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龍|太極拳技術原型的提煉與推手技術體系的構建
徐亞奎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年11月第37卷第六期
田金龍1,邱丕相2
(1邯鄲學院太極文化學院,河北邯鄲056005;2.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200438)
摘要:通過對楊式、武式、吳式、陳式太極拳技術原型的歸納與分析,提煉出擲、掛、偏、擰4種推手技法!探討其技術原理與方法。研究虛無的銜接技術,將4種推手技法提升為一式四法的太極推手技術體系。
關鍵詞:太極拳;技術原型;提煉;推手;技術體系;構建
競技推手比賽已開展30多年,儘管貶多褒少,發展緩慢,水平卻逐步提高,亮點不斷閃現。仔細考察可以發現,它們正或多或少地表現著太極拳的技術精粹。本文基於賽場實踐總結歸納,吸取傳統太極拳的技術精華,升華推手技術,以促進推手水平的提高與普及。
1 太極拳的技術原型與技術提煉
1.1太極拳的技術原型 某式太極拳之所以稱為某式太極拳,是因為它在遵循太極拳的基本原理基礎上,用它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引進落空」的技術,並由於在技法上有獨到的研究,具有個性化而倡一家之言。如陳式太極拳要想在太極拳中得一席之地,就不僅要有太極拳的共性,還要有屬於自己的個性。楊式、吳式、武式等各式太極拳皆如此。
探尋某式太極拳是可以的,但要想尋找純粹的太極拳是很難的。每一個有志於登頂太極拳高峰的人,都是由一家入手,兼收各家之長,融會貫通後越來越接近純粹的太極拳。學術研究亦如此,太極拳的真,善, 美之境在我們面前逐步展開,我們也會越來越接近太極拳的高級境界。
相對於各式太極拳來說,技術依然是一家之言,或稱為某某式太極拳,技術含量更大,方法更簡單、直接,對於學習的人來說更容易掌握。
如何分析太極拳,以證明各式太極拳的個性化的東西,並證明它們中已有登頂之作的存在,抑或它們是平等的關係?提取它們的技術原型用以分析比較,可以一探究竟。
原型的技術是主幹的技術,它可以透過千差萬別的動作假象,發現某式太極拳的內在技術原理與運用技巧。透過動作假象,找到技術主體,才能更好地駕馭動作,提高身體的適應能力。由此入門後,習練者才有可能登堂入室。
各式太極拳一定有它自己的技術原型,當技術原型展現時,可以更加清楚地看見它們的內在關係,技術上的來龍去脈,而不是從傳承關係,演練風格等外在的形式方面進行比較。確切地說,原型技術既是對某式太極拳的技術本質的認識,也是客觀,全面分析太極拳的基礎,更是通往太極拳殿堂的台階。
1.2太極拳的技術提煉 任選一個動作,如攬雀尾,觀察各式太極拳的技法,在架式結構、用力方法、運用技巧上有明顯的差別。對於不同的動作,如單鞭、摟膝拗步、野馬分鬃、白鶴亮翅等,在同一式太極拳中技法上是一致的。同一種太極拳有一致的技法,不同的太極拳在技法上有差別。這種同一性正說明某一式太極拳有著某種技術原型,這種差別性也說明了各式太極拳都有自己的技術原型。
推手時表現出的發放效果值得關注。對於同一個動作,各式太極拳的發放效果是不一樣的,而不同的動作在同一式太極拳內部,其發放效果相同。發放效果是太極拳技法運用產生的結果,從結果追溯原因,同樣也可以找到各式太極拳的技術原型。
有方法,有結果,還有方法與結果的同一性與差別性,各式太極拳的技術原型已顯端倪。結果是有限的,原型的技法也是有限的。透過千變萬化的動作提取技術原型,印證技術效果,應是提煉太極拳技術的正確研究方法。
分析各式太極拳動作發現,它們不僅有技術原型,還有原型的動作。以楊式太極拳為例,如封似閉是其代表動作,尤其是閉的手法更具代表性。閉是一個向前發放的動作,動作是兩手開掌指向前方,楊式太極拳的各個招式都可以歸結到該動作中。如:攬雀尾,擠式是兩手合臂指向前方,按式是兩手開掌指向前方;白鶴亮翅,兩手一上一下開掌指向前方;摟膝拗步,拗步單手開掌指向前方;單鞭,順步單手開掌指向前方;提手上勢,兩手前後開掌指向前方等,總之有一個指向前方的動作。
