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中國傳世山水畫:清代卷(二)
《溪山林屋圖》清 王原祁 紙本設色 縱82.3厘米 橫45.3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此圖由平遠景緻的水面和遠山開始,向左展卷,逐漸進入了崇山茂林之中,山中雲氣蒸騰,細瀑清泉,在石隙林間穿行,樓台屋宇,掩映林間。山間碧潭,與潭邊書屋相映襯,清雅幽靜。整個畫卷一派清曠蕭疏的景象。節奏明確,意態豐富。畫中用筆,虛和文秀,置景造物,平和虛靈。其墨色淡雅,設色或綠或黃,皆以境取用,從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元人山水的氣質和精神。
《青山疊翠圖》清 王原祁畫面所繪層巒疊嶂、松林山館等均精細別緻,取景力求穩重大氣,以迎合「聖上」的需要。用筆亦是求穩求端,沒有故意別出心裁地自創風格,謹慎小心的心境觸手可及。是追求高山蒼翠雄偉風格的典型作品,雖然題目中只見「山」的一毫蹤影,但山巒確是畫面主體,松溪、山館才是陪襯,專是為了反襯山之高大偉岸而設。雖則此畫是專門為「進御」而作,後來仍是流落輾轉至私人之手,從畫上若干方收藏小印便可看出。
《仿高房山雲山圖》清 王原祁 紙本設色 縱113.6厘米 橫54.4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王原祁山水畫「於大痴淺絳,尤為獨絕,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書卷之氣,盎然楮墨外。」(《園朝畫征錄》)。他的畫設色亦較別緻,有時紅綠間用,有時只以淡色烘染。此畫描繪江南春天雨後的山村景色。此圖雲山取元人高克恭法,橫點皴染,並用焦墨破醒,富有厚重的質感,構圖以高遠兼平遠,得深得飄渺之意。
《仿吳鎮山水圖》清 王原祁 紙本墨筆 縱94厘米 橫53.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畫面開境大,景物繁多,氣度恢弘。描繪了清平如鏡的湖水,逶迤曲折的小徑,跌宕而下的飛泉,濃蔭襲人的蒼松,以及飛騰飄渺的煙雲,巍峨秀拔的峰巒......傳達出一種悠遠神奇的意境。在布局上,注意運用隱現與對比的手法。在筆墨上追摹王蒙的風格,並充分發揮了元人干筆皴擦的技法,雖為摹古之作,卻形成了自己山水畫的筆墨特色。
《興福庵感舊圖》清 吳歷 絹本設色 縱36.7厘米 橫85.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吳歷擅畫山水,師承黃公望、王蒙而有所變化,筆墨拙撲蒼潤,氣韻沉厚,自成一格。吳歷工詩,書法坡翁,又善鼓琴,畫刻意摹古,遂成大家。其出色之作,能深得唐子畏神髓,不襲其北宗面目,尤為諸家所不及。他心思獨運,邱壑靈奇,落墨迥不猶人,想見此老高懷絕俗,堵往獨來,不肯一筆寄人籬下,觀其氣韻沉鬱,魄力雄傑,自足俯視諸家,另樹一幟。
《興福庵感舊圖》清 吳歷 絹本設色 縱36.7厘米 橫85.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興福庵感舊圖》清 吳歷 絹本設色 縱36.7厘米 橫85.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興福庵感舊圖》清 吳歷 絹本設色 縱36.7厘米 橫85.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松壑鳴琴圖》清 吳歷 紙本墨筆 縱102.8厘米 橫50.6厘米此圖描繪松林高峰的山川景色。整個畫中景物鬱勃繁密,巍峨沉雄。而其構景縈迴曲折,山石形體雲翻霧動,加上一鳴琴的情節,更使畫中似乎流動著空谷迴響,松聲濤濤的樂聲。畫中筆法松秀,皴擦繁密,山石類披麻皴,其以淡墨暈染,濃重相宜,更加增強了畫面鬱勃沉雄的氣氛。
