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標題 音樂教育與幼兒 音樂教育的主要特點: 通過對音樂藝術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向幼兒進行教育是音樂教育的主要特點音樂教育與其他科目一樣,有向幼兒進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的能力。各個科目只有在充分發揮其科目特點的基礎上,才能各有所長地發揮其教育作用。而音樂教育的主要特點是通過音樂作品給人以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這樣一條音樂藝術途徑,來完成它的教育任務。音樂審美感受是使兒童在學習音樂過程中,通過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美,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獲得美的感受,從而識別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與丑、悲與喜、崇高與卑下而領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誤、美醜。音樂作品的藝術美包括旋律美、節奏美、和聲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運用音樂表現手段的美,塑造藝術形象的美,讓兒童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作者在音樂作品中反映客觀的同時,總是表達著作者對該事物所持有的鮮明態度。兒童音樂作品以反映兒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積極向上的、健康活潑的思想情緒為主。同時表殃出對這些思想情緒言所二把手有的稱頌、讚揚、關心、同情、鼓舞、幫助等鮮明的態度。有的音樂作品也出現醜惡的反面形象,這些反面形象對正面形象起反襯作用,讓兒童在比較中鑒別,更容易識別美與丑、是與非、正與誤。音樂藝術不是靠直接的說理,而是以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激勵人的感情,給人以啟示,發揮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領悟其教育內涵。譬如:教兒童學唱《一分錢》(潘振詞曲),歌曲的教育意義是進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沒有直接說出拾金不昧的詞句,而是以富有天真純樸的兒童語氣、音調的旋律、愉快的情緒,唱出了小朋友把拾到的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拿著錢對他點頭讚揚的具體情節,塑造了這樣一個生動感人的節術形象,給兒童以啟示,使他們領悟到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能要,把拾到的東西,即使是最少的錢——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是對的,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這樣的激勵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說教更能深入人心。在音樂教育中,無論是進行思想意識、情緒體驗、品德行為等方面的教育,還是進行知識技能、認識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過審美感受的途徑來進行。 音樂技術是達到音樂教育目的的必要手段音樂是一門藝術,任何藝術都有它自己必須具備的技術。不進行基本訓練,不掌握技術,就不能獲得完美的藝術。在音樂教育工作中,老師需要運用所掌握的音樂技能技巧去教,為幼兒的音樂活動伴奏、教幼兒欣賞音樂、排練和指揮節奏樂等,都必須掌握一定的音樂技術,才能保證教學上的一定藝術質量。幼兒學習音樂也必須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具有參與音樂活動的能力,才能使他們在聽、唱、動、奏等音樂實踐活動中受到音樂藝術美的熏陶、感染教育,獲得良好的音樂藝術教育效果。 寓教於樂是音樂藝術教育的又一特點音樂藝術有娛樂性特點,這是吸引幼兒積极參与音樂活動的重要特點之一。
利用音樂的娛樂性特點引導幼兒在玩中學,在樂中學,把音樂教育寓於愉快的音樂感受和音樂表現之中,學得愉快,學有所得。引導幼兒在愉快活潑的、富有藝術特點的教育活動中愛教育,把教育寓於歡樂的音樂活動之中,以「樂」作為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進幼兒性格活潑開朗,身心健康,精神滿足,體、智、德、美等方面同時受到教育。 教育影響產生於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中音樂教育是在兒童愉快的音樂活動中進行的,它的教育影響往往不像語言說教表述得那樣直截了當,而是像春雨點點滴滴滲透到兒童的內心情感、心靈深處,起著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
因此,音樂教育中無論是能力培養、思想認識提高,還是心靈陶冶都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連續不斷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而音樂藝術教育作用於人的內心情感心靈深處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比說教更有說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發佈於2011年11月04日 13:47 | 評論數(0) 閱讀數(225) 我的文章
如何開發兒童的智力
如何開發兒童的智力 |
|
(一)豐富知識,開拓眼界 智育包括發展智力,掌握知識技能兩方面。單純灌輸知識,機械地背,容易抑制學 生智力的發展,如果不從掌握知識技能和活動來發展力,搞什麼單純的智力訓練,也只能是一種訓練的遊戲,沒絲毫的價值。因此,要發展智力,必須正確處理智力與知識的關係。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離開了掌握知識的過程,智力就成為無源之水、無草之木。例如,狼孩,因沒有掌握人類知識的過程,所以不具備人的智力,他有狼一樣的生活能力,卻不具備人的思維能力。又例如一對雙生子,出生後不久,一個生活在密林中,一個生活在大城市。他們長至四歲左右時,林區的孩子來到城市,此時對他們進行智力測驗,結果林區的孩子身體強壯而智力差,因為林區的孩子接受文化科學知識少。