陳式、吳式、武式太極拳各自都可歸結為一個動作:陳式的順逆纏絲,以搬攔動作為代表;吳式的偏轉,以亮翅動作為代表;武式的斷跟,以沉按動作為代表。代表動作、原型技法、典型效果共同構成了各式太極拳的技術特色,也使得各式太極拳有資格彪炳一家之言。
1.3推手比賽中的考證與技術原型的比較 長期以來,推手比賽場上一直散現著一式四法的推手技術,就是在同一種接觸方式下,在前、後、左、右4個方向上分別有騰飛、跪撲、傾跌、旋翻4種倒地結果。只是四法並不出現在同一人身上,部分方法更是偶爾出現。彙集起來有3.5個動作,即叉把、挎臂、搭肩與半個掛臂。叉把是一手插在對方腰間的接觸方式,挎臂是一手挎抱對方手臂的接觸方式,搭肩是一手勾搭對方肩部的接觸方式,掛臂是兩手掛壓對方手臂的接觸方式。叉把、挎臂、搭肩3種接觸方式均出現過四法技術,掛臂沒有完全出現四法技術。
假如讓四法技術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不僅提升了推手技術,也有利於推手競賽的開展與教學的推廣。儘管推手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引進落空」,但是通過教學訓練複製四法技術時,發覺一個技術原理解釋不了4種方法。從理論上講,比賽場上已出現了四法的技術效果,就一定存在四法的技術,沒有集中出現的原因可能是運動員在技術上不夠全面、細化。這種情況說明一個問題:運動員已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基礎,具有實現四法技術的可能性,只是對四法技術並不明確。
當我們深入各式太極拳的技術原型時,發現楊、武、吳、陳(為了技術對應,作此排序)四式太極拳的技術效果與四法的技術效果有對應關係,它們的技術原理能解釋四法技術,它們的運用技巧與勁法可以實現四法技術。
從方向上看,或許我們認為遺漏了上、下2個方向,其實不然。拔根與斷根2種技巧就是上下2個方向上的運用,其目的是為了破壞對方下支撐的穩定性,為發放創造充分的條件,其本身不具備倒地的直接結果。由此也可以看出,各家太極拳雖然技法不一樣,可是起勢動作都是一樣的,說明起勢動作中的理法是根本性的,誰也不敢改變。
推手一式四法的技術架構如下(表1)。
2太極推手的4種技術原型與技法
2.1擲的技術原型與技法 擲是向前發放的推手技法。推手時向前發放,使對方向後騰空飛出,堪稱太極拳的經典之作。對方騰起向後飛出時,身體在空中有短暫的滯留時間。有時2人在室內推手,被發放的一方出於自我保護,在撞上牆時會本能地雙手張開緩衝牆的撞擊,此時身體緊貼牆面,也有短暫的滯留時間,人們形象地稱之為「打人如掛畫」。
對方重心向上升起並且下支撐不穩定時是向前發放的最佳時機,彈簧的彈性恢復原理能夠較好地解釋這個現象。當下支撐的彈簧被壓縮時,如果撤去上端的壓力,彈簧會向上騰空彈起。
推手中當一方被逼而處於被勢(被動局面)時,會本能地出力反抗,此時被動方的身體緊張,就如一根壓縮了的彈簧,這時進攻方如果順勢向上引導,被動方就會不由自主地向上衝出,此時身體漂浮、腳跟無力。這個技巧在推手中被稱為「拔根」即引導對方的腳跟向上彈起,使其失去下支撐的穩定力[1]。抽絲勁是通過假借抽拔蠶絲的動作為意念,結合到太極拳的動作之中,長期誘導身體訓練出來的勁力。由於對方的本能捕捉反應,在被動狀態下遇到抽絲勁時必然會不由自主地反彈出來而腳跟拔起。
要使對方騰空飛出,還要練出平正勁[2]。平指四平,即頂平、肩平、胯平、腳平;正指身體垂直、正對前方。平正勁有4個作用:一是穩定對方,使對方起跟時不亂動;二是勁力完整,目標專註。