《湖天春色圖》清 吳歷 紙本設色 縱123.5厘米 橫62.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吳歷(1632—1718),原名啟歷,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江蘇常熟人,清初著名山水畫家,與當時「四王」、惲壽平齊名,並稱為「四王吳惲」或「清初六家」。吳歷筆墨蒼渾,風格醇厚深秀。《湖天春色圖》一畫是吳歷典型風格的作品, 表現的是明媚的江南湖畔堤邊初春的風光。畫面上, 春風拂柳, 綠草如茵, 燕雀躍於湖面柳枝之間, 遠處青山一抹。
《夕陽秋影圖》清 吳歷 紙本水墨 縱75.2厘米 橫35.3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此圖畫山巒起伏,高樹成林,草亭傍水,江天夕陽相映成趣。上有行書詩題及名款。吳歷與王翚、惲壽平同學於王時敏門下,專意繪事,日夜臨摹宋元真跡,渲染皴擦,風格高峻,得其神髓。其山水宗黃公望,得力於王蒙,兼有吳鎮之長。此圖雖仿倪瓚,但具有自己的筆法,江亭遙嶺,碎石叢樹,蕭瑟簡淡,不失為吳氏晚年佳作。
《靈岩山圖》清 惲壽平 紙本墨筆 縱20.7厘米 橫10.7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靈岩山一名研石山,位於今江蘇吳縣木瀆鎮西北,山上有靈岩寺、多寶塔、吳王井等古迹,宋以後為僧家參禪勝地。圖中從靈岩的主峰取景,以鳥瞰式構圖,將山的全景收入畫面。筆法得黃公望《富春山圖》遺意,多用干筆皴點,用筆勁利,自具秀逸之致。此畫以真山水為依據,又不為其構囿,在構思與筆墨上著重表現這一佛教勝地所具有的「梵天凈土」般的境界。
《古木垂蘿圖》惲壽平 紙本 水墨淡設色 縱104.9厘米 橫34厘米 北京故官博物院藏圖中描繪高聳雲際的峰崖,山腳下幽壑深曲,松柏叢茂,碎石間清流飛濺,水勢湍急。溪流迥轉處,平灘淺瀨,蘆荻清翠細潤。此圖為仿古之作,章法嚴謹,筆墨沉穩,山石畫法受董源及吳鎮山水的影響,皴法樸厚蒼渾,樹木、藤枝、蘆葦則用筆尖細勁利,風格靈秀生動。本幅自識:「古木垂蘿高岩濺瀑圖。放筆藤花落研池,夜來移石有雲知。開軒長掛南山影,何必東籬泛菊時。昆陵惲壽平。」《仿倪瓚古木幽篁圖》清 惲壽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惲壽平初攻山水,因王石谷在山水畫方面的傑出成就,自以為不能出其右,於是舍山水而學花卉,勘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為歸,一洗時氣,獨開生面,為寫生正派。惲壽平寫生,簡潔精確,賦色明麗,天機物趣,畢集毫端,大家風度,且深得元人冷淡幽竣之致。《仿倪瓚古木幽篁圖》輕物象重心象,以抒主觀之情為主,而不著意於再現特定景物的真實情趣。畫面以詩書畫結合,來闡發畫意,寄託感概,收到了詩情畫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山中早春圖》清 王原祁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台,別號石師道人,太倉人,王時敏之孫,康熙進士,天子嘉其畫,供奉內廷。王原祁與王時敏並稱為「婁東派」,清初六大家之一。《山中早春圖》重巒疊障,山勢雄偉秀麗,樹木蒼莽茂密,流雲繚繞于山谷峰腰,飛瀑掛於崖頂,小橋橫跨溪間,亭台水榭,房屋廊廡以及茅舍草堂散落于山水樹石之間,別有一番情趣。此畫用高遠構圖,由近及遠,由濃至淡,層次井然,用筆穩重,運墨兼具五色,非一般功力所能及。
