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各民族簡介——土族
土族概況
歷史:關於土族的先祖,學術界尚無定論,大多數傾向於吐谷渾說。吐谷渾是遼東鮮卑族,在4世紀初遷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肅南部,後逐漸建立吐谷渾王國,公元663年,吐蕃攻佔吐谷渾全境,吐谷渾王諾曷缽避走涼州(今甘肅武威),後又遷居今寧夏,其部屬之一部分散居祁連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縣一帶。後來經過與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時形成土族,史書上稱之為「土人」,互助土族則自稱「蒙古爾」、「察汗蒙古爾」。
人口:土族現有人口約19.1萬人。
分布:土族是青海省特有的少數民族,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以土族為主體民族自治縣,被稱為「土族之鄉」,土族人大都居住在這兒。
經濟: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
土族風俗
圖騰:
習俗:土族淳樸好客,民間有「客來了,福來了」的說法,敬客時,首先要敬酥油茶,並擺上一個「西買日」(插有酥油花的炒麵盒子)端上一盤大塊肥肉,同時在肥肉上插一把刀子,然後用系有白羊毛的酒壺為客人斟酒,以表示吉祥如意。有的地方還有客人一到,首先要敬三杯酒,謂之「吉祥如意三杯酒」;送客時也要敬三杯酒,謂之「上馬三杯酒」。飲酒時,有邊飲邊歌之習,以暢飲酣醉為快。如不能喝酒者,要用中指蘸三滴,對空彈三下也可。
禁忌:土族忌諱吃圓蹄牲畜(馬、騾、驢);忌諱在牲畜圈內大小便,認為這會影響畜群發展。土族的寺廟大殿或家庭佛堂內不讓去過暗房(月房)的人以及孝子(服喪的人)和婦女進入。婦女不戴帽子、不穿長衫、不得在長輩前來往。土族忌諱給客人在有裂縫的碗里倒茶水,並忌諱在客人面前吵架或打駕孩子。土族群眾走遠路或辦婚事、早晨出門碰上空桶、空背斗及不幹凈的東西時,認為凶多吉少,就返回來改日再走。土族有忌門的習慣,如生了孩子,安了新大門,發現傳染病等,別人不得進入庭院,忌門的標誌是大門旁邊貼一張紅紙,插上松柏枝或在大門旁煨一堆火。
婚俗:土族的婚禮分為請媒、定親、送禮、娶親、送親、結婚、謝宴等程序,儀式繁縟、自始自終是在載歌載舞中進行。在娶親的頭一天晚上,男方家派兩名能歌善舞的納什金(娶親人),帶上娶親的禮物(酒、羊、肉腔,蒸饃等)和信偶孔(新娘)上馬時穿戴的服裝、首飾(黑手飾、紅包頭、紅頭繩、上馬袍等),拉一隻白母羊到女方家去娶親。
食俗:土族一般習慣於日食三餐,早餐比較簡單,大都以煮洋芋或糌粑為主食;午餐比較豐富,有飯有菜,主食為麵食,常製成薄餅、花捲或疙瘩、乾糧等食用;晚餐常吃麵條或面片、麵糊糊等。日常菜肴以肉乳製品為多,當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節日食品。較有代表性的風味食品如;哈力海、沓乎日、尕仁么、燒麥等。日常飲料與當地藏族一樣,喜飲茯茶、酥油茶,還特別喜飲用青稞釀成的酩流酒,酩流酒度數較低(約30度左右),清醇綿軟,馨香可口,家家皆能自釀,在釀製時都習慣加一種名為羌活的中藥,飲時味稍帶澀,有散表寒,祛風濕的功效。除酩流酒之外,還有互助白酒,如互助頭曲、互助特曲、互助大麴、青稞液等多種。
喪俗:土族喪俗各地不同,但大多實行火葬。土族把火葬視為一種神聖的喪葬方式,隆重的火葬限於正常病故的老年人,而且必須有子嗣。非正常死亡或青少年早逝者,則採取火葬中最簡便的方式進行。火葬儀式隆重肅穆,一般在三至七天內送葬,舉行喪禮要請喇嘛念經三天,請本村的老人念嘛尼,喪禮最後一天,親朋到亡人靈前弔唁獻哈達、獻饅頭。亡人送葬後,子孫服喪,一般為四十九天。土族沒有特製的孝服,服孝期不穿戴有色彩的衣服,三年不貼春聯,當年不走親訪友。死者衣物施捨給寺院。
土族文化
語言:過去土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基本辭彙和蒙古語相同或相近。過去通用漢文,1979年青海省有關部門制定了以漢語拼音為基礎的《土文方案(草案)》已試行推廣。
文學:土族的民間文學,是以口頭相傳下來的。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搜集、整理了部分土族口頭文學。這些作品大多生動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熱情地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以及與惡勢力搏鬥的勇敢精神。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土族民間文學按其內容和體裁分,可分為敘事詩、傳說故事、寓言等。
