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 | 養生氣功的分類
▲從練功的內容上分類▼
從練功的內容上分,氣功可分為性功、命功和性命雙修功。我國古代的道、佛等家都重視性命功的修持。道家以精、氣、神為本;醫家以精、氣、神皆為性命修鍊的主旨,而性命雙修則集性功、命功之大成,為佛道功法之根本大法。
1.性功:「性」指心性、神意的活動。古稱「心為地,性為王,王居心地上」(《壇經》)。性功主要從練神入手,完全集中於意識活動的鍛煉。開始多從上丹田練起(但守上丹田者並非都屬於性功),或不靠意守,任其自然。佛家參禪,以及以一念代萬念等凡以調心為主的功法均屬於此。當然,涵養道德、陶冶性情也屬性功範疇,腦力勞動者宜練此功。
2.命功:命指腎精以及身軀有形之物與氣。命功從練精入手,有聚津生精、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等階段,開始多守下丹田。導引、按蹺等凡是以調身為主的功法多屬此。
3.性命雙修功:首先,任何一種功法的高級階段都雙修。有先修性功而後修命功以完,先有修命功後修性功以完雙修者;有開始就上練神意以修性,下練元精以修命而行雙修者。總之,性命雙修對於任何功法,特別是道佛兩家功法都特別重要。
▲從練功的姿態分類▼
氣功的練功姿態總體上可分為動、靜兩大類。凡是具有形體運動的統稱為動功,保持靜態姿勢的稱為靜功。動功多是外動而內靜,動中求靜;靜功則是外靜而內動,強調意和氣的鍛煉,因此古有「內練精氣神(或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之說。實際上動、靜內外之分也並非絕對的,往往是動靜結合,內外兼練。
1.站功:又稱站樁。站功對於強壯身體、發動真氣、增進體能等有明顯的效果。它不僅是一種氣功鍛煉的方法,也是武術的基本功,是達到武術上乘功夫的重要途徑。古人云:「要把骨髓洗,先從站樁起。尤其練內家拳的都注重站樁,如太極拳的小馬步樁、通背拳的羅漢樁等。」故站樁不僅適於老弱病人,也適合於健康人、青壯年和體育愛好者。
2.坐功:是靜功鍛煉的基本姿勢。此法易於啟動真氣而不外散,有助於打通經絡,並觀察內景,故為歷代氣功界所推崇。坐功姿勢也有多種,通常有平坐(坐在椅、凳上)、盤膝坐(又分為自然盤即散盤;單盤即其中一腳上抵會陰,另一腳置於大腿根部;雙盤即兩腳分別壓於兩腿上),俗稱「五心朝天坐」以及跪坐(跪姿,臀部坐在小腿和腳上)等多種。
3.卧功:以卧式練功。作用與坐功相似,啟動真氣稍慢,較坐功更有利於放鬆入靜,但也易入睡。卧功姿勢又有側卧和仰卧之分。以卧姿練功,氣機發動較其他方式明顯。對於行動不便的患者,卧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4.行功:在行進中練的功法。行功過從武術的一些基本步法脫胎而來,如太極拳中的蝺步,八卦掌中的璘泥步等等。行功易學易練,也不易出偏差,而且有和暢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
實際上,多數氣功功法是動靜相兼的。一是練動功又兼有靜功,二是某些功法具有動、靜兩種特點,要求外動內靜,由動歸靜。
▲從養生氣功流派的角度看▼
歷史上存在著醫、儒、道、釋、武等不同流派的修鍊方法,實際上這是同源而異流。在修鍊方法上各流派互相滲透、互相移植,已無法界定清楚,不過在修鍊的目的方面,卻是各不相同的。但儒、道、釋、醫、武各家的修鍊方法都有健身作用,健身氣功應廣徵博採,取其精華。
1.道家養生氣功
