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你如何泡功夫茶

以前的人用紫砂茶壺泡茶除了講究泡的技巧,還講究沖茶的藝術,尤其是功夫茶。 泡功夫茶有五項要決:「燙本熱罐,高沖低斟,亂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每一步驟足以影響飲茶的滋味,不可輕率和忽略。所用茶葉,也要三分幼,七分粗。 燙杯除了是為了注重衛生與清潔之外,還能使熱力均勻分散茶杯四周,幫助保住茶香。若四周冰閔(尤其是冬寒時),則會影響茶味。 高沖,亦即滾水要從稍高處倒進茶壺中,一邊倒,一邊慢慢打圈,目的是使茶葉所受的溫度平均。 低斟,茶葉泡好以後要由低位慢慢倒出,壺嘴最好貼近杯邊以免香氣散失,與剛才高沖滾水的手法迥異。 滾水進壺裡,必會浮現一層泡沫,故要輕巧地以壺蓋在上面一「刮」,使泡沫全部粘到蓋上。 所謂「關公巡城」,就是茶湯介乎橙紅與橙黃色時(通常在茶壺中泡製兩三分鐘已足夠)均勻地倒進三至四個杯子里,使各杯茶色濃淡一致;切勿倒滿一個杯子後才倒進第二個。 最後,壺中茶湯盡,以「點」狀滴出,要滴得周全,俗稱「韓信點兵」。

一、 泡茶的茶意:有人把茶道說得很玄、很高深莫測似的,然而品茗最直接的作用乃在於「茶趣」的享受與欣賞。 泡茶者在泡茶前應抱著一顆泡好茶的心,並了解茶的特性,再融入自己的泡茶經驗,掌握適當的泡茶方法,便能泡出一壺好茶來細心品茗,盡享茶趣。

二、 泡茶的茶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用一組好茶具方能使泡茶時揮灑自如。因此,即使沒有全套齊備的茶具,也至少要備有水壺、茶壺、茶船、茶海、杯等五項基本茶具。

三、置茶量生茶 (輕火茶):置入茶罐約2/3至3/4的茶量 半熟茶(中火茶):置入茶罐約1/2至2/3的茶量 熟茶 (重火茶):置入茶罐約1/3至1/2的茶量

四、泡茶的水:俗語稱「水為茶之母」,古人用山水、江水、泉水、井水等泡茶,現代人則多用自來水泡茶。可是由於自來水含有消毒藥劑及偶有氣味,因此需經過濾器,然後儲放於乾淨適當容器裏,待沈澱後,再取上面的水質來泡用。此外,燒水時切勿使開水開得太久,因為開得過久,水蒸氣蒸發過多,水中所含礦物質及氯化物較多、鹼性較重,從而降低鮮純的茶味,所以開後幾秒鐘內即應取之泡用,或以文火維持溫度。

五、泡茶的溫度:茶葉因其品種及製造環境的不同,也有其不同的特性及適合揮揚的溫度。水的溫度即是古代所稱的「火候」與「湯候」。古人以「形辨」、「聲辨」、「氣辨」三種方法辨識茶湯的滾識程度,「形辨」指觀察茶湯滾沸至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時才是純熟的「熟湯」;「聲辨」指細聽湯沸至無聲時才是純熟的「熟湯」;「氣辨」指觀察水氣直沖貫時才是純熟的「熟湯」。 現代人煮水泡茶時,亦應注意煮水的火候與泡茶的適溫。煮火時,應用溫火慢慢煮沸,然後再以文火保溫或熄火即可。  泡茶時,要依茶的醱酵程度與焙火程度的輕重來調節: 綠茶類:以不超過75度為原則,因為綠茶的單寧酸相當豐富,高溫會泡出苦澀味及破壞維生素,所以不宜高溫。香片:85度上下,此為花香與茶味配合最佳的溫度。 生茶:95度上下,上選品以100度泡就更能品到最佳的茶質。半生茶:100度上下熟茶:100度紅茶:100度一般而言,水開時的溫度是100度,水開後一兩分鐘的溫度約95度,如將壺打開約五至十分鐘,水溫即降至85度左右,或將開水倒存於熱水瓶中,在一兩個小時內也應可保持在85度以上。

