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力熱點】中國春節在北美
民族學與人類學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in North America
【作者簡介】王均霞,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講師。
【摘要】中國人最早赴北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20年代,春節在北美的歷史亦可追溯到這一時間點。在將近200年的歷史進程中,春節在北美呈現出三個主要特點:一是春節仍然主要在華人群體中傳播;二是春節節俗的符號化傾向明顯;三是春節已經成為美加政要向華人表達友好之情,北美民眾了解、體驗中華文化的時機。
【關鍵詞】春節;北美洲;華人群體;文化交流
在政治地理學上的北美洲又被稱為「北美」,主要指美洲的北部;以文化區分法又稱為盎格魯美洲,屬於自然地理學意義上的北美洲的一部分。其主要國家包括美國和加拿大,二者均為發達國家。
中國與北美大陸的直接文化交流始於18世紀末期。1784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到達廣州,標誌著中國與美國之間貿易的開端,也被看作是中美關係的開始。而加拿大與中國的商業往來開始得更早一些,18世紀初就有當地的法國移民前來中國進行貿易,到18世紀末,兩國的商貿交流已經頗為頻繁。到19世紀下半葉,隨著大量北美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帶來的西方政治與科學文化在歷經複雜的本土化過程之後逐漸為中國民眾所接受。到20世紀上半葉,中國與北美之間的貿易、外交與軍事交往大大增加,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與北美的社會文化交流。
而最早到達北美的中國人是華工。據史料記載,早在1571-1746年間,西班牙人就曾僱傭華工在南加利福尼亞地區從事造船業。但早期中國人在北美的數量不多,影響力也有限。據估計,1837年左右,在北美的華人總數不超過百人。
19世紀下半葉,清政府開始通過兩國政府關係派幼童赴美留學。儘管這一活動進行了幾年後就夭折了,可是這卻為留學生運動播下了種子。20世紀上半葉,由於北美國家的排華運動,中國赴北美的移民數量大幅減少,但另一方面,由於美國政府決定將部分庚子賠款用於教育,赴美留學的中國留學生數開始有所增多。這些留學生在中國與北美文化的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與北美關係的正常化發展,兩地的文化交流也進人一個新的時期。赴北美華人數量持續增加。中國的傳統文化符號繼續通過這些在北美華人在海外得到了傳承與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中包括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尤其是中國最盛大的歲時節日—春節節日文化。中國的春節節日文化在北美到底處於什麼樣的一種狀態?梳理研究這一問題,有助於在跨文化語境中考察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文化適應性,同時也有助於整體認識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海外的傳承與傳播現狀。
一、基本情況
(一)春節在美國
中國人赴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20年代。根據美國移民委員會的正式記錄,華人最早來到美國始於1820年。早期的中國移民數量較少,從1820年至1830年的10年間,只有3名華人赴美,此後的30年里,赴美華人也總共只有46人。1848年,在加利福尼亞的亞美利加河畔發現黃金的消息傳到中國廣東後,大批中國農民開始了赴美淘金之旅。據記載,從1850年到1859年,每年從中國赴美的移民為6680人。
