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孫氏太極拳的「平」與「直」

童旭東先生拳照

編者:本文輯自童旭東先生的博文《真藝難以言》。

練習孫氏太極拳走架,在初級階段應該具有:中平直圓的功夫、古茂渾樸的氣勢、空靈逸宕的意境,才算入門,缺了這些,太極拳的用法就失去了根基。」本文重點介紹兩個孫氏太極拳常常被人忽視的要領:平與直。

平與直體現在孫氏太極拳的所有式子之中,是孫氏太極拳的特點之一,涉及到手、身、步三法。

下面以孫氏太極拳懶扎衣一式的動作要領為例,介紹平與直是如何體現在手、身、步三法中的。

孫氏太極拳懶扎衣的這個動作,就其整體軌跡而言,是一個直線與螺旋的複合運動軌跡,若分而言之,就其手法的軌跡大形而言,是由兩個圈組成,一個立圈接一個橫圈,橫圈接立圈,其中過程又是螺旋轉弧。而就其身體重心的軌跡而言,是在一個平面上的直線加圓圈。就其步法的軌跡而言,則是一條進退相互重合的直線。手、身、步三者之間是一個整體的直線進退螺旋複合運動。

練此式時,這些軌跡是如何走出來的呢?

其基本原則是胯隨足動,身隨胯動,手隨身動。初學者在練習時,次序不可顛倒。同時重心始終平動,不能起伏。這些做到了,下一步就要關心一下手、身、步具體的軌跡形成。

手的軌跡,大而言之由兩個圈、四部分組成,即一個立圈接一個橫圈。四個部分是:立圈在撤步和進步過程的落和起、橫圈是近似半圓圈,在撤步和進步過程中的退中弧與進中弦。

關注點在哪裡?

立圈的關注點,首先兩腿及身以三體式為基礎,身體重心平動。其次,手下落時要關注三個方面,其一,先撤步,再身體後撤,手最後動,即手隨身動。其二,後撤時若沒有轉胯(轉胯為變例),則手下落的弧線平面要垂直於地面,不可自己左右歪斜。要順著撤步及身體的後撤直落。其三,由落轉起的交變點,在空間上要在前足腳踝骨的前側之前,具體什麼位置,取決於前足後撤的時間。一般情況,以前足腳心位置為好。在時間上是前足後撤之時。在這個時空點上,手落轉手起。關注兩手起落這個時空交變點非常重要,早了,手足身之間勁力不合,晚了,勁就丟了,形成敗勢。因此,前足撤步之時是兩手開始轉起之時。

前足進步時,兩手隨身,這時手隨身有兩種隨法:一為跟步,跟步時,手隨身,這時身動,手不動,此為不常見的走法。該法是將俞大猷《劍經》中的進步制勝的精髓:「今用彼之拿法兼我之進步,將槍收短,連腳趕上,且勿殺他,只管定他槍,則無敵於天下矣。」融入此式之意中。此說何以見得?

步進,身隨,手不動,兩手之意不能空,一手敷彼之手腕,一手托彼之肘,自己兩手之意乃是沾住彼之手臂,通過控制彼之中節來控制彼之重心。重心由後足移到前足後,再跟步,跟步時,前足暗含回蹬之意,後足腳尖提起,後胯抽住胯根,暗含著撤步、過步、踢擊等意。至若打法,該動作中內含形意拳之劈崩鑽炮橫、虎撲、馬形及三合炮等,不一而足,這些打法與勁力無需調整,可由該動作中直接演化出來,走太極拳架時不將此打法勁力發出來,而是將所悟各種打法、勁意融合為勁勢蓄於動作中,動作自然、氣勢渾圓、內意虛無,如是走架才有味道。

二為不跟步,這時常見的走法。手隨後足蹬勁而出。

無論哪種隨法,尾閭都要始終指向後足的踝骨。

身體重心在前後進退的轉換時,始終要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同時,重心進退的空間軌跡要成直線。後者極難,必須孫氏三體式過關才能做到。重心移動形成這個平面與直線是技擊勁力效能的要求,重心平面直線移動,勁力才整,在運動中沒有損失。此項要求將古法中的「一線」融入到拳式要則中。關於「一線」,《拳經拳法備要》中有個提示:「一線用力者,見肉鋒傷之謂也。」即將楔入力之勁勢含在其中。故陳微明先生說孫氏拳特點之一乃「揉直以為曲」。

有人問:何謂「揉直以為曲」?就是把剛直之義融進柔曲的形式之中,鄭佐平先生說:孫氏太極拳是於松活柔順之中含有精剛之至之意。這個意不是想像出來的,而是由拳中規矩體現出來的,如孫氏太極拳以孫氏三體式為步式,又如前面例舉的在懶扎衣中隱含的關於平與直的要求。所謂「復而翻之」,就是將古法搏殺中的疾直刻入之法融入在和順鬆柔的形式之中,無此,柔緩的威力就要大打折扣。孫氏太極拳的特點就是於至柔至順的形式之中而含有至疾至剛之勁意。其中身體重心運動軌跡的平與直是規矩上的重要的保障之一。

