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縱橫於歷史深處17

縱橫於歷史深處--五代十國史話共73頁 作者:姜狼豺盡 提交日期:2007-02-24 18:14         我覺得在五代之所以出現第一代皇帝馬上得天下,而第二代繼承人多是面瓜,主要是因為開國皇帝多是以軍功起家,在軍隊中有廣泛的人脈和號召力,李存勖做為個例,他的兒子李繼岌如果當皇帝,不會比朱友貞、李從厚、劉承祐好多少。而李嗣源可以做為第一代皇帝看待,雖然他是後唐第二個皇帝。   第二代不是這樣,第二代皇帝中基本沒有軍隊經歷,對軍隊的控制力遠不如第一代(李從珂是個例外)。在五代這樣一個大亂世中,沒有軍隊的控制力是絕對不行的。第二代的失敗與其說是政治上的失敗,不說是軍事上的失敗。在五代混,第一個靠的就是軍權,其次才是政治。      至於柴榮和趙匡胤優劣的問題,當然希望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們切磋切磋。就個人來說,是個標準的柴榮粉絲,極喜歡柴榮。柴榮死前把皇位傳給柴宗訓實在是無奈之舉,當時後周政權確實沒有什麼合適的繼承人。李重進算是一個不錯的人選,但李重進並不是一個可以讓柴榮放心的人,李重進的政治能力比較差,雖然李重進比柴榮年紀還大。   如果真是李重進繼位,不會改變後周政權,但趙匡胤也不會臣服於李重進。論軍功,李重進別說跟趙匡胤、張永德,符彥卿這些老資格比,就是郭崇、石守信這樣的人物,也不服李重進。李從珂奪位時已經五十多歲了,絕對算不上幼主,但不到兩年就被比他小的石敬瑭聯合契丹給滅了。李重進在前線不服張永德鬧事,後來在淮南起事居然不和潞州的李筠南北夾擊趙匡胤就證明了李重進的政治能力和戰略眼光比較差,而趙匡胤在滁州深夜拒絕父親趙弘殷入城,可以看出趙匡胤的政治才能,李重進絕對不是趙匡胤的對手。有可能上演石敬瑭消滅李從珂的一幕。      趙匡胤五十歲時暴死,趙光義到底是正常即位還是非正常即位,至今仍然說不清楚。我總感覺這其中的出現重大事變的可能性非常大,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此時已經二十多歲了,而且趙匡胤並不知道自己在五十歲時死去,如果趙匡胤多活哪怕十年,趙德昭都是可以順利即位的。   假設一下,趙匡胤死後由趙德昭繼位,原先那些大將會不會再玩黃袍加身?基本沒這個可能性,首先趙光義還在,如兄所言,趙光義在軍中積累了不少人脈,最多是趙光義政變即位,絕對輪不到其他外姓。    杜太后的那個「金匱之盟」也有可疑之處,是不是趙光義即位後為了顯示自己即位的「合法性」而炮製出來?現在也是個謎。     柴榮的能力和戰略眼光我覺得絕不遜於趙匡胤,柴榮真正值得稱道的其實就是高平之戰,雖然第二次攻北漢失敗,但趙匡胤也有一次攻北漢失敗,後來趙光義強攻才得手, 我們也不能因此認為趙光義的能力就強過他哥哥和柴榮。江南那幾個對手比較弱,多給柴榮二十年,也是可以完成統一的。     從個體來看,柴榮在軍隊中的威望要略強於趙匡胤,幾次重大戰役都是柴榮親自指揮的,這樣更容易培養皇帝在軍隊中的威望,那些大將在心中會產生一些畏服感。當然,趙匡胤由於即位的特殊性,也不能說趙匡胤有多差,至少和柴榮是一個級別的。      只是從感情上來說,個人最偏愛柴榮,對柴榮的英年早逝痛惜不已,沒辦法,歷史永遠無法改變,只能可惜一下了。   所以柴榮是以後寫貼時的第一重點,第二重點是李煜,這兩人在五代十國中最出名,不重點有點對不起他們的盛名。呵呵,以後還請兄們多多賜教一二, 姜狼先謝了。     原計劃中是不寫趙宋的,只截止到陳橋兵變,然後說一篇宋朝的事情,給宋朝一個交待。而在講到蜀、荊南、湖南、南漢、南唐、吳越、清源軍和北漢時會帶出一些趙匡胤和趙光義的事情,但不是重點。    對趙匡胤死因和趙光義即位這宋史上第一懸案也非常感興趣,閑暇之餘,願意和兄弟們交流一下。      

