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五臟病論之二:脾胃病論治初識:
關於中醫五臟病論之二:脾胃病論治初識:
1】醫家吳崑說: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臟百骸皆受氣於脾胃,而後能強,若脾胃一虧,則眾體皆無以受氣,日漸贏弱矣,故治雜症者,益以脾胃為主。脾胃有五臟之母說。
2】醫家李東垣指出:「元氣是決定健康的關鍵。」「而脾胃是決定元氣虛實的關鍵。」他在「脾胃論」中云:「真氣,又名元氣,乃先生身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
3】醫家劉完素(劉河間)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土。
4】醫家李東垣說:內傷脾胃,乃傷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
5】醫家李東垣認為:「內傷病的形成,是體內氣不足的結果,而氣不足,又是脾胃不損傷的結果。」
6】「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諸病則生也。」這是李東垣的基本論點。
7】醫家黃文東十分重視保護脾胃(調理)他說:「脾胃乃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久病體質虛弱,如治療不當,容易積虛成損,所以必須時時注意,照顧脾胃,且忌妄施苦寒克伐,或進大劑膩補。」
8】醫籍曰:脾陰虛(胃陰虛)主證口乾唇燥,不思飲食,大便燥結,舌干少津,甚則乾嘔,呃逆,脈細數。(理-23負)分析由於脾胃虛,飲食衰少不能化生經微陰液來源漸竭,或虛火擾動,濁傷脾胃之陰,故見口乾唇燥,不思飲食,大便燥結,脈細數等。虛勞後期,且見舌干少津,乾嘔呃逆,乃是陰液枯凅,胃氣垂絕的危侯。
9】「內經」認為:「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脾生肉,肉生肺。」「脾胃虛損,不能滋養肺氣,叫做土不生金。」心腎虛衰,腎水不能上升,或心火不能下降,勢必引起氣血失調。因陽氣不足,故脈微;陰血不足,故脈細。氣血虛衰,精神萎靡不振,故但欲寐。
醫家方葯中著:《辨證論治研究七講》曰:
脾所勝者為腎,所不勝者為肝,因此,凡屬脾(胃)病,除考慮治脾以外,還必須同時考慮腎和肝的問題。
1脾氣有餘,則傳腎侮肝:
傳腎即在脾氣有餘時,其邪氣首先傳變至腎,使腎氣失常,例脾胃濕熱嘔吐,常常繼發尿少,尿黃,過食辛辣常常引起夢遺滑精;
所謂侮肝,即在脾氣有餘時,其邪氣亦可影響到肝,如暴飲暴食傷胃,常常繼發脅肋滿痛,嚴重吐瀉時,可引起痙攣拘急,胃不和則寐不安。因此,對脾氣有餘患者,其病機分析,不僅要考慮腎、肝,在治療上,不僅只治脾胃,同時還要考慮治肝和腎,以加強肝腎正常職能,及對脾胃的制約,從而有利於脾胃本身的治療。例方劑胃苓湯中,平胃散與五苓散同用;如越菊保和丸之川芎,香附,均其範例。
2脾氣不足,則肝乘腎侮:
所謂肝乘,即脾氣不足時,肝脾之間正常關係被破壞,而出現肝氣偏勝的情況,例脾氣虛時,常常合併胸脅滿痛或失眠;
所謂腎侮,即脾氣不足時,腎脾之間正常關係被破壞,而出現腎氣偏勝情況,例脾虛時常常出現浮腫,小便不利等癥狀。
由此可知,對脾氣不足患者,在病機分析上,不僅要考慮脾,必須同時治療肝腎,例舒肝利濕等,以加強肝腎功能,治療未病之先,以及減少肝腎對脾的不利影響,這樣有利於脾本身的治療和恢復,例方劑香砂六君子湯之香砂,茯苓等,均其範例。
例如氣有餘者其所傳,所侮之臟腑病變,均多屬虛證;而氣不及者,其來乘,來侮之臟腑病變,則多屬實證或虛中挾實,臨症表現可以完全相同,但在治療上,選方用藥上,可以完全不同,這裡是指被乘,被侮或來乘來侮之臟腑,是指已有臨床表現者而言,若尚未出現癥狀,而純系預防傳侮,或作為配合本臟治療時,則被傳,被侮之臟腑,一般則以增強其正常作用為主。來乘,來侮之臟腑,一般則以清平或安養,使不致偏勝成邪為主。應該說明的是,即在清平之時,應注意到清而不傷,平而不害,最好是在養的基楚上進行,絕對不能因補此而傷彼。
至於乘侮關係,亦不必機械的對待,總精神是說明人體五臟相關,不能孤立看待一個臟器,要根據其相互之間的影響,綜合考慮,杜漸防微,這樣才能較妥善地處理疾病。
推薦閱讀:
※什麼是胃寒?中醫如何調理胃病
※當心宿醉對腸胃的危害有哪些?
※甭管胃疼再厲害,把它熬熟就一碗,吃出健康胃,5年沒犯過胃病了
※每天花13秒按這,遠離心臟病、頸椎病、胃病.....太實用了!
※哪5類人群最易招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