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智力能否順利發展,還要看給兒童傳授知識是否全面,方法是否得當。 如果僅僅引導兒童(學生)片面地學習某一方面的知識,而忽視其他方面的知識,則不僅不能促進智力發展,甚至會妨礙智力發展。有的孩子學會了加、減、乘、除及乘方、開方運算,但不一定表明是智力高度發展。因為這是一種在多次練習的基礎上形成的熟練運算。中間缺少創造性和思維成分,只是一種主要靠記憶和熟練完成的技巧。如對一個6歲的兒童進行測驗,可以說明這一點。他可以做多位數加減、乘除、乘方、開方運算,在符合速演算法則的範圍內,計算速度很快,超過具有大專程度的人,但給他一張同年級學生其末考試卷,其答卷速度和同年級的優等生差不多。對他進行記憶廣度、圖形知識、智力遊戲等測驗,成績和同齡兒童基本一樣。綜合各項指標說明,該兒童只是在算術方面接受了大量速演算法的訓練,表現異常,在其他方面與同齡兒童差不多。由此可見這種訓練對智力有好處,但長期停留在這一點上,不僅不能促進智力發展,而且會形成智力發展的障礙。如有一個11歲男孩子隨時給他1880~1950年時期的任何一天,他能立即說出是星期幾。他的加法更驚人,10到12位數相加,只要數字一念完,他馬上就能說出答數。但他的一般知識卻不如同齡兒童,許多詩句倒背如流但不知意思,他不能進行邏輯推理,涉及到抽象概括的事,他就目瞪口呆了。 另外傳授知識不得法,也會成為智力發展的障礙。如死記硬背,「滿堂灌」,「填鴨式」的方法,都會成為智力發展的障礙。當然,練習甚至背誦也是很重要的,但必須有利於智力的發展。在背誦中要注意材料的邏輯加工,內在聯繫,更好地發展記憶力,在熟練掌握的基礎上,引起智力的量變和質變。 智力和知識截然不同。不能以掌握知識多少作為衡量智力高低的標準。知識的掌握依賴於智力的發展水平。如25+18=?有的孩子用(25+15)+3=43來計算,有的孩子用數手指頭的辦法計算,有的孩子利用實物符號計算。雖然答案一樣,但智力大不相同。 智力的形成比知識的掌握要慢得多,智力是先天和後天的合金,而知識技能完全是後天學習獲得的。智力發展有一定限制,到一定時期停止。有的認為16歲是頂峰,有的則認為可達30歲。知識的掌握是無限制的,智力發展停止了,知識可在智力停止發展後不斷獲得,智力不能傳授,而知識是可以傳授的。 (二)發展幼兒的語言 語言是人思維的物質外殼,它調節支配著人的一切心理活動的發展。沒有語言的發展,就沒有人的心理發展,更談不上智力發展。1~6歲的兒童是口頭語言逐漸發展的關鍵時期,許多有作為的科學家、藝術大師、文學家等,都有良好的語言訓練。如法國的法學家威特、大詩人歌德,都是在5~6歲前接受3~6門語言訓練的,在此基礎上啟迪智慧,後來才成了不平凡的人。 (三)利用多種藝術形式啟迪孩子的智慧 音樂、美術、故事都是具體形象的教育,它生動、活潑、有趣。孩子喜愛它們,它們是發展兒童智力的最有效方法。 (四)遊戲是兒童智力開發的手段
遊戲能使兒童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五)勤用腦、會用腦 人腦是人的心理器官,是智慧的物質基礎,智慧與心理不能自然產生,需人堅持不懈地學習。大腦皮質細胞有特異功能,一定數量的神經細胞往往構成好似「0」形的神經環路,許許多多神經環路組成相當複雜的神經網路體系,腦就通過這些網路體系實現它的功能。腦子裡的神經環路,極少數是先天建立的,絕大多數是靠後天勤奮學習,實踐建立和鞏固的。因此,早用腦、勤用腦能促使神經環路功能的建立、強化和鞏固。 |
|
發佈於2011年11月04日 12:54 | 評論數(0) 閱讀數(176) 我的文章
淺談活動區角的設置
淺談活動區角的設置 |
|
一、要堅持以幼兒為主體。 小班幼兒感知事物的經驗少,動手能力較弱,多數幼兒不能單獨活動。因此,區角數量不宜設置太多,也不宜太複雜,應以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為主,如:「娃娃家」、「故事角」、「飼養角」等。中班幼兒已有了感知事物的初步經驗,基本能夠獨立進行區角活動,角區數量要適當增加,以充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認知興趣,可增設表演、美工、科學等內容的區角,如:「音樂廳」、「手工角」和「科學角」等。大班幼兒的語言表達、動手操作和邏輯思維等能力有了較大提高,這時,既要大量增設活動區角,又要適當增加難度,如:在科學區中增設「海底世界」、「宇宙探索」、「機械操作」等活動角;在棋類區中增設軍棋、象棋、五子棋等。在區角創設過程中,要注重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如:讓幼兒出主意、想辦法,搜集材料和布置環境等,增強幼兒的主人翁意識,使區角更具吸引力。 二、要與教育目標和內容同步。 區角創設應緊密結合教育內容和目標,要與教育活動同步,把創設區角的過程變成教育教學的過程。如:在中班「l~10序數的認識」活動中,可創設一個「小小火車站」。通過讓幼兒買票,按照車票上的數字尋找車廂座位的遊戲來認識序數。又如:對大班幼兒的節奏訓練,可創設一個「音樂廳」,多投放一些不同類型的打擊樂器,供幼兒自由選擇,在「音樂廳」內播放節奏明快的音樂,讓幼兒聽錄音、敲樂器、感知節奏。 三、要具有相對的動態性。 不斷變化發展的教育環境,有利於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和探索欲,有利於幼兒多元智力的開發和個性的發展。因此,活動區角要具有一定的動態性和可變性。
當某些角區已不能適應幼兒實際發展需要時,要及時予以撤換。如:大班的「娃娃家」、「小商店」、「小影樓」等。區角內容要不斷更新,如:牆畫要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服裝店」要適合季節時令;「娃娃家」要符合現代家居特點; 「科學角」要緊隨科技發展步伐,等等。投放材料的品種和數量也要經常變化,尤其是當幼兒對某些活動材料失去興趣後應及時更新。 活動區角要切實做到日新月異、常設常新,切忌一成不變、一勞永逸,要確保幼兒的濃厚興趣。同時,還要積極擴展區角空間,注意利用好自然環境、人文景觀和社區這些已經設置好的大「區角」。 |
|
發佈於2011年11月04日 12:51 | 評論數(0) 閱讀數(227) 我的文章
挫折教育對幼兒的重要性
挫折教育對幼兒的重要性
摘要:在人生浩瀚的大海中,挫折是洶湧澎湃的海浪,拍打著生命之舟從起航到彼岸。生命之旅無坦途,挫折是每一個人要面對的問題。無數的事例已經證明,能否正確的對待挫折,將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之路。時代對人才素質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未來世界的主人必須學會競爭才能生存,而面對競爭只懂得某方面的知識還是不夠的,他們還要具備堅強的意志,要充滿自信,有適應社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我覺得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很有必要。也是當前幼兒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作為3──6歲的幼兒,他們的社會交往正處於一個高漲期,他們迫切的希望與同伴之間的交往、交流。在這期間你會發現他們猶如一個個的社會人,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特別是在遊戲中。角色的增加,交往次數的增加,那麼遇到的挫折也就會隨之增加。因此,幼兒園的挫折教育就尤為重要。
一個美國孩子摔倒了,母親說:「寶貝,自己站起來!」然後用鼓勵的眼神望著孩子,直到孩子自己站起來;一個非洲孩子摔倒了,母親沒有說話,只在孩子旁邊反覆模仿摔倒並站起來,以無聲的實際行動教孩子自己站起來;一個中國孩子摔倒了,母親馬上跑過去,扶起孩子,不停地說:「寶貝,別哭,摔著沒有?」有的還直跺地面:「都怨地不好,讓寶寶摔倒了,媽媽打地,寶寶乖!」於是,孩子不哭了。
這是一個小而簡單的故事,可是當你聽完這故事時,你是否會覺得還有一點其他的什麼味道嗎?久久回味著!你想知道這三個不同國度的孩子以後會怎樣嗎?讓我來告訴你:將來成長的孩子中,美國的孩子獨立堅強,從小就學會了照顧自己;非洲的孩子也能自己照顧自己,從小就離開父母去闖生活;而中國的孩子似乎永遠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中,無風無雨時盡情享受父母的照顧,有風有雨時,更是躲在父母的懷抱中,不敢獨自去面對。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應付挫折,會讓孩子活得更好。父母過多的保護往往使孩子的翅膀越來越軟弱!