-作者:姜狼豺盡 提交日期:2007-02-25 10:51   呵呵,分頁了啊,寫首詩慶賀一下:   我 我 我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也感謝槍兄!   至於五代第一代皇帝為什麼不讓准繼承人在軍隊中歷練,我的看法是第二代繼承人並非沒有優秀的人選,只是出現了一定變數。比如朱溫兄子朱友寧、朱友倫及長子朱友裕都在軍隊中有一定的威望,而且能文能武。李存勖的對手是文弱的朱友貞,也用了十年時間。換成以上三個中的任何一個,李存勖都難說就一定能滅梁,可惜三人全都死在朱溫之前。      後唐的李從珂倒是從軍隊出來的,可他眼光短淺,不是做大事的人,他沒有將政治和軍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戰略連連出錯,不亡何待。   後晉的石重貴其實在幾個末帝中最冤的,他本來有可能活捉耶律德光的,而且三番兩次戰勝契丹。只是他所處的五代是軍權第一的時代,手下那幫人個個都想做皇帝,杜重威上了耶律德光的當,在內部造反,加上契丹恢復元氣後南下,才造成不治局面。      五代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第一代皇帝和第二代皇帝之間的年齡差距比較大,當第二代皇帝成年之後,第一代皇帝就崩了,第二代就沒有時間在軍隊中培養勢力,而且因人而異,這需要天份,柴榮即位前也沒有多少在軍隊的經歷,不也是軍事天才?朱溫35歲生朱友貞,李嗣源47歲生李從厚,劉知遠37歲生劉承祐,郭威兒子和柴榮長次子被後漢殺盡,柴榮32歲生柴宗訓。現在看來這個年紀生孩子還算正常,在古代卻要早的多,齊太祖蕭道成13歲生世祖蕭賾,但五代皇帝扎堆般的晚生卻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難道他們都提倡晚育?呵呵。      從個人魅力上來說,柴榮略強一些,柴榮的個性很受人歡迎,而且殺伐絕斷盡出聖衷,親冒矢石,賞罰分明,氣魄宏大,至少極受狼的歡迎。如兄所言,趙匡胤做事比較穩一些,做事穩重謹慎算不上保守,柴榮也有保守的時候。      至於北伐的問題,柴榮連得三州後準備強攻契丹的南京幽州,這是契丹的南面門戶,確定非常的冒險,而且遼穆宗耶律璟也來到幽州,但這時柴榮已經生病退軍了。接下來就是一個天大的假設,柴榮如果真和契丹主力打起來,結果如何?這就難說了。不過我們可以拿後來趙光主親自北伐契丹和柴榮北伐契丹做一下橫向比較,趙光義拿下太原,在後勤軍糧出現運輸緊張的情況下,不顧眾人反對強行北上。柴榮不會做這樣的事,撤軍是因為生病,軍糧運輸沒有問題。      宋軍此時剛經過一場大戰,沒有休整時間,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被以逸待勞的契丹人打敗。而周軍雖然也拿下三州,但周軍居然連一槍一箭都沒有放,全是守城的漢將主動投降。所以即使契丹軍在南線做好迎戰準備,也不存在以逸待勞的優勢,因為周軍根本就沒怎麼「勞」。      雖然後來宋軍四面包圍幽州城,並在城外打退了幾支契丹援軍,但這時的宋軍已經疲勞到極點,軍人普遍產生厭戰情緒。宋軍在城外地下挖出幾隻螃蟹,宋軍就傳言螃蟹本是水中的東西,怎麼跑到陸地上來了?螃蟹腿多,證明遼軍不久就要派人來解圍。軍心日益不穩,在這種情況下,趙光義居然還強令攻城。契丹生力軍趕到後和城內的軍隊合擊大敗宋軍,趙光義差點被活捉。      柴榮是不會這樣做的,有例為證的,在高平之戰後挾勝兵臨太原城,但北漢依靠契丹打敗周軍,殺了史彥超。柴榮知難就退,不多做糾纏。而趙光義則一定要收復幽雲諸州,為什麼呢?因為他哥哥趙匡胤百戰得天下,在軍中威望非常高,但趙光義除了滅北漢外基本沒有軍事經歷,而且也是費了九牛之力,損耗也很大,趙光義在軍中威望一般,所以決心要打兩場勝仗壓制一下不太服自己的軍中高級將領。這是不是可以從側面證明趙光義是非正常即位的呢?      江南諸國能威脅到柴榮的只是後蜀和南唐,但孟昶有賊心沒賊力,李璟更是已經被柴榮打傻了,李璟如果要退位,他所能選擇的只有李景遂、李景達、兒子李弘冀和李煜,這些人哪個也不是柴榮的對手。即使柴榮兵敗幽州,最多也就是象趙光義那樣帶著殘兵回到汴梁。