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番外】那一場逼宮的大戲
今天是2017年2月15日
這是「饅頭說」第108 篇文章
周一發完推送後,後台收到了很多消息,都提出一個要求:
「要填坑!想看袁世凱的逼宮戲!」
我夜觀星象,掐指一算:清廷退位,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暗戰袁世凱……
這些事情,也就發生在歷史上的這幾天
如果這幾天不寫,那就得明年的今天再寫了
所以,今天索性就接著上次的那篇,寫個番外
說說袁世凱那場逼宮大戲
【今日引子】
1912年2月15日
袁世凱正式就任臨時大總統
1
在閱讀本文前,如果沒有看過前天的文章,請點擊下面傳送門:
《兩個大總統,你選哪個?》
然後讓我們先一起來到1912年的2月15日。
這一天,躊躇滿志的袁世凱,從孫中山的手裡接過了「臨時大總統」的權杖。
正如上一篇文章說到的那樣,孫中山之所以選擇「讓位」,是審時度勢之後的無奈之舉,但也是因為他曾立下誓言:
誰能逼清帝退位,我就保舉誰做大總統。
當1911年10月10日,武昌響起革命第一槍的時候,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在短短4個月後就能逼大清王朝拱手讓出江山的,居然是袁世凱。
2
好了,故事正式開始。
首先,讓我們先倒退兩年,回到1909年的1月2日。
這一天,清廷頒布了一條諭旨:
「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夙承先朝屢加擢用,朕御極後……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痾,以示體恤之意。」
就是說,袁世凱你原來是很受恩寵的,但是你現在腳不好,回家養病去吧。
沒錯,這一天,50歲的袁世凱遭遇了人生中一個轉折點,由盛轉衰。但之所以要選這一天開講,是因為如果那場「逼宮大戲」不從這裡開始說的話,就是索然無味的。
袁世凱為什麼會被「免官」?
因為當時的攝政王載灃。
載灃是誰?「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是也。但他同時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光緒皇帝的異母弟弟。那他和袁世凱有什麼恨?因為「戊戌變法」。
攝政王載灃
1898年的9月18日,「變法維新派」陷入絕境,走投無路的康有為等人,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了當時已經開始「小站練兵」的袁世凱身上,希望他能夠派兵包圍頤和園,殺死慈禧太后和當時的直隸總督榮祿。
其實這也體現出了「維新派」當時天真的一面:以當時袁世凱手裡的那點兵,要去對抗榮祿掌握的軍隊,無疑是以卵擊石。袁世凱原本就不贊成維新派激進的做法,又怕維新派失敗後供出自己受到牽連,最終回到天津,向榮祿稟報了這件事。
之前有說法說,是因為袁世凱告密才引發慈禧太后發動政變,但這前後時間是對不上的。從時間和邏輯上推斷,應該是慈禧上台在即,袁世凱怕受到牽連,才向榮祿告密——他並不是造成維新派「政變失敗」的元兇,但無疑是加重了維新派之後遭受的懲罰(戊戌六君子)。
慈禧重新上台後,開始軟禁光緒,直到後者抑鬱而終。
悲情光緒帝
「告密」這件事作為另一個分支,不在這裡展開,我們回到攝政王載灃。
1908年11月15日,中華帝國發生了一件大事——慈禧駕崩了。
老佛爺去世消息傳來,袁世凱呆若木雞——慈禧是提拔他一路上升的大靠山。更讓袁世凱頭疼的是,即位的皇帝溥儀的父親載灃,一直對他懷恨在心。
載灃一直認為,是袁世凱害死了自己的哥哥載湉(光緒帝),他要報仇。
最早,載灃是想殺了袁世凱的。不僅僅是因為兄弟之仇,更是因為袁世凱當時作為一個漢人,官拜直隸總督(由於直隸省地處京畿之地,所以歷來為清朝九大總督之首,袁世凱的前幾任有曾國藩和李鴻章),再加上演練新軍,權傾朝野,已經對滿清政權構成了巨大威脅。
當時,載灃連殺袁世凱的辦法都已經構思好了。勸住載灃的,是當時的軍機大臣張之洞。張之洞勸載灃:袁世凱可以革職,但殺了不妥。
為什麼不能殺袁世凱?就是怕袁世凱手裡的北洋軍發生兵變。
所以,就有了本段開頭那封以莫名其妙以「足疾」免去袁世凱官職的諭旨。
袁世凱的一條腿確實受過傷,略微有些跛,但哪會到「步履維艱」的地步呢?