一、挫折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既會有愉快的成功,也會遇到各種挫折,即所謂的「碰釘子」。心理學上認為挫折是:當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受到障礙或干擾時所表現的情緒狀態。挫折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是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面對困難並戰勝挫折,培養孩子的一種耐挫折能力。他不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會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獨立、勇氣、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養。也就是說挫折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挫折,而是時時地、潛移默化地從各方面著手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二、幼兒常見的幾種心理挫折
對於孩子來說,由於處於身心發展時期,他們的生理、心理都發生著巨大變化,很容易受到挫折。常見的心理挫折有學習挫折、交往挫折、情感挫折等。
1.學習挫折 由於學習上的失敗或偶爾失敗而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障礙就是學習挫折。
2.交往挫折 由於在人際交往中感到不適、惶恐,害怕與人接觸。這種情緒體驗就是交往挫折。
3.情感挫折 朋友之間的交流、溝通、可以獲得情感滿足。當朋友欺騙了自己,或是背叛了自己,因為朋友之間的變故而造成情緒、情感波動就是情感挫折。
三、實例分析幼兒遇到挫折的反應
1.焦慮。
焦慮是幼兒預感要發生不良後果時產生的一種複雜的情緒狀態,是孩子處於挫折時最普遍的心理反應。主要特徵是恐懼和擔心、煩躁不安。例如:我們班有個叫顧展誠的小朋友,他常常是一個人玩,你時常看見他一個人獨處。班上的幾個調皮的小朋友每次看見他一個人玩就喜歡去做「惡作劇」:把他才拼搭好的寶塔給推倒,把他的拼圖給掃到地上,此時他受到了交往方面的挫折。他不知道怎麼和同伴說,不知道怎麼來解決這件事。他的表現是:先大叫,然後跺腳。還不解氣滿教室的亂跑,嘴裡還不停地邊哭邊說「幹嗎呀,幹嗎呀,怎麼辦呢?怎麼辦呢?」此時他的焦慮、他的煩躁不安、他的擔心與恐懼油然而生。
2.冷漠。
有些孩子在受挫折後,並不表現出自己的憤怒情緒,而是壓抑自己,以極為冷漠的態度對待挫折,這種挫折反應形式稱為冷漠。冷漠是表面上漠不關心,實際上並不是不在乎不在意這件事。例如:我們班有個叫王宇康的小朋友,他對於學習不感興趣。特別是數學。一次數學課上,小朋友都在做題目了,他看看旁邊小朋友都在動筆,他無動於衷地看看,然後在紙上亂畫。老師問他,他說不會。表現出一種冷漠、無所謂的態度。此時他遇到了學習方面的挫折。當老師耐心教他,他會了以後,高興地拿著作業本給每個小朋友看。說明他的冷漠是表面現象,他的內心還是很想得到老師的幫助與肯定的。
3.攻擊。
攻擊是孩子遭受挫折後所採取的一種激烈的行為方式。攻擊行為又可分為直接攻擊和轉向攻擊。直接攻擊是指當孩子受到挫折後,所引起的憤怒情緒,從而對對方發起直接攻擊行為。例如:我們班的張宇傑是個很有自信心的小朋友。總是覺得自己最好。什麼都好。在一節美術課上,A小朋友說他畫的不好看。他立刻大聲的辯解:「我畫得就是好。」他們的爭吵引來了一組的小朋友。結果大家都支持A小朋友的觀點,一起指著張宇傑的畫說不好。張看這麼多人都指正他,他越來越難過,然後哭了起來。邊哭邊說:「就是好嘛,就是好嘛。」此時他看見了人群里的A同學,想起就是他挑頭的,立刻捶了A同學一拳,兩人都哭了。此時的張宇傑遇到了情感的挫折,因為大家都不認同他,他的一拳屬於直接攻擊行為。那麼轉向攻擊行為又是什麼呢?轉向攻擊指當孩子受挫後,把攻擊對象轉向於其他的人的行為。例如:我們班的李丁寧小朋友有一次下午和小朋友因為爭搶玩具而發生了矛盾,結果他『吃虧』了,心情很不好。當他外婆來接他時,一進門,他就邊哭邊拍打外婆說:「你怎麼才來呀,我不是叫你早點來的嗎。」外婆說:「我已經早了呀。」「沒有,我是要你第一個來。」其實李丁寧他是把挫折感通過攻擊外婆而發泄出來。
4.耍賴。
耍賴是孩子在遇到挫折後不承認結果的一種行為方式,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受挫後的表現方式。例如:我們班的湯逸飛小朋友下圍棋很好,一天他主動要和老師下。結果下著下著他感覺自己快要輸了,把棋子一掃說:「我不想玩了。」此時他遇到了挫折,他輸不起,只能贏不能輸。不敢面對事實。
5.逃避。
逃避指孩子在受到挫折後,不敢面對現實,拖延時間,陷入一種幻想之中,在想像中尋求滿足。
例如:我們班王欲田小朋友過生日那天,他請了許多小朋友去參加聚會。而且是在下午來接時一個個當面發出邀請的。劉依然很自信地認為自己能被邀請到。可是一個、兩個、一直到10個還不是她。她心裡有點難過,一個人到旁邊沒人的地方去玩了,等媽媽來接她時久久不願離去,她還在等,因為王欲田和被邀請的小朋友還沒有走,她想看看是不是到走的那一刻自己才被邀請。一直在拖延時間,處於一種幻想的境界。當他們都走了以後,發現自己還是遭遇到了挫折才哭了起來。
在不同的挫折情境下的反應形式各不相同。我們大人應該從孩子受挫後的反應中及時去感知孩子的挫折以及原因,而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疏導,讓孩子順利地走出挫折。 四、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挫折 首先,家長要讓孩子走出大人愛的保護圈,放開手腳,不要怕孩子摔著、碰著、餓著、累著。孩子能做的事情,要讓孩子自己去做;自己能解決的事,家長不要去幫忙。如:孩子摔倒了,要鼓勵他自己爬起來;想要玩具,就得自己去拿;衣服呢?要自己去穿、去脫……切不可把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困難都由家長去包辦代替,把他們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消除得乾乾淨淨,要讓孩子漸漸學會獨立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其次,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提高幼兒戰勝挫折的能力。幼兒的抗挫力是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各種能力的提高而增長的,所以要擴大幼兒的知識面,豐富幼兒的經驗,才能有效地提高抗挫力。
1.有針對性地組織幼兒討論:當接到陌生人打電話找你家人,卻只有你一個人在家,你怎麼辦?當你在公共場所與父母失散了,你怎麼辦?遇到火災怎樣做?遇到困難怎樣尋求幫助?等等,通過討論使幼兒懂得一些基本常識
.2.教給幼兒一些生活小常識,如:不小心燙傷了手腳應趕快把燙傷部分在冷水中浸泡;沙子入眼不能用手揉,要不斷眨眼用淚水衝掉沙子,並儘快找成人幫助;蜜蜂蜇人後會死去,你不去惹它,它不會隨便蜇人等。有了一些常識,幼兒遇事就不會驚慌失措,而且慢慢學會了獨立應付偶發事件。
第三,適當地給予批評,嘗一嘗失敗的滋味,也是一種培養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好方法。許多處於「眾星捧月」地位的孩子,聰明伶俐、驕橫傲慢、好勝好強,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喜愛,在各種遊戲和競賽中,父母總是讓孩子勝利,做事情總是表揚孩子做得最好……這樣孩子久而久之產生只能接受表揚、而不能接受批評的心理;偶爾接受批評,便會沮喪、惱怒或喪失信心。
這樣的孩子走上社會後,往往不能正確對待生活道路上的各種挫折和失敗,所以平時對於這樣的孩子,應及時引導適當批評,指出其缺點和不足,並予以適當的約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遊戲活動中,不一定每次都讓這些孩子做主角,經常讓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做做配角,在競賽活動中,也不要想盡辦法讓他們勝利,適當地讓他們體驗一下失敗的滋味,知道成功的艱難,以增強其抗挫的能力,使他們今後能經得去大風大浪的考驗。
