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古三峽——景觀傳說篇 [ 1 ]
孟良梯
= 730 ){this.height=((this.height/this.width)*730);this.width_=730;}"< 倒吊和尚
孔明碑
集仙峰下,緊臨江面的絕壁,多像砍削刨磨過的一般,平整光滑,其中一處凹形石壁,像一塊巨大的石碑,傳說上面曾有諸葛亮的題刻,所以人們叫它孔明碑。 傳說諸葛亮在率師入蜀途中,經過巫峽,便在這陡壁上刻上他的重要策論《隆中對》,表示要聯吳拒魏。後來,劉備為報殺關羽、張飛二將之仇,錯誤地發兵攻打東吳,結果大敗。東吳大將陸遜領兵追至集仙峰下,讀了諸葛亮的碑文,感動不已,乃下令退兵。於是,孔明碑就隨著這種傳說流傳開來。 其實,孔明碑上原來雖有出自各個朝代的題刻,但諸葛亮並沒有在這裡刻下什麼碑文。由於天長日久,岩石風化,歷代題刻,字跡清晰可辨的已為數不多。現在船過此地,只能看到「重岩疊嶂巫峽,名峰聳秀,巫山十二峰」十五個字,其中以「重岩疊嶂巫峽」六個大字最為醒目。從旁邊尚可辨清的「嘉靖×年」幾個小字來看,碑文多系明代所刻。七道門
七道門溶洞,在長江北岸的棧道懸崖上,攀登而上,約四、五米高便入洞中。洞大如廳,內有大小七個洞口,因而得名。第一道門寬、高約三、四米,遠遠望去,象是一個張開的虎口,大有吞雲吐霧之勢。洞內寬闊,但坎坷不平,其頂如鍋底,洞壁亦有鍾乳。 順著洞廳徑直前行,約數米,入第二道門;口小,洞內光線暗淡,只有洞頂的天窗有一線陽光射入,所以人們叫它「一線天」。順著 岩小洞弓身向天窗爬去,又是一個洞口,出了洞口乃一溝壑。站在那裡,身後危岩壓頂,腳下百丈絕壁,一江怒水,在眼下奔騰咆哮,大有「危乎高哉」之感。其它幾道門,因洞深邃黑暗,且小而彎曲,遊人不易進入。
八陣圖 古代所謂「八陣「,是指以「天、地、風、雲、龍、虎、鳥、蛇」等為名稱的戰鬥隊列。《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云:「(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千百年來,八陣圖因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諸葛亮所設置的八陣圖,相傳有四處:一是在陝西勉縣境內;一是在四川新都鏡內;另兩處在奉節,一是城東江邊的水八陣,一是白帝城東北草堂附近的旱八陣,又稱草堂八陣。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奉節的水八陣。 水八陣位於梅溪河入江處,離縣城甚近。所謂水八陣,實是長江和梅溪河洪水夾砂移石形成的沙洲磧壩。洲磧上有鹽泉,每逢枯水季節,磧壩露出水面,人們便紛紛在此取鹵熬鹽,爐火熊熊,連綿數里,十分壯觀。故此處又有「臭鹽磧」之稱。據傳說,諸葛亮為防禦東吳入蜀,曾兩次來奉節,在軍事上對這一帶不免作過一番布置;在地勢平闊的臭鹽磧上排過陣勢也是可能的。於是,八陣圖的傳說便越來越神奇了。 據明代茅元儀《武備志》一書載,《諸葛亮魚復江八陣圖》所示陣法,縱橫排開六十四個小單位,再合為一大方陣;陣後設二十四隊游騎,機動配合大方陣作戰。八陣圖周長數里,在山城奉節,也確實象一處容納兵勇縱橫衝突的演兵場。 古代寫八陣圖的詩文甚多,流傳最廣的是杜甫的《八陣圖》絕句:「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諸葛亮懷有滅曹吞吳的大志,卻因劉備為報殺弟之仇而妄動干戈的錯誤決策所破滅。詩人杜甫觀大江東去,八陣依然,自不免有一番感慨。 據志書記載,奉節人民因仰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每年正月七日傾城出遊八陣圖,謂之「踏磧」。「鬼門關外逢人日,踏磧千家萬家出。」婦女在磧上拾石子穿鑿成飾品,繫於釵頭,以圖吉利。踏磧之風,明代還有記載,後來就漸漸失傳了。