楊式太極拳最擅長擲放術,其代表性動作是如封似閉。封是封鎖,用橫向力阻斷對方的攻擊力;閉是逼迫,用正勁逼迫對方在被動狀態下出力反抗。當逼迫成功後,雙手向上引導,腳步踏進,待對方腳跟浮起後,將其擲放出去。楊澄甫描述此技:「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速乾脆,毫不受力。」可見,引拿得法,擲放得機,可以讓對方如彈丸一樣飛出。
2.2掛的技術原型與技法 掛是後引下壓的推手技法。後引下壓也很經典,這樣的動作似乎一點不用力氣,對方就雙膝跪地並匍匐,跪撲是掛壓技術的直接結果。
對方雙膝發軟並向下沉落時是後壓發放的最佳時機,失重原理能夠解釋這個現象。當雙方手臂相搭,快要建立勁力平衡時,一方突然勁力消失並向下沉落,會誘導對方兩腿突然鬆軟,失去重心,如同下樓梯,坐電梯,乘輪船,坐飛機時經常發生的情況一樣。
空勁又稱落空勁,其方法是全身力量突然消失並向下沉落。空勁用自己的沉落引誘對方的沉落,此時,雙方都是向下沉落,為什麼己方不會雙腿發軟而對方會雙腿發軟呢?原因是己方是主動的,對方是被動的。己方有心理準備,在沉落後能夠迅速找到支撐點;對方沒有心理準備,沉落後找不到支撐點而雙腿發軟。
下壓的力量用在落空點上才有好的效果,為此,要處理好下沉與下壓的動作節奏。下沉與下壓都是向下的動作,節奏可以製造出2種不同的勁法,並通過技術銜接使之一氣呵成。前半段屈膝提踵,身體沉降,製造出下沉的空勁;後半段臀部急速向下沉墜,腳跟積極下踩,製造出向下衝擊的墜勁。
空勁與墜勁本身就是一個動作中分離出來的"種勁法,它的勁力銜接特別緊密,效果也顯得格外輕鬆,甚至給對方一種自己倒地的感覺。其實這是一種錯覺,根本原因是2個勁力的銜接緊密,2個效果的連續合成。此處,不僅空勁具有落空的引導效果,墜勁也具有向下的引導效果,同時墜勁還有向下的衝擊力。準確地說,對方的跪撲倒地是由空勁,墜勁,引導共同作用的結果。
武式太極拳擅長斷根技法,不過它不是順勢下壓,而是利用斷根技術造成的對方的晃動,尤其是對方後腿的晃動,然後借勢發放,其效果是對方跌坐在地。武禹襄說:「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4]掀中加挫之法,就是通過向上引導,使對方整體向上移動時,身體向下沉落,對方就會不由自主地出現一個軟腿的現象。武式太極拳推手時,常常在一引一放之間,運用一勾一挫的技巧,使對方在一來一回之中2次軟腿,最終跌坐在地。武式太極拳套路演練時要求架高步活,跟步沉身,都與斷根技法有關;然而,這一技術需要打出空勁與挫勁,令對方腳跟自斷,難度較大,不如順勢下壓方便輕巧。
2.3偏的技術原型與技法 偏是轉動閃讓的推手技法。支點轉動與閃讓相結合的技術,可以使對方的身體偏移,撲空,並跌跌撞撞,踉踉蹌蹌地向前衝出。傾跌是這個技術運用結果的典型特徵。這個技術原理是定軸轉動。對方推壓過來時,我方應主動地接受對方的力量,以建立一種力量上的平衡,這時我方在接觸點與支撐點之間建立起一根軸,並圍繞著這根軸轉動,狀如一扇打開的門,以使對方撲空。
這一技術運用的關鍵點有2個:一是承勁;二是軸轉。承勁就是接受對方的力量,是一種受力技術。接受對方的力量不能硬碰,不能迎頭而上,而是先轉移對方的攻擊力路線,待對方的正面力量優勢減弱後,再與對方建立力量的平衡。軸轉是支撐軸的轉動。支撐軸是接觸點與支撐點之間建立的一根軸,它不是一個實軸,而是一根虛擬的軸,其軸線在接觸點與支撐點的連線上,是在空間中。切記不是腰軸的旋轉,這一點非常重要,很多人錯誤地認為轉動軸在腰間! (很多動作是以腰為軸,這種技術動作不是),結果由於轉軸的移動,丟失了承勁的作用而前功盡棄。
承勁與軸轉的結合,使得身體像一扇打開的門,這時對方的身體重心會向我方身體閃讓的一面偏移,並朝這一面傾跌,所以這個技法稱為偏轉。運用偏轉技法時,支撐點的勁力要源源不斷地向接觸點輸送,以保證軸線與旋轉力在動態過程中的穩定,使偏轉的力量持續地作用到對方的身體,加大轉動力的效果。在對方的身體偏移時,如果再配合上牽引,下壓等動作,將會有更好的技術效果。