19世紀60年代.由於南北戰爭的需要,美國聯邦政府於1862年通過了修建大陸鐵路的法案,興建由美國中部到加州的鐵路,負責築路的公司之一聯合太平洋公司開始僱傭華工。由於華工吃苦耐勞,工價低廉,鐵路公司後來僱傭了大量華工。1864年,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的華工達4000人,鐵路建設的高潮時期,華工佔了築路工人的90%,約9000人。
19世紀80年代之後,受排華法案以及一系列針對華僑暴行的影響,赴美華人數量急劇減少。這些華人被迫離開城鎮和鄉村,逃到大城市的外國人聚集區。到 1910年,已經有75. 9%的華僑在城市裡居住,其職業也從早期的淘金、築路以及各種農事轉向洗衣業、餐飲業、零售業、家政業等服務性行業。
1840年代到本世紀初,中國移民主要來自以下一些地區:
一是三邑地區,即南海、番禺、順德,包括廣州及其周圍地區;二是四邑地區,即新會、台山、開平、恩平;三是廣東省其他地區,如花縣、三水、四會、清遠、中山、中新、博羅、東莞、寶安、懷集、廣寧、高鶴、陽春、陽江、廣海、梅縣、揭陽;四是香港。在這些地區中,又以台山地區為多。因此,直到1965年,在美國仍流行著「美國華人半台山」的說法,台山話也因此成為美國華人社會的通行語言。由此廣東移民逐漸成為美國人眼中的中國人的典型形象,其生活方式、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也因此成了中華文化的海外典範。這些移民群體多通過血緣和地緣關係勾連起來,這使得民俗傳統在海外的延續更加牢固。
19世紀後期,隨著華人人數的增多以及華人向城市的遷徙,在城市中逐漸形成了華人聚集的「華埠、中國城或唐人街」。美國最早的唐人街出現在19世紀中期的舊金山。1885年,舊金山唐人街人口達3萬,居住在12個街區。每到春節的時候,打算回家的人會在唐人街會合,而一些散居在鄉村的華人,春節期間也習慣性地到舊金山與親友們一同過年。到19世紀末,美國的唐人街已達二三十處,分布在波特蘭、洛杉磯、薩克拉門托、奧克蘭、芝加哥以及紐約等地。這些唐人街的建築一般按照中國建築風格建造,街上的商店售賣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商品,其陳設也按照國內的店鋪樣式來布置。這為在美國華人提供了一種熟悉的社會環境,使其獲得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恰如華裔學者陳依范指出的那樣:「移民們在到達新大陸後,很快就發現自己置身於他們在故鄉就已習慣了親密關係—家族、宗族、州縣、方言集團、行會和會館之中了。這種熟悉的物質環境和文化具有很大的重要性:鋪面敞開的商店,中國烹調的香味,廣東面孔與服裝,中國的舉止與言談。」
華人社團是早期華人社會的重要支柱。在華人個體從家鄉跨越到大洋彼岸的過程中,華人社團在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華人社團主要有地域性會館(如在華人當中聲譽頗高的中華會館)、秘密會社、血緣性宗族等。這些社會組織在春節節日慶典中都承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今天,華人已經成為美國僅次於墨西哥人的第二大移民群體,而且群體的構成也更加多元。華人群體構成的多元化也意味著包括春節節日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多元化。
1.在美華人與春節
學者劉伯驥指出,「華埠的風俗習慣,在意識上,自始保持中國社會的傳統。況在客觀上,由於遭遇種族歧視及排華行動的激烈,中國人實無心依戀此土,好比美國人在中國經商一樣,一有所獲,便即歸國。所以早期華僑保持自己的風俗習慣,連日曆都用中國的,是自然之事」。