第四,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個性特點,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難度不等的情景訓練。正常情況下,幼兒遇到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難和問題,因此家長和老師應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設置一些困難,並及時給以語言和態度上的支持和鼓勵,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困難,以增強他們的生活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勇氣和意志。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意識地給孩子設置障礙,培養孩子更好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遇到挫折時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並能衝破阻礙、重新站起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讓孩子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培養孩子面對困難和解決困難的能力。同時老師和家長要教給他們擺脫困境、解決矛盾、克服困難的方法,讓他們憑著自己的努力去戰勝它、克服它。不過設置的情景應適合幼兒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理解水平,把握好睏難和問題的難度,避免孩子產生畏難情緒不敢去做,從而產生一些不良後果。
第五,利用社會和自然環境鍛煉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孩子生活在大千世界裡,總會遇到各種難題,家長要充分利用孩子接觸社會、認識自然的機會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與同伴交往,是孩子接觸社會的開始,作為家長要多為孩子創設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這樣可以使幼兒發現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從而更好地認識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
在同伴群體中,幼兒往往會經歷一些挫折,如觀點不一致,屈從於被領導的地位等,這樣他必然要在不斷的磨練中學會如何友好相處,如何合作,從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這種磨練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指導,也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發生了矛盾,哭著向家長求援,家長不要急著去幫忙,對孩子所遇到的這種挫折應該和孩子商量解決的辦法,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在平時孩子遇到困難時,教育孩子採取不迴避的態度,鼓勵孩子面對現實,勇敢的向困難發起挑戰。
一句「你行的」「你真勇敢」「好樣的」「瞧你做得真好」……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激勵他努力去克服困難,當孩子一次次戰勝困難時,他們便增添了勇氣,激起了戰勝困難的願望。這使家長的「你行」也就變成了他們自己的「我行」! 挫折教育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單靠幾件事情就能見效的,應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識地進行,堅持不懈地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最終孩子擁有強勁的翅膀,能在人生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發佈於2011年11月04日 12:38 | 評論數(0) 閱讀數(208) 我的文章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
|
自信心對一個孩子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沒有自信心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是不會快樂的。在與同伴和成人相處時也會有困難。 一般來說,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有如下表現。 1.害怕去面對新的事物。認為自己缺乏能力,總是害怕失敗,給自己造成沉重的心理重負。 2.總是過分依賴熟悉的成人,不敢獨自去面對事情,缺乏獨立生活能力。 3.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變化感到不安,煩惱,沒有足夠的能力來適應這些變化。 4.當有人提問時,常低頭不語,害怕面對別人的關注,總想躲開別人的注意。 5.很難與夥伴建立友好關係,表現的很孤獨。 6.對自己特別挑剔,不滿意自己的行為結果。 應該看到,缺乏自信心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它往往使得一個原本頗具才華,極有希望的孩子因怯懦退縮而得不到良好發展。做為父母,應重視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具體作法:
首先,應加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良好關係。因為,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自信程度。如果孩子感到父母喜歡他,對他感興趣,愛他並且尊重他。那麼他就很可能自我感覺良好,有自信心,因此,做為父母,應多對孩子說一些讚許、關愛的語言和行為,使孩子因父母的讚許和關愛而擁有自信的力量。如:「你真讓我們高興!」「你做得很好!」等等。 其次,幫助孩子客觀地把自己同夥伴相比較。通過比較,可使孩子對自己的長處、弱點有所了解。父母正確的做法是:在幫助孩子認識到自身不足的同時,切不可忘記讚美孩子的優點。如:「佳佳的歌唱的不錯,而且你也是個愛勞動、有禮貌的好孩子,你很可愛。」這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同樣很重要。 第三,制訂一些孩子易完成的事情,使孩子獲得自信。因為一個在遊戲中總做不好的孩子,很難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會減少自信心,並不願再去努力。越是不去努力就越做不好,就會越發不自信,形成惡性循環。 |
|
發佈於2011年11月04日 12:32 | 評論數(0) 閱讀數(162) 我的文章
培養托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培養托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
|
