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如何防治
一。什麼是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是由多種因素引起關節軟骨纖維化、皸裂、潰瘍、脫失而導致的關節疾病。病因尚不明確,其發生與年齡、肥胖、炎症、創傷及遺傳因素等有關。其病理特點為關節軟骨變性破壞、軟骨下骨硬化或囊性變、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滑膜增生、關節囊攣縮、韌帶鬆弛或攣縮、肌肉萎縮無力等。
骨性關節炎以中老年患者多見,女性多於男性。60歲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可達50%,75歲的人群則達80%。該病的致殘率可高達53%。骨性關節炎好發於負重大、活動多的關節,如膝、脊柱(頸椎和腰椎)、髖、踝、手等關節。
二。骨性關節炎的分類
骨性關節炎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骨性關節炎多發生於中老年,無明確的全身或局部誘因,與遺傳和體質因素有一定的關係。繼發性骨性關節炎可發生於青壯年,可繼發於創傷、炎症、關節不穩定、慢性反覆的積累性勞損或先天性疾病等。
三。骨性關節炎的癥狀體征
1)關節疼痛及壓痛 初期為輕度或中度間斷性隱痛,休息時好轉,活動後加重,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晚期可出現持續性疼痛或夜間痛。關節局部有壓痛,在伴有關節腫脹時尤為明顯。
2)關節僵硬 在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及發緊感,也稱之晨僵,活動後可緩解。關節僵硬在氣壓降低或空氣濕度增加時加重,持續時間一般較短,常為幾分鐘至十幾分鐘,很少超過30分鐘。
3)關節腫大 手部關節腫大變形明顯,可出現Heberden結節(遠端關節伸側面的兩側骨性膨大)和Bouchard結節(近端指間關節伸側的骨性膨大)。部分膝關節因骨贅形成或關節積液也會造成關節腫大。
4)骨摩擦音(感)由於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面不平,關節活動時出現骨摩擦音(感),多見於膝關節。
5)關節無力、活動障礙 關節疼痛、活動度下降、肌肉萎縮、軟組織攣縮可引起關節無力,行走時軟腿或關節絞鎖,不能完全伸直或活動障礙。
四。骨性關節炎的治療
骨性關節炎的治療目的是減輕或消除疼痛,矯正畸形,改善或恢復關節功能,改善生活質量。骨性關節炎的總體治療原則是非藥物與藥物治療相結合,必要時手術治療,治療應個體化。結合病人自身情況,如年齡、性別、體重、自身危險因素、病變部位及程度等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1)非藥物治療 是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等的基礎。對於初次就診且癥狀不重的骨性關節炎患者,非藥物治療是首選的治療方式,目的是減輕疼痛、改善功能,使患者能夠很好地認識疾病的性質和預後。
患者教育 自我行為療法(減少不合理的運動,適量活動,避免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少或避免爬樓梯),減肥,有氧鍛煉(如游泳、自行車等),關節功能訓練(如膝關節在非負重位下屈伸活動,以保持關節最大活動度),肌力訓練(如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應注意外展肌群的訓練)等。
物理治療 主要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包括熱療、水療、超聲波、針灸、按摩、牽引、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等。
行動支持 主要減少受累關節負重,可採用手杖、拐杖、助行器等。
改變負重力線 根據骨性關節炎所伴發的內翻或外翻畸形情況,採用相應的矯形支具或矯形鞋,以平衡各關節面的負荷。
2)藥物治療 如非藥物治療無效,可根據關節疼痛情況選擇藥物治療。
局部藥物治療 對於手和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採用口服藥前,建議首先選擇局部藥物治療。局部藥物治療可使用非甾體抗炎葯(NSAIDs)的乳膠劑、膏劑、貼劑和非NSAIDs擦劑(辣椒鹼等)。局部外用藥可以有效緩解關節輕中度疼痛,且不良反應輕微。對於中重度疼痛可聯合使用局部藥物與口服NSAIDs。
全身鎮痛藥物 用藥方法:①骨性關節炎患者一般選用對乙醯氨基酚,每日最大劑量不超過4000mg。②對乙醯氨基酚治療效果不佳的骨性關節炎 患者,在權衡患者胃腸道、肝、腎、心血管疾病風險後,可根據具體情況使用NSAIDs。如果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的危險性較高,可選用非選擇性NSAIDs加用H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製劑或米索前列醇等胃黏膜保護劑,或選擇性COX-2抑製劑。③其他鎮痛藥物。NSAIDs治療無效或不耐受的骨性關節炎患者,可使用曲馬多、阿片類鎮痛劑,或對乙醯氨基酚與阿片類的復方製劑。
關節腔注射 ①透明質酸鈉,如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顯著,可聯合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鈉類黏彈性補充劑,注射前應抽吸關節液。②糖皮質激素,對NSAIDs藥物治療4~6周無效的嚴重骨性關節炎或不能耐受NSAIDs藥物治療、持續疼痛、炎症明顯者,可行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但若長期使用,可加劇關節軟骨損害,加重癥狀。因此,不主張隨意選用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更反對多次反覆使用,一般每年最多不超過3~4次。