早期赴美華人,在日常生活習慣上基本保持了故土的風俗習慣。在年節方面,其日常生活仍然遵循中國的歲時節令,例如清明節掃墓、端午節包粽子、盂蘭節燒衣、中秋節賞月、重陽節掃墓、冬至節包湯圓、新年賀喜等。就春節而言,在1820年至1850年的30年間,由於赴美華人較少,華埠或唐人街還未形成,所以大部分新年慶典主要是在家中按照故里習俗慶祝一番。較早時候,許多華人在離家時帶走家鄉的一杯泥土漂洋過海,然後將這杯故土供奉在神完上,每到過年祭祖時,便以祭拜的形式來表達思鄉之情。那些居住在鄉村裡的華人,春節期間也會回到諸如舊金山這樣的都市中與親友團圓過年。
之後,隨著赴美華人數目的不斷增多,唐人街開始形成,同時社團與同鄉會也逐漸興起,新年慶典活動也就被納人到社團和同鄉會的活動當中,華人新年慶典開始從個體的家庭之內擴展到街頭的公共空間,街頭的新年慶典逐年增多。自1850年以來,紐約的唐人街每年春節都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
新年慶賀的首次記錄,始見於1851年2月1日,僅為一私人拜年慶會,並娛西人。越兩年,變為大慶典。年晚時分,有擺街花市及新歲糖果貨品,應有盡有。除夕貼門神春聯,吃湯圓,午夜供齋之後,團體互相拜年,以茶煙(雪茄)奉客。元旦之辰,爆竹喧天,除了各會館首要與警長談商求準時略停數小時外,連放六天,滿街紅紙,管弦盈耳,似有一番新氣象。普通華僑,多穿新藍布棉襖,富商則穿絲袍與皮裘。團體與富裕之家,大擺筵席宴飲,老幼紛紛拜年。戲院晝夜開演,一片熱鬧。
春節期間,多數華人商店像在國內一樣,節日期間關門休息三天,與家人團聚過年。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廟宇出現在唐人街上。如19世紀末,紐約唐人街中心的勿街就有位於五號、十六號和二十號的三間廟堂。在舊金山和馬瑟盧德附近地區,神廟也是星羅棋布。這些廟宇,除了在特定的時日舉行慶典之外,在春節期間,前來燒香拜佛的華人也絡繹不絕。到現在,隨著在美華人身份的日趨複雜。與早期華人移民主要集中於東南沿海地區不同,現在在美華人的祖籍已經遍及全國各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留學生組成的龐大的留學生群體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但來自福建和廣東的中國商人等,仍然是在美華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中的許多人在美國經營著自己的門店,如開中國超市、中國餐館等。這些超市以供應食品為主,臨近春節,也會應景地在超市裡貼起福字等,渲染節日氣氛,並特地供應年貨。來購買年貨的中國人絡繹不絕,購物數額達到一定的量,許多超市還贈送新年掛曆或者是福字。這成為在美華人相互認同的一種方式。
「臘月二十一,新澤西的進門超市已經年味十足。一米多長的紅色紙龍懸空而掛,大紅燈籠、紅色新包裝的恰恰瓜子、紅色禮盒的新年福果、利是紅包、金色的福字、春聯、窗花····一時間恍若置身於山東的某個超市。」住在新澤西的任雙霞如是說。
多種多樣的華人社團、同鄉會仍然是春節期間公共活動的積極組織者。在美華人艾若誠寫道,在一個聚集了200多個中國華人家庭的地區,「歡度春節是當地華人駐美協會(簡稱華美協會)的年度大事之一。每年協會都要包下當地的小禮堂,開我們華人自己的春節晚會。節目往往提前兩個月就開始籌備。大人的節目是自薦與推薦結合。小孩子的節目是家長報名,再由志願者統一把報名者組織起來編排節目。今年來報名春晚演出的小孩子多到不得不租場地來排演節目。本著重在參與的精神,基本家家有人出場表演」。
任雙霞也寫道:「大大小小華人社團、同鄉會都組織一系列團拜、聚餐和聯歡會。山東同鄉會的活動向來在華人社會中有很大影響力。2011年的祭孔儀式,紐約總領事也趕來參加並高度評價。美加齊魯同鄉會龍年聚會還提供山東特色的麵食,如濰坊肉火燒、淄博韭菜盒子、煙台魷魚水餃、臨沂蔥油大餅等。所辦的春節晚會,主題是『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山東是龍頭。有人就說,沒聽說過山東龍口市,『龍口粉絲』總該吃過吧?龍口肯定是長在龍頭上,所以說咱山東就是龍頭。2012是龍年,中國龍騰空享譽世界,山東龍頭圓目露齒,吼聲似乎在耳。」