再假設孟昶和李璟同時出兵,柴榮也沒有必要怕他們,手下大將如張永德、趙匡胤、李重進、符彥卿、郭崇、王景、向訓等人都還在,柴榮活著他們也不敢起異心,所以對付蜀唐沒有問題。       進一步假設,北漢和契丹聯軍響應蜀唐南下,柴榮有沒有能力對付三面的打擊呢?有,為什麼呢?柴榮本身的軍事能力還可以對付北漢契丹。如果我是柴榮,我會先在南唐和後蜀之間選一個難打的,拔掉這根刺,另外一路就不戰自退,那麼蜀和唐誰更難對付一些,我認是為後蜀,所以柴榮可以讓張永德、趙匡胤、王景等人去秦嶺一帶猛打孟昶。或者選一路精兵由河南腹地過湖北三峽,由奉節入川,讓孟昶沒有精力從北線騷擾後周。即使孟昶想打,柴榮沒必要怕他。南唐本來是十國最強的一個,但此時已經失去淮河防線,李璟從哪出兵北上?或者學南北朝陳頊派吳明徹從南京出發收淮南,當時北齊腐敗透頂,軍力多集中在西線對付北周了,所以吳明徹能趁虛直入。      李重進久在淮南行軍,對淮南比較了解,由李重進坐鎮淮南,李璟是沒有多少辦法的。何況柴榮也可以命令南方的吳越以及已經實際控制湖南軍政的周行逢攻打南唐,吳越和周行逢肯定會出兵,南唐是北上攻周呢,還是在東線防禦越楚呢?相信李璟會選擇後者。   南線兩路被打掉後,柴榮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力對付遼漢聯軍。耶律璟糊塗蟲一個,雖然手下有人才,但他手下的人才不會強過柴榮手下的人才,以上駟對上駟,柴榮還不至於被契丹滅了。最多打個平手,何況耶律璟也不想和柴榮多糾纏,以免耽誤他的睡覺時間,呵呵。             至於燭影斧聲的故事,真相誰也不清楚,只能推測。趙匡胤沒有立趙德昭為太子,雖然當時天下沒有統一,但趙德昭這時也已經接近成年,為什麼不早定下趙德昭的儲君地位,然後讓趙德昭多接觸政務和軍事,在政界和軍隊中培養自己的能力和威望?趙匡胤也不知道自己會早死。杜太后死前定下的「金匱之盟」見於宋史后妃上,脫脫修宋史多以宋朝實錄為原本,北宋一朝自太宗以下皆是太宗一系,自然要對太宗美化了。杜太后對趙匡胤所說的「崩後傳光義,光義傳光美,光美再傳給德昭」的理論性太強,在現實中根本沒有可操作性。      趙匡胤的死因,眾說紛紜,傳言太多。雖然不敢肯定趙光義親手害了老大,但可以肯定趙匡胤絕不會是善終,宋史本紀上沒有趙匡胤得病的記載,只是說在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說崩就崩了,似乎有些不合常理,即使是得到暴病突發死亡,正史也不可能不記載。如果意外死亡,也得記載下來。比如著名的晉景公如廁而卒,左傳都沒落下,官方正史怎麼會不提?趙匡胤在深夜召見趙光義,所有人等都退出殿外,既使沒有野史上太監看到殿中趙匡胤舉玉斧大呼:「好做!好做!」的說法,那麼趙匡胤怎麼說死就死了?而且死前只有趙光義一人在場?從哪種角度來看,趙光義都是第一嫌疑人。按邏輯第一嫌疑人要重點審查的,但趙光義本身就是法官,這個官司根本就是個無頭官司,自己審自己,結果可想而知。趙光義繼位後,立刻改元,這也不符合邏輯,兩個月都等不及?為什麼著急改元呢?是為了早定自己的合法正統的身份吧,如果是正常繼位,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在亡兄最後一年前改元,一不符合慣例,二對亡兄不敬。     趙匡胤不一定就是趙光義害死的,但趙光義非正常即位卻是一般史學界認可的,至於如何「非正常即位」,各有表述。比如司馬光認為趙光義是正常即位的,但司馬光所侍奉的仁、英、神三朝皆是太宗子孫,就算司馬光了解內情也不敢多說什麼。這在封建社會是天字第一號忌諱。     而且,杜太后怎麼知道趙匡胤會早死?按正常邏輯,趙匡胤應該能活到六十多歲,這時的趙德昭已經近四十了,無論如何都不是幼主。假使杜太后知道趙匡胤早死,讓趙光義繼位,趙光義能當多少年?趙光義死時五十九歲,難道還能再讓趙光美當皇帝?趙光美如果活到這時也五十多歲了,再當十年也六十歲了,再讓趙光美把位子傳給已經五十多歲的侄子趙德昭?在邏輯上很難說通。趙光義和趙光美都是有兒子的,怎麼肯舍子傳侄?