道家氣功主張「修心煉性」,指的是人要適應自然,取法於自然,與自然同化,並提出了上、中、下三丹田的理論,提出煉性、煉命,「性命兼修」的實際原理。傳統的看法認為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以後發展的一些信奉老子的道教組織都公認老子是道家的鼻祖。實際上老子也是學習了他的前人的修鍊思想,才總結出「道」與「德」的學說。幾千年來崇拜「道德」學說的人們按照這種理論來修鍊自己,有的組織了宗教,加進了其他目的,但是都有共同的修鍊內容。總的來講,道家氣功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是按照「恬淡虛無」「清靜無為」來修鍊的。道家氣功術法林立,內容豐富。道家認為精 氣 神是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故以精、氣、神為修鍊的基礎,以寶精、固氣、嗇神為修鍊原則,從而達到精足、氣充、神旺的目的。道家窮重視性命雙修,形神並練,它有一套完整的「從有為以造無為」「先修命後養性」的理論和精細的氣脈雙修、還丹內斂、吐納導引、動靜相兼的練功口訣,無論動功、靜功,都有理論、有系統、有次第、有方法,並且還有一套糾治練功偏差的方法,以及練功與「服餌」相結合的營養學和煉丹鍊汞的技術。這一系列所謂「有為無為」「修命養性」以及醫藥、煉丹、服餌、吐納、導引等的理論和方法,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2.儒家養生氣功
先秦儒家著作中有關於氣功原則的論述,但並未形成「儒家功」當時對氣功的一些論述只是習練氣功的心得體會而已。其理學家在理論上主靜,行動上主張靜坐,其淵源主要來自佛、道兩家,在氣功方面初無自具特色的理法。儒家氣功以「煉心」為主旨,著重於道德的凈化與陶冶,在練功中引入了倫理規範,重視修身治學,攝生養氣。一方面,他們把「修身」當做「用世」「治世」的基礎,如《大學》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另一方面,又特彆強調在「用世」「治世」的實踐當中「修身」,把「用世」看成「修身」的繼續,或者說是修身的一個飛躍。總之,以「修身」為本,與「治學」和「用世」三者的統一是儒家氣功的特色。
3.儒家養生氣功
佛教是公元前6世紀由古印度王子悉達多·喬達摩(釋迦牟尼)所創立。佛家氣功是以佛家思想為理論基礎,主張依經、律、論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學,以斷除煩惱,達到成佛、修成正果的最終目的。其中的氣功部分是以坐禪和意念活動為主的,能產生一些氣功功能和練成舍利子等等。中國佛家氣功又有天台宗、凈土宗、禪宗、密宗等眾多流派,其中每一派又分出無數支流,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乃是舉數之言,實則是「法門無量」的、佛家氣功止觀雙運、定慧雙修,講求「依戒資定,由定生慧,依慧而斷除妄惑,顯發真理」。
4.醫家養生氣功
醫家氣功是以醫療健身為目的的氣功,吸收融合了各種有利於防病治病的自我鍛煉方法。這裡是與道家、佛家氣功交叉的,道家、佛家氣功可以健身,也可以給人治病,醫家氣功中也有關於道家、佛家練功時修鍊的成分。與道家相比,醫家更注重人體本身的生命運動,對於經絡、臟腑的氣化過程和規律,有更為深入細緻的認識。醫家氣功不僅是醫家修身治學的基本實踐 ,也是醫家濟人惠世的重要方術。《黃帝內經》所列醫家治病的五種主要方法中的導引、按蹺、吐納、行氣本身就是氣功,而按摩、針灸亦和氣功密切相關。
5.武術養生氣功
武術養生氣功起源於明、清,它是武術與氣功相結合的一種特殊氣功,是技擊與養生兼而有之的武術氣功,主張動靜雙修,內外兼顧。其特點是以充盈內氣為基礎,強調意、氣、力、形相結合,注重凝神聚氣、以意驅氣、以氣引形,從而增加形的功能。武術氣功可以提高人體反應的靈敏度,強壯內臟及筋骨的功能,具有強身健體、防身禦敵的功效。
▼▼▼智者不匹夫,武者無懦夫▼▼▼
推薦閱讀:
※秋季養生的最佳營養餐
※健康養生:晨起「賴床」10分鐘
※蔡灸哥的文件夾【睡眠養生】
※為什麼老中醫要看你的舌頭? 舌頭原來是人體健康的「放大鏡」
※春季養生要喝茶 但五種情況不宜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