托班幼兒的教育體現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當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了解,我發現我們班的幼兒因為年齡小,在家自己動手的機會比較少,存在著很強的依賴心理:在入廁、盥洗、進餐、喝水等環節中存在著一些問題。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比較嬌生慣養,不少家長出於對孩子的寵愛,對孩子過分關心、照顧,連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也都包辦代替了,不知不覺中壓抑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需要和能力的發展。 在現實生活中,幼兒的實際發展情況又是怎樣的呢?我對本班24位幼兒進行了調查,情況如下。進餐:大多數幼兒不能做到獨立進餐。掉飯粒,剩飯,挑食的現象很普遍。在全班24位小朋友中,只有4位小朋友在家偶爾練習過使用筷子,洗手,洗臉等;一部分幼兒經過家長配合教育掌握了該項要求,多數幼兒則不然,洗手,洗臉的過程就是玩水的過程,或者就是只會簡單地把手放在水龍頭下面沖一下。入廁:在上幼兒園之前,家長很少對幼兒進行專門的入廁訓練,大部分幼兒不能獨立入廁。穿衣服等:大多數幼兒在三歲左右穿不系鞋帶的鞋子,但很難分清左右。個別幼兒不能自己穿鞋和襪子,根本沒有穿的意識。吃水果會自己去皮:85%的幼兒會。整理物品:半數以上的幼兒根本不懂什麼叫整理東西,為什麼要整理自己的東西以及如何整理自己的東西。用過的東西能放回原處:僅有2位幼兒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前提是大人的提醒。玩過的玩具能收好。通過以上的調查,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2~3歲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是比較差的。 那麼原因何在呢?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主要原因歸結於家庭。在對待幼兒勞動這個問題上,家長往往持三種態度:第一,過度的愛護。許多應孩子去做的事,家長習慣於包辦代替,親歷親為。第二,認為孩子小能力差,以後學也不晚。第三,怕麻煩。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把握住幼兒三歲前這個黃金時段,對其進行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首先,應把幼兒作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建立一種親密,平等,和諧的關係。其次,放開手腳,為幼兒提供儘可能多的學習機會。機會是學習的前提,有了機會,幼兒才有可能去動手實踐。 一、營造一個與家庭氛圍相似的寬鬆、安全、溫馨的環境 2~3歲幼兒對親近的人有強烈的情感依戀,教師應為幼兒創設一個家庭式的環境,給孩子母親般的關愛,讓孩子有安全感。這樣,他們才會消除緊張情感,用語言主動向教師表示入廁的需求。另外,我們的盥洗室雖然在室內,但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孩子的需要,特地準備了幾個痰盂,讓孩子自由選擇。 二、在一日生活中開展教育
以生活活動為切入口,幫助幼兒解決盥洗、入廁、進餐、午睡等生活難題。因為只有解決好這些難題,才能使他們較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安全感。根據2--3歲幼兒的年齡特徵,在遊戲中讓孩子邊聽音樂邊按節奏洗手邊念兒歌:「濕濕手,擦擦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再用水來洗一洗,一、二、三,甩三下。」幼兒較快地掌握了正確洗手的方法。 還比如喝水這一環節來說吧!隨著天氣日漸轉涼,室內外氣溫比較乾燥,為了減少冬季一些疾病的發生,所以我們加大了幼兒的飲水量。但在觀察中發現小小一杯白開水,對於孩子簡直象一杯「苦水」很難下咽,有幾名幼兒如:張明勛、董小龍小朋友都需要老師每次來喂,但老師喂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比如:勛卂小朋友連杯子都懶的拿,水送到嘴邊喝上一口就含在嘴裡不動了;董小龍小朋友在家喝慣了「甜水」對白開水不適應,所以在喝水時她總是不配合,有時候一上午都「滴水不進」,有時弄得我們也沒辦法只好妥協,給她衝上一杯「甜水」。 於是,我們幾位老師一起開動腦筋想辦法,用什麼樣的辦法能讓孩子主動喝水呢?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天性是喜歡遊戲,我們嘗試了這樣一些方法:在自然角準備了一些植物(大蒜、豆苗)、水杯等,請孩子每天給植物澆水,過了一段時間,一些孩子就發現不澆水的植物就會死掉。在組織幼兒喝水的時候我們通過遊戲的口吻說:該給小汽車加點兒油了。孩子們聽了都高高興興的來喝水,說:汽車加足了油就能跑的快了。通過這樣的遊戲活動,孩子們的喝水習慣有了明顯的進步。 三、做好家長工作,家園共育提高幼兒自我服務能力 開學前做好家長工作,教師要了解每個孩子的喜好、個性,身體狀況等並了解其小名。這樣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做好個別教育工作。同時,對特殊幼兒做好個案記錄及時向家長反饋,並徵求對我們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共同商討措施。利用「家園聯繫窗」向家長做好宣傳工作。如2~3歲托班幼兒的年齡特徵、孩子在自我服務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其對策、每周工作重點及家長所應配合的事項,加強家園溝通。同時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在成人眼裡簡單的問題,對三歲前的幼兒卻常常意味著極大的困難。所以,面對幼兒不可避免的失敗,千萬不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以免挫傷幼兒的自尊心和學習的積極性。幼兒園和家庭共同建立獎勵機制,及時對幼兒的進步進行獎勵,激發其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嬰幼兒時期是人生的起點,是生理、心理迅速、連續發展的時期,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可塑性。生活即教育是托班保教工作的重點之一,正確的培養就可以為其將來的發展在其身體、心理、智力和品德等素質奠定很好的基礎。 |
|
發佈於2011年11月04日 12:26 | 評論數(0) 閱讀數(162) 我的文章
如何對待孩子間的爭吵
如何對待孩子間的爭吵 |
|
在幼兒園生活中,尤其是在遊戲情境中我們總能發現:孩子相互間不時伴有吵嘴、打架等衝突的發生。有時候是為了要玩同一種類型但數量卻不夠的玩具;有時候卻是為了爭著要做「爸爸」或「媽媽」;有時候甚至會因為「我的家太小了」,活動的空間受限制而爭吵、推搡。此時,幼兒教師應該怎樣處理?冷漠對待,當作沒看見還是發出語言或眼色的制止或是積極反應與調解?不同觀念和想法支持下的老師可能會採取不同的方法。在此,筆者認為應當「支持」孩子間的爭吵,不僅僅一味地教育孩子要相互謙讓,和好朋友分享等。因為爭吵是學齡前兒童社會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事件」,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和影響是非常重要和深刻的。 心理學家認為,同伴是「社會上平等的」、「共同操作時在行為的複雜程度上處於同一水平的個體。」同伴關係是人在早期生活中除了親子關係之外的又一重要的社會關係,雖然這種關係有時候會顯得不那麼持久、鞏固和穩定,但是因為有了與同伴的交往,兒童能在更大範圍內體驗一種全新的人際關係,對情感、認知和自我意識的發展產生了獨特的影響。筆者曾在本園幼兒的區域遊戲活動中發現:與同伴爭吵頻次高的幼兒在語言發展、情感、社會適應性、自我評價等方面均表現較好,相應的,班級中的「被忽視兒童」與同伴交往的頻次較低或無。爭吵本不是促進幼兒發展的唯一動因,但它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 一、「爭吵」給了孩子更多表達自我的空間,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機會 「爭吵」幾乎總是因為意見不一引起的。