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高境界:上,能知道;下,能知足
人生兩境界:一個知道,一個知足。做人兩個要求:上,能知道;下,能知足。知道,讓人活得明白;知足,讓人活得平和。上,能知道「知道」這個詞通常是曉得、明了的意思,它的含義在於對事物有所認識、了解。「知道」最初真正的意思是:知「道」,就是「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所以《禮記》上說,「人不學,不知道」。知「道」才能得道,得道就是高人了!人應該知道那些「道」?1.道不離日常生活老子說:「道法自然。」人生的規矩規則、養生安樂,都來源於自然之道。莊子說:「道在屎溺。」
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道,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體驗道,也就是王陽明說的「不離日用常行內」。歷來的大儒(儒家得道者)、高功(道家得道者)、大德(佛家得道者),他們講的都是看似平常、切於實用的道理,教導人不離日常生活。宣揚神秘,神話自己的往往是邪教。2.道是平常心把自己看作是一個普通人,看作是一個極其平常的人,放下傲慢和自負,返歸平凡,投身於生活中的點滴瑣事,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家人照顧好,把自己的生活處理好,就靠近道了。大多數人在富貴利達時,和窮困潦倒時,心態是截然相反的,整個心靈完全被外境影響,這時平常心不見了。這種人註定會被歷史淘汰,成不了大事。陳勝、吳廣反抗暴秦發動起義,聲勢浩大。可是陳勝連當年的窮兄弟都不能相容,最終失去凝聚力,成為最早被秦軍消滅的義軍勢力。反倒是劉邦,從始至終,都是一副真性情的樣子,身邊的蕭何、曹參、樊噲等人都是當年窮兄弟,這些人不僅跟著劉邦一起出生入死,最後也都得了善終。
若能在這種「不平常」的時候,還能保持平常心,就是「道心」了。3.道不遠人《中庸》:「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意思是:道並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一條大道,歡迎所有的人行走,如果只允許自己走,而把別人推得離道遠遠的,那就不是知「道」了。生活不是遠離世人而去追求自我完善,生活就是要在各種麻煩、煩惱中尋找生命真諦,所謂「修行當在紅塵中」。既然如此,就不要對人求全責備,而應該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為他人著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下,能知足真正知「道」的人,一定會克制自己的物慾。人無百年好,花無百日紅,萬事都有盈虧消長,所以知「道」的人都懂得知足,很開心快樂地守著「道」,因為守著這個「道」,就是守住家庭的幸福,平安,健康,壽命。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說,人如果不知足,常常招致災禍,帶來不幸。相反,滿足於自己的境況和利益,就能避開禍患,反而常常能得到利益與心理的滿足。老子指出,人如果不知足,貪戀功名、錢財、喜好,必然最終損害自己。求名則不愛其身,圖財則有損其身,貪得則病其身。如果王莽知足,不去篡奪皇位,那麼他必定青史留名,與霍光一樣,成為名臣典範;如果劉備、關羽知足,暫時堅守荊州暫緩北上,關羽就不會敗走麥城,導致吳蜀聯盟的破裂;如果汪精衛知足,不去投奔日佔區,也不會落得晚節不保,身敗名裂……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即知足則不會遭到損辱,知其止則可以避開危險,生命也可以長久了。知足是一種境界。知足的人總是微笑著面對生活,在知足的人眼裡,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趟不過去的河,他們會為自己尋找合適的台階,而絕不會庸人自擾。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強大的明王朝,明軍統一中原,北逐胡虜,深入漠北,威震四方。立國不久,便萬國來朝。可是,明太祖卻定下祖制: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他將周邊臣服中國的朝鮮、日本等國定為不征之國,不許子孫覬覦這些國家的領土。這樣的知足,換來了兩百多年的穩定,換來了近三百年的大明江山。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是塊鐵就去打釘,不要幻想頂替不鏽鋼;是根椽子,就不要幻想挑大樑。不做力不能及的事,不抱經過努力不能實現的幻想。是什麼,就做什麼,就做好什麼,事半功倍,人生照樣輝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