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職場,中國職場

最近在今日頭條中回復了幾個職場相關的話題,感覺很有必要收集在這裡一起發出來。

1、你怎麼看職場的爾虞我詐?職場有真正的朋友嗎?

博士畢業後一直在美國職場供職,還真沒經歷過爾虞我詐的事情,我想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職場非常奉行「職業精神」(being professional),你是去工作的,不是去交友的,因此在人與人的關係上以「職業精神」為宗旨。

記得法國國際商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的管理學教授艾琳邁耶曾經這樣描述過美國與其他一些國家在職場文化上的差別:

全世界美國人的商業準則是最以任務為導向的,管理者和僱員更專註於工作。他們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希望完成工作而已。但在其他許多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以及墨西哥、巴西和奈及利亞等國家,這種方式卻並不適合,相反,這被認為是一種徹徹底底的冒犯行為。在那些國家裡,『生意』與『個人』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所以,能在那些國家成功的管理者,都會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同事,譬如經常在一起用餐,但在飯桌上並不討論業務問題。許多美國人會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而其他國家的同事首先需要了解和信任你,然後才能與你一起共事。

我在目前的大學任職十幾年了,工作中有合作多一些的同事,也有交集不太多的。平時交流少的是大多數,這十幾年來一直只限於工作上的往來,出了辦公室之後完全沒有聯繫,甚至不知道他(她)們的個人、家庭等情況,也不會感興趣想知道;而工作合作比較多的會在中午相約一起外出用餐,如果進一步感覺合得來的話,偶爾會相約工作後一起進健身房、節假日燒烤、或是去酒吧喝杯酒等,但是在相處比較好的同事中間,不約而同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慣,那就是在非工作時間不談工作,更不涉是非,大家說的比較多的是體育、天氣、孩子、個人愛好等閑散話題,這也算是「職業精神」的延伸吧。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問,到底職場上有沒有真正的朋友呢?我覺得這得看你朋友的定義,如果你認為朋友就是無話不談、形影不離、親密無間、共同進退的,那麼你在哪裡都會失望,就是家人還有意見不同的時候,因此適當保持距離是避免衝突的最佳策略,更何況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尤其還可能有利益衝突。所以我建議適當放低對朋友的期待值,自重的同時也要去尊重別人,保持適當空間和距離,這樣的話,不論在哪裡都會找到值得交往的朋友的。

2、職場中遇到一個沒有能力的領導怎麼辦?

這個話題下筆前我考慮了良久。

博士剛畢業那幾年,在美國的職場里我也常有這類糾結,某組長的業務能力真不敢恭維,某上司的處事能力太弱了,某主管真不知道怎麼會被提拔到那個位置上的,等等。如今工作了十幾年後,反而看到了硬幣的另一面,那個業務能力有限的組長在發揮本組每個人的優勢上做得真好,那個處事比較弱的上司在項目遇到關卡時總能拿出意料之外的好方案,那個當初不知道怎麼提拔的主管原來很有網路資源,能給學校引進很多的資金投入。

原來幣有兩面,更何況多姿多彩的人。

而這時再低下頭來看自己時反而清醒了,誰也不是完人,拿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比,這應該算是不想幹下去的節奏了。

不管是對領導也好,對同事也罷,如果只糾結讓我們失望的那一面,那麼我們很可能就不會注意到那值得我們學習的另一面,雖然存在主義不是永遠正確,但畢竟一個能走到領導崗位的人身上一定還是有可取之處的,而且主管人員並不需要事事都比團隊其他的人強,只要知道怎麼收攏人才並發揮每個人的優勢就好。

當然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時也真會遇到能力比較差的上司,不過現在來去自由,如果真覺得無法幹下去的話,換份工作應該也不是什麼難事情,當然連換工作都困難還要去挑剔領導能力的話還是先自省一下自己的問題為好。不過在放棄之前,我會把遇到一個無能上司這件事先看作一個挑戰和機會,一個好的僱員是能夠主動把自己融入團體的人,既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又能悄悄去彌補別人的不足,同時也不懼在需要的時候挑起大梁,我想這樣堅持下去的話,職場的路才會越走越寬的。

3、當應聘時面試官問及以前的工作,辭職原因等等,應該怎麼回答,面試官們希望得到怎樣的回答?

