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知 | 西方藝術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文藝青年的博聞強識碾壓過……
張口羅曼哥特、拜占庭,閉口文藝復興、巴洛克
拾伍頓時對自己的雙商提出質疑…..
這都是些什麼鬼???
作為「心知」系列的開篇
今天拾伍就帶大家用十分鐘通覽西方藝術史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
先來看一張藝術流派的更迭圖(處於同一水平線上年代基本重合)
用Visio畫完這張醜醜的圖,拾伍覺得自己的人生追求就是買個數位板了23333
接下來我們簡要來分(tu)析(cao)一下
超多圖預警!
/美索不達米亞與古埃及藝術/
這一時期,人類逐漸開始脫離蒙昧,進入農業文明。這一時期留存下來的藝術成果相當有限,總來說有以下兩個特點
1)以永恆為目的,追求宏偉氣魄,強調宗教與君主
金字塔與獅身人面像
2)追求自然審美,即對稱、和諧
荷魯斯神廟
/古希臘/
小時候拎不清「典雅」與「雅典」,現在看看,用典雅來總括古希臘藝術倒也挺合適。
希臘的藝術風格一是追求完美,無論建築還是人物都展現了完美的比例,二是追求浪漫,猶以希臘神話的「周邊產品」為最。
宙斯大祭壇則體現了希臘時期對數學比例和浪漫的的追求的完美融合:
(度娘絲毫不在意自己畫質之渣,我也很無奈......)
宙斯大祭壇全景
宙斯大祭壇左翼浮雕
/古羅馬/
古羅馬的藝術家可能不知道,後人辦了多少他們的模仿秀。
羅馬國從共和時期到拜占庭王朝覆滅,綿延近兩千年,而羅馬藝術則主要指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4世紀,展現著「對帝國宣傳的關注」和「對宏偉氣魄的酷愛」。
羅馬斗獸場
拱門是羅馬最典型的裝飾風格,但從建築結構上講,上下重疊的三種樣式的壁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提圖斯凱旋門
凱旋門是帝王宣傳的最佳範例,秒殺拿破崙有木有!!!
/早期基督藝術與拜占庭藝術/
這一時期是古代向中世紀的過渡,變革的歷史意義甚至高於代表作的藝術價值。
基督教逐漸從地下活動變成國教,「聖像」意識逐漸形成。
查士丁尼皇帝與朝臣們
法國藝術評論家如是評論這幅鑲嵌畫:「人物呈全正面出現,高傲呆板,面孔帶有一種自豪的漠然,大大的眼睛注視著觀眾,發出催眠一般的光芒。」
催眠……催眠一般……的光芒,what?還有這種操作?
給張大圖體會一下這種神奇的效果(救命呀...這渣渣畫質)
此後中世紀聖像也延續了高高在上的「催眠式」風格。
/哥特藝術/
「哥特」是一個很有畫面感的詞,瞬間腦補高聳入雲的教堂.....
但最初這個詞是義大利文藝復興者發明來吐槽12-16世紀西方文化的貶義詞,自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浪漫主義之前,哥特式其實如同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彩窗與大教堂是哥特式的典型代表
亞眠大教堂內景
哥特式彩窗
而且哥特式建築的詭異程度是在不斷發展的
十三世紀還是這樣
錫耶納大教堂
到了十五世紀就變成了這樣
義大利米蘭大教堂
十五世紀這種風格被稱為「燃燒的哥特式」,馬上會腦補到狄更斯小說《遠大前程》里那位老貴婦有木有!!!
/文藝復興/
雅典學派
拉斐爾的《雅典學派》可謂是文藝復興時期經典代表——人物更有「人性」、講究構圖和透視關係。科學,而非宗教,與藝術的聯繫日益緊密起來。
建築上第一波對古羅馬和古希臘風格的效仿也襲來……
羅馬聖彼得大教堂
這一時期人物畫也愈發流行,例如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不可不謂之經典。
(出於安全因素考慮,此處省略一幅畫…...手動捂臉)
/巴洛克與洛可可/
巴洛克與洛可可絕對是文藝界的好cp,二者都極度強調裝飾藝術,通常認為巴洛克極具男性之陽剛,而洛可可則展現女性之柔美。
聖德列薩的恍惚
這表情和衣服簡直扭曲到懷疑人生......