在美的各高校中均有中國留學生聯合會。每到春節之時,中國留學生聯合會都會舉行新春聯歡會,這是在美中國留學生獲得歸屬感與認同感的時刻。游自熒是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博士候選人,也曾是系學生會會長。她在任期間,組織東亞語言文學系的師生進行各種新春慶典活動。例如,「potluck」活動。大家選一個空閑時間,每人帶一個菜到系裡的學生休息室,開一個大PAY,大家相互分享交流。這一活動已經成為東亞語言文學系的傳統,她的繼任者也承諾會將這一活動延續下去。俄亥俄州立大學有一個中國研究中心。春節之時,研究中心會找一個大家都方便的星期六,預定一個餐館,在那裡舉行盛大的團拜會,想要參加的人買票就可以參加。這個活動已經持續了三年,除了吃吃喝喝,當然也少不了各種表演。這一活動深受師生們的歡迎,每年參加的人不僅有中國人,也有很多美國人。
除由各種社團、同鄉會以及留學生聯合會組織的團體性新春慶典活動之外,作為個體的在美華人也不放棄新春賀喜的機會。薛素珍和陳靜英的研究表明,「有97%的家庭聲稱過春節。華人家庭的春節以家庭團聚吃年夜飯為主,包括給孩子紅包壓歲錢、祭祖宗以及給國內外親友打電話拜年和寄錢等」。
春節期間,許多華人一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給國內的親朋好友打電話拜年。其他如在門上貼中國福字、寫春聯等,友人們聚集在一起或去餐館或在家中吃一頓年飯也很普遍。艾若誠寫道:「來美多年,對春節的認同是血液里的。不管外界環境節日氣氛如何稀薄,春節總給我們特別的觸動。認識的中國人,沒有不過春節的。因為除夕春節打回中國的電話線路特別忙,我們往往節前兩周就開始給國內的父母朋友打電話拜年。忙的時候,哪怕看一個碟、加一個菜、煮一包冷凍水餃,春節總是要小小過一下。大家都不忙的時候,就湊在一起聚餐,包餃子,看錄下來的央視春晚。」
游自熒6年前開始在美國俄亥俄州讀書。從那時起,若有時間她都過兩個春節:一個是中國時間的春節,一個是美國時間的春節。她們許多同學會特意在中國時間聚在一起,一起觀看國內的春節聯歡晚會。許多時候,中國新年的時間正是她們上課的時間,她們就找一個大家都有空的周末,聚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不管形式多麼簡單,但春節是必過的節日。
2.美國政要與國民春節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歲時節日,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它都是中國人從中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重要時刻。隨著中國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各國政要也開始並尤其重視在這個時候向華人表示節日的祝賀。在北美,美國總統和加拿大總理給中國新春發賀信的歷史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美國里根總統任職期間,每年春節都要向旅美華人致電祝賀新春。1984年,他在中國春節到來的時候發出了這樣的賀詞:
南希和我很高興地向歡慶本次農曆新年,也就是年號為4682的這一個鼠年的所有人,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對於華裔、韓裔及越裔美國人來說,這是一個特殊的時刻,是一個回顧過去一年的成就並規劃來年繼續取得成功的時刻。我們大家都要滿懷嶄新的希望展望未來,準備好再做一個全體人民生活獲得改善的新的夢。我通過參加這個歡樂節日的活動,對你們保持的豐富的文化傳統表示讚賞。你們已經對我們的國家作出了許多貢獻。你們以天才、勤奮和創造精神幫助了這個國家的建設,並已得到了成功及繁榮的報答。我們衷心祝福你們節日快樂,並祝來年平安幸福。
2013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其新年賀詞中這樣說道:
米歇爾和我向將在2月10日星期天歡慶農曆新年的所有人致以最熱情的祝福。在美國和世界各地的亞太裔人民將迎接蛇年的到來。按照中國的傳統,蛇代表智慧和以審慎的方式去應對面前的挑戰—我希望我們將繼續以這些原則為指導,努力完善我們的聯邦,為所有美國人創造更公正平等的未來。挑戰也許艱巨,但我們這裡蓬勃興旺的多元化及各種傳統賦予了我們迎接挑戰的力量。我祝歡慶農曆新年的各位平安健康、好運榮昌。
據稱,春節在美國已經成為政界人士接觸華裔群體以拉選票的時機。有些聯邦、州或市政府議員,在春節期間一晚要趕五六場活動。這些議員有請必到,到必講話,講話結束語中必有中文的「新年快樂!恭喜發財!」
從2003年起,紐約將春節納人公共假日。春節這一天,人們享受的待遇同其他法定假日一樣。學校雖不會停課,但學生可以以春節為由向學校請假。紐約政府還允許在中國人集中居住的曼哈頓中國城和法拉盛燃放鞭炮。從2006年起,每到中國農曆新年,紐約標誌性建築帝國大廈的1327隻彩燈就會一改往日美國星條旗的顏色紅、白、藍,亮起中國人喜愛的紅色和金色,以示對中國農曆新年的祝賀。2013年1月15日白宮「我們人民」網站登出一份請願書,呼籲美國政府將春節定為法定假日。到2月14日為止,在這份請願書上的簽名已經達3. 87萬。簽名者遍布全美各州,不僅包括華人,還包括越裔、韓裔等,可見春節不僅是華人的訴求,也是許多像中國一樣有春節傳統的東亞移民的訴求。
美國也是亞洲地區以外最早發行生肖郵票的國家。1993年中國農曆雞年,為了紀念華人對美國社會的貢獻,美國郵政總局發行了以中國生肖為主題的紀念郵票,到2004年猴年出齊了12生肖。之後,美國郵政總局又於2005年與2006年發行了兩款設計相同、面值不同的十二生肖郵票雙面小全張。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春節在美國的普及。
而美國民眾對春節的了解是有個過程的。中國問題學者費正清在回顧19世紀中葉美中關係時說:「如果我們追溯到開國元勛時的情況就會發現,在北美殖民地時期即使在最好的私人圖書館中,也很難找到有關中國方面的藏書。即使像漢密爾頓、約翰·亞當斯、富蘭克林和傑佛遜等那樣的人,也都顯然是在他們生涯的後期才偶然碰到中國這個題目的,並發現它是一個新的未加研究過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對春節的了解也就無從談起。到19世紀晚期,在美國人的著作中開始有了對中國春節的介紹,如明恩溥寫於1899年的《中國鄉村生活》,專門有一部分記述了中國新年中的民俗物與活動,如餃子、團聚、新衣、宗教儀式、社交、國假、賭博、還債等。明恩溥聲稱,「就吸引力而言,西方任何一個節日都難以與中國的春節相比」。諸如此類的著作對於美國人認識包括春節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在當代,中國春節在美國的認知度日益增高,美國社會對其有了更多的了解,春節慢慢成為在美華人的重要標識之一。在新春來臨之際,美國的一些商家會利用這一時機做一些促銷。2008年春節前幾天,住在華盛頓的郭英劍注意到,西雅圖一家很大的購物中心的品牌折扣店Macy"s的店裡的廣播中播報說,「再過幾天就是中國的春節了,在此期間,本店有優惠措施……」。而且,在春節到來之際,一些美國餐廳也特意掛出頗富中國特色的「福」字來招攬顧客。
在華人的新春慶典中,也頻見美國當地人的參與。一方面,最近幾年孔子學院在美國多處開花,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加人到學習漢語的行列中。學習漢語的過程本身,無法繞開中國傳統文化,春節自然是其中之一。漢語教師自然而然地向學生普及春節知識。在春節到來之際,漢語教師和美國學生的聯歡非常普遍。如2010年,美國俄亥俄州邁阿密大學孔子學院舉辦了中國春節招待日活動。該活動主要面向邁阿密大學學習中文的美國學生和其他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美國人。