六、泡茶的時間泡茶的時間不足會使不成熟的生澀浮於水上,時間過久卻又產出苦澀,因此泡茶時間應掌握得宜。· 如果使用蓋杯泡茶,應以三公克茶葉對150毫升的水量浸泡五分鐘。  · l如果半醱酵茶採用宜興式品茗,熟茶需3秒至1分鐘;半生茶需1至2分鐘;生茶需1至3分鐘。   · 上選茶葉的泡茶時間宜縮短,尤其是上選熟茶,前幾泡宜在3至5秒即傾壺而出,稍有延遲,茶質便失甘香而帶微苦,且水性減少,沖泡次數亦隨之減少。  · 無論那種茶葉,後面幾泡的浸泡時間應稍增,好讓茶質充分顯現,一般是每加一泡,再延長約10秒至30秒。   · 重香氣的茶宜短泡,重味道的茶宜長泡。  喜品濃茶者,可多泡一些時間;喜品淡茶者,宜少泡一些時間。

泡茶茶具1、置茶器包括:茶則:由茶葉罐中取茶放入壺中的器具,一般多為竹製品。茶匙:將茶葉由茶則中撥入壺中。茶漏、茶斗:放置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因湖口過小而掉落壺外。茶荷:茶荷與茶匙、茶漏的作用相似,但它的功能較多元化。以茶荷取茶時,可判斷罐 中茶葉多寡,由此決定置茶量;其次,將茶葉倒入茶和中,主人可借次視茶,決定泡茶方法,而客人則可欣賞茶葉、聞茶香,最後將茶葉置入壺中。茶擂:當茶葉倒入茶荷後,以茶擂適度壓碎茶葉,可使茶葉沖泡的茶湯較濃。茶倉:即分茶罐,泡茶前先將欲沖泡的茶葉倒入茶倉,兼具節省空間與美觀作用。

2、理茶器包括:茶夾:將茶渣自茶壺中夾出。茶匙;茶匙除了置茶 ,也可用來掏出茶渣 , 而尖細的一端則可用來疏通壺嘴。茶針:茶針是用來疏通茶壺的內網,保持水流暢通。茶槳、茶簪:茶葉沖泡第一次時,表面會浮起一層泡沫,此時可用茶槳撥去泡沫。

3、分茶器包括:茶海、茶盅、公道杯、母杯:茶壺中的茶湯沖泡完成,便可將之倒入茶海。有些人會在茶海上放置一個擄網,以過擄倒茶時隨之留出的茶渣。茶湯倒入茶海後,可依喝茶人數多寡分茶,人數多時,可利用較大的茶海沖兩次泡茶;而人數少時,將茶湯置入茶海中,也可避免茶葉泡水太久而生成苦澀味。

4、品茗器包括:茶杯:品茗所用的杯子。聞香杯:此杯的高度較茶杯高,藉以保留茶香。杯蝶:放茶杯的小托盤,杯碟有美觀作用,有時茶湯燙手,用杯碟端 茶杯較方便。

5、滌潔器包括: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它茶具的盤子。茶船、茶池、茶承:盛放茶壺的器具,當注入壺中的水溢滿時,茶船可將水接住,避免弄濕桌面。茶船多為陶製品,更有古樸造型的茶船,增添喝茶的樂趣。茶船也是養壺的必需品,以盛接淋壺的茶湯。渣方:盛裝茶渣的器皿。水方、茶盂、水盂:盛接棄置茶水的器皿。滌方:放置使用過而待清潔杯盤之器皿。茶巾:茶巾主要的作用是為了擦乾茶壺,將茶壺或茶海底部殘留的水擦乾 ,而可用來擦拭清潔桌面的水滴。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二、茶具對茶湯的影響:茶具對茶湯的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表現在茶具顏色對茶湯色澤的襯托。陸羽《茶經》之推崇青瓷,「青則益茶」,即青瓷茶具可使茶湯呈綠色(當時茶色偏紅)。隨著制茶工藝和茶樹種植技術的發展,茶的原色在變化,茶具的顏色也隨之而變。二是茶具的材料對茶湯滋味和香氣的影響,材料除要求堅而耐用外,至少要不損茶質。