改善病情類藥物及軟骨保護劑 包括雙醋瑞因、氨基葡萄糖、鱷梨大豆未皂化物(avocadosoybeanunsaponifiables,ASU)、多西環素等。此類藥物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緩病程、改善患者癥狀。
3)外科治療
對於經內科治療無明顯療效,病變嚴重及關節功能明顯障礙的患者可以考慮外科治療。骨性關節炎外科治療的目的在於:進一步協助診斷;減輕或消除疼痛;防止或矯正畸形;防止關節破壞進一步加重;改善關節功能;綜合治療的一部分。
①關節鏡手術:對明顯關節疼痛及對止痛劑、關節內糖皮質激素注射而療效不佳的患者,可予關節內以大量灌洗來清除纖維素、軟骨殘渣及其他雜質,或通過關節鏡去除軟骨碎片,以減輕癥狀。②整形外科手術:截骨術可改善關節力線平衡,有效緩解患者的髖或膝關節疼痛。對60歲以上、正規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進展性骨關節炎患者可予以關節置換,由此可顯著減輕疼痛癥狀,改善關節功能。
此外,新的治療方法,如軟骨移植及自體軟骨細胞移植等有可能用於骨關節炎的治療,但仍在臨床研究之中。
五。骨關節炎患者如何進行體育鍛煉
對於骨關節炎患者來說,體育鍛煉也是一種很好的治療方式。主要鍛煉方法有:
1.增加關節運動範圍、伸展度的鍛煉,可以每天進行比如仰頭低頭、轉動脖子、彎腰後仰、不負重屈腿、伸腿等各個關節的伸展鍛煉,在站、坐、卧位均可進行;
2.增加肌肉、肌腱、韌帶力量的鍛煉,每天或隔天進行,比如膝骨關節炎可以進行股四頭肌鍛煉:坐在椅子上,抬小腿和地面成30度角,保持10秒,然後放下腿,雙腿可交替反覆進行;
3.增加耐力的鍛煉,進行各種有氧運動,每周2-3次,20-30分鐘/次,最好選擇非負重運動方式,比如游泳、騎車,應避免負重、登高、遠行、蹲起、跳躍等活動。
六。骨性關節炎的飲食
關節炎患者在飲食上應該清淡,少吃含草酸高的食物。因為偏鹹的食物鈉含量過高,容易與鈣結合排除體外,導致鈣的流失。而含草酸高的食物也盡量少吃,比如菠菜、番茄、紅薯、芹菜等,草酸能與鈣結合形成草酸鈣,減少了鈣的吸收。專家還特別提醒,飯後半小時再吃水果最好,如果馬上就吃,同樣不利於鈣的吸收。經我國一些專家測定,蔬菜中藕的抗氧化能力最強,其次是姜、油菜、豇豆、芋頭、大蒜、、豆角、西蘭花等;水果中抗氧化能力以山楂最高,還有番石榴、獼猴桃、桑葚、草莓、蘆柑、橙子、檸檬等,而且這些水果的抗氧化能力比上述蔬菜的還要高,所以建議骨關節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較多地選擇食用。
七。骨性關節炎的預防
對關節病要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防止致殘。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護、恢復我們的關節呢?其實,除了先天因素無法改變外,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習慣,只要我們稍加註意,都可以實現最大限度地降低發病幾率。具體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盡量避免身體肥胖,防止加重膝關節的負擔,一旦身體超重,就要積極減肥,控制體重。
2、注意走路和勞動的姿勢,不要扭著身體走路和幹活。避免長時間下蹲,因為下蹲時膝關節的負重是自身體重的3~6倍,工作時下蹲(如汽車修理工、翻砂工)最好改為低坐位(坐小板凳),長時間坐著和站著,也要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固定一種姿勢而用力過大。
3、走遠路時不要穿高跟鞋,要穿厚底而有彈性的軟底鞋,以減少膝關節所受的衝擊力,避免膝關節發生磨損。
4、參加體育鍛煉時要做好準備活動,輕緩地舒展膝關節,讓膝關節充分活動開以後再參加劇烈運動。練壓腿時,不要猛然把腿抬得過高,防止過度牽拉膝關節。練太極拳時,下蹲的位置不要太低,也不要連續打好幾套,以防膝關節負擔過重發生損傷。
5、騎自行車時,要調好車座的高度,以坐在車座上兩腳蹬在腳蹬上、兩腿能伸直或稍微彎曲為宜,車座過高、過低或騎車上坡時用力蹬車,對膝關節都有不良的影響,應加以克服。
6、膝關節遇到寒冷,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氣寒冷時應注意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防止膝關節受涼。
7、盡量少上下樓梯、少登山、少久站、少提重物,避免膝關節的負荷過大而加重病情。
8、既要避免膝關節過度疲勞,又要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防止腿部的肌肉萎縮,這不僅能緩解關節疼痛,還能防止病情進展,不要認為只有休息不活動,才能保護好患病的膝關節。對膝關節炎的患者,游泳和散步是最好的運動,既不增加膝關節的負重能力,又能讓膝關節四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鍛煉。其次,仰卧起坐、俯卧撐、橋形拱身以及仰卧床上把兩退抬起放下的反覆練習、模仿蹬自行車,都是很好的運動。
9、在飲食方面,應多吃含蛋白質、鈣質、膠原蛋白、異黃酮的食物,如牛奶、奶製品、大豆、豆製品、雞蛋、魚蝦、海帶、黑木耳、雞爪、豬蹄、羊腿、牛蹄筋等,這些可促使骨骼、關節更好地進行鈣質的代謝,減輕關節炎的癥狀。
10、早期就診,積極治療。在疾病的早期即給予一定的治療或康復鍛煉,對疾病的發展可起到延緩作用。
推薦閱讀:
※骨關節炎診治新指南解讀
※【科普】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康復治療
※用了頻譜儀就是做理療? 骨關節炎「神燈」烤烤沒用
※股骨頭壞死,髖骨關節炎,經方治療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