活動持續一天,學生和老師以及其他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被邀請到孔子學院品嘗中國小吃、了解中國春節習俗、體驗中國傳統春節文化。2012年,龍年春節期間,美國南卡羅萊納孔子學院展開了一系列慶祝春節的活動。其中的迎春晚會由美國當地演出團體和個人與華人共同參與。美國當地演出團體和個人的節目佔據了晚會的半壁江山。活動不僅吸引了華人華僑參與,也吸引了大量美國當地人參加。
(二)春節在加拿大
加拿大位於北美洲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沿五大湖與美國比鄰。其面積997. 6萬平方公里,是僅次於俄羅斯的世界第二大國。該國以楓葉聞名世界,素有「楓葉國」的美譽。這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人口主要由移民構成。英裔和法裔是加拿大人口的兩大主要構成,其他還有蘇格蘭裔、愛爾蘭裔、德意志裔、義大利裔和華裔等。
中國人最早移民加拿大是在19世紀50年代。那時,不列顛哥倫比亞的弗雷塞地區發現了金礦,這吸引了世界各地想要發家致富的人們前來淘金,中國人也紛紛前來,華僑在加拿大的生活就此開始。第一批華僑在1858年6月28日到達維多利亞,至1860年,又有一批來自香港、澳門和夏威夷的華人來到不列顛哥倫比亞。1860年至1865年之間,從維多利亞口岸上岸的華人移民主要來自珠江三角洲,即三邑:順德、番禺和南海的鄉村;四邑:台山、開平、恩平和新會以及鄰近的中山。這些移民以農民、小販和工匠為主。他們到達加拿大之後從事的工作以淘金和築路為主。
到1884年,加拿大的華僑人口總數大概有17000人,形成了100個左右的華人社區。早期華人社區中,86%是勞工階層,不到2%為商人與專業階層,6%為婦女和兒童,剩下的6%為新來者。勞工階層中,有一半是鐵路工人和採金工人,另一半為煤礦工人、漁民、農業勞動者、商店僱員、廚師、服務員及其他人員。截止到19%年,加拿大華人總數約為86萬,其中76%為新移民。目前,華裔佔加拿大總人口的第十位,並形成了5大唐人街,即溫哥華唐人街、多倫多唐人街、卡爾加里唐人街、埃德蒙頓唐人街以及維多利亞唐人街。
1.加拿大華人與春節
在加拿大,包括春節在內的傳統風俗文化在華人那裡得到了很好的保留。現有文獻記錄了華人到達加拿大的早期時的情形,如淘金時代加拿大華人社區內的生活狀態為:「百年前,僑胞漂流異域,生活於天涯絕域之加拿大,在知識淺陋,科學尚未發達之時,對鬼神之迷信在所難免,故在淘金時代之礦區廟宇林立,每於中元節之盂蘭會及農曆新年之熱鬧,西人視為奇觀,其時西報皆有記載。」
1885年前,加拿大唐人街上的春節情形則是這樣的:「唐人街的社會生活比較枯燥單調。有組織的活動很少。一年之中最大的社會活動就算是春節了,到那個時候,所有的商店都將關門停業,打掃乾淨,並用桃花、水仙花和紅紙花裝飾一新,門口還要貼上用紅紙寫的對聯,上面一般都是些吉祥話。在春節,一般要放爆竹。人們穿著最好的衣服,相互拜訪。會用中國製造的白酒、堅果、糕點、水果等佳品招待客人。春節喜慶一直持續到農曆十五元宵節。不過,春節的喜慶也常常被當地社會的規章條例所沖淡,如有一些華僑會因為不顧禁令燃放爆竹而被罰款。在此期間,白人很少拜訪華僑,但也有一些白人受到邀請,去品嘗中國白酒和食品。」
現在,儘管春節並沒有被列人加拿大的公共假日,但實際上,春節無論在規模聲勢還是從時間跨度上都是非常盛大的。加拿大華人的新年慶典從元旦一直持續到中國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後才算結束。五大唐人街是舉行春節慶典的中心地帶。春節前十幾天,各地的華人社團和組織,紛紛在華文報紙上登載廣告,在唐人街張貼海報,宣傳慶祝春節活動。據稱,溫哥華的華人從1974年便開始有組織地舉行新春慶典活動。活動通常由當地的華人領袖以及華人組織牽頭,最早由當地的中華文化中心倡導,之後中華會館、華埠商會和中僑互助會也陸續加人,到現在已經逐漸形成四大僑團聯合舉辦新春慶典的傳統。大年初一上午,唐人街路段車水馬龍,人潮滾滾。