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可不可以不要這個聖誕

可不可以不要這個聖誕(2006-12-16 04:18:06)


「叮叮噹、叮叮噹,鈴兒響叮噹……」,歡快的聖誕歌曲在這個季節可能是我們耳邊最為熟悉的曲調了。走在大街小巷,無論是富麗堂皇、裝修精良的大商場、大酒店,還是低檐陋壁、毫不起眼的小店鋪,甚至是在尋常百姓家中,經常會看到一株株或真或假、或大或小的聖誕松樹,上面花花綠綠地裝飾了數不清的小星星、小月亮、小鈴鐺、小禮物盒,以及聖誕老人的小手套和小襪子……,當然,多半還會有一閃一閃很是「蠱惑人心」的串串彩燈,節日的歡快氣氛在這些五顏六色的小道具的裝點下甚是濃郁,人們似乎也樂於徜徉在這氣氛之中,享受著聽覺、視覺、嗅覺與味覺的集體歡娛,讓身體跟著情緒一起放鬆、陶醉。幾乎沒有所謂的「預熱」,也沒有所謂的「適應」,更沒有所謂的「本土化」,聖誕節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當中,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並認可了它,成為一年當中為數不多的幾個會被國人看重的節日之一。聖誕節只用了幾年的時間,便在五千年文明的古老中國紮下了根,這讓素來習慣以悠久的文明與歷史而自詡,以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而自豪的國人多少有些詫異。回想幾年前,還偶爾會在報紙上見到一些文人墨客呼籲國人清醒看待西方宗教文明、重視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篇章,也偶爾會有一些人捧場、跟著一起吆喝,時至今日,這些呼籲連帶著那些吆喝也一併不見了,彷彿瞬時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乾乾脆脆,徹徹底底。在這場較量中,聖誕老頭贏的太輕鬆了,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文化上一直有著很強的包容性。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始終堅持以「兼容並蓄」,「博採百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度來對待外來文明,幾千年根深蒂固思維方式已經融入到我們的靈魂深處,左右著我們的言行。反映到現實中,便是國人大多會對外來文明保留起碼的尊重與理解,對外賓也會顯得格外熱情、客氣。而且,數千年來,無論外來文化如何繽紛多姿,精彩異呈,最終都會慢慢融入到華夏文明的大熔爐中,無論是來自印度的佛教,來自西方的基督教,還是各少數民族具有強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符號,大家各行其道,樂得其所,民族與宗教間的和諧共處,也是形成特色突出的多元文明的基本保證。在這一點上,拋開統治階級穩定政權,安撫民心的考慮,儒家思想的兼容性確實起到了根本的推動作用。有了這樣的文化基礎,有了這樣平和的、對待外族文明的心態,「聖誕節」在中國紮根落戶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相比較本族文化符號(各種傳統節日,習俗與禮儀等)的日漸衰落,特別是看到在新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心目中,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傳統精神財富正在受到漠視與冷落,關於「聖誕節」的一切喧囂與鼓噪便會讓人覺得有些刺耳了。於是,心中不免有了點失落,有了些擔心。中國改革開放近三十年,正所謂「窗戶打開了,新鮮空氣進來了,蒼蠅蚊子也會跟著進來。」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衝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顯得非常自然,甚至有些再正常不過了的味道。被外人欺侮多時的國人,急於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迅速脫貧致富,而國外先進的產品和服務,很快就被純樸的老百姓推崇到極致,並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本民族優越性的懷疑與對民族劣根性的大肆宣揚。也難怪,讓過慣了窮日子、苦日子的人,突然來到一個光怪陸離的花花世界,還有幾個能不亂了方寸?於是,有了《醜陋的中國人》在大陸的出版,於是有了《河殤》在央視的播放。毋庸置疑,國人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整整一代人的行為方式突然變得極端起來。我們開始了自省與懷疑,而懷疑的結果是我們對傳統的東西由不甚珍惜到不屑一顧,由對自身的妄自菲薄,到對「外國「的盲目崇拜。在一個本來信仰就不甚單一,甚至很是多元的國家裡,人們精神上的迷茫與空缺很快就被大量良莠不齊的西方思想所擺布、充斥,而對強大帝國們的羨慕與仰慕,最終使得這種文化交流變的像一個強者對弱者的征服——一方是大舉進攻,一方是步步退讓;一方是全面灌輸,一方是全盤笑納。以電影、電視、報紙、雜誌、互聯網為媒介,好萊塢的大片、日韓的肥皂劇、歐美的流行樂,以及各種文化快餐在國內統統找到了追隨者。而在今天,甚至在國外都很另類、血腥的自虐遊戲,也不出意料地找到了它們在中國的主人。在這場「文化征服」的戰役中,我們的媒體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媒體的強勢使得僅存不多的一些有識之士們的吶喊與呼籲也顯得微不足道。當世人將關注的焦點聚集在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上時,又有誰會在意馮驥才們四處奔走,要求保護以老房子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當越來越多的西裝領帶取代了中山裝和旗袍時,又有誰會真的感覺到我們的傳統正在日漸流失?當唐裝只是作秀般地出現在一些國際場合時,我們除了感覺新鮮,又是否真的想過,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的現實意義以及它的出路?當張藝謀將「大腿舞」當作中國文明與現代的象徵展現給世人時,我不禁懷疑這難道就是中國當代最負盛名的所謂文化精英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理解嗎?難道五千年後我們只剩下了超短裙似的旗袍和白花花的肉身?精神的貧瘠,讓一切不可能的笑話都轉變成現實。