三、包茶的過程:

第一泡:將適溫的熱水茶壺。計 時:蓋上壺蓋,計時1 分鐘。燙 杯:將溫盅水倒入茶杯中溫熱,或側置茶杯於茶船中旋轉,以茶船 內熱水溫燙後,取出置於茶盤中。干壺:將茶壺放置茶巾上吸取水分,或將茶壺置於茶船邊緣滑動,颳去壺底水滴。將茶壺中濃度恰當的茶湯倒入茶盅,再持茶盅倒入茶杯約八分滿,此步驟稱為分茶:使用聞香杯者,直接持茶壺將少量茶水來回注入茶杯中,目的使為了令每杯茶湯的濃度相當,而利用茶盅即可省去此麻煩。奉茶:端茶奉客。 品茶:品茶時先聞其香,再啜飲茶湯,先含在口中品嘗味道,然後慢慢咽下感受滋味變化。一杯茶最好分三次以上啜飲,千萬不要一口氣喝完。第二泡 :動作同第一泡,泡茶時間增加15秒,為1分15秒。第三泡:動作同第二泡,泡茶時間再增加25秒,為1分40秒。 去渣:以茶匙掏去茶味已淡的茶渣,並將茶具清洗乾淨。還原:將所有泡茶用具整理歸位。

四、品茶(端茶杯)的姿勢:拇指、食指掐住茶杯的邊沿;中指托住杯底。

茶具介紹:   茶室四寶:  所謂的「茶室四寶」,缺一不可。即玉書(石畏)、潮汕爐、孟臣罐、若琛甌。

  玉書(石畏)即燒開水的壺。為赭色薄瓷扁形壺,容水量約為250毫升。水沸時,蓋子「卜卜」作聲,如喚人泡茶。現代已經很少再用此壺,一般的茶藝館,多用宜興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壺,多作南瓜形或東坡提梁壺形。也有用不鏽鋼壺的,用電,可保溫。我在萬般無奈的狀況下,用大的玻璃燒杯,盛水置微波爐內使之沸騰。此法需注意兩點,一是微波爐的時間和火力要調好,防止水未開或水老,需多次試驗過方能掌握;二是要清除微波爐內的異味。

  潮汕爐是燒開水用的火爐。小巧玲瓏,可以調節風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此爐在現代亦使用較少。茶藝館裡,我所見到的有三種燒水用具。一種也是紫砂的小爐子,爐內可放置小小的固體酒精燈,配合大的紫砂壺燒水。彷彿也有燒蠟的。但是,無論是固體酒精還是蠟,需注意不能有味道和煙;一種是可保溫電熱器,不鏽鋼壺置電熱板上;另一種則是磁感應燒水器,玻璃壺(底部是不鏽鋼?)放在感應盤上。這三種用具,以紫砂爐配紫砂壺最有意境,合乎品茶之道,只是較重而易損壞,不方便攜帶至遠處。

  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壺。為宜興紫砂壺,以小為貴。孟臣即明末清初時的制壺大師惠孟臣,其製作的小壺非常聞名。壺的大小,因人數多少而異,一般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壺。

  若琛甌即品茶杯。為白瓷翻口小杯,杯小而淺,容水量約10-20毫升。現在常用的飲杯(區別於聞香杯),有兩種。一種是白瓷杯,另一種是紫砂杯,內壁貼白瓷。也有純紫砂的飲杯,我個人認為不可取,因不利於茶的色澤。

