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優秀,父母成就
小孩子在0~12歲這個周期是遊戲周期,即十一二歲之前,小孩子都是處在玩鬧的階段。古代人強調孩子很小的時候,一定要少教知識,避免損耗孩子的精神。中醫講,思傷脾。小孩子的身體還未發育成熟,臟腑功能都偏弱,過早地強制孩子學習,會加重孩子的思慮,導致傷害到脾,從而傷害到身體。
現在的家長都很功利,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剛牙牙學語,就被家長壓著競相比賽背古詩,一背就是上百首,但由於孩子都是死記硬背,完全沒有消化理解,長大後就全還給古人了,用的時候一句也想不起來。
我主張,就算現在的孩子青春期普遍提前,但至少在孩子十歲之前要保證他們有足夠的玩的時間。在整個遊戲周期,學習成績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父母通過「潤物細無聲」式的言傳身教,教孩子學對錯、識好壞。
現在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難免有一個困惑,把孩子教得太善良了,恐怕將來會被人欺負;可要教惡了又覺得不符合聖人的古訓。其實,孩子並非像大人想像得那麼幼稚,我們只要把好壞、對錯教給孩子,然後培養他們處理事情的能力,到時候孩子自然就知道如何判斷取捨了。
至於學習,在遊戲周期階段,家長大可不必每天就盯著考試成績。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教育的重點。學習習慣、學習意識都養成了,到了第二個生命周期,不用大人逼迫,孩子自覺自動地就開始用功了。到那時,他的格局、他的視野、他的習性都會幫助他飛速提高。
作為家長要善於發現小孩子的根性,就是看小孩子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要善於觀察小孩子的優勢在哪些方面:如果成績很好,適合讀書,就鼓勵繼續求學;如果不適合繼續讀書,就讓他學一門技藝,一樣可以學有所用,為社會作出貢獻。
其實,即便孩子喜歡讀書,家長也不宜過分逼迫孩子,給孩子定很高的學習目標。「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固然是個美好的願望,但如果孩子不是龍、不是鳳,再逼也沒有用,等逼出病來後悔不迭。無論孩子是成「龍」還是成「蟲」,最大原則還是:大人快樂地工作,孩子快樂地學習,一家人都快樂自在地生活。這才是人生的真諦。
學手藝的原則是隨質授業,根據孩子的特質教授不同的技藝。有的孩子不愛說話,但動手能力很強,可以學做木匠或廚師之類,這樣的職業與人打交道少,靠手藝安身立命;有的孩子口才好,可以往政治家、銷售方向培養;即便是個性質樸憨厚,其實也沒有問題,每個人總有自己的優點和優勢,或者學畫畫、書法,或者學音樂、體育,只要找到了孩子的優勢項目,一樣可以獨佔鰲頭。
現在的情況是全國人民走一條路 應試教育。這非常可怕,無論孩子是否是學習的材料,一律逼上梁山 考大學。這樣的教育,只會有一個結果 孩子形成厭學的習慣性心理。我見過很多這樣的小孩兒,領取完畢業證後往家裡一扔,說:「我給你學完了,交給你吧!」像這樣全然不知學習是為什麼的孩子,我想不明白這麼辛苦究竟有何意義,這樣的教育能給個人、給家庭、給社會帶來什麼收益。
孩子和家長的關係,最好的狀態就是共同成長,當孩子成長的時候,父母一共成熟成長,相互成就。 轉自 曲黎敏 一部不可錯過的胎育百科全書推薦閱讀:
※面對無盡爭吵的父母,我選擇以絕望換重生
※父母砍向孩子的十把刀,刀刀致命,看看你「掄」過幾把?
※父輩的家暴會否延續到孫輩?
※女方家庭條件比男方好很多,怎樣說服女方父母同意在一起?
※父母對孩子要少說「但是」多說「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