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是一個追思革命先驅的契機。重溫波瀾壯闊的辛亥革命歷史,深感打破思想桎梏,是它留給我們最豐厚的精神遺產,是辛亥革命最激動人心的華彩樂章。 辛亥革命先驅以推翻滿清政權的「民族革命」為思想發軔,逐漸意識到其中的局限,終以橫掃君主專制的「民主革命」為理想。正如革命黨人所言,「以國家為君主一人之私產,人民為其仆隸,身家性命悉在君主之手,故君主雖窮民之力,民不敢不從;民國則以國家為人民之公產,凡國家之事,人民公理之。」繼而提出,「民國既立,則四萬萬人無一不得其所,非惟除二百六十年之苛政,且舉中國數千年來君主專制之治一掃空之。」
這是一次思想的大跨越。 此前兩千多年中,無數次的揭竿而起,即便成功,也陷入一個皇帝被另一個皇帝取代、一個王朝被另一個王朝取代的歷史輪迴。辛亥革命以決絕的態度,將「君主專制之治」排除在未來中國的歷史選項之外。「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正因如此,明知「袁世凱不可信」的中山先生仍有信心:「縱其欲繼滿洲以為惡,而其基礎已遠不如,覆之自易」。 歷史進程果為中山先生言中。這再次驗證了,辛亥革命最偉大的成功,不是帝制在中國社會統治的終結,而是帝制在人民思想觀念里的終結。辛亥百年以來,漠視甚至篡改「民」之「意」,擅用甚至濫用「權」之「威」的事件,並不罕見。這是辛亥年那一場革命不能也不可能完成的使命。革命是革命者的接力,如今的接力棒傳在中國共產黨人手中——「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正是對辛亥革命精神的繼承與堅守。 打破思想桎梏,辛亥革命劍鋒所指,不止君權至上,也體現在對未來中國的設計構想中。因循保守,是幾百年閉關鎖國的統治者禁錮人民心靈的思想刑具。長期為因循保守桎梏所困,不僅讓中國生氣活力漸失,更導致銳意進取精神的式微。辛亥革命之時,在積貧積弱的中國,向列強學習是進步思想,但以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先驅卻不盲從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力主中國革命有所超越,革除歐美早期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各種弊端。
借用唐德剛先生的比喻,今天,中華民族正在穿越歷史大三峽驚濤駭浪的偉大進程中。同時,整個世界也面臨著自工業革命以來前所未有的變局。在這樣一個時代,中華民族是亦步亦趨甘為他人身後的僕從,還是篳路藍縷開創自我新路?辛亥革命先驅志存高遠的氣魄,對今日之中華民族仍是莫大的激勵與鼓舞。社會的演進,有賴思想的解放;革命未有窮期,而思想解放亦未有窮期。 |
|
推薦閱讀:
※回首辛亥革命【36P】
※為什麼黎元洪能力平平,卻在民國初期屹立不倒?
※為什麼清末同盟會領導或參與的革命在武昌起義前都在南方,同時又為什麼在南方總失敗,而在內陸地區一下成功?
※真正在推動辛亥革命的究竟是哪一些力量?
※把偉大的國父孫中山的政治能力,跟同樣偉大且很有才能的埃及國父納賽爾相比,他們的成就與表現不相上下嗎?
TAG:思想 | 遺產 | 革命 | 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