我在觀察小班幼兒的角色遊戲時得到這樣一個案例:經常搭檔玩娃娃家的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遊戲插牌時又一次共同選擇了「粉色娃娃家」。兩人協助把「家裡的」鍋碗、娃娃、小床等搬到了遊戲區域,但接下來矛盾出現了:小女孩說她要做爸爸。「我總是當媽媽,這次我想做爸爸了。」「不行,女孩子怎麼能做爸爸呢,男孩子才是爸爸。」「每次都是你當爸爸,我不喜歡了。」我們從孩們的對話中可以看見,較小年齡的孩子總是喜歡擔當活動機會多的角色。在已有的研究和實踐經驗中我們認為年齡階段小的兒童在遊戲的水平上還處於獨自遊戲和平行遊戲階段。換句話也就是說我們認為年齡小的孩子反正還沒達到合作遊戲的水平,那麼他們在遊戲中各玩各的行為就是理所當然的,沒必要顧慮和思考的。但正因為他們沒有達到合作遊戲的水平,我們才設置各種各樣的情境,引導孩子進行合作,而在上面的這個案例中我們看見了孩子的合作與交往意識的發展。以往的經驗告訴小女孩「爸爸可以去商店,去健身房,去醫院」,媽媽就要在家裡給娃娃「做飯,穿衣服」,活動的機會明顯比爸爸少,於是她提出要交換角色的想法;而男孩從性別認同的角度反駁:女孩子怎麼能做爸爸?是啊,在現實社會中小朋友可沒見過女爸爸!兩個小傢伙象兩頭小牛頂著角不讓步。筆者適時地介入遊戲當中,引導小女孩深入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小男孩在感受和理解之後,兩人協商決定:爸爸先在家裡幫媽媽一起給娃娃做好飯,然後全家一起去超市購物。在這個案例里,孩子因為認知能力和語言發展的限制,內心的想法得不到展示,教師適當的引導幫助了孩子,而孩子通過這場爭吵,解決了可能別的「家」也存在的問題,更促進了個體自身的發展。 二、「爭吵」中幼兒相互學習 同伴是一種強化,更能作為一種社會模式或榜樣相互影響。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孩子間有小團體,處在團體中的領導兒童或核心人物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班級中部分流行的語言、女孩子相互交流佩帶相似的頭飾等無不是同伴影響的結果。在幼兒教育的領域,特別是在班級的管理中教師經常運用同伴的策略教育孩子。如:「老師喜歡APPLE,因為她坐的很端正;OVIN真棒,吃了兩碗飯等,給班級其他幼兒提供一個行為和表現的範式。有讀者不禁產生了疑問:你舉的例子只是同伴的影響作用啊,沒見到爭吵。在一次的角色遊戲中,「廚師」和「餐廳老闆」發生了爭吵。原因是老闆催著廚師要客人點的食物,而廚師要加工的食物實在太多了,就忘了煮麵條把生的端給了老闆。老闆很生氣:「你怎麼能拿生的麵條給客人吃呢?」廚師說:「沒有啊,我已經煮過了」「騙人,我一直在看著你,你根本沒煮麵條。」「那我這是特製的麵條,就算是生的吃下去也不會生病的,」。老闆默然。很多天過去了,那一次發生爭吵的兩名幼兒選擇了與之前相反的角色:當「廚師」的做了「老闆」,「老闆」成了「大廚」。筆者觀察記錄下這樣一段對話:「客人的大閘蟹好了沒有啊?」「來啦。客人,我這可是特殊品種的大閘蟹哦,不煮就很好吃。」筆者無語。也許兩個孩子只是在進行模仿,並不存在我們所擔心的「報復心理」,但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了爭吵產生的強化作用,區別於教學情境的爭吵中的學習印象似乎更深。 三、「爭吵」促進幼兒的社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一個事例,反映了同伴對兒童社會化的功能。當時6個嬰兒在集中營與父母分離,3歲時一起住在託兒所。在這之前他們很少與成人接觸,主要是自己照管自己。6個人產生了強烈的依戀,長大後沒有一個身心有缺陷,或有過失,都成為正常有為的青年人。親子依戀是兒童完整個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但同伴的影響似乎是更重要的。在對孩子們進行觀察和了解後發現:彼此發生過爭吵的幼兒之間的關係反而更融洽,持久性更長。三分鐘之前才爭吵過的兩個孩子一轉眼就又玩起了兩人三足的遊戲,「不記仇」,和可能懷有的「不打不相識」的心理在孩子們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當然爭吵所導致的負面作用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提倡適當的語言上的「交鋒」,而不是帶給同伴身體和心理傷害的爭吵,不是嚴重的攻擊性行為,在「紳士教育」和「淑女禮儀」盛行的今天,教師和家長都應該走出這個誤區,更理性、更科學地對待孩子間的爭吵,為孩子們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同伴交往基礎! |
|
發佈於2011年11月04日 12:23 | 評論數(0) 閱讀數(176) 我的文章
從「分蘋果」現象談幼兒分享與謙讓品質的培養
從「分蘋果」現象談幼兒分享與謙讓品質的培養 |
|
現象描述:一天午餐後孩子們去吃蘋果。筆者在觀察中發現,先吃完飯的孩子走到蘋果盤前仔細地端詳一番後,伸手拿走了其中的大蘋果,只有幾位不愛吃蘋果的孩子拿了小的,等到最後幾位小朋友吃完飯時盤中只剩下了幾個小蘋果。筆者想,難道孩子們不懂得相互謙讓,沒有分享的意識?圍繞這個問題我向全班幼兒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有兩個蘋果,一個大,一個小,那麼你拿哪個呢?」令人驚訝的是90%的幼兒都說:「我把大的給別人,把小的留給自己。」孩子們會說,但在用行動表達時卻截然相反,這充分說明了幼兒品德發展中出現了言行不一致的現象。幼兒雖已有了分享與謙讓的意識,但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落實在行動中,要將其轉化為自覺的行動,還需要進行反覆練習。經過探索與研究,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方法。 1.增加認識,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 幼兒的情感是與認識相結合的,情感的產生受到知識經驗的影響。為了豐富幼兒的知識,我向他們講述了「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幼兒分析大家為什麼表揚孔融,使幼兒懂得分享和謙讓是一種優良的品質,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孔融學習。接著我又帶幼兒學習歌表演「讓座」。先讓幼兒體驗老婆婆站不穩,需要別人的關心與照顧,再讓幼兒體驗為老婆婆讓座,汽車上的乘客都為他鼓掌,使幼兒懂得謙讓所帶來的光榮與愉快。通過情感體驗,幼兒產生自覺、穩定的行為,感受進行分享與謙讓行為的快樂。 2.通過開展角色遊戲進行行為練習。 在角色遊戲中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意願進行遊戲,以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完成遊戲。角色遊戲可以培養幼兒分享和謙讓的行為。我組織幼兒開展了「大家一起玩」的遊戲。在遊戲中提供一輛玩具車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餅乾。我向孩子們提出,當有「客人」來「娃娃家」做客時,「媽媽」「爸爸」和「寶寶」應當怎樣分配這些玩具和餅乾?在幼兒遊戲的過程中,我啟發他們學習分享和謙讓,把玩具車送給客人玩,把小餅乾留給自己,讓幼兒在語言表達的同時,分享與謙讓的行為也能隨之產生。在玩「書報亭」的遊戲時,我準備數量較少的圖書,有的孩子拿到了書,有的孩子沒有拿到,我就問拿到書的孩子:「別的孩子沒有書看怎麼辦呢?」讓幼兒通過思考,自覺產生分享的語言和行為。有的幼兒說:「把這本書給他看吧!」並將書遞給沒書的孩子,對這些有分享言行的幼兒我進行了表揚,以激發其他幼兒產生分享行為。 3.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隨機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處於一種自然的狀態,所體現出的語言和行為是相當真實的。