只是這真實上演的鬧劇無論如何也讓人笑不起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一條規律了。當我們的經濟還不夠強大時,面對外來強勢文化的入侵,內心深處很難產生抵抗的意識,相反地,倒是很容易產生追隨的慾望。這也正如盛唐時,中國的文字、服飾、飲食、建築以及所有寶貴的文化財富,都被我們的近鄰一一共享,因為那時,我們是強者,我們的科技與文化就是「先進」與「發達」的代言詞。時過境遷,曾經讓中華民族傲立全球的文明在全球化的今天愈發線顯得脆弱不堪,甚至在一些人看來顯得落伍而不合時宜。可又有誰能想到,經濟高度發達的日本,卻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保留最為完整的國家。日本人講究的茶道,日本人的禮儀,甚至日本的文字無一不是從我們的老祖宗那裡學到的。而且,只有在日本的京都和奈良才能看到最為完整的中國隋唐時代的整體建築群。在中國,這樣的建築群已經隨著現代化的腳步而消失殆盡。我們的鄰居為我們保留了這些寶貴的財富。日本人這樣做的原因何在?答案不言自明,因為那些建築所代表的文化,哪怕是在今天,依然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依然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重、去自豪!韓國人為了擺脫中華文明對本國人的影響,將首都漢城改成了首爾,為什麼?就是因為韓國人意識到在強大中華文明面前,保護本國文化已經刻不容緩!無論他們如何自圓其說,始終擺脫不了急於避免本族文明「中國化」的最終目的。因為他們已經領教過了強勢文化全面入侵的威力。外來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吸收得體,採納有度會促進本民族的進步與發展;反之,就有被異族文明同化、消蝕的危險。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根基,失去了文明的本源,一個民族離她自己的末日也就不遠了。我們才剛剛開始面對這種文化入侵,他們的目標正是未來支撐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新生代」們。雖然這種入侵在商業喧嘩的表象下顯得溫文爾雅、客客氣氣,但相信若干年後,當我們重新看待這場文化侵略的時候,一定不會再如當初那樣輕鬆、瀟洒。歐美文化對我們的洗腦並非一天兩天。只是在過去,國人相對保守的心態以及輿論相對一致的宣傳口徑,還有價值觀的相對統一,這種洗腦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記憶中,在打開國門後不久,由於全國上下對「和平演變」的高度重視與警惕,使得民眾的思想上都加封了一道無形的「防火牆」,也使得我們最終平安地度過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險惡的國際環境。而今隨著經濟層次的提高,國人眼界的拓寬,文化的多元發展,以及信仰的逐漸喪失,我們對外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迅速、直接。我們就像一個求知慾異常旺盛的孩童,在複雜多變的生存環境里顯得那麼「單純」、「好奇」。孩子總是喜歡並習慣模仿,適應甚至去追求不斷的變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脆弱的抵抗力讓他很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而病毒的繁衍是沒有盡頭的,除非我們意識到它的存在,並採取有效的辦法抑制它,否則我們的身體就是它的溫床。值得慶幸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了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學校的孩子們除了學習英語,也開始系統學習我們傳統文化的精粹——國學;于丹解讀的《論語》雖談不上多麼精妙,卻也創下了北京西單圖書大廈單本簽售一天過萬冊的奇蹟;央視「百家講壇」即便遭到諸多詬病,但其將一個又一個中國歷史教員們捧成「大師」的事實,不難看出當下民眾對傳統文化的狂熱……,只是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因為,我們還時不時能聽到西安古城牆倒塌時的沉重嘆息;我們還經常能看到一些中不中、洋不洋,有技術沒藝術的電影怪胎在張牙舞爪,他們打著民族的旗號沖向好萊塢,愉悅了老外,戲耍了我們自己。而「電影大師」們在人間仙境留下的銅臭,還一直瀰漫在那片純潔的空氣中。在傳承中華文明上,我們要做的實在是太多了。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妨借鑒一下海外及港澳台地區同胞們的做法。他們也過聖誕節,只是他們也會慶祝孔聖人的誕辰;他們也過情人節,只是他們還很看重七夕;過生日時,他們也會唱祝福歌曲,有《祝你生日快樂》,更多的還是會唱傳統的《祝壽曲》:「恭祝你福壽與天齊,慶賀你生辰快樂!年年都有今日,歲歲都有今朝!恭喜你,恭喜你……」,而這首歌在大陸幾乎已經快要絕跡!面對外來強勢文化的滲透,面對傳統文化的流失,我們要做不是因噎廢食,與世隔絕,不是關起大門獨享其樂,對外來事物、新生事物一棍子打死。為了保護民族的,進而拒絕世界的,無疑是一種愚蠢的行為。但我們更不能全盤西化、不分良莠統統「拿來」。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來實現與國際接軌,這種方式的「與時俱進」,其結果同樣顯而易見。歷史與現實已經無數次地告訴我們走極端只會讓我們面臨失敗的命運。而老祖宗說的「中庸之道」才是維繫中華文明五千年持續發展的唯一真理。先人們已經為我們證明了前行的正確方式,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清醒頭腦,強健心智,去偽存真,去劣存優,在弘揚民族文化精粹與吸納國外文化精華上均衡發展,張弛有度。這樣,在聖誕聚餐時,我們盡可以哼唱著《鈴兒響叮噹》來愉悅、嬉戲,放鬆心情;在朋友歡聚時,我們更可以讓《將進酒》來激蕩起內心深處的豪邁激情,讓更具內涵的傳統文化充實我們的精神世界,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卓爾不凡的印記!
推薦閱讀:

「媽媽,別人家好有錢呀!」 這個家長的回答絕了!
戛納願望清單,這個春天愛與死
你這個人什麼都好,就是不夠壞~
按·蘭德《源泉》經典語錄:你不能把這個世界,讓給你所鄙視的人

TAG: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