當然,袁世凱知道其中奧妙,認命,離京。
3
故事當然不會結束,好戲剛剛開始。
兩年之後,1911年10月10日,武昌槍響,革命烽火點燃(參看:《一根香煙點燃的革命》)。
10月11日凌晨,清廷得知武昌發生兵變,載灃震怒,要求派大軍鎮壓起義。
軍隊,當時的清朝倒還是有一些的,但是誰來統領?
數過來數過去,最後選中了當時的陸軍大臣蔭昌。
蔭昌,滿洲正白旗人,52歲,曾出任過大清帝國駐德公使,做過北洋武備學堂的翻譯。
蔭昌
接到讓他帶兵去平叛的旨意後,蔭昌說了一句話:
「我一個人馬也沒有,讓我到湖北去督師,我倒是用拳打呀,還是用腳踢呀?」
一個堂堂大清帝國的陸軍大臣,說的竟然是這樣的話。但確實也是事實。
那麼大清帝國費勁心力培養出來的北洋新軍,到底聽誰指揮呀?
當時有一句很多人都知道的話:
「北洋新軍只知袁宮保,不知大清朝廷。」
袁宮保,說的就是曾被封為太子少保的袁世凱。
於是,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和協理大臣徐世昌,啟奏攝政王載灃:還是用袁世凱吧!
載灃拍案而怒。
袁世凱是我好不容易趕出皇城的權力中樞的,徐世昌和袁世凱一向關係好,倒也罷了,你奕劻是皇族,怎麼也如此不識大體?是被袁世凱用錢餵飽了嗎?!(袁世凱長期重金賄賂奕劻,滿朝皆知)
好吧,不用袁世凱,用蔭昌吧。可蔭昌連最起碼的行軍都指揮不動——南下「討逆」的部隊大多是北洋新軍,行進速度極慢,走三步停兩步,消極怠工普遍,大部隊進入河南境內後,居然停止前進了。
這邊朝廷的「討逆軍」行動遲緩,那邊在湖北軍政府的感召下,南方各省不斷宣布獨立,火燒眉毛的攝政王載灃,終於妥協了:
他下令,授袁世凱湖廣總督,調配軍隊,與蔭昌匯合,迅速平叛!
攝政王決定自己打臉了,你袁宮保應該給點面子了吧?
對不起,這個面子,不給。
4
此時的袁世凱,在河南彰德的老家,顯得悠然自得。
袁世凱居住的洹上村,有洹水流過。他自稱「洹上老人」,經常召集親朋友人飲酒賦詩,還專門弄了一套蓑衣,扮作漁翁,在舟上請專業照相師拍了一張照,取名《煙蓑雨笠一漁翁》,然後發表在報紙上。
袁世凱似乎想通過這種現在被稱為「擺拍」的行為,傳遞一個信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袁世凱真的悠閑嗎?當然不是。
在他莊園的某個私密房間,藏著一個電報房,據說那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私人電台——每天,袁世凱都要花費幾個小時,通過電台聯絡各方要人。
所以,袁世凱當然很快收到了朝廷任命他為「湖廣總督」的諭旨。
他會去嗎?當然不會去!
袁世凱走的時候,是直隸總督,現在要他救場,只給個湖廣總督?這個「湖廣」還是被革命軍給佔領了的!
載灃未免也太小看袁世凱了。
袁世凱不會出山,還有他更深層次的考慮:以他對北洋軍實力的了解,打敗革命軍其實是毫無懸念的,但是,平叛了革命黨,對他袁世凱有什麼好處?無非再演一次「狡兔死,走狗烹」而已。
於是,袁世凱回了一封信,很長,但其中有一句是:
「……理應恪遵諭旨,迅赴事機。惟臣舊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
你當初不是說我腳不好,打發我回老家嗎?那麼好,我現在腳還沒好,還想呆在老家,這總行了吧?
然後那封信里還有一句:
「一俟稍可支持,即當力疾就道。」
什麼意思?就是我只要稍微好轉,就立刻來報到!