奉節水八陣原址
吃粽子與賽龍舟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國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人們都知道,這種世代相傳的古俗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屈原呢?原來在屈原故鄉流傳著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汩羅江之後,有天夜裡,屈原故鄉的人忽然都夢見屈原回來了。他峨冠博帶,一如生前,只是面容略帶幾分憂戚與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去,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話別談舊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地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謝謝,」屈原先是感激,接著又嘆氣說:「遺憾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了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託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辦法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 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划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全國,由古代傳到今天。
行至巫山必有詩
忠州白公祠 唐代元和十四年(819年),大詩人白居易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任上赴忠州(今四川忠縣)任刺史職。他久聞巫山十二峰之名,常恨無機會一游,這次一到巫山,便興緻勃勃地先到了神女祠。 這神女祠廟小煙火盛,善男信女熙熙攘攘,好不熱鬧。白居易進得祠來,只見四壁題滿了詩詞,雖多俚語陳言,其中也不乏佳句。他一一瀏覽下去,正看得有些疲乏之時,突然發現一首寫他自己的七絕—— 「忠州刺史今才子,行至巫山必有詩。 為極高唐神女道,速排雲雨候清詞。」 下署「秭歸繁知一」。他吟誦再三,此詩雖詼諧而不失儒雅,那「行至巫山必有詩」一句尤佳。這繁知一是誰,他又如何知道自己要來神女祠呢? 白居易回到城裡,就打聽到了繁知一,並即刻邀約他到寓所相見。原來繁知一是秭歸的一個文士,喜歡舞文弄墨。他打聽到了白居易新授忠州刺史,想他途經三峽,必在巫山登岸,而且不會不去神女祠,何不借詩自薦,見一見這位名噪詩壇的大詩人呢?於是搶先寫下那首題壁詩。現在白居易相約,他自然喜出望外。兩人相見,施禮完畢,白居易笑問道:「你是如何知道我要去神女祠的呢?」繁知一既然早已料到詩人的行蹤,自然不難回答:「這巫山名勝,天下稱奇,從宋玉的兩賦問世以來,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渴望一游。您的光臨不是意料之中的嗎?」說罷,兩人相視而笑。繁知一又接著說:「晚生在神女祠的幾句胡謅,實無他意,不過是慕先生之名藉以求見。如先生能有大作為巫山增光,那就更好了。」