信仰:土族原信奉多神教,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後普遍信仰喇嘛教。
名人:鄂圭俊,青海西寧人,油畫家,一級美術師。中共黨員。他的十餘幅作品曾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文化部舉辦的全國大型美展。其中油畫《迎新娘》在1982年舉辦的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覽中獲一等獎;《高原情》、《套牛》、《遠客》等先後獲青海省級文化創作獎八次。
居住:土族建築文化特點突出,別具一格。農村一般以村落聚居,村莊大多在山腳下,依山傍水搭造房屋。各家都有庭院,院內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廁所、菜園和打穀場。房子是平頂的,上面可儲放糧草。房子多以三間為一組,中為堂屋,一側為卧室,中一側為佛堂。卧室的炕是暖炕,連著鍋灶,燒飯的火可以暖炕。住宅的棟樑和門窗上大多雕刻著或描繪象徵牛羊健壯、五穀豐登的彩色花紋圖案,鮮艷美觀。
舞蹈:土族舞蹈主要是安昭舞和婚禮舞蹈。安昭:它是土族地區流傳最廣的一種古老的舞蹈,在歡度節日、舉行婚禮等時人們都要跳安昭,舞蹈形式為:一人在前領舞領唱歌詞,一群青壯年婦女在後跟著,邊跳舞邊唱歌曲的襯詞,眾人轉圈歌舞。婚禮舞:婚禮舞蹈是舉行婚禮時的舞蹈;一般以西個身著白褐長衫的納什金為主演,其他人伴唱,動作各地不一。民和土族在七月納頓上跳《殺虎將》,《莊稼其》等舞蹈。
民歌:土族的音樂主要是民間歌曲。民歌依場合分家曲、野曲和兒歌等。家曲也稱「宴席曲」,包括讚歌、問答歌、婚禮歌等。與「家曲」相對的是「野曲」。「野曲」即「花兒」,也稱為「山歌」、「少年」等,也有人稱之為「外面唱的歌」。「花兒」屬於情歌,主要內容是談情說愛,描寫青年男女互相愛慕之情。所以被視為愛情的媒介和橋樑。按土族的習慣,「花兒」只能在山上、野外唱,要避開親屬。若父母和同胞兄妹在場就不能唱,違者被視為無禮,要受到譴責。
民樂:土族沒有獨特的樂器和器樂器。
土族服裝
服裝:傳統的男子服裝是內穿繡花高領斜襟白短褂,胸前鑲一塊2公分見方的彩色刺繡圖案,外套黑、藍或紫色坎肩,或穿鑲著寬邊的長袍。腰系繡花帶,頭戴織錦鑲邊的卷檐氈帽。其中青壯年的氈帽後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開,稱之為「鷹嘴啄食」。部分地區的男子還戴一種翻邊尖頂帽,頂端有一綹紅穗,更顯得別緻、飄逸。
土族婦女的服飾更為鮮艷。通常的裝束是身穿斜襟上衣,兩條袖子是用紅、黃、綠、紫、藍五色彩布圈縫製成的。遠看,如同兩道美麗的彩虹。據說,這幾種顏色帶有象徵意義,如藍色表示天,紅色表示太陽,其它色表示彩虹。腰系寬而長的彩帶,帶子兩頭綉有花、鳥、蜂、蝶、彩雲等花紋圖案。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穿裙子和長褲。
土族娛樂
節日:土族許多節日和飲食,與宗教的關係十分密切,「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如:過春節時蒸花捲、饅頭,炸油餅等;端陽節做涼麵、涼粉;中秋節做多層大月餅(類似大饅頭)。十月初一吃餃子,臘月初八最喜用豌豆面做「攪團」吃,臘月二十三晚上做白面小餅,還要在小餅上刻出菱形的圖案,並用麥草編一個草馬,專門用來祭灶。
娛樂:蹬棍是青海土族、甘肅天祝藏族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比賽時,兩人相對席地而坐,雙腿併攏伸直,二人同握一長0.5—1米的木棍,腳掌相抵,同時用腳、腰、臂的力量爭取將對方拉起,臀部被拉離地面者為負,拉蹬時雙膝不能彎曲。
輪子秋: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流行的傳統體育項目。車輪立起來就是運動器械。人們把下面的輪於固定住,平放一梯子在上面的輪子上,並固定好,梯子兩端各掛一繩套或捆綁一能站人的架子。轉動車輪的同時,運動者分別在梯子或架子上做出各種動作、很像雜技演員的空中表演。
土族拔腰:土族牧民喜歡較量力氣。拔腰就是這樣一種民間活動。兩個青年人對面而站,將對方的腰從右側抱住,各自將右腿插入對方兩腿中間,呈半蹲式,挺直腰,抬起頭,裁判一發令,雙方同時憋氣用力,欲將對方抱起。誰使對方雙腳離地即為勝者。推薦閱讀:
※關於中華文化的復興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
※中華帝王諸侯世系 清朝所封蒙古諸部親王
※? 珍藏的中華傳統老家規! 這就是教養,一定要傳下去!
※(4)再論 中華無跪禮
※中華禪者有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