既不明確回絕,也不明確答應。
說穿了,袁世凱就是想傳遞一句話:
不好意思,你開給我的價碼,我不滿意啊!
5
對清廷而言,局勢在不斷惡化。
10月17日,被推舉為湖北軍政府都督的黎元洪正式亮相(此公也值得單開一篇),南方諸省響應一片,眼看革命成果將要被坐實。
10月19日,蔭昌指揮的北洋新軍,在漢口郊區與革命軍接上了火,一觸即潰。載灃只能再退一步,下令所有南下的部隊,包括蔭昌的部隊,全部歸袁世凱指揮。
10月20日,徐世昌奉奕劻之名,來到彰德,「恭請」袁世凱出山。
徐世昌。徐自「小站練兵」時就是袁世凱謀士,後當選民國第二任大總統。
此時的袁世凱已經看清了局勢,再也不得了便宜還賣乖,拋出了自己「出山」的六項條件:
一、明年召開國會
二、組成責任內閣
三、寬容參與此次兵變的人
四、解除黨禁
五、必須要有指揮水陸各軍和關於軍隊編製的全部權力
六、要有充足的軍費
看這六條,就可以看出袁世凱極為清爽的思路:
第一和第二條,討好當時的「立憲派」,第三條,討好革命黨,第四條,爭取社會輿論,第五和第六條,問清朝要兵要錢。
清廷一時之間,不敢答應。
23日,統帥「討逆」北洋軍的袁世凱老部下馮國璋面見袁世凱,請教下一步行動方針,還沒得到清廷迴音的袁世凱給了六個字:
「慢慢走,等等看。」
可清廷又怎麼等得了?
10月27日,清廷不僅僅是退,幾乎是要跪了——答應袁世凱全部要求,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給錢,給人,將領全部換成北洋軍將領,總之,你要什麼就給什麼。
滿清皇族知道這是「飲鴆止渴」,但政權都要被顛覆了,他們能怎麼辦?
但袁世凱還是不動。
你不得不佩服他的耐心。
1911年10月30日,袁世凱等來了可能是他想要的東西——清廷頒布「罪己詔」。
就是皇帝向全天下臣民檢討。
現在回過頭看這份「檢討書」,真是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卑躬屈膝。清廷不僅僅承認自己有錯誤,還承諾造反的軍民一律既往不咎,而且還表示,接下來大家想要怎麼改,我們就怎麼改——「唯望天下臣民,共喻此意。」
搞笑的是,清廷還著重強調,特赦之前被通緝的孫中山——彼時的孫中山,還需要你來特赦?
但也正是在這一天,袁世凱覺得該演的都演得差不多了。
他決定出山。
6
袁世凱選擇親自到前線督戰。
關於他督戰後的戰況,前一篇文章《兩個大總統,你選哪個?》已經有所交代,這裡不再贅述——總而言之,老大現身,屬下怎敢不拚命向前?
兩天,馮國璋就率軍攻下了之前一直婆婆媽媽打不動的漢口。
可以想像,當時的袁世凱,是多麼的春風得意。
但打下漢口,袁世凱又對馮國璋喊停了。
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先辦了。
11月5日,清廷召開御前大會,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接受這個任命並願意組閣有一個前提——一個人必須下台。
這個人就是攝政王載灃。
據說,載灃被剝奪攝政王之後,在退朝後坐進轎子,哭了。
大清帝國268年歷史,一共只出過兩個攝政王——開國攝政王多爾袞,亡國攝政王載灃。
