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世界霸主:為什麼中國取代不了美國?(下) | 譯論中國

未來世界霸主:為什麼中國取代不了美國?(下)

本文原載於Foreign Affairs

編譯/雨山& 一顆馬 & eve & Liwen & 伍豪

譯讀:T-Read | 譯讀小號二世:WinnieTheFool

關註譯讀,回復關鍵詞【霸主】

獲取本文上篇

遠離誘惑

自蘇聯覆滅以來,相比其他國家,美國的力量優勢極為顯著,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往往是自討苦吃的風險,譬如伊拉克那件事。不過美國經濟地位的下滑或許產生了一個有益的效果:迫使美國領導人更專註於本國大戰略的核心任務而非捲入亂七八糟的外圍衝突。的確,這已是奧巴馬總統外交政策背後的主導邏輯。如今的局勢是美國在軍事領域繼續保持領先,同時在經濟領域的主導地位削弱,不過,美國仍然會在以下四個層面上持續經受考驗。

首先是美國為謀求自身利益而霸凌或剝削盟友的誘惑。美國的盟友在許多地方依賴華盛頓,用他們的支持來回報美國——無論是贊成有爭議的美國政策,抵制美國所反對的行動,或者同意互惠交易中的不平等條款——似乎只有傻瓜才會放棄這些好處。(再回頭想想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他一再聲稱美國在和外國人甚至包括核心盟友打交道時總一輸再輸,而他將恢復美國取勝的能力。)但當代國際秩序核心的基本契約卻是,如果這個國際秩序的成員撇開尋求相對軍事優勢,加入一張由制度網路組成的密集之網,並同意遵守共同的遊戲規則,那美國將不會利用其主導地位從盟友那裡攫取不合適的回報。期待華盛頓從不運用這一影響力去追求更多利益或許是想多了,包括肯尼迪、里根、小布希以及奧巴馬在內的許多總統都在不同的時期做了這樣的事。但如果華盛頓過多地運用其強權獲取狹隘的自利收益,而非從總體上保護和改進這一體系,那麼美國將會承擔真正的風險:其領導地位和既存秩序的合法性遭受侵蝕。

其次,當其他國家在世界舞台上發揮日漸擴大的經濟影響力時,美國會越來越忍不住反應過度。這個語境下,其他國家指的就是中國。放眼德國、日本和前蘇聯等近現代絕大多數崛起的大國,其軍事實力都強於經濟實力。中國則不然,未來幾十年內,其軍事實力都無法趕超經濟實力。這也算好消息,國際秩序會在武力挑戰下很快變得不堪一擊。但這也意味著中國會一直利用經濟實力發起挑釁,應對起來則需要更明智的技巧。這些挑釁大多可能只會對現有的國際秩序造成輕微的影響,有利於提升中國的威望,但不會對現有的規則體系構成根本的威脅。華盛頓必須展現出風度和剋制,意識到付出些許代價換取北京安於現有體制,總好過激怒北京對國際秩序的根基發起挑戰。

美國對亞投行的反應就是個反例。2013年,中國為了加強自身地位、投資亞洲基建,倡議成立亞投行。雖然貸款標準可能比預期缺少建設性,亞投行也不至於給亞洲帶來重大損失,更不會波及全球經濟結構。但美國卻上演了一場外交鬧劇,阻止盟友加入亞投行。盟友們一陣遲疑,還是迫不及待地入伙了。面對中國較具建設性的倡議和盟友們的積极參与,美國的斷然反對就像是一場毫無必要的零和遊戲,最終在美國外交的難堪潰敗中落幕。(同時美國國會未能通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的局面讓美國出了更大的洋相,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在全球受到嚴重質疑。)

美國面臨的第三大誘惑是隨著國力的壯大所不可避免的:干預與其核心利益無關的地區(或者是擴大核心利益的定義,給自己更多干預的理由)。這種干預的慾望在超級大國角力時常常出現:冷戰時期美國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沼,前蘇聯則困在阿富汗無法自拔。今天的美國雖然沒有勢均力敵的對手,卻仍然無法擺脫這種誘惑。奧巴馬對此一直很謹慎,把「別犯傻」(「Don』t do stupid stuff」)上升到了國家戰略信條的高度,卻因此招致不少批評。但考慮到犯傻會影響美國宏觀戰略及全球地位,奧巴馬的謹慎還是不無道理的。但這句話還是少了一句下文「盯緊目標別分心」(「Keep your eye on the ball」)。過去近七十年來,美國的核心目標一直是加強關鍵地區的穩定,維護全球經濟以及更廣泛的國際秩序。

華盛頓需要避免的另一大誘惑是在核心利益受到冒犯時,採取冒進的軍事回應。比如最近中國在周邊地區越來越咄咄逼人。當然,北京反介入-區域拒止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美國在中國周邊部署飛機和水面艦艇(而非潛水艇)的成本和風險。但華盛頓應該如何應對北京崛起的地區軍事實力其實取決於其戰略目標的選擇。想重現90年代美國全球霸主地位時期的軍事行動自由會很困難,需要付諸的行動也會加劇未來衝突的風險。但華盛頓如果選擇一個更克制的目標,即加固地區同盟、營造良好的格局和經濟秩序,就能應對隨之而來的挑戰。