《西岩松雪圖》清 弘仁 紙本設色 縱192.2厘米 橫104.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從表面看,四位畫僧中,弘仁要算是一個出家後與塵世脫離得最徹底的,他涵養深厚,出家後,每日掛瓢拽杖,芒鞋羈旅,或長日靜坐空潭,或月夜孤嘯危岫,儼然一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西岩松雪圖》畫大山兀立,山石如刀削般險峻而清朗,岩石上的偃松則冷竣靜寂,整幅作品,布局精密,結構嚴謹,而無板滯之感,得風神懶散、氣韻荒寒的奇致。山石尚簡,用干筆淡墨勾勒,線條爽利,轉折處或圓轉或露稜角,少皴擦而有山石方硬的形體。
《山水冊》清 弘仁 紙本設色 縱25.2厘米 橫25.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弘仁山水畫筆墨精謹,格局簡約,雖師法倪瓚,但又能「於極瘦削處見腴潤,極細處見蒼勁,雖淡無可淡,而饒有餘韻」。此幅《臨水雙松圖》中,弘仁極少用粗筆濃墨,也少點染皴擦,不讓作品中出現絲毫的粗獷霸悍,張揚外露的習氣,全以精細的松靈之筆徐徐寫出,於空靈中顯充實,靜謐於寓深秀,結構出一派純凈、幽曠而又俊逸的意境,給人以品位無窮的審美感受。
《黃海松石圖》清 弘仁 紙本淡設色 縱198.7厘米 橫81厘米弘仁雖繼承宋元,但又有鮮明的自家面貌。可謂取宋人精謹而去其刻劃繁縟,融元人筆墨而強其結構風骨,形成了自己剛正、平實、清醇、蘊藉的藝術風格。此畫突出山之陡峭,但構圖重心偏向左面,右面以兩峰頭與之呼應,石之凹凸處略施淡墨烘染,以加強其厚重感。虯松橫出石隙,突出山之險峻。畫家以渴筆焦墨勾皴層岩,以濃潤的細筆寫樹,風格冷峻勁峭。
《枯槎短荻圖》清 弘仁清 弘仁(1610—1664),明末清初畫家。本姓江,名韜,字六奇,一作名舫,字鷗盟。安徽省歙縣人。法名弘仁,號漸江學人、浙江僧,又號無智。後人稱他為梅花古衲。此圖所繪為弘仁的詩友香士的書齋。簡陋的茅舍與陣設襯托出主人品格的高潔與孤傲,虛堂靜敞,門外二樹枯槎直指蒼穹,一灣清淺的溪流江集成潭,環繞在高低錯落的岩石間,水波不興,猶如主人不逐名利的平淡心境。石邊,水際短荻叢生,清潤可愛,為這幽寂的貧士生活增添了幾許生趣。
《絕澗寒窠圖》清 弘仁 紙本設色 縱116.6厘米 橫51.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在四僧畫家中,弘仁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清逸剛淳。觀弘仁的《絕澗寒窠圖》,會有「千鈞屈腕力,百尺鼓龍鬚」的氣魄和功力。但畫面中的千鈞之力又不是一泄無餘,而是徐徐使出,如盤弩曲鐵,控制得恰到好處,行於當行,止於當止,並做到不可增一,不可減一。山石樹木的行貌、體量和神髓就是靠這精鋼一般的線條結構出來的,顯得簡勁俊秀。
《林泉圖》清 弘仁 紙本設色 縱89.4厘米 橫41.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弘仁的藝術造詣固然與他師法古人和得心造化分不開,但他能獨得倪瓚和黃山骨質,導「黃山畫派」之先河,標新幟於藝苑,究其因,是其思想品格和人生操守的寫照。《林泉圖》意境十分清幽,恍如世外桃園。江中巨礁上虯枝恣肆飄逸,迎風微盪;佔據畫面中心的是以簡筆勾畫的山石,同樣用筆寥寥而意蘊躍然,是具有典型弘仁風格的山水佳作。