白居易一聽說要他留詩,就連連婉辭:「這巫山十二峰實在太壯麗了,似乎再好的筆墨也不能表現它。據我所知,劉禹錫在夔州三年,多次到巫山來,想寫巫山的詩,而遲遲不敢動筆,後來勉強寫了,自己也不滿意。我行色匆匆,更不敢造次。接著他又把話題轉到巫山詩話上來。繁知一聽得津津有味。白居易說:「歷代寫巫山的詩,真是不可勝數。然而,巫山山水,千姿百態,寫來很難盡意,所以好詩屈指可數。劉刺史看了1000多首寫巫山的詩,也只有四首好詩。『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虛中。迥合雲藏日,霏微雨帶風。猿聲寒渡水,樹色暮連空。愁向高唐去,千秋見楚宮』。這是李端的一首巫山詩。這首詩,在表現巫山的山水雲雨方面確實很見功夫,你可以琢磨一下。」說完他又一一介紹了沈期、王無競、李端、皇甫冉等人的巫山詩。 繁知一雖然沒有得到白居易的詩,卻有幸與他談詩,也就興盡告辭而去。
錯開峽
錯開峽
在大溪鎮下游不遠的長江南岸,有幾座相互對錯,高入雲端的峰巒,這就是神話傳說中的錯開峽。 傳說古時有12條蛟龍在巫峽上空追逐嬉戲,引起颶風,危害人民。這時西王母的小女兒瑤姬駕著彩雲,游經三峽,呼喚巨雷,劈死孽龍。不料龍屍化為頑石,將水道堵死,使江水在四川盆地泛濫成災,引起禍害。舜先派一個叫鯀的人來治水,他錯誤地採取了水來土擋的單一辦法,以致災害更為嚴重,鯀因而被殺。鯀的兒子禹繼承父業,繼續治水。禹治水以疏導為本,效果非常顯著。但匆忙中卻開錯了峽道,後經瑤姬的幫助,重新開山劈嶺,才大功告成。現今的錯開峽口有一巨石,便是當年的「鎖龍柱」;那塊坪地,即為「斬龍台」。鎖龍柱
斬龍台
王安石智辨中峽水
王安石 明代馮夢龍所著《警世通言》中,有這樣一段軼聞。 宋神宗時,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任黃州(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蘇向王辭行時,荊公送至滴水檐前,攜東坡手道:「老夫寒窗十載,染成一疾,去年常發,太醫說是痰水之症,須用瞿塘中峽水與陽羨茶煎服,方可除治。瞿塘在蜀,子瞻鄉梓之邦,倘借尊眷往來之便,汲水一瓮相送,則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東坡雖對新職頗感不快,也只好領命而去。 據《警世通言》所說,所謂瞿塘中峽水,並非瞿塘峽之水,而是巫峽之水。原來古代曾稱瞿塘峽為西陵峽,曰上峽;巫峽為中峽;西陵峽為歸峽,曰下峽,統稱瞿塘三峽。所謂陽羨茶,就是江蘇宜興茶,歷來為朝廷貢品。 蘇東坡來到黃州不覺已近一年,才偶然想起此事。正好蘇夫人要回四川,東坡決定送她半程,到夔州他再返棹東下,以便取中峽水去東京(北宋周都,在今河南開封)復命。不料下水甚快,一瀉千里。而東坡見那峭壁千尋,觸景生情,又正想做篇《三峽賦》以明志,只因連日睏倦,憑几構思,不覺睡去。及至醒來,中峽早過。東坡為了取中峽水,只好叫水手返航。但是逆水行舟,使水手甚感為難。東坡心想:荊公也未免過於迂執,何必定要中峽之水?便命水手滿滿汲了一瓮下峽水。 東坡攜瓮來到相府,王安石親啟瓮封,命人用銀銚汲水煨之,再取著名的定瓷碗一隻,投陽羨茶一撮,候水開如蟹眼時急速沏茶,許久才現茶色。王安石不由問道:「此水取自何處?」東坡道:「中峽。」王安石笑道:「又來欺老夫了。此乃下峽水耳。」東坡大驚,不得不以實言相告,並問道:「老太師何以辨之?」
蘇東坡 王安石說:「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細心察理,這三峽水性出於《水經補註》。上峽水太急,下峽水太緩,惟中峽水緩急參半。如用來沏陽羨茶,則上峽水味濃,下峽水味淡,中峽水濃淡相宜。今觀茶色半響方見,故知是下峽水。」東坡離席謝罪。王安石不僅大談茶水之道,還以比喻做人之理,告誡這位自視甚高的蘇學士:「子瞻過於聰明,以致疏略如此。」 王安石的偏方是否可治痰水之症,又當別論。他的「中峽水說」,也不妨視為趣談。但三峽水水質優良卻是無疑的,尤其是峽中泉水,更為品茗者所稱道。
白帝城楹聯集錦
瞿塘峽險 白帝城高
巫山峽鎖金川水 白帝城排八陣圖
古柏尚含前歲語 野梅時送隔庭香 隔溪舊有詩人宅 出峽時看估客帆
風景古城頭,喜爽氣西來,萬山遠抱岷峨秀; 煙巒環峽口,看大江東去,十里頻回灧澦瀾.
