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白起為何淪為千古「殺神」

最近有一部口碑炸裂的國產歷史劇正在熱播,對,就是豆瓣評分8.7的《大秦帝國之崛起》。這部劇難得一見地捧紅了眾多歷史人物,尤其是這兩天播到的長平之戰,讓邢佳棟飾演的白起這一名將在繼「1080P」之後,再次引起了觀眾們的熱議。

——生為秦人、戰功赫赫,戎馬一生從無敗績

從百戰百勝、忠君忠國的戰神,到山東六國聞風喪膽、甚至恨不能挫骨揚灰的殺神,白起到底是因為什麼才會有了這麼狼藉的聲名?

秦人白起,因為出色的軍事才能得到魏冉賞識,進而一步步被秦國大BOSS秦昭襄王委以重任:

秦昭王十三年,白起被任命為左庶長;

次年,伊闕之戰領兵斬首韓魏兩軍二十四萬,白起一戰成名、晉陞為國尉;

秦昭王十五年,白起被任命為大良造,領兵再次大破魏國;

秦昭王二十一年,白起領兵佔領趙國光狼城;

秦昭王二十八年,白起進攻楚國並攻下包括鄢城在內的五座城邑,鄢郢之戰後被封為武安君;

秦昭王二十九年,白起攻陷楚都郢都,楚國被迫遷都;

秦昭王三十四年,華陽之戰,白起領軍八天前行千里,斬首魏軍十三萬;

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佔領韓國五座城池,斬首韓軍五萬;

之後,就是中國乃至世界冷兵器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重的戰役之一——長平之戰了,白起領兵前後斬首趙軍四十餘萬人。

在近40年的軍事生涯中,白起指揮過大大小小多達七十餘場戰役,一生從無敗績,先後發動伊闕、鄢郢、華陽、長平四大戰役,殲滅各國士卒保守估計有百萬以上,成為戰國四大戰神之首,令山東六國聞風喪膽、心神俱裂,為秦國崛起成當時的超級強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就是這樣一位軍事才能卓越的戰神,卻因為殺掉趙國二十餘萬戰俘一事,被冠上了「殺神」、「人屠」等稱號。

——殺降二十餘萬,是無法逃脫的歷史宿命

長平之戰,是屬於戰國後期兩個最為強大的國家——秦、趙之間的舉國之戰。兩國交戰三年不分勝負,直至趙國用趙括換下廉頗、秦國啟用國之利器白起,秦君大敗趙軍並俘虜了二十餘萬降兵趙卒。

但凡是個名人,或多或少都會愛惜羽毛;而白起身為一代名將,對於降兵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一定不是盡而殺之。但是數量如此之多、又全部在趙國本土,能有什麼辦法將這些趙軍收為己用呢?應該是無力回天吧。

況且,劇中還提到,秦國從巴蜀修建棧道運糧至秦趙交戰前線,路途遙遠、消耗巨大,糧草到了軍營只剩下很少的一部分。於是秦軍在自己糧草都吃緊的情況下,如何養活戰俘?而主帥白起,看著自己的兵士吃不飽飯,又是何種感受?這樣看來,趙國降軍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嚴峻現實問題。

更重要的是,秦國歷經大大小小戰役眾多,到了秦昭襄王后期,已經明確了「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的戰略,即只有打掉對方有生力量才能以絕後患,否則秦軍將面對無數次捲土重來的戰爭及無休無止的損耗,統一中原的步伐也將遙遙無期。這就是冷兵器時代的殘酷性。

此時,秦軍傷亡過半,還在趙國本土收了二十餘萬降兵,白起作為秦軍統帥,無論如何也只能快速做一個決定。這個決定,要對遠在宜陽坐鎮的秦昭襄王交代,要向因為補給趙國降軍而忍飢挨餓的萬千秦軍負責,要為整個秦國的天下大計考慮,但唯獨已經無關乎白起個人的想法,換做任何一個統帥,在這樣一個無法避免的歷史宿命下,都需要做一個可能會遺臭萬年的決定——殺降。