在日常生活中針對幼兒的表現進行隨機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天班上有一把小椅子壞了,一位小朋友沒有了座位,我就著急地問:「你沒有小椅子怎麼上課呢?」孩子們聽了我的話有的說:「和我一起坐吧!」有的說:「把我的小椅子給他吧!」邊說邊遞上了自己的椅子。對這些言行一致的幼兒我就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幼兒中樹立榜樣,讓其他幼兒都向他們學習。還有一次午睡時,一位小朋友找不到小枕頭。我就暗示其他幼兒用自己的行動去幫助他,得到幫助的孩子表達自己的感謝,讓給予幫助的幼兒體會到幫助別人分享與謙讓的快樂。平時,我注意抓住每個教育時機,適時進行教育誘導。通過隨機教育,幼兒在反覆的行為練習中鞏固分享與謙讓的行為,並轉化為自覺的行為。 教育在幼兒身上的作用是明顯的。現在孩子們在分享和謙讓品質上言行一致的表現有了很大進步。一次,班上孩子過生日,我給每位小朋友都分了塊蛋糕。大家正準備開始吃,突然「唉呀!」一聲,一位小朋友的蛋糕掉在了地上,我走過去安慰他並把自己的那塊給了他。等我回過頭時,只見一個個盛著蛋糕的小碗擺在了我的面前,孩子們都爭著說:「老師你吃我的吧!」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通過教育,孩子們已真正學會分享與謙讓,並用自己的語言和實際行動表達出來。 |
|
發佈於2011年11月04日 12:22 | 評論數(0) 閱讀數(194) 我的文章
動說結合優化語言教學方式
動說結合優化語言教學方式 |
|
幼兒年齡小,生AA動、愛遊戲,如果將語言活動與操作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動手促進動腦;展開思維和想像,我想是能夠豐富幼兒語言學習的內容,提高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的。在語言活動中;操作活動一般有以下幾種。 一、表演。有故事表演、情境表演、看圖表演等,從利用的道具來分有指偶表演、木偶表演等。 二、遊戲。根據語言學習的內容,自編一些有趣的教學遊戲,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語言。 三、操作圖片。設計一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小圖片,讓幼兒擺弄這些小圖片,在擺弄中構思語言內容,然後進行表述。 在運用這幾種方式時,一定要把它與說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幼兒學習語言的效益。 一、先動後說,這種方式多用於語言學習的遷移經驗的部分。在幼兒掌握語言經驗後,讓幼兒通過表演、遊戲、擺弄小圖片來構思新的語言講述內容,並用已習得的語言經驗或方式表達出來。①先遊戲再說話,常用於詩歌、散文詩等文學樣式的創編。如在詩歌《誰曾見過風》中,讓幼兒從口袋裡摸出一張卡片,根據卡片上提供的內容創編新的詩句。在《雲彩和風兒》中,老師扮演風,幼兒做雲朵,玩風和雲的遊戲。風兒一吹,雲飄呀飄呀,風一停,雲便擺成各種造型,教師便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造型創編散文詩的內容。②先構圖再說話,常用手續編故事,續編看圖講述。老師可提供給幼兒相關的背景圖,再讓幼兒選擇一些人物(動物)圖片在背景圖上擺弄進行故事構圖,幼兒邊擺邊想邊講(自言自語),操作完成後再讓幼兒來編故事。 二、先說再動,常用於幫助幼兒理解語言學習中的字、詞。在學習朗讀字、詞的基礎上,通過動作幫助幼兒理解其意義,這種方法淺顯、形象、生動、易懂。如在看圖講述《烏鴉和狐狸》時,三幅圖中描述狐狸的神態、表情的三個詞語:饞得滴口水、得意洋洋、垂頭喪氣,就可以讓幼兒在學說的基礎上模仿狐狸的表情神態來加深對這三個詞語的理解。 三、邊動邊說,多用於語言教學的鞏固練習。練習是幼兒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通過練習使幼兒加深理解語言教育中的有關內容,牢固掌握語言知識,熟練運用語言技能。採用邊操作邊講述的方式來鞏固所學的內容,能使幼兒對學習內容保持興趣,反覆練習不枯燥。這種形式較適用於詩歌、散文、故事、看圖講述。如在故事《三隻蝴蝶》中,幼兒邊操作三隻蝴蝶、三朵花的指偶邊講述故事;在《烏鴉和狐狸》中邊表演狐狸與烏鴉的動作邊講述圖片內容,幼兒興趣濃厚,講述慾望強烈,且願意重複講述。 |
|
發佈於2011年11月04日 12:20 | 評論數(0) 閱讀數(170) 我的文章
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
調查表明,我國的學齡前兒童是缺乏分享行為的。我在多年的幼教實踐工作中發現,幼兒的獨佔(玩具、食物等)行為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我曾就我班幼兒的分享行為進行了調查:在25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願給別人玩的幼兒佔57%;見到喜愛的玩具就要,若不給他就哭(或告狀)的幼兒有32%;有爭搶玩具行為的幼兒有40%;想玩但沒達目的就傷害別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兒有12%。
這些結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兒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識與行為。而這些表現出強烈獨佔傾向的幼兒大多性格孤僻,不會與同伴相處,處處總以自我為中心,這使我意識到這一問題必須給予解決。本文擬對如何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提出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辦法,供幼教同行們參考。
1.樹立榜樣。 老師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老師的日常行為、言談舉止和情感態度隨時都對幼兒的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老師要做有心人,平時要善於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為幼兒做好行為示範。如在分發物品時,老師要有意識地將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來進行;當自己有了快樂體驗時,要以分享的形式講給幼兒聽;當看到幼兒正在玩玩具時,老師可有意識地走過去對幼兒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或者說:「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給我一些?」待幼兒體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後,幼兒便會自覺產生分享的動機,模仿老師發出類似的行為。因此,教師必須經常檢查自身的言行,為幼兒作出良好的榜樣。 同伴是幼兒觀察學習的榜樣。老師要在同伴中樹立有分享行為的好典型讓其他幼兒學習,如當幼兒有某種物質分享行為時,老師要作出積極評價和鼓勵,這樣會激發其他幼兒去模仿和學習。 2.正面強化。 常用的正面強化有兩種:口頭語言強化和肢體語言強化。 口頭語言強化是指老師用適當的語言肯定幼兒的分享行為,強化幼兒的愉快體驗,從而激發幼兒再次嘗試分享的願望。
例如:在日常遊戲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兒帶來一輛新型玩具車,當別的幼兒想與他玩卻遭到一次次拒絕時,別的幼兒就會說:「「那我以後不跟你好了。」這時,帶玩具者馬上感到如果不與別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夥伴,於是就同意將玩具給小夥伴玩。這時,老師要抓住這一教育時機問他:「和XX一起玩高興嗎?」並進一步強化:「有好東西應該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對,你看因為你把玩具分給小夥伴玩,所以你們在一起才玩得那麼高興,你真了不起!」類似的情景發生後,如果老師都能注意及時強化,幼兒在今後就會自覺產生分享的動機和行為。但老師在評價時要注意語氣、語調,強化時要重點針對行為本身而不是針對本人,這樣幼兒才能產生積極的分享行為。