11月16日,袁世凱組閣,那是清朝第一屆也是最後一屆「責任內閣」。在這屆內閣中,徐世昌接任了禁衛軍指揮權,趙秉均擔任民政部大臣,王士珍擔任軍部大臣,楊士琦擔任郵傳部大臣——清一色,全是袁世凱的親信。
組閣的第二天,袁世凱下令前線的馮國璋恢復進攻——9天之後,攻克漢陽。
打下漢陽,袁世凱又叫停了。
彼時,在江浙地區,江浙革命聯軍已經開始猛攻南京城,眼看武昌唾手可得的馮國璋,按耐不住想立軍功的心情,屢屢請戰,不斷試圖推進。
11月30日,3個小時之內,袁世凱給馮國璋連拍7封電報,嚴令北洋軍停止一切軍事進攻。
其中一封電報,足以說明袁世凱的心思:
「不得漢陽,不足以奪民軍之氣;不失南京,不足以寒清軍之膽。」
換句話說,無論是革命軍還是清廷,都是袁世凱手上的籌碼而已,他需要用這邊壓那邊,兩邊都要維持住,才能實現他的抱負。
什麼抱負?就在11月,袁世凱已經和他交往多年的英國公使朱爾典達成了默契:立即停戰,清帝退位,袁世凱當大總統。
所以,袁世凱開始和南方的革命黨議和了。
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
7
關於這個議和的過程,教科書上有較多敘述,這裡就不詳述了。
總而言之,雙方打打停停,越來越多的革命黨人,開始在現實面前低頭——比孫中山更適合做總統的,可能真的是袁世凱(原因在上篇已經詳述)。
在這些人里,比較摸不著頭腦的倒是在前線的馮國璋。袁世凱一會叫他炮擊武昌,一會又叫他不能開一槍,氣得馮國璋直接向袁世凱電詢老大的真實意圖。
袁世凱的回復是:
「君知拔木之有術乎?專用猛力,木不可拔。即拔,木必折斷。惟用左右搖撼之一法,搖撼不已,待至根土鬆動,不必用大力,一拔即起。」
這句話,袁世凱似乎是在針對革命黨,但似乎又在針對清廷。
在「拔樹」之前,他還在等待一個承諾。
1912年1月14日,承諾來了——孫中山致電南方革命黨的和談全權代表伍廷芳:
「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等來了這句承諾,已經鬆土鬆了3個月的袁世凱,準備動手拔樹了。
8
歷史真的很會開玩笑。
袁世凱的逼宮,是先從「自辦報紙」開始的——若干年後,他被「勸進」,也是因為看了一張只辦給他一個人看的報紙。
在那段時間,袁世凱每天都派人往宮中送報紙給隆裕皇太后,而那張報紙的所有編輯,只有兩個人:他和徐世昌。
這張所謂的「報紙」,每天刊登讓隆裕皇太后心驚膽戰的消息,比如孫中山帶回來三艘軍艦,華僑捐資建造了10多艘軍艦,艦隊已經陳兵威海衛軍港,馬上就要進攻天津和北京……
袁世凱知道,小皇帝是沒用的,首先是要嚇住皇太后。
然後,就是要再想辦法對付那些皇親貴族。那些貴族,還是頗有些「勇氣」的:
「八旗子弟世受國恩,斷不忍坐視君主遜位……與伊鐵血相見!」
讓已經習慣提籠斗鳥的八旗子弟鐵血相見?別開玩笑了!袁世凱也不和他們啰嗦,而是讓手下以薑桂題為首的15位北洋將領發表了一封聯名通電:
「革黨堅持共和。我北方將士十餘萬人均主君憲。
……然言戰必先籌餉。軍興以來,朝廷屢發內帑,已將告罄。懿親與國同休戚,亦應將私有財產全數購置國債,以充軍用。
……現聞背景外國銀行有現銀不下三四千萬兩,統為親貴大臣所存放。應請旨飭下各親貴大臣分別提回,接濟軍用,作為國債。……」
你們不是喊著要保衛皇帝,「鐵血相見」嗎?沒問題,來來來,先把你們的錢捐點出來吧?
