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秘笈|《何紹基的書法特點》節選一

何紹基,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別號東洲居士、猨臂翁。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卒於同治十二年(1873),享年七十五。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道光十五年解元,十六年進士,時年三十七歲。曾做過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國史館提調總纂協修,武英殿纂修,並先後擔任過福建、貴州、廣東等省鄉試正副考官,五十三歲時改四川學政。他少年時就才名卓著,很受當時的體仁閣大學士阮元及戶部侍郎程恩澤等人的器重。

▼《重謁三蘇祠詩稿》

▼書蘇軾《和子由論書》

他是晚清傑出的書法家和詩人,其論詩推崇蘇東坡和黃庭堅,所作詩詞,歌行縱橫,近體較俊逸。一般多是寫的個人日常感受,有《東洲草堂詩集》。又精小學,曾著《說文段注駁正》。他對於諸經註疏、《說文》考證也深有研究,並長於金石、圖畫、篆刻、律算等,曾據《大戴記》考證《禮經》,又為《水經注》刊誤,均較精切,為學術界所重視。

▼《詩稿橫披》紙本行書

▼《致平齋書》

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主要靠本人的刻苦鑽研,但也與他所處的環境影響不能分開。他父親凌漢做過戶部尚書,能書,家裡收藏的金石圖書很多。在他所任職的單位,也能經常接觸一些善本秘籍,耳濡目染,從而增長了知識。

何紹基嗜酒、健談,愛好遊覽,凡名山巨澤,別人所不願去或不能去的,他總是想方設法看個究竟。為了拓碑訪古,他經常腳穿單鞋,頭頂斗笠,風餐露宿,出入於崇山邃谷之中,因此,他一生收藏的金石墨拓數量相當多。

▼《隸書蘊真賞心五言聯》

▼《論畫語中堂》

何紹基對金石書畫都有所長,但書名最著,曾有人評為清代第一。他自己曾講過:「余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又說:「余學書從篆分入手,故於北碑無不習。」「餘四書泛濫六朝,仰承庭誥,惟以橫平豎直四字為律。」從他的這些自我介紹中,可以知道他學書的規律和方法。他的楷書宗法歐陽通的《道因碑》,行書宗法顏真卿的《爭座位帖》和《裴將軍詩》。他年輕時學顏書非常用功,每日懸腕作書五百字,上自周秦兩漢古籀篆,下至六朝南北碑,無所不習。他四十九歲臨《道因碑》第三通時,曾給做過兩江總督的李星沅的兒子李仲雲寫信說:「從未臨《道因碑》,冬間忽發此興,每日晨起臨十紙,得百八十字,汗流肱背矣,真消寒妙法也。然中間有事耽擱,即此晨不得臨寫。大約需廿余日方可畢一通,若得二三十通,或書理當有進耳。」直到晚年,臨碑習書仍不間斷,每種碑要臨摹數十通或上百通,特別是對《禮器碑》和《張遷碑》,用功更深。他二十六歲時獲得《張黑女墓誌》,每天都要觀賞臨摹,他在跋《張黑女墓誌》拓本時說:「余自得此帖後,旋觀海於登州,既而旋楚,次年丙戌入都,丁亥游汴,復入都旋楚,戊子冬復入都,往返二萬餘里,是本無日不在篋中也。船窗行店,寂坐欣賞,所獲多矣。」以前有人評他的書法,說他中年極意北碑,尤得力於《張黑女墓誌》,這是有道理的。

▼《楷書「鵬鶚龍鸞」五言聯》

▼《篆書論書軸》

何紹基的臨碑,「或取其神,或取其韻,或取其度,或取其勢,或取其用筆,或取其行氣,或取其結構分布,當其有所取,則臨寫時之精神,專註於某一端。」①從他傳世的臨本來看,還沒有發現與原碑完全形似的。他反對墨守成規、不求創新的一味臨摹的方法,所以他說:「書家須自立門戶,其旨在鎔鑄古人,自成一家,否則習氣未除,將至性至情不能表見於筆墨之外。」②他自己在跋《法華寺碑》中還說:「北海與魯公同時並驅,兩公書律皆根矩篆分,淵源河北,絕不依傍山陰。余習書四十年,堅持此意,於兩公有微尚耶。」③書法家譚畏公在跋他所書的《二汪墓志銘》也說:「何道州書淵源於篆分,泛濫於北魏,通會於蘭台,根底於魯公,擬之則石庵、錢南園,所謂專精少劣,而博涉多優,三百年來莫能尚矣。」④從而可見他是以怎樣的態度去學習古人的。據說他生平於隸書不滿鄭谷口,於畫不喜王石谷,因鄭與王的書和畫,專重臨摹,沒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未完待續)

曬出個性 傳承國粹

推薦閱讀:

搞書法 不但要喝酒 還要能喝茶
楷書結構100法,學好書法不再差!(下)
書法-筆是骨,墨是肉,水是血
米芾《多景樓詩帖》寫得極為豪放,筆力雄偉,神采奕奕
書法講堂 | 書法常識40問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