肢體語言強化是指教師運用自己的動作、表情、眼神、姿態等變化來表達對幼兒分享行為的肯定。如當發現幼兒有分享行為時,老師可採取向幼兒點頭、微笑、豎起大拇指或用手輕輕撫拍其肩、頭等方式,使幼兒因得到老師的肯定而帶來快樂和滿足,從而在今後更願發生類似的行為。 以上做法,不僅能使幼兒得到正確、適當、長效、深刻的行為強化,同時還有助於幼兒學會注意、體會別人的情緒情感,有助於幼兒社會情感認知的培養。
3.創造分享機會。
①設立「分享日」:是指老師根據實際情況在一周中設立一個專門的分享日。比如,「玩具分享日」是讓幼兒在這一天將自己喜愛的玩具、寵物帶來與別人分享。再如,「經驗分享日」是幼兒在這一天,將自己的成功經驗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幼兒在展示和講述的過程中,既能產生一種成就感,又會產生一種因分享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還可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②舉辦「生日會」:當某個幼兒有辦「生日會」的需求時,我們可以與家長配合把「生日會」辦成一個「分享會」。在「生日會」上,蛋糕、飲料、糖果等將成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老師在主持「生日會」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為幼兒創造分享的機會。如老師在請大家唱完生日歌、說完祝詞之後,就可請「小壽星」簡要談一談成長中值得分享的故事。然後,請「小壽星」為大家分發生日蛋糕,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時刻,在這一時刻,大家分享食物,體會著過生日者快樂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帶來的樂趣。
③「一分鐘」分享:就是每天為幼兒提供短暫的幾分鐘專門開展分享活動。在這一時間段,幼兒儘可能地把自己拿手的歌曲、舞蹈、詩歌、謎語、故事、笑話等分享給其他幼兒。這樣的分享活動可給每個幼兒更多精神上的分享機會,讓他們盡展才華。它不僅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同時也有助於培養幼兒大膽表現自我的能力,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④創設寵物「分享角」:就是在教室中開闢出一個小小的角落來擺放幼兒從家中帶來的寵物玩具。在自選遊戲時,幼兒可以隨時到這個角區來與小夥伴共同分享自己或他人帶來的分享物。
4.建立分享規劃。 為使幼兒的分享行為能夠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規則是十分必要的。我們所建立的分享規則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是平等分享。要做到這一點不太容易,因為這一時期的幼兒交友更多地由利益來決定,所以在分享時常會出現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為。如常聽到「XX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帶來的汽車給他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給你玩」之類的話。
出現這樣的問題,老師可和幼兒一起討論:是不是帶來的分享物只給自己的好朋友?別人想要怎麼辦?當別人把自己的玩具給你玩時。你是不是很高興?如果別人不給你玩,你是不是很難過?讓幼兒通過情感的換位(如想想自己沒有玩具時的痙體驗)來體會,感受別人的心理,並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從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規則。 二是共同分享。是指在相同的時間內,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自願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間的配合和協調(包括言語和行為)融洽地進行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最終使彼此的情感都獲得滿足。如在搭積木時,大家應商量,分工使用;自己帶來的玩具讓大家一起玩,帶來了好吃的東西應具有足夠的數量,這樣才能達到你快樂,我快樂,大家都快樂的目的。
在剛實施此規則時,我們要先教給幼兒協商的技巧。如在與別人一起分享玩具前,要先同別人商量:「我也想玩這個玩具,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我參加這個遊戲可以嗎?」在分享過程中,老師要協調關係,引導幼兒去與他人使用,在分享後老師要強化幼兒共同分享的行為以及在共同分享基礎上達到的全作行為,這樣,共同分享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建立起來。共同分享制度的建立,為幼兒今後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奠定了基礎。 三是輪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時間內,大家將分享物輪換使用。
剛開始實施此規則時,由於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會發生一些爭執。這時,我們可教給幼兒學會先拿到玩具誰先玩,後來的人想玩可以說:「我也想玩這個玩具,你玩一會兒可以輪給我玩嗎?」漸漸地,幼兒學會了協商,也了解到尊重別人及等待輪換的重要性。輪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幫助幼兒解決一些分享中出現的問題,使幼兒在玩具數量少的情況下也能順利實現分享,同時為幼兒將來成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了基礎。
四是先賓後主的分享。是指幼兒將自己帶來的玩具先讓別人玩。當然這種制度開始實施時會使幼兒覺得很委屈,為什麼自己家裡的玩具要先讓別人玩呢?這時老師可採取換位的方法引導幼兒去思考。如可對幼兒說:「你是否也希望別人先把玩具給你呢?」這樣,幼兒就容易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別人分享他的玩具了。而老師則要對幼兒表現出的先他人後自己的行為給予肯定,以強化幼兒在今後再發出類似的行為。
先賓後主的分享制度可培養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學會忍耐的美德。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曾指出:我們無法將「忍耐」的美德教給三歲的幼兒,但是靠幼兒本身在現實環境中體會卻是可能的。應該說明的是,上述方法雖然在培養幼兒分享行為的過程中都發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但是在實踐中,它們總是結合在一起,互相影響、共同發揮作用的。實踐證明:我們只有通過適當的方法引導幼兒,在主觀上讓幼兒產生分享的內在動機與願望,使幼兒的分享行為更加穩定、自覺,在客觀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規則,使幼兒的分享行為更加規範、有序、才能讓幼兒最終自覺產生分享行為。
發佈於2011年11月04日 12:18 | 評論數(0) 閱讀數(163) 我的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