吳式太極拳擅長用「旋轉軸滾」的方法化勁,常以翹板比喻太極拳的技術,並用翹扳的原理改造楊式太極拳的技術,創立了吳式太極拳門派。翹扳與開門都是運用了軸轉的技術原理與方法,技法上有近似之處。由此可知,推手中的轉軸並非專指腰軸,更多的是虛擬軸,其維度是多方向的。只有勁力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轉軸上,推動軸的旋轉,才可以有效地化解對方的攻擊力,並使對方傾跌。吳式太極拳的「川字步」與「斜中正」構成了自由旋轉的立柱式身形[6],出手梢節引領,轉手推掌,均運用了軸轉原理。
2.4擰的技術原型與技法 擰是擰扭旋轉的推手技法。運用扭轉力使對方身體翻轉倒地是推手中最常用的技術,幾乎壟斷了推手賽場。由於這個技法中有一個旋轉拋摔的動作,一直被人們誤認為是摔跤的技術,其實,通過技術分析可以發現它是典型的拋擲發放的推手技術。
擰的技法運用了螺旋運動的力學原理,是由一個力與一個力偶構成的基本力系,它可以利用對方的撲空,並順勢擰轉,使對方翻轉倒地。馴馬師也經常用到這個技術,當馬受驚失控時,馴馬師常常雙手扳轉馬頭,使馬翻轉倒地,從而馴服驚馬;太極拳中的「高探馬」一式取意於此。
對方正面攻擊力落空並繼續向前撲進時是運用擰轉技術的最佳時機。身體內收後引可以使對方正面的攻擊力撲空;當對方撲空到一定深度時,對方下支撐的穩定性減弱,而保持了一定的向前運動的慣性,此時順勢擰扭對方身體使之旋轉,可使對方翻轉倒地。
擰旋技法的關鍵點也是2個:一是前撲;二是擰旋。前撲是對方落空後繼續向前撲出,與偏轉技法的撲空不一樣。撲空是對方因平衡力被破壞,失去依託後進入落空狀態;前撲是我方製造空間讓對方撲進,誘引對方進入一定深度。撲空是撲進的直接結果,可以直接倒地;前撲則是撲進的過程狀態,其撲進可能對我方造成更嚴重的威脅。從某種程度上說,前撲也是對方的一種技術,會用前撲技術的人可以順勢進身,壓垮對方,往往能夠反敗為勝,如乙方下,甲方順勢肩靠。不過,前撲依然是非常危險的,螺旋勁可以充分地利用對方前撲,產生良好的發放效果。
陳式太極拳擅長擰旋技法,螺旋勁是其典型特徵。陳鑫名之為「纏絲勁」,並要求以腰為軸帶動四肢旋轉。「渾身俱是纏勁……,其勁發於心內,入於骨縫,達於肌膚,是一股,非有幾股」[7]。陳式太極拳的軸是實軸,不同於吳式太極拳的虛擬軸,技法上也就不是偏轉,而是纏拿摔跌。在當今推手比賽場上,陳門弟子多用摔跌之技,尤其是「叉把摔」一招,堪稱精絕,有其技術源頭。
3太極推手一式四法技術分析
3.1太極推手4種技法的轉移 四式太極拳本出一源,自有相通之處。不能因為是某式太極拳就只能有某種技術原型,只能說是以某種技術原型為主,兼具其他幾個技術原型。如楊式太極拳善於拔根、擲放,對其他技法並非不知,只是它要把其他技法的效果轉移到拔根、擲放上。如白鶴亮翅,前一半用的是軸勁,令對方撲空,後一半是提引發放,這就是「化一半,打一半」的技法[8]。諸如海底針與閃通臂的連接,倒攆猴的引帶、推掌等等都有一個技法的轉移。
與楊式太極拳一樣,其他各式太極拳都有技法的轉移運用。同樣的動作,如攬雀尾,四式太極拳都不一樣,如以楊式太極拳為參照,楊式太極拳處處體現了平正,陳式太極拳多了旋轉,吳式太極拳加了軸轉,武式太極拳用了沉墜。至於單鞭、白鶴亮翅等等,這些動作名稱一樣,順序一樣,外形卻不一樣,都是因為個性化的技法。
當技術原型被提煉出來後,其側重點就不再是某式太極拳的技法,而是原型本身的作用,是根據情況的需要,選擇最佳的技術效果。發放的方式與落空的方式相對應,則效果顯著$不對應,也有效果,等而次之。各式太極拳運用技法轉移時,有可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也有可能錯失良機。當運用原型技術轉移時,每一次都是追求最佳效果。原型技術的提煉,摒棄了各式太極拳的門戶之見,使太極推手技術變得簡單、直接、靈活。