  除了這四種必備茶具外,烏龍茶的沖泡中,仍用到其它名目繁多的茶具,簡單介紹如下:

  茶船和茶盤。茶船形狀有盤形、碗形,茶壺置於其中,盛熱水時供暖壺燙杯之用,又可用於養壺。茶盤則是托茶壺茶杯之用。現在常用的是兩者合一的茶盤,即有孔隙的茶盤置於茶船之上。這種茶盤的產生,是因為烏龍茶的沖泡過程較複雜,從開始的燙杯熱壺,以及後來每次沖泡均需熱水淋壺,雙層茶船,可使水流到下層,不致弄髒檯面。茶盤的質地不一,常用的有紫砂和竹器。我自己有個狀如蓮花的紫砂小茶盤,很是小巧美觀。

  茶海。形狀似無柄的敞口茶壺。因烏龍茶的沖泡非常講究時間,就是幾秒十幾秒之差,也會使得茶湯質量大大改變。所以即使是將茶湯從壺中倒出的短短十幾秒時間,開始出來以及最後出來的茶湯濃淡非常不同。為避免濃淡不均,先把茶湯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後再分至杯中。同時可沉澱茶渣、茶末。現在也常用不鏽鋼的過濾器,置於茶海之上,令茶湯由濾器流入茶海,以濾去茶渣。此法我認為不可取,因不鏽鋼本身多少有些異味。至少用於聞香的二泡茶,不可用濾器。

  茶荷。形狀多為有引口的半球形,瓷質或竹質,用做盛干茶,供欣賞干茶並投入茶壺之用。好的瓷質茶荷本身就是工藝品,奈何許多茶藝館略去茶荷不用,甚是可惜。

  聞香杯。聞香之用,細長,是烏龍茶特有的茶具,多用於沖泡台灣高香的烏龍時使用。與飲杯配套,質地相同,加一茶托則為一套聞香組杯。

  茶匙。多為竹質,如今亦有黃楊木質,一端彎曲,用來投茶入壺和自壺內掏出茶渣。

  此外還有茶盂、茶夾、茶則、茶漏等輔助茶具,品種繁多,泡茶時並非一定使用,這裡不再細談。

泡茶技法

(一):傳統泡法    一.特色:道具簡單,泡法自由十分適合大眾飲用。  二.沖泡步驟:  燙壺:將沸水沖入壺中至溢滿為止.  倒水:將壺內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這是比較講究的置茶方式,將一茶漏斗放在壺口處,然後用茶匙撥茶入壺。  注水:將燒的水注入壺中,至泡沫溢出壺口。  倒茶:  1.先提壺沿茶船沿逆行轉圈,用意在於颳去壺底的水滴,俗稱「關公巡城」(是因為一般壺都是紅色,剛從茶池中提出時熱氣騰騰,有如關公威風凜凜,帶兵巡城),注意磨壺時的方向,右手執壺的歡迎喝茶時要逆時針方向磨,送客時則往順時針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壺,則反之。  2.將壺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湯均勻。  3.另一種均勻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壺輪流給幾杯同時倒茶,當將要倒完時,把剩下的茶湯分別點入各杯中,俗稱「韓信點兵」。注意倒茶時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至七分滿處為好。  分茶:將茶中的茶湯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奉茶:自由取飲,或由專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將壺中茶渣清出。  以備後用:客人離去後,洗杯,洗壺以備下次用。

茶葉飲法

(一):紅茶飲法    自從我們的祖先發現和飲用茶葉以來,飲茶方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變化過程。在我國古代,茶葉最初作為藥用,是採摘生葉煎服。以後,發展為以茶當菜,煮作羹飲,或與其他食物調劑飲用,到了明代,才發展成為我們現在常用的茶葉沖泡飲用的方法,同時,由於我國地域遼闊,茶類眾多,風怕習慣不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飲東方法。不同類的茶葉的飲法雖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差異。這是必須加以區別的。

