了?不是的。他的妄念沒有除掉啊,那個三十萬遍的往生咒,目的是去妄念的,心裡一有妄念,這個咒啊,立刻提起來,把妄念壓下去,是叫你心清凈啊。而他念這個三十萬遍的時候,是增長妄念,你看我又多念了幾遍了,今天我又多念了幾遍,哎呀,我快要見佛了。到三十萬遍念完了,這個阿彌陀佛怎麼還沒有見到啊?他這個往生咒啊,沒有斷妄念,所以不見效果啊。
這個念佛的法子,平素也告訴過諸位啊。這個佛號,怎麼才能夠得力呢?在日用平常之中,妄念一起來,就一句阿彌陀佛,把妄念壓下去。一直壓到妄念不生了,這個時候,一心就現前了,功夫才成就啊。我們的大病就是妄念吶,阿彌陀佛的這個佛號,就是對治妄念很有效的藥方啊。那病一起來了,趕緊就吃藥!絕不是增長妄念,那就錯了,那等於說,你那個病害得那麼重,葯下下去了,一點用都沒有。不但這個葯下下去啊,是不能治病啊,反而是長了病了,增加了病了。這個不是葯不靈啊,是你運用得不得法。這持佛號啊,是這麼一個持法。持咒,誦經,統統是一個宗旨,沒有第二宗旨啊。
下面這一段文,這是祈請的話,【伏願弘慈】,弘慈是大慈大悲啊,求佛發大慈悲心,【施大慧目】。這個施,就是布施,給我們開示,給我們開導,這是講的法布施,為我們開導。大慧目,那麼在佛的五眼當中叫慧眼,慧眼觀空啊,也就是妙覺智。二乘、權教、凡夫,由於迷妙覺智而成見精。那麼這是求佛布施我們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凈啊,這個覺心明凈,就是前面所講的妙覺性。
那麼覺心明凈,覺心是真心,覺則不迷啊;明是光明,一切明了,我們講它叫般若智慧;凈,是從體上講,清凈,一塵不染吶。這是覺心吶。那麼這是一般所謂理智一如的境界。我們讀壇經,六祖給我們開示的,實在是再精純不過了。六祖給我們講,佛法是不二法啦,二法,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什麼?就是此次講的覺心啦。二就不覺吶,不二就是覺。二則不明,不二就明了。二則不凈,不二才是真凈。所以佛法稱為不二法門吶,我們幾時能入不二法門呢?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不二法門就是一心不亂,不二法門就是萬法一如,性相不二啊。
那麼換句話說,只要有個二,就有疑,就不明,就不凈。那麼阿難在此地,尚且還以為萬法,哎,是不是和合的啊?還是不是和合的啊?動了這一念,覺心就迷了,不明、不凈了,覺心所見,這一些因緣、自然、和合、不和合,乃至於說佛法、世間法,無非戲論而已啊。
所以佛說得乾淨利落,佛給我們講,佛無有定法可說,無有法可說。說穿了,佛所說的一切法,無非黃葉止啼而已,這都是佛自己說的,所以叫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所說的一切法,都不可以分別,不可以執著,不分別不執著,才有悟處啊。於佛法分別執著,就錯了,因為佛法不是叫我們分別執著的。為什麼呢?他叫我們舍識用根嘛,轉識成智嘛,智是無分別的、無執著的,識才是分別執著。我們在一切法,在佛法裡面,起分別執著,也錯了。那麼換句話說,對於佛法都不分別不執著,何況其他的一切法呢?!那麼這個樣子,才能夠突破阿賴耶識,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啊,從此擺脫戲論啊,這才是佛菩薩的教學。
【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那麼阿難示現一個非常好學的凡夫,是真正有心向上、好學,可是怎麼樣呢?不得其門而入啊。雖然佛慈悲教誨,可惜的是當面錯過,沒能悟入。病根就是疑情不斷,妄念未除,那麼這也是眾生的通病,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使然啊。我們看阿難在此地,這種悲痛的態度、神情,能夠看到他求道的心切。這個承受聖旨,承是秉承,受是接受,預備接受大聖世尊給我們發明這個宗旨。這一段呢,是阿難祈請的話,我們對於祈請的意思,一定要明了。然後,再看世尊給他的開示、答覆,我們才能在這一問一答當中,得到受用。
這個經文呢,講到這裡是一段,底下這個答覆呢,我們可以念念,但是今天的時間不多了,不能給諸位細講。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
這兩句話,我們要好好地記住,這都是我們毛病的所在。
【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
我想這個文呢,下一次來給諸位細說。這個句句話裡面,含的意思都很多。今天只有五分鐘了,我們就提前五分鐘下課。
那麼還有幾句話給諸位報告的啊,就是我們從今天起啊,舉行冬至祭祖的法會,希望同修們有時間呢,那麼白天來參加。明天星期天,我們大專講座還照常。這個早晨誦經的時間,幾點鐘啊?(答:七點)早晨七點。如果諸位要是能夠起得早,到此地來,七點鐘啊,誦這個地藏經。那麼經誦完之後呢,我們這個大專講座還是接著講。那麼下午這個講座完了之後啊,再接著誦這個地藏經。明天晚上的日文也照常講,是不是照常?照常是吧,好。那麼學日文的同修啊,晚上還是要來。這個後天呢,圓滿,星期一圓滿。晚上啊,我們放大蒙山,也歡迎諸位來參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