他們也不會這麼高尚,趙匡胤都能奪恩主柴榮的兒子,趙光義兄弟倆自然也會這樣玩的。     如果我們認為真有金匱之盟的話,按常理說趙光義應該按照杜太后的意思去辦。在五代宋初,開封尹權位極重,多由皇族中最有可能的繼承人擔任,石重貴、(劉承訓)、柴榮、趙光義都是這樣過來的。雖然趙光義剛開始也徇慣例讓趙廷美主政開封,但後來宋史廷美傳記載「或告秦王廷美(太宗繼位,避諱改光為廷)驕恣,將有陰謀竊發。上不忍暴其事,遂罷廷美開封尹」。這句話我們應該好好玩味,「或」就是指有些人,至於哪些人,不知道。說趙廷美驕恣,有不軌之謀,然後趙光義為了照顧兄弟的面子,便不讓趙廷美當開封尹了。當時世人都知道趙廷美當開封尹意味著什麼,但趙光義卻給拿掉了,理由是照顧兄弟面子,可這畢竟只是趙光義的一面之詞,想玩倒趙廷美還不容易?       趙普表面上和趙廷美有過結,讓知開封府事的李符勸趙光義把趙廷美弄到偏遠地方去,以備不測。趙廷美無權無兵,能鬧出多大動靜來呢?趙普能和趙廷美有什麼仇呢?也許是趙普和趙匡胤、趙光義兄弟關係比較鐵,而和趙廷美有些疏遠,覺得如果趙廷美當皇帝,自己會被奪權外放。但趙家兄弟難道個個都短命,都活不到五十歲?有些離奇了。最大的可能就是趙普後邊站著的趙光義,趙普唱黑臉,趙光義唱紅臉玩雙簧。當然這也是猜測,宋史以後所有的觀點都是猜測,誰有絕對的證據證明什麼?      趙光義便讓被貶洛陽的趙廷美再一次貶到了房州,並派心腹閻彥進任房州知州,袁廓通掌房州兵權,監視趙廷美。後來趙延美窩囊病死,李昉等人還在拍趙光義的馬屁,說趙廷美心懷不軌天下人都知道,如果不是陛下對我們說,我們還不知道呢。這話有問題,即然天下人都知道,怎麼李昉等人卻不知道?還得趙光義親口對他們說?      假設一下,趙光義對趙廷美和德昭兄弟做的過於絕決可以反證金匱之盟的存在,那麼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讓趙光義在諾言和利益之間選一個,必須選一個而否定另一個,趙光義會選擇哪一個?是讓天下人罵自己不信重要呢,還是把天下傳給子孫後代重要呢?顯然是後者更重要。   趙廷美所謂不軌,從被貶到病死,所有的「罪名」全是趙光義給定的,罪證卻不知道在哪?      金匱之盟是在趙光義當皇帝後才宣布出來的,按常理,這應該由趙匡胤公布出來,如果真有這個盟,那麼趙匡胤為什麼不公布呢?趙匡胤是個孝子,老娘的話不敢不聽。原因可能因為趙匡胤不想把位子傳為趙光義,那這首先是趙匡胤違盟。但趙光義後來對待趙廷美和德昭兄弟的行為上又可以做為反證:趙光義也違盟了,真傳給趙廷美,趙廷美同樣有可能違盟,誰都有私心。照這樣看來,金匱之盟根本沒有操作的可能性,那麼杜太后要麼是紙上談兵,要麼金匱之盟子虛烏有。      而且趙光義陷入一個兩難處境,如果不承認有金匱之盟,那麼後人就會對趙匡胤不明不白的死窮追到底,有了金匱之盟就可以拿來當擋。可承認金匱之盟後,趙廷美和趙德昭兄弟就成了棘手問題,怎麼辦?只能在承認金匱之盟的前提下「違背」金匱之盟的約定,違約不把江山傳給廷美、德昭兄弟最多落個「刻薄寡恩」,而弒兄奪位這個罪名就大了,玩不起的。   當然了,我對趙光義很沒有好感,也許個人感情上有偏袒之處,這也只是個人推斷,還望兄等多多指教,呵呵。      俠兄客氣了,弟也就是看一些官方正史如新舊五代 另外兼雜一些旁史,五代史料比較豐富,所以基本上以新舊五代史為主。十國資料簡略,所以參考一些旁史為證,宋史世家等書   

本文由<貼庫網>脫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69812/17.html


推薦閱讀:

歷史需要肅穆的儀式
記錄:讀《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有感,以及其它雜想
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歷史照片集
90年歷史畫卷 33
帝國春夢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