碑廊
勝地我頻游,聽江上竹枝,依然是麝香打柴,魚復曬網; 空山人不見,看城頭蔓草,何處尋少陵秋興,太白朝雲
今日白帝城 楚蜀鴻溝 船過神女峰,下行約8公里,南岸有一集鎮,名碚石,原屬四川省巫山縣(今屬重慶市);距碚石不遠的北岸有一集鎮,名萬流,屬湖北省巴東縣。兩地之間,有一鯿魚溪從北岸入江,這條小溪就是川鄂兩省的界河。 在界河入江處的岩壁上,鐫刻著:「楚蜀鴻溝」四個大字。 當年郭沫若有詩云: 《過巫峽》 群壑奔荊楚,一溪定界邊。 船頭已入鄂,船尾尚留川。
鯿魚溪口
船頭已入鄂,船尾尚留川
高唐觀與《高唐賦》 出老巫山城西北,順著曲折的羊腸小道向高丘山攀登,約二、三里路,有一台地,上有一座庭院,院前古樹數株,這就是楚陽台故址,著名的古高唐觀就在院內。古代的觀宇早已毀壞,現僅有一廳堂。廳堂系磚木結構,中間用12根五、六米高的石柱支撐。石柱上刻有楹聯,可惜已辨認不清了。
高唐觀與江南高聳入雲的南陵觀,巫峽入口處北岸山巔上的文峰觀,三足鼎立。古高唐觀翹角飛檐,氣勢巍峨,綠竹蒼松,環繞四周,每到日暮,雲集霧結,偶爾落雨數點,景色格外奇異,所謂「陽台暮雨」,為巫山八景之一。「楚王空有陽台夢,惹得騷人詠不休。」訪高唐觀,自然會聯想到宋玉寫的那篇《高唐賦》。
高唐觀遺址
宋玉,戰國時楚辭賦家,比屈原稍晚,或稱屈原弟子,曾事楚襄王。他在《高唐賦》序里,寫了巫山神女的故事。故事說,有一次宋玉與楚襄王游於雲夢之台(古雲夢澤,今湘鄂江湖之間),望高唐之上,唯獨高唐觀上雲氣升騰,須臾之間,變化無窮。襄王問是什第緣故,宋玉答是朝雲,並進一步解釋說,從前楚懷王游高唐,午睡時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她與懷王告別時又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 ,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襄王聽後,即命宋玉寫了這篇《高唐賦》。就要宋玉縱情於《高唐賦》的這天夜裡,他也與神女夢遇。夢中的神女,「上古既無,世所未見」,非常美麗。宋玉又告訴襄王,再奉命而作《神女賦》 自從宋玉這兩篇賦問世以來,因為這個故事中有「巫山神女,願薦枕席」和「朝雲暮雨」之說,所以後來許多文人對此詠唱不休。所謂「雲雨巫山」,竟成了描寫男女相愛的同義語,在古代一些章回小說中更成了淫穢之詞。 其實,《高唐賦》序中雖寫了「巫山神女,願薦枕席」這個荒唐的故事,但在正文所描寫的卻是山川之險,草木之奇,文情並茂,與序文是迥然不同的。 巫山十二峰峰名聯句 古人文人以巫山十二峰峰名組成的詩句頗多,茲錄其三,從饗讀者諸君:
神女朝雲千古談,聚鶴過江飛集仙。 翠屏青蔥松巒綠,飛鳳授書瑤姬傳。 登龍騰空六峰攢,獅子銀牌飲聖泉。 起雲上升可處去?小溪河畔訪凈壇。
飛鳳峰
凈壇峰 曾步凈壇訪集仙,朝雲深處起雲連。 上升峰頂望霞遠,月照翠屏聚鶴還。 才睹登龍騰漢宇,遙望飛鳳弄晴川。 兩岸不住松巒嘯,料是呼朋飲聖泉。
神女峰 翠屏百丈起雲煙,遠望霞光照聖泉。 聚鶴漫誇千載勝,登龍疑到九重天。 朝雲雨霧洗凈壇,集仙飛鳳開晴川。 試問松巒樵子徑,上升峰頂看楚天。
上升峰
推薦閱讀:
※傳說中的九天
※紅月[資料傳說等各種相關](12 14 有流星雨唉!)
※解密星座傳說 星座占卜是科學還是迷信
※關於暗勁的傳說(下)
※賈雨村、薛寶釵與傳說中的「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