3.2太極推手一式四法的技術提升 4種原型技術固然擴大了技術運用面,假如它們分別孤立運用,缺少技術銜接,也會糾纏於某一技法之中,運用效果大打折扣。在推手比賽中,很多運動員常常為了使用某種技法,搶佔特定的優勢位置,被對方技術干擾後,不能就勢取位,而是固執於特定位置,於是爭搶手法,甚至整場比賽的時間都用在搶手上。為了擺脫糾纏,最大化地發揮推手四法技術,就要研究它們之間的銜接技術,使得在任何一個架式條件下,四法都要能夠被運用,由此把推手的四法技術提升為一式四法的推手技術。
四法技術熟練後,也會具備一定的技術轉換能力,但它不是銜接技術。技法熟練依然會在對方的技術干擾下,由於不能得到機會,陷入手位的爭奪。只有就勢取位,才能活用四法技術。
銜接技術的發現是思辨性研究的成果。「無極而太極」[9],以中國太極文化為背景,太極拳思辨性研究出虛無的技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10]。太極拳的虛無是肌肉最放鬆、感覺最靈敏、動作最靈活的狀態,是與對方無力量對抗的同步運動狀態。在某一個接手狀態下,當勁力回歸到虛無狀態時,對方也會跟著安定下來,如果對方的訓練程度不高,身體內部的鬆散,動蕩就會暴露出來,對方真正的意圖就出現了,力的方向也明確了,這也為我方提供了更多的借力機會,提高了動作選擇的正確率。」人不知我,我獨知人」[11],善於製造虛無,就是善於創造機會。
以虛無為銜接,實現原型技術之間的轉換,是對推手四法技術的進一步提升。
4 結論
通過對楊式、吳式、武式、陳式太極拳的技術分析,發現太極推手有擲、掛、偏、擰4個主幹技法;配合相應的技巧與勁法的運用,可以在前、後、左、右4個方向上產生騰飛、跪撲、傾跌、旋翻4種倒地結果;通過製造虛無狀態的銜接技術,把4種技法融合到任何一種接手狀態下,成為一式四法的推手技術體系。
參考文獻
[ 1] 田金龍.太極拳」根」的技術之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4):57
[ 2]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楊式太極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 3] 楊澄甫.論太極推手[M]∥楊禮儒,李秀,傳統楊氏太極拳名家實戰用法薈萃.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92
[ 4] 武禹襄.十三勢說略[M]∥沈壽校.太極拳譜.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50
[ 5] 劉晚蒼,劉石樵.太極拳架與推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82
[ 6] 李秉慈,翁福麒.楊禹廷太極拳系列秘要集錦[M].北京:奧林匹克出版社,1990:291
[ 7]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72
[ 8] 汪永泉.楊式太極拳述真[M].魏樹人,齊一,整理.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184
[ 9] 周敦頤.太極圖說[M]∥梁紹輝.太極圖說通書義解.海口:海南出版社,1991:1
[10]老子.老子.第十六章[M]∥郭長生.老子白話釋秘.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1991:97
[11]王宗岳.太極拳論[M]∥沈壽校.太極拳譜.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1:25
推薦閱讀:
※女朋友到處跟人說我是做鴨子的,技術好
※豬免疫抑制的危害與防控技術
※康復治療新技術——筋膜松解術
※劉傑技術交流:《疾病防控》羊快疫症診治例子介紹
※娃娃魚的宰殺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