而死活找不到圖的壁畫《聖依涅克的勝利》,隔遠了看就像一碗西紅柿蛋花湯!
著名畫家、建築師貝尼尼設計的華蓋
唯「擰巴」二字可以形容……而且巴洛克時代的傢具也極其熱愛這種誇張的扭曲,簡直不忍落座233
「巴洛克」原意是「不圓的大珍珠」,追求不規則形式,誇張的線條和熱烈的情感,奢華而富有張力。
「洛可可」是文藝批評家嘲笑十八世紀模仿貝殼的藝術風格,把「Rocaille」調侃作「Rococo」,洛可可的裝飾線條更為柔和優雅。
威斯大教堂內景
當然,年代上來說,巴洛克和洛可可基本是順承關係,強行cp也是「爺孫戀」了2333
/古典主義與新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外在風格基本一致。但新古典主義與啟蒙運動大致同一時期,更強調理性和道德,所以對返璞歸真的希臘文明尤為偏愛。在畫作上,構圖與寫實的愈發重要。
先賢祠
更典型的還有奧丁神殿,但你知道搜奧丁神殿,圖片出來全是遊戲截圖時拾伍內心的崩潰嗎......
馬拉之死
拾伍記得這幅真實的像照片一樣的畫好像小學就學過了。
/浪漫主義/
浪漫的反義詞不是「直男」,而是「理性」啊!
浪漫主義拋棄了希臘羅馬典範,標誌著與往昔一切想法的徹底決裂,宣告了人和個性高於一切的地位,充滿了激情與想像,或者深重的恐懼與焦慮。
橡樹林中的修道院
源自靈魂深處的孤獨與恐懼在這幅畫作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自由指引人民
據說這幅畫在法國七月革命翌日完成,很快便成為法蘭西民族的精神標誌。
海上暴風雪
巴黎歌劇院
/現實主義與印象主義/
現實主義將筆鋒由高貴的歷史畫轉向世俗的、現實的人物與場景,展現出「對卑賤者」的愛,印象主義則強調色彩與感知,但兩者都表現出對「人」的強烈關注。
印象主義畫家馬奈《草地上的午餐》
現實主義畫作《教堂里的三個女人》
與傳統教堂題材不同,這幅畫展現了基層市民的真實狀態,當然也受到了保守勢力的猛烈攻擊。
印象日出
這幅著名的畫來自「妻子生前只畫過一個女人,妻子去世後畫了三十年睡蓮」的莫奈,真的是藝術家中的一股清流。
梵高、高更、塞尚......後印象派的人物似乎更有名,但其風格已經與印象派有了較大的背離:
梵高《唐吉老爹》
塞尚《縊死者之屋》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人類社會發展到20世紀,藝術流派的更迭像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樣迅猛。
面對這些作品拾伍的雙商餘額已經不足,有機會日後將繼續在「心知」系列詳細探討,此:
畢加索《阿維尼翁的姑娘們》
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永恆的記憶》
波洛克的《五號》,私以為不如找不到圖的《三號》好看
紐曼《誰害怕紅黃藍》
不騙你,這幅畫也真的價值連城......
現代主義建築 伏薩別墅
現代主義傢具 紅藍扶手椅
/大家能堅持看到現在……簡直感動到的淚流/
心知?囈意?墜物
這個暑假its our turn陪你
覺得有趣,或者想要早日吐槽評論
就轉發到朋友圈吧
你的支持是拾伍最大的動力!
推薦閱讀:
※每日宜物 | 愛欲莎樂美
※每日宜物 | 這就是達芬奇(四)——贊助人與從草稿看《最後的晚餐》創作
※每日宜物 | 殺死巨人?!——英雄大衛
※每日宜物 | 這就是達芬奇(六)——達芬奇背後的男人們
※埃及、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羅可可藝術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