《天都峰圖》清 弘仁 紙本設色 縱307.5厘米 橫99.6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有人曾稱:「石濤得黃山之靈,梅清得黃山之影,漸江得黃山之質。」得黃山之質,也就是得黃山之骨,而這質骨,也正是漸江和尚不肯隨世俯仰,視腴媚如仇,惜名節於慎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稟賦剛正,志操清亮這一人品的寫照和表徵。千古文章根肺腑,畫道亦然。此畫近景二古松虯曲扭結,中景陡峭直插雲天,筆法松秀,山石稜角方硬,行筆極清勁,筆筆清晰可見。山迎陽一面濃墨勾皴,不加罩染,稍後染以淡墨,托出了主峰的體積感。
《柳岸春居圖》清 弘仁 紙本設色 縱16.8厘米 橫51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作為新安畫派的開路人,其畫山水,層崖陡壑,偉俊沉厚,皴法喜用折帶皴,轉折方硬,筆路清晰,干淡筆折帶皴,畫面簡凈峻峭。《柳岸春居圖》是弘仁的一幅扇面畫。畫面尺幅雖小,但極盡丘壑之深遠。扇面的右邊高崗上悠然矗立一亭子,邊上一叢清竹飄逸而俊雅。隨著山勢的逐漸降低,豁然於觀者眼前的是一曲鐵盤弩的虯松,其隨意清雅的風姿是畫中的點睛之筆。畫面右側則用淡泊之筆勾勒出一片山石,更突出了畫面的深遠和寬廣。
《層岩疊壑圖》清 髡殘 紙本設色 縱169.2厘米 橫41.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髡殘(1612—約1692),俗姓劉,字石,一字介丘,號白禿、石道人、殘道者等,湖南武陵(今常德)人,久居南京牛首山幽樓寺為僧。擅畫山水,喜作渴筆或禿筆秋景山水,皴擦層次豐富渾厚,筆墨荒率蒼雄,「粗頭亂服」,自成一格,與石濤等人稱「清初四畫僧」。此畫寫秋天江山景色,山岩幽深,雲壑危聳,江水橫波,引人遐思。畫法蒼辣,得黃子久(公望)傳統而不為成法所囿,氣勢恢宏雄奇。
《雨洗山根圖》清 髡殘 紙本墨筆 縱103厘米 橫59.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近畫岩崖古木,虯松閣榭等,淡水一泓,高士獨釣舟首。中景白雲繚繞,峰巒疊翠曲徑間有石級可緣攀而上。遠景幽岫逶迤,整個畫面表現了雨後山川的潔凈與幽寂。此圖筆墨蒼潤,結構繁簡得宜,本幅左上行書自題五言詩云:「雨洗山根白,凈如寒夜川。納納清霧中,群峰立我前。石撐青翠色,高處侵扉煙。獨有清溪外,漁人得已先。翳翳幽禽鳥,鏗鏗聞落泉。巧朴不自陳,一色藏其巔。欲托蒼松根,長此對雲眼。」
《蒼翠凌天圖》清 髡殘 紙本設色 縱85厘米 橫40.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髡殘性寡默,身染痼疾,潛心藝事。圖中畫家自題詩,並款署:「時在庚子深秋,石谿殘道人記寫。」鈐「石谿」、「電住道人」白文印二方。畫面崇山層疊,古木叢生,近處茅屋數間,柴門半掩,遠方山泉高掛,樓閣巍峨。山石樹木用濃墨描寫,干墨皴擦,又以赭色勾染,焦墨點苔。
《松岩樓閣圖》清 髡殘 紙本設色 縱41.6厘米 橫30.4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圖中繪山嵐、松林、樓閣,具寫意山水風範。這幅作品,其山坡用濕筆揮寫,筆墨流暢滋潤,使山巒顯得渾厚華滋;松林、樹木、樓閣,先用焦墨勾點,再加點染,蔥蘢蒼秀,意境奇開。整幅作品墨氣淋漓,秀逸濕潤,氣韻生動,是一幅意境獨造的山水力作。在這幅畫的上方,畫家長篇題識,其字蒼秀,風神獨具。