到中午時分,華人華僑組織的新春大遊行準時出發,男女老少身著唐裝,扭起秧歌、舞起獅子、放起鞭炮,浩浩蕩蕩,場面頗為壯觀。1990年,多倫多市的迎春活動是在市政府大廳舉行的。在遊藝會上,參加者表演中國傳統的舞獅、武打和民族舞蹈。在活動結束後,組織者為每一位參加者贈送一個內裝若干硬幣,封面印有「吉祥」字樣的小紅包,祝福各位在新的一年裡吉祥發達。而在溫哥華,每到春節,當地的中華文化中心等社團會組織舉辦「迎春花市」展覽。從國內運來的蘭花、桃花、金橘、水仙、含笑花、山茶花以及千姿百態的盆景將溫哥華唐人街打扮得五彩斑斕,一派中國南國風貌。每年年初一,溫哥華都會以十六對南北醒獅遊街拜年,拜年活動十分熱鬧。
那些分布在加拿大各地的華人社團和組織除了積極組織新年慶典活動之外,也會組織諸如拜望老華僑這樣的公益活動。如1997年,溫哥華中華會館就在牛年新春來臨之際舉行敬老尊賢活動,會館成員分頭拜望了老華僑,中國傳統的尊老敬老習俗得以很好的延續。加拿大的老鄉會、宗親會十分盛行,春節期間的團拜會是必不可少的。1985年春節,溫哥華馬氏宗親會舉行春宴,參加宴會的有宗親近800人。除了宴飲之外,馬氏體育會會眾還參加了華埠各社團的瑞獅恭賀新春的遊行,並做了精彩的武術表演。另外,加拿大有兩個華語電視台,一台以普通話播音,一台以粵語播音,每年除夕的時候,他們會全程同步轉播中國內地春節聯歡晚會。在加拿大的華人會盡量聚集到一起,邊包水餃邊看春晚。
2.加拿大政要、加拿大民眾與中國春節
加拿大總理給華人發新春賀電迄今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了。從2008年起,加拿大總理哈拍的新年祝辭中首次增加了視頻版,其祝辭的內容與形式也越來越豐富。中國政府在加拿大的官方外交機構有三個,即設在首都握太華的中國駐加使館以及在溫哥華和多倫多的中國駐加領事館。每逢中國春節,加拿大政府及民間友好人士都會到中國駐加機構去恭賀新春。中國駐加使館和領事館每年都會舉辦新年晚會。每當春節來臨之際,向華人拜年已經成為加拿大聯邦政府各級政要、議員以及各公司企業管理者的重要日程。在多倫多、溫哥華等地唐人街舉行的新春大遊行中,當地政要名流多有參與,有的還穿上喜慶唐裝,沿途給觀眾派發紅包,並帶省府官員向華人社區「團拜」。
像美國一樣,從1997年至今,加拿大每逢春節發行生肖郵票已形成慣例。每年,郵政系統會發行一張與當年生肖相匹配的生肖郵票。從1997年到2008年期間,加拿大完成發行了第一套生肖紀念郵票來慶祝中國新年。這套郵票以牛年開始(1997年是牛年),以鼠年結束。
加拿大的新春慶典活動也很注意吸引華裔以外的人的參與。例如溫哥華市中心廣場每年春節都會有3-5天的春節遊園活動,活動中除了有猜燈謎、學打中國結等活動之外,還特別設置了為華裔以外的加拿大人取中國名字的活動。這個活動相當受歡迎。每到這時候,想取中國名字的加拿大人往往會排起長隊。另外,在春節期間的巡遊慶典活動中,舞獅隊伍和武術表演隊伍中也時見白人青年的身影。
二、特徵與趨勢
整體而言,春節在北美的傳承與傳播是伴隨著華人赴北美的步伐而傳承傳播的,發展到現在,已有將近200年的歷史。在這一歷史進程中,隨著華人移民數量的日益增多,華人的組成結構也呈現出多樣化與複雜化趨勢,春節的節俗形態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傳統特色的同時,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總的來說,北美春節當下的特徵及變化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春節仍然主要在華人群體中傳播。華人群體仍然是中國春節節俗在北美傳播的主力軍。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種狀況不會有大的改變。從某種意義上說,春節是海外華人表達其中華民族文化認同與歸屬的重要時刻。從早期的移民到現在的新移民,春節期間,北美華人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外遊子與家鄉的聯繫。