比如美國可以通過自己的區域拒止戰略遏制軍力增強的中國, 保護盟友。不像針對太平洋衝突備受討論的空海一體戰(譯者註:美國提出以海軍和空軍為主的戰略,高度信息化,目的是阻止一切敵對國家在亞太地區對盟友發動軍事侵略,並將戰爭局限在亞太地區內),這一戰略不會迅速升級為對中國大陸的打擊,其目的是在衝突期間限制中國在「第一島鏈」(包括日本局部地區、菲律賓及台灣)的行動能力。若執行區域拒止戰略,美國及其盟友可以採取和中國驅逐美國水面艦艇和飛機時同樣的裝備組合——包括水雷和反艦導彈。這樣一來,美國也可以扭轉局勢,讓中國不得不在極具劣勢的領域競爭,尤其是水下作戰。

實施這個戰略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就算中國能夠阻止美國水面艦艇和飛機迫近其海岸,也無法在衝突爆發時將軍事力量投送從沿海地區投送出去。這樣一來,這塊海域就相當於成為了真空地帶,中美的水面艦艇和飛機都無法在這裡大展身手。90年代美國肆無忌憚地侵入中國的領空和領海,就差沒侵入中國國界了,當時的中國卻無法阻止這個世界頭號強國。但今天的局勢已經大為不同,美國也需要考慮到這一點。數十年來中國共斥資數百億美元,擺脫90年代的被動地位是再自然不過的結果(這種被動是美國斷然無法承受的)。

區域拒止戰略雖然能幫助美國解決長期問題,卻無益於其直面當下來自中國的挑釁:南中國海人造島上有條不紊部署著的軍事設施。想找到應對方法不容易,但美國應該避免太冒犯的舉動,否則可能會引起衝突。畢竟這些毫無遮蔽的小島不足以打破現有的軍事平衡,因為在衝突中它們會輕易失守。中國咄咄逼人的態度本身也可能適得其反。去年菲律賓對24年前從其海岸撤走的美國軍隊重新敞開懷抱——不像南中國海那些小島,菲律賓是配備有極高價值軍事基地設施的真正海島。美國也在與澳大利亞協商在澳設置遠程轟炸機基地事宜。

目前,針對中國的海洋利益訴求,美國採取的應對措施是所謂「航行自由」。但美國作為規則的主要制定者和主導者,箭筒里可以發射的箭不止這一支。想讓中國承受衝突升級的負擔,美國,最好是其盟友能夠以中國之道還治中國之身,派遣更多半官方性質的研究船駛往中國周邊海域。另一支箭是國際法。要求中國將領土爭議提交國際法庭仲裁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如果仍然拒絕,將會失去合法性,或將因此遭受制裁和其他外交懲罰。若中國想從爭議地區獲取經濟利益,美國也可以根據「罰需當罪」策略(the proportional punishment strategy),要求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在主權聲索裁定期間,判定中國非法行動的收益,並通過對中國的出口臨時徵收額外關稅以實現對中國收取同樣數目的款項,並在國際法庭對主權紛爭做出判決後將該筆款項分發給應得的對象。這條策略被納入世貿組織條約,背後也有美國的功勞。不論採取何種手段,影響美國全球利益的都不是這些小島以及主權聲索的性質本身,而是它們對全球秩序構成的衝擊。

雖說中國「不當第一也可以找麻煩」(「pose problems without catching up」)——這個說法來自政治學家托馬斯·克里斯坦森,但歸根結底是因為美國留下了空間,中國才能折騰。所以關鍵在於利用好美國作為防守方的優勢,很多戰略思想家也已經指出,挑戰既定現狀是很困難的。

中國在崛起,但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遠比時評中描述的穩固——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強勢地位是如此難以撼動,所以面臨的主要威脅不是來自外部,而是內部。美國的影響力大不如二十年前的鼎盛時期,所以在面對這個棘手又令人失望的國際環境帶來的種種挫折時容易反應過激,要麼就不顧一切地窮追猛打,要麼就乾脆灰心喪氣地退回老家。這兩種做法其實都背棄了美國多年來的大戰略的核心——富有耐心和建設性的手段——從而導致重大失誤。美國的大戰略之成功遠超多數人想像,這些人覺得一個相對和諧的世界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但這其實是屬於美國大戰略的功績。

美國也應避免類似伊拉克戰爭那樣的錯誤決策,因為那必然會導致美國的戰略收縮。美國曾僥倖躲過此劫,其全球地位也沒有因此受損,證明了其超級大國的地位不可撼動。但這並非意味著美國的政策制定者能一再犯錯而免於懲罰。在如今的國際格局中,美國軍事實力依然傲視全球,經濟實力卻在下滑,對潛在威脅過度反應的慾望會越來越強烈。但美國對錯誤決策後果的承受能力會越來越差。美國所在的國際環境其實沒有競選中渲染的那麼風聲鶴唳,但美國的國際地位也沒有穩固到足以承受下一任總統不負責任的政策招致的一切後果。

(完)

原文地址: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united-states/2016-04-13/once-and-future-superpower

譯讀聲明

譯讀團隊旨在譯介各大外媒的有趣內容、新鮮想法,選文不做任何原則性刪改,不代表譯讀立場。兼聽則明,保持獨立思考和開放心態,哪怕不認同文中的觀點,也可以汲取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目前,譯讀團隊完全保持公益、獨立運營。我們盡心查閱、仔細斟酌,以求對原文負責,對讀者負責。但有時難免疏漏,感謝讀者的指點,我們會做得更好。


推薦閱讀:

心無邊界,夢有未來
大眾上半年高歌猛進 未來五年決心跑贏市場
目前財運差,未來財運好的人
張鑫龍:未來你會嫁給啥樣的男人
未來三年喜事連連的生肖

TAG:中國 | 美國 | 世界 | 未來 | 未來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