《仙源圖》清 髡殘 紙本設色 縱84厘米 橫42.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髡殘的繪畫構圖繁複重疊,境界幽深壯闊,筆墨沉酣蒼勁,山石多用披麻皴、解索皴來表現的技法得自王蒙,荒率蒼渾的山石結構,清淡沉著的淺絳設色近於黃公望。他重視師法自然,流連山水,創造出用渴筆、禿毫,濃墨渲染來表現結構嚴密,奇辟幽深,空朦茂密的江南山水,風格自成一家。這幅《仙源圖》筆法簡括,多用禿筆,蒼勁老辣,濃墨皴擦斫,與疏括的短筆相應,筆致變化多樣,勾框有「屋漏痕」的筆法,使畫面更生樸拙天然之趣。
《雲房舞鶴圖》清 髡殘 紙本淡設色髡殘性格直率,感情熱誠,又有著嚴肅認真的治藝態度,從而形成了自己深厚華滋,緬邈幽深,格致雄闊,筆墨蒼勁的藝術風貌。
《山水冊》清 朱耷 紙本設色 縱26厘米 橫4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朱耷,即八大山人(1626—1705),明寧獻王朱權的後裔,原名統鑾,南昌人。明亡後削髮為僧,字雪個。別號驢漢、人屋、刃庵、驢屋驢、人屋、個山、朱耷等。四位僧人畫家中,八大山人是最「格色」的,他為人怪癖,藝也詭奇,時人認為他的畫「人多不識,竟以魔視之」。此《山水冊》足以代表朱耷的藝術風格。筆墨簡括凝練,形象誇張,意境清冷。畫中山水樹木,形象寂寥無不帶有畫家的個人烙印和情感。
《山水圖》清 朱耷 紙本水墨 縱160.6厘米 橫7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八大山人的山水畫在數量上遠不如他的花鳥畫多,但所體現的孤寂清高的風骨品格,絲毫不比他的花鳥畫遜色。這幅《山水圖》亦名《秋林亭子圖》,寫秋數茅亭、地老天荒之景,籠罩著一派荒涼靜寂、無可奈何的氣氛,涵容了一種苦笑不得的枯索情味。畫家以淚和墨,揮以禿筆,兼有豪情縱逸的雄健風格、朴茂酣暢的凝重情意和生拙澀秀的奇特韻味,明潔、單純、修飾,然而虛淡中含意多,蘊涵深刻。
《山水通景圖》清 朱耷 紙本水墨 縱97.6 厘米 橫35.8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墨點不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石椏杈樹,留得文林細揣摩。」是朱耷在《自題畫山水》中的一首詩,寫照了他「借物寫心」為宗旨。他致力於畫面筆墨和畫面形象的攝合同一,使物質形態到精神形態的轉化趨於直接甚至極端。此畫構圖奇險,畫面冷氣襲人。枯槎斜上,丑石突起,怪石嶙峋,傲然挺立。畫面形象單純,氣氛蕭條冷落,筆墨粗獷奔放,流露出一股畫家的遺憤和對命運的一種抗爭。
《山水書畫圖》清 朱耷 紙本水墨 縱24.2厘米 橫16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朱耷的山水畫對後世寫意畫的影響很大,其畫風險、絕、冷、怪。山水宗法董其昌,用筆較放縱。清張庚稱「八大山人,有仙才,隱於書畫。題跋多奇致,不甚解。書法有晉唐風格。擅畫山水、花鳥、竹木、筆情縱恣,不拘成法,而蒼勁圓潤,時有逸氣,所謂拙規矩於方圓,鄙精妍於彩繪也。襟懷浩落,慷慨嘯歌,世目以狂。」《山水圖》上皴點婆娑,樹影恣縱森然,掩隱在山林中的亭子更是落落寡歡和寂寥,符合八大山人一貫的審美原則。
《松溪草屋圖》清 朱耷 金箋 縱18.1厘米 52.6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朱耷的此幅山水,看不出是哪家的點?哪家的皴?畫面中濃的淡的、橫的直的點劃短線,組合構成畫面的節奏和意象,宛有西洋印象派和點彩派的效果,而其內涵,顯然更加厚重,深沉而豐富,體現了中國筆墨特有的審美價值取向。從布局的處理來看,有點近於元代畫家倪瓚的章法,然而倪瓚卻沒有如此錯雜的寒林和高聳的山巒,那岡巒的峻拔近於黃公望的造景,顯得雄偉奇峻。