我曾在美國一家最大的化學品公司做過研發部的主管,負責過實驗室工作人員的面試,現在在弗吉尼亞一家公立大學,部分工作是招募和面試學生助理、實驗室工作人員和部分課程的part time(半時)任課老師,在此談談我對簡歷中工作經歷的看法。

如果申請人以前有工作經驗,我會注意兩點,一是以前的工作經歷和目前申請的工作是否有關,有關的話算有經驗,那麼面試時我會詳細詢問這一部分經歷,看是否對迅速進入新崗位有幫助,還要排除不正當競爭方面的可能限制。二是看這個人在以前的工作崗位上幹了多久,幹得短或頻繁換工作的話有可能是眼高手低、不安心工作或工作表現不盡人意;工作和工作之間在時間上有間隙而不是無縫過渡的話,有可能是被開除掉過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在面試中一一排除。

面試一個應聘人員時,作為面試官的我其實並沒有什麼希望得到的回答,而是通過交流來感覺對方是否是招收位置上最合適的候選人,其中包括業務能力、交流能力、表達能力、親和能力、可信度、融入現有團隊的可能性、穩定性(招進來能否安心工作)和發展潛力等,這些問題想在短短的面試中找到堅實的答案幾乎是很難的,能找到的或者是一個確定的拒絕原因,譬如經驗不夠、交流能力差等,或者只是一種下意識的感覺,「嗯,很可能就是他了」。

短暫工作,辭職考研,面試官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你作出這樣一個重大的決定,是不安心工作還是表現不好被逼離職?而你的回答似乎對這個問題不夠重視,簡簡單單的「純粹想讀個研,看看心中高大上的研究人員的生活」,卻沒想到這個回答反而會滋生更多的疑問——如果你純粹想讀研的話, 為什麼不本科畢業接著讀下去?而是工作之後才辭職去讀,是本科畢業沒考上還是工作不順心?或者是對自己未來沒有規划走到哪裡算到哪?所以也難怪有反饋說你的回答「有敷衍之嫌」了,其實潛台詞是你可能在掩蓋那段短暫工作經歷中遇到的問題。

4、如果你是用人單位,在同樣優秀的情況下,你會選擇本科生還是研究生?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感覺用人單位好像在篩選最優秀的候選人,而不是招收最適合的候選人,或許這就是中美文化在這個問題上的巨大差異吧。

這些年我在美國經歷的招人培訓中非常注重談到兩個問題,一是招收最適合做這項工作的人,這包括合適的專業培訓背景、學位、工作經歷、表達能力、團隊內部和團隊之間的合作能力等。二是避免招收不夠資格(unqualified)和超資格(over qualified)的候選人。

先說資格不夠的。簡歷上資格就已經不夠的好篩選,因為美國工作一般都會明確規定需要哪類學位的,比如會明確寫出Master Degree Preferred,也即希望招收碩士學位的候選人,如果本科或以下學位在第一輪簡歷篩選一關直接就篩掉了,根本到不了第二輪電話面試(phone interview)那一關。而對簡歷滿足基本要求的人,電話面試主要是進一步篩除那些實際可能不勝任這項工作的人,這些就涉及很多技術性的問題了,已經離題,在這裡不再展開。

再說超資格的。在美國的職位是很不願意招收over qualified的僱員的,即使你特別願意低就,多數僱人單位卻並不願意錄取,究其原因是美國的年薪和學歷、職責等密切相連,僱主會認為那些低就的僱員,很可能內心經常會有很多不甘,不大可能安心工作,一旦遇到更好的機會立刻就會跳槽,對公司的穩定性不利,也是對僱員培養的一種浪費。因此,像前面要招收碩士學位的位置,如果有博士應聘的話,也會過不了簡歷篩選的第一關。

所以在用人單位明確了學歷要求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在美國的職場就成了一個偽命題。

那麼在美國如果你有高學位又想低就職位時怎麼辦呢?

一種做法是在簡歷上省略可能造成超勝任的學位,譬如招收碩士學位的位置就省略自己的博士不提,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作為超勝任的候選人早早被踢出局,壞處是應聘單位一旦發現會認為你不夠誠實,同樣影響最後的招收或者招進來後影響發展。

另一種做法就是我自己的經歷了,進這所大學之前我在美國最大的一所化學品公司做部門主管,非常非常忙,年薪六位數,申請當時大學的職位時算是低就,年薪也砍了不少,但當時女兒只有兩歲,我和丫爸兩地分居,因此急需換一個在丫爸城市而且相對輕鬆的工作以好有時間陪孩子,因此在申請信、電話和現場面試時我非常誠懇地表示了自己申請這項看起來「低就」工作的誠懇願望,讓學校相信我會安心去做這項工作。如今我在這所學校已經工作近12年了,升職加薪按部就班,雖然挑戰不夠,但看到孩子日益長成一個幸福優秀自信的孩子,內心還是很安慰的,我也因此有時間爬格子,也算是年少的夢想成真了吧,這個算題外話。

數目隨意,感謝對我們的支持。


推薦閱讀:

養娃不像生產產品 媽媽們,離"中國式嫉妒"遠點
中國立法:人大主導還是行政主導?
中國四大名照~(值得珍藏!)
小印章,大內涵,淺談中國玉石印章雕刻文化

TAG:中國 | 職場 | 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