還是以懶扎衣為例,前面講了兩手運行軌跡的立圓的關注點,這裡簡要介紹一下兩手運行橫圓軌跡時的關注點。

走橫圓,同樣是先撤步,隨步撤身,此時雙手向前送,送時沉肘、兩肩橫開,送多遠,以前足跟為水平稱的支點,後足撤多遠,兩手伸多遠,隨後胯向右轉,身隨胯,手隨身,兩手關係,右手心朝上,左手心朝下,左手食中兩指輕搭在右小臂中點,左右小臂與各自大臂的內曲角皆為135度左右,右手如托盤,左手如蓋杯,兩手先一起隨著轉胯向身體右側劃弧,劃弧時特別注意兩手要各自在自己的水平面上劃弧,不能有起伏,勿自屈伸,兩手劃弧至身體重心由前足移到後足時,左手離開右小臂,隨著身體重心落到後足內踝骨處,胯向左轉回到原位,左手向斜下方向內劃弧至左肋側,左臂大小臂之間內夾角縮為45度,同時右小臂亦隨轉胯回收,大小臂內夾角為45度左右,右手腕向後做螺旋轉動,由平轉立,掌心朝向左斜前方,右手至右臉嘴角一側。

兩手劃這半圓弧,外形動作就是一下子,但是需關注點甚多:

第一,欲守先攻,欲退先進,但在進退交變的瞬間重心不能動,此為由攻轉守時的那個交變點需要遵循的技擊要則。故撤步時,手向前伸,做攻擊動作,但身體重心不動,仍處於隨機應變的狀態。雖是走架子,但技擊之意,需要瞭然於心。不知其意,周身就不知如何安排妥當,整體狀態就出不來。

第二,退中蓄進,前膝頂勁,前足尖翹起,前胯抽住胯根,後足暗含蹬勁,後胯根抽住,在身體重心後移過程中,始終蓄以進步之意。

第三,引化待機,如何待機?兩手臂勿自屈伸、勿自起伏,動中求靜,靜中聽勁,含有得機生變之意,平動最是關鍵。生變必須足活,否則得到機會也抓不住,足活在塌腰抽胯。重心落位過程中,尾閭以意對後腳踝骨。

第四,引彼落瓮,重心落在後足時,兩手由合轉分,含捩打、點穴、挫骨斷筋等意。

第五,閃步之意蓄於兩足變化,橫順互換,打落空,甚妙,其妙在前足尖翹起,方能蓄得此意,無此,則身滯,此變化失真矣。

此半圓弧軌跡,最低限度要走出這五個意境,外行人看不出,行家一望即知,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下面接進步,亦是身隨足進,兩手隨身,勿自屈伸,有蓄勢待發之意,勁藏身後,以三體式功夫走直線,身體重心平動,上下無起伏,左右無晃動,待重心移到前足,後足跟步,隨即重心又回到後足,此時右手空間點位置不動,因身體重心後移後足,造成右臂伸展,同時沉肘,在此過程中,左手食中兩指搭在右臂小臂中點,此時左臂撐圓,兩肩外開。此狀態切記是因身體重心回落後足,右手空間點位置不動,而右臂自然展開。內中之意如前所述,蓄勢待發,遍體靈機,將俞大猷《劍經》中進步心法融入進來。至於可以演化的打法甚多,人人可悟。

最忌諱者,在此進步過程中兩手自主推出,此式勁意皆失,大謬。同樣,摟膝拗步亦無推掌,若有推掌形式,大謬。可以說整部孫氏太極拳走下來,從始至終不應有直推動作。抱虎推山也只是形式,並不推出去,看看孫祿堂先生的拳照,此時兩臂撐圓,並不是直著推出去。孫氏太極拳的肢體動作處處為圓,平直是重心的運動軌跡,一個人懂不懂一點孫氏太極拳,由此可鑒。

研究太極拳,一定要反覆研究、觀摩孫祿堂先生的拳照,若問學拳有何關竅,此為第一。

以上僅以懶扎衣一式最浮表的運行軌跡為例,就平直二義在孫氏太極拳中的意義做一淺介。孫氏太極拳懶扎衣一式所含內容甚多,諸如開合起落、圜研相合及意氣吞吐鼓盪、呼吸、勁意、勁勢、打法等皆另有奧義。


推薦閱讀:

孝庄的秘密之為何不與皇太極合葬
陳式太極拳口傳歌訣
炎一:紫微斗數相關的立太極
黑馬王子150705留影:關注這條太極線20150705
楊式太極拳常用的步法步型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