早期的華僑在離家時帶一杯家鄉的泥土到海外,恭敬地供奉在家裡的神完上,每到年節之時,便以祭拜的形式來表達遊子與故土的聯繫。現在在美華人較之從前融人其所在社會的速度大大加快,其所吸收的文化更加多元與西化,但在骨子裡依舊鐫刻著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例如,無論平時多麼忙碌,春節期間多數華人仍然會抽時間給遠在家鄉的親朋好友打電話拜年。今天,隨著網路視頻技術的不斷發展,通過網路視頻與家人進行視頻對話也越來越普及,新技術進一步拉近了大洋兩岸親人之間的距離。與此同時,春節的節日慶典主要還是在華人之間展開,或者說由華人主導展開。無論是新年聚會、文藝晚會,抑或是大型的新春遊街活動的組織者,都是華人或者華人社團。這是海外華人延續傳統的方式,但它同時具有向外界展演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功能。
2.春節節俗的符號化傾向明顯。與國內明顯的地方性特徵、儀規完整且自成體系的春節習俗不同,北美的春節節俗符號化特徵明顯。這些符號化特徵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國內春節的地域性特徵,形成在北美的春節文化傳統。例如,無論是來自國內的北方還是南方,東部還是西部,美加華人春節期間最普遍的活動即節日聚會的內容基本趨同。在公共的新年慶典活動方面,不管活動內容如何豐富多彩,一般都少不了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舞龍、舞獅表演。目前,舞龍、舞獅等表演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展演的重要方式。相對於私人聚會而言,與國內以家庭聚會為主的慶典活動並不相同。北美華人的新春聚會更多時候是朋友之間或是同鄉之間的聚會。而聚會吃食的內容,一般少不了餃子。餃子成為在美華人春節重要的文化符號。那些在春節前後仍然忙碌的華人,在春節期間也通常會象徵性地吃一頓水餃才算是過了年。另外,春聯、窗花也在春節期間頻繁出現在公共場所或者是私人住宅的門媚窗權上,成為北美華人最認可和喜愛的中國春節文化符號之一。這些聚會的方式以及聚會中所涉及的文化符號超越了國內的地方性特色,成為海外華人統一的春節記憶符號。
3.春節成為美加政要向華人表達友好之情,北美民眾了解、體驗中華文化的時機。隨著中國在世界上影響力的上升以及海外華人對居住國本身貢獻的不斷被承認,美加兩國的政要紛紛藉助中國新年之際表達對海內外華人的新春祝福。同時,在各項春節節日慶典活動中,能夠越來越多地看到華人之外的其他人們的身影。這些人大多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包括學習漢語的人士以及以中國作為研究對象的美加學者等,都十分願意參與到春節的節日慶典當中。他們或參加由華人組織的春節聚會、文藝晚會,或參加諸如巡遊之類的新春慶典活動。這本身擴大了春節在華人之外的群體中的認知度,同時也意味著春節在海外被認知範圍的不斷擴展。
綜上所述,儘管體系與形式都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與當地環境相適應的融合與改變,但春節及其相關節日符號特徵仍然是北美華人身份認同的重要標誌。可以預見,未來中國傳統春節節俗在北美保持中國符號特色、成為北美華人獲得認同感與歸屬感的形式之一的同時,也一定會與當地社會生活有更多的互動與融合。
編輯說明:文章來源於《節日研究》2013年第2期。原文和圖片版權歸作者和原單位所有。篇幅原因,注釋從略。
推薦閱讀:
※搖號搖出粵W88888,你有哪些運氣爆棚的經歷?
※王思聰起訴網易,只因網易冒名評論蹭熱度,王思聰能勝訴嗎?
※有什麼中端的微單推薦?
※熱點快評:沒有官員腐敗就不會有黑勢力存在
※阿里巴巴提出的「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能否成為打擊「制假售假」的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