《山水斗方圖》清 朱耷 紙本水墨 縱22.3厘米 橫27.8厘米 安徽省博物館藏董其昌溫文靜秀的藝術風格,對於一個佯狂書生八大來說,是一種別樣的衝擊。朱耷在65歲前所作的畫,雖形態已具,卻不免外強生澀、狂怪衝動之氣流露於無意間。通常為人所熟悉的冷寂怪誕而又雄健恣肆、朴茂酣暢而又明豁清空的含蓄秀美、蒼勁多筋的作風。此幅《山水斗方圖》上畫家的簽名就是典型的「哭之」或「笑之」。畫面構圖奇詭,僅在畫幅的右上角畫一斜坡,坡上寒林寂樹,頗有意味。
《設色雲山圖》清 石濤 紙本設色 縱45厘米 橫30.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石濤(1642—1715),清代畫家,俗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廣西全州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謙的後裔。5歲削髮為僧,得以存生。法名原濟,一作元濟,字石濤,號大滌子、清湘老人、瞎尊者、零丁老人等。又自稱苦瓜和尚。此圖用墨色的濃淡變化來表現雲山的風姿神韻。石濤的這幅山水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來攝取自然山川的萬千變化,在畫幅上集中了各種生動奇異之景,整幅繪畫風格氣勢逼人,蒼渾奇古,駭人耳目,不愧為師造化的佳構。
《飛瀑奇峰圖》清 石濤 紙本設色 縱200.7厘米 69.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石濤的山水自成一家,既重學古人,又重師造化。他早年居安徽宣城時,與梅清交善,受其影響,山水多用方折線條和虯結的皴法,景色奇秀,蒼渾。後他又遍學前代各家畫法,博採眾長,主張「借古以開今」,「我用我法」。特別主張從自然中汲取創作源泉,畫出了許多體現黃山特徵與風神的作品。他的山水新穎奇異,蒼勁恣肆,生意盎然。他還著有《苦瓜和尚話語錄》是清代著名畫論著作,對後世影響極大。這幅畫的起首是險峰石壁回抱,以後奇峰怪石層出不窮。
《四邊水色圖》清 石濤 紙本設色 縱127.8厘米 橫55.1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此畫皴法稠密,點苔布滿山石,是從王叔明的繪畫風格演變而出,但石濤在取景、筆墨、意境上都超出前人,不拘一格,獨具特色。他曾有自題:「此某家筆墨,此某家法派,猶盲人之示盲人,醜婦之評醜婦爾。賞鑒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言明了他學前人,卻絕不拘泥於前人,銳意創新的決心。這幅畫是石濤的代表作,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石濤極富獨創性的風格。
《山水圖》清 髡殘 紙本淡設色程正揆曾贊髡殘的畫云:「石公作畫如龍行空,虎踞岩,草木風雷,自生變動,光怪百出,奇哉」。髡殘繼承並發展了王蒙茂密蒼莽、宏闊幽邃的藝術風格,也吸收並融匯了巨然的明潤郁蔥、靈秀華滋的審美成分,給清初畫壇,也給日見枯簡的文人繪畫輸入了一股鬱勃的生機和活力。
推薦閱讀:
※明 蕭雲從畫選 設色山水
※林德坤山水作品欣賞
※新中式設計客廳以畫會友之山水畫風水
※山水畫家——謝玉君
※張大千青綠山水,如清風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