很多權貴就此閉口不言戰。
馮國璋
但是,還是有人試圖做最後一搏。以皇室宗親良弼、溥偉等人為首,組成了「宗社黨」,堅決反對清帝退位,要求決戰到底。
這時候,兩場關鍵的刺殺幫了袁世凱。
第一場刺殺,針對的就是袁世凱。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凱面見隆裕太后,以全體內閣之名義,要求清帝退位。他甚至還搬出了法蘭西革命史,暗示隆裕太后千萬別像路易十六家族一樣,最後被送上斷頭台。
隆裕太后被嚇得不輕,立刻決定召開御前會議。
袁世凱心情舒暢地出宮,隨即在路上遭遇了一顆炸彈。袁世凱因為提前經過,沒有受傷,但他的衛隊營長和兩名官兵都被炸死。
事後查明,炸彈為同盟會會員在同盟會領導層不知情的情況下所為,因為他們也反對同盟會與袁世凱妥協,決定除掉這個「罪魁禍首」。
這場刺殺,讓袁世凱在清朝皇室面前徹底洗清了「與孫中山勾結」的嫌疑,另一方面,他也可以借「養傷」為名,不直接出席一些不方便的場合,從而指使手下人繼續逼宮。
第二場刺殺,產生的影響更大。
1月26日,同盟會刺客彭家珍,當著良弼的面掏出了一顆炸彈引爆。彭家珍當場身亡,良弼被炸傷腿部,兩日後不治身亡。
良弼是宗社黨的主要領袖,是強硬派的核心。他的死去,把希望最後一搏的皇親貴族嚇得不輕,很多人甚至帶著財產,逃出了北京城。
所以,後世有人認為,彭家珍其實是迫使清帝退位的最後英雄。
愛新覺羅·良弼,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參與軍隊改制,演練新軍,堅決支持誅殺袁世凱。被暗殺後身負重傷,說: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
最後的障礙已經掃除,袁世凱開始加緊速度,因為南方的孫中山不停地在給他下「最後通牒」——你到底行不行?清帝不退位,之前開出的所有條件我們全部推翻。
1912年2月12日,乾清宮。
隆裕太后拉著小皇帝溥儀,向面前的十位內閣大臣點頭還禮——之前,這些臣子向她鞠了三躬,已不再磕頭跪拜。
隆裕太后拿出九天前袁世凱恫嚇她簽下的退位詔書,說:
「袁世凱世受皇恩,把這樣的局面應付到今天,為國家為皇室都出了不少力。
如今議和能使南方滿意,做到優待皇室等等的條件,也是不容易的。我和皇上為了全國老百姓早一天得到安頓,國家早一天得到統一,過太平日子不打仗,所以我按照議和的條件把國家大權交出來,交給袁世凱辦共和政府。
今天頒布詔書,實行退位,叫袁世凱早點出來,使天下早點安寧吧。」(《辛亥前後我所親歷的大事》,唐在禮(饅頭註:當時在場的護衛武官))
這是大清王朝最後一次退朝。
自始至終,袁世凱都沒有露面。
當天晚上,拿到詔書的袁世凱在外交部大樓里,剪去了自己的辮子。
一出大戲落幕,另一出大戲,即將開始。
退位一年後,隆裕太后抑鬱而終,臨終遺言是:「孤兒寡母,千古傷心,睹宮宇之荒涼,不知魂歸何所?」
【饅頭說】
初中時學歷史,學到歐美列強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時,覺得英國革命最寡淡無味。
因為那是一場沒有流血與犧牲的「光榮革命」。
雖然那時候覺得法國的大革命確實血腥慘烈了一點,但總覺得革命嘛,好歹至少要像美國獨立戰爭那樣,是要打些仗的。
隨著年紀增長,才知道不流血的革命,比流血的革命,要難多了。
譚嗣同曾說過,各國的變法,沒有不流血犧牲的,中國的話,他願意從自己開始。
但袁世凱還真的沒讓他這個預言成為現實。
單從這一點來說,袁世凱對這個國家是有功的。
現在回過頭來看,辛亥革命後的那幾年,還真是有點讓人驚嘆:清帝和平退位(雖然是被逼的),政府實行內閣制(雖然總統是不情願的),國內工商業、教育等開始慢慢復甦(雖然還有很多瑕疵),本來已經滿目瘡痍的中華帝國,居然奇蹟般地開始緩緩駛入另一個航道。
這不得不讓人展開遐想:如果袁世凱後來沒有利欲熏心,膽大妄為,而是規規矩矩把總統做下去,以他的能力和手腕,踏踏實實做些事情,中國會是怎麼樣?
算了,打住吧。
都說了一百遍了,歷史沒有如果。
收工。
推薦閱讀:
※武裝黨衛軍師級部隊番外篇——武裝黨衛軍第一哥薩克騎兵師
※《鶴群》番外之小甜甜有點甜
※美帝大選又出番外篇:投票站疑被川普黑,希拉里要翻盤就真狗血了.....
※吻得太逼真+番外 by 空夢
※【糖來了】周氏夫婦婚後小番外一則
TAG:番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