  (一)紅茶飲法  從使用的茶具來分,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杯飲法,一種是壺飲法。一般說,各類工夫紅茶、小種紅茶、袋泡紅茶和速溶紅茶等,大多採用杯飲法;各類紅碎茶及紅茶片、紅茶末等,為使沖泡過的茶葉與茶湯分離,便於飲用,習慣採用於壺飲法。  從茶湯中是否添加其他調味品來劃分,又可分為「清飲法」和「調飲法」兩種。我國絕大部分地方飲紅茶採用「請飲法」,不在茶中加添其他的調料。但在廣東,有些地方要在紅茶里加牛奶和糖,使營養更豐富,味道更好。在我國西藏、內蒙古,這種飲法更為普遍,稱之為酥油茶和奶茶。通常的飲法是:  先將茶葉放入預先燙熱的茶壺中,沖入沸水浸泡約五分忡,然後把茶湯倒入茶杯中,沖入適量的糖、牛奶和乳酪。在茶壺中泡過一次的茶渣,一般棄去不再用。

一. 泡茶茶具  茶藝泡茶的工具種類繁多。置茶器包括茶則、茶匙、茶漏、茶荷;理茶器包括茶夾、茶匙、茶針、茶槳;分茶器包括茶海、茶盅、公道杯;品茶器包括茶杯、聞香杯、杯碟;滌潔器包括茶盤、茶船、渣方、水方、滌方、茶巾、容則;其它還包括煮水器、香爐、奉茶盤等。以上介紹了林林總總的茶具,但喝茶的用具絕非一定繁瑣複雜,而應由簡入繁,重在培養自己對茶葉的基本認識。

 二、泡茶的注意事項  功夫茶一般一泡只衝四次:一為皮;二三為肉,四為極。四沖之後,茶湯基本轉薄。四泡茶浸泡時間應依次增加。  出茶四字決:低、快、均、盡。出茶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不敬;快,使香味不容易散失,且可保持茶湯熱度;勻,表示對客人一視同仁;盡,茶水瀝盡,茶葉不浸泡過久,茶湯不會苦澀。   任何茶葉都不宜浸泡過久,茶湯應與茶葉分離,即泡即飲。過濃的茶湯對身體不利,浸泡過久的茶湯會破壞茶葉特有的香氣和滋味。

 三、泡茶用水  泡茶最好用山泉水,用江水最好用中間,用上茶濃,用下茶淡。   在古箏樂曲的伴奏下,主泡人熏香、凈手,先引茶入茶,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宜興的紫砂壺。 燙杯溫壺: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 烏龍入宮:將烏龍茶放入茶壺。 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又迅速倒出。 沖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春風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  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 奉茶:以茶奉客。   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 最後主泡人向客人答謝品茶,鞠躬退場。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廣東的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器具精緻,泡工獨特,飲用程式亦相當講究。這不但是他們工余飯後的一種消遣,享受,也是他們交際往來的一種工具,更是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功夫茶的茶具小巧玲瓏,非常考究。一套茶具,一般為一壺三杯,也有兩杯和四杯的。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為最佳。泡製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泡製時先將水燒開後沖茶。沖時要掌握以下幾個要領,即:「高沖」、「低灑」、「括沫」、「淋蓋」、「燒杯熱罐」、「澄清」等。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 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後火,蝦須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沖,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茶葉放入沖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沖入沖罐中之後蓋沫。第一衝杯,以初沏之茶澆沖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里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沖入蝦須水,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

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沖罐巡迴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在」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第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推薦閱讀:

知乎格鬥區的真的技術型大V有哪幾位?
練到位的太極步推進拳架與推手的功夫
八卦掌用掌攻擊和防守,會不會攻擊力和抗擊打都不如拳頭?
有人見過功夫門派里的人嗎?他們出過絕招嗎?
泡女星功夫十分了得的7大男星

TAG:功夫 | 功夫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