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怎麼來的?【三】
綜上所述,漢字來源於象形文字,來源於鳥跡,來源於倉頡一人一時所造。有網友會問:今天的五、六萬系統漢字,都是倉頡一人所造嗎?馬氏回答:問這樣的問題,就等於問今天的13億中國人都是炎黃二祖生的嗎?一樣單純可笑。
馬氏認為:漢字是人發明創造出來的,是擁有大智慧的黃帝的史官倉頡發明創造出來的。他受黃帝之命思記事記言記行之法,從獵人辨認鳥跡,獸跡,而追蹤鳥獸去向的過程,受到啟發,用不同的花紋代表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事物的外部特徵,來表示事物的本質和意義。鳥跡本身有固定的形,固定的音,固定的義,三固定很重要,是可識可讀可解的基礎,形音義,缺一不可,這是文字必備的條件。圖畫為什麼沒有給倉頡以啟示,圖畫缺少固定的形,大部分圖畫還缺少固定的音和固定的義,刻劃符號缺少固定的音和義,圖畫和刻劃符號都是獨立存在的,用處不同,文字出現之前就存在,文字出現之後,仍存在。儘管它們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處,但絕不是一回事。至於文字是從圖畫分離出來,刻劃符號會演變成文字,更是信口雌黃,無稽之談。現代學者不願動腦筋,只會跟著頭羊走,讓他們說清漢字的來源,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看一看今日的學界,都認為漢字的起源跟刻劃符號有關,有什麼關係,說白了就是田野考古隊挖出的都是刻劃符號,刻劃符號是勞動人民——陶工造的,將刻劃符號當做原始文字,是張冠李戴,指鹿為馬,就像有人非要說倉頡造字是神話傳說一樣,連夏朝都是傳說時代,黃帝時代能不是神話傳說嗎。
現在我們回到漢字是發明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經過幾千年的漫長時間,演變而來。由於學界懷疑倉頡造字,否定倉頡造字,自己又說不清漢字是怎麼來的,就用含糊不清,稀里糊塗的話來解釋漢字的來源。漢字就是由刻劃符號演變而來。請問,刻劃符號是怎麼演變成文字的,需要什麼條件,在什麼情況下,刻劃符號變成了甲骨文?誰能說得明白,誰能闡述清楚。有什麼理論和文獻做根據。為什麼沒有一個人能講清漢字的來歷,因為他們也不知道其中原委,漢字與刻劃符號沒有任何關係,是郭沫若生將兩者拽在一起,僅此而已。
漢字起源的研究,已研究了一百多年,甲骨文的發現,讓漢字起源沒了,創立新的學說完全可以,但要有理有據,合情合理。在新學說還為成立之前,就急急忙忙否定流行了五千年的漢字起源——倉頡造字,已鬧出了大笑話。更大的笑話還在後頭,學界主張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可他們卻提供了3200年的用文字記載的歷史,武丁以前的文字尚未發現。這種自相矛盾,自打嘴巴的事情,在學界經常發生,還美其名曰:科學、嚴謹。否定倉頡造字本身就不科學,就不嚴謹。至於勞動人民集體造字,不知是怎麼個造法,勞動人民集體造字用的是什麼規則,有什麼理論支撐,誰能說得清,道得明,含含糊糊的說法,模稜兩可的解釋,是站不住腳的。科學不是變魔術,學術不是行政報告,就是主流的觀點,也可質疑,況且還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偽命題。
倉頡由發現鳥跡,到發明創造象形文字,為漢字的發展及演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象形文字都是名詞,名詞為各種事物命名可以,記錄口語句子卻遇上了麻煩,缺少動詞,無動詞就不能組詞造句,就不能記錄語言。倉頡的當務之急就是還要造出各種各樣的動詞,用什麼方法去造新的動詞呢?倉頡左思右想,絞盡腦汁,最後他想到把不同的象形文字,組合起來,構成新的意義,以體現造字的主要用意,這就是會意的造字方法,如武與信二字。倉頡由於發明了會意造字法,應該說,這種造字方法很方便,快捷,用此法造出了大量的動詞,還有連詞、副詞,介詞,形容詞等等,解決了記錄口語的問題,使文字可以組詞、造句、寫文章,運用自如,會意字的出現,突破了最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將文字元號與口語中的辭彙互相對應起來,會意字的發明創造是為漢字通向記錄語言插上了的翅膀,讓文字有了一個很大的質的飛躍,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對文字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迫切,大有吃不飽,不夠用的現象發生。倉頡為了突破瓶頸的束縛,他研究了更新的造字方法,即採用形聲法,依據事物的義類確定字的偏旁,再將與它讀音相近的字作聲旁組合而成,如江與河二字。形聲法的發明,使文字的產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有這個系統和沒有這個系統,大不一樣。漢字系統出現了,漢字的發明創造,方可說大功告成。倉頡最初由鳥跡受到啟發,創造了象形文字,和指事字,當時文字是一個一個造出來的,按當時的情況,一天造兩個字,一年就是730個字,用五年的時間,可造3650個字,足夠當時的社會用了。當然,這只是一個大概的推算,當倉頡發明了會意造字法時,文字就是一組一組的造出來,造字速度加快,一天造十個八個不成問題,再以後,倉頡發明了形聲造字法,只要給原來的字,加個偏旁部首,一下就會造出幾十個字,這種造字速度,會大大提高,一天造幾十個字,都會不成問題,五年完成整個的漢字系統,不會有問題。當完成造字任務時,還有一個徵求意見,逐步完善,修改,充實,提高的過程,最後接下來就是將造出來的文字,交給黃帝審批,然後在朝廷和社會推廣,應用,施行。在這裡,所謂的約定俗成,並不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約定俗成,而是指朝廷下令,告天下人必須遵守執行,這是自上而下的法律約定,當被人理解,執行後,才會出現民間的俗成,接受。就像今日政府公布簡化字一樣,完全是政府的約定行為,強制執行,無商量餘地,這樣才能迅速俗成。而不是像專家想像的那樣,經過幾千年的實踐運用,在眾人手中,自然的就約定和俗成了文字。
總之,一句話,漢字本倉頡所造,倉頡受鳥跡,獸跡的啟發,發明創造了象形字{包括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轉注字,假借字,倉頡還發明了黃帝時代的官方文字——倉頡大篆。
學界主流認為: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是商晚期武丁時期的甲骨文,距今3200年左右。
馬氏認為,倉頡造字不再是神話傳說,黃帝時代有文字是客觀存在,既有傳世文字,又有出土文字,曾力先生收藏的三碑文字,劉漢根先生收藏的玉版文字,黃震先生收藏的黃帝鳥跡甲骨文,唐虞甲骨文,還有廣大網友收藏的紅山玉版文字,良渚玉版文字,三星堆玉版文字,夏朝玉版文字,夏朝甲骨文,夏朝象牙文,這些十分寶貴的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遺產,都是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見證,切不可視為蔽帚及贗品,一個擁有眾多精英及優秀人才的民族,是不是也該有海納百川的精神與慈母般的天地胸懷。
推薦閱讀:
※女字:偉大的母性
※漢字
※讀寫漢字
※一讀就錯的116個漢字,來挑戰下你能讀對多少?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六七八九十,鑫森淼焱垚《經典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