——戰神白起愧疚的,從來不是秦王和秦國

《崛起》中,白起在處置降軍前,在空蕩蕩的大殿里坐了整整一夜。第二夜,他站在高地對著降軍趙卒說,「秦軍糧草無多,趙軍年輕力壯者入秦,老弱病殘者回趙」。

趙軍問:「白起將軍,此話當真?」

白起怔忪稍許,肅穆說道:「白起可信,白起可信!」隱約聽到底下有趙軍說,白起是個大英雄。可大英雄白起的眼中,卻似有淚光流轉。

二十餘萬手無寸鐵的生靈被屠殺,一個「戰爭機器」就像是給白起的惡名蓋棺定論了,但白起殺降這個決定,又真的能做到問心無愧嗎?有人對《崛起》中的白起評價道,白起忠於秦國比忠於秦王更多,但實質上,他只是沒有忠於自己。

他深知殺降一事,必會招致天下諸侯之敵視,把秦國從此推到孤立無援的懸崖上,也註定會給自己留下千古罵名。於是趙軍還在美夢中時,蒙驁將軍說,「白將軍,我去吧」,白起一句「我意已決」,就以秦國秦君忠臣良將之本分,自覺背鍋了,這是對於秦王的忠誠。

長平之戰之後,已經班師回秦的白起再三思量,認為再攻邯鄲毫無勝算,即使在秦王親自邀請下也拒不出征。有人發表看法,白起自知此戰必敗,不想讓自己的軍事職業生涯留下敗績。但一句「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體現得,更多的卻是白起不想損耗更多秦兵,更不願使秦國內部空虛、冒險行進,這是對於秦軍、對於秦國的忠誠。

如果他是個縱橫家、謀略家,完全可以出征邯鄲,他的功績,不會因為一次戰敗而被任何人看輕,只會說,戰神都打不下的戰役,一定是不可行。

但他是武將,忠君忠國、有自己戰爭信條的武將,縱有「人屠」之稱,但在真實歷史上,白起的很多場戰役都沒有斬首記錄、沒有屠城記錄,甚至在自裁前曾仰天長問「我何罪於天?」,最後沒有對秦王對秦國有絲毫埋怨,只是找到了自己的罪孽根源:「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趙國猛士

欺詐二十餘萬毫無還手之力的降兵,並悉數斬殺之,對於一代戰神來說,這實在說不上光明磊落。於王、於國,白起都已經盡忠,但對於趙國長平幾十萬戰俘之死,這位戰神卻耿耿於懷,很可能在之後心無寧日的餘生里,都受到了關於自己人性的拷問。

蒙驁將軍問為何在子夜動手,白起說如此趙軍便只能記得白起,黃泉路上好來尋他

秦軍威武,但斬殺無甲無器之降卒,絕非兵家之榮

從以上種種跡象來看,白起並不是一個嗜殺成狂的冷血魔頭,他有著自己的戰爭信條與行事準則:身為軍人,必會履行殲滅敵人、取得勝利之天職。而趙國降兵二十萬不死,無疑放虎歸山,這場仗就等同於白費力氣。因此殺降一事,無關道德準則、無關內心真實感受。

時至如今,白起的功罪依然是中國歷史上、尤其是戰國歷史上的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是戰神還是殺神,人們各有評判標準,就是不知這個評判標準,是不是建立在當時的特殊情境下了......

而對於《大秦帝國之崛起》中塑造的白起這一人物,目前從網路上的評價來看,還是相當成功的。除此之外,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准,在前幾天剛剛結束的《大秦帝國之崛起》創作研討會上表示,就創作者來說,首先是要敬畏歷史,正確處理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的關係,「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再深入把握歷史中打通歷史與現實的精神聯繫。

身為秦人,一生忠於秦國、忠於秦王

即歷史正劇不是教科書,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不可能去百分百完成對於歷史的還原。但《大秦帝國之崛起》卻在「七實三虛」的創作標準上,讓歷史更加真實,讓虛構更加精彩,比如劇中的趙蔓一角色,就是為了塑造白起而生——英雄紅顏、鐵骨柔情。

在此,感謝邢佳棟扮演的戰神白起,演技精湛,上演了一個人的「大秦帝國」。感謝《大秦帝國之崛起》,為後人們如何評判戰神白起,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的那個特殊環境,也為多數觀眾提供了對千古戰神、對真實秦史的重新認知。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推薦閱讀:

南明的悲歌系列(十一)南明的救星戰神李定國
大秦戰神蒙恬完勝匈奴之戰術,比之李牧、霍去病,如何?
一代戰神韓信:造詞多多,亮點無數-頭條網
戰神韓信相關詩詞
德軍的空中戰神——阿道夫·加蘭德(PART 2)

TAG:白起 | 千古 | 戰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