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1980我們這一屆》
與文學暌隔久矣,不只在個人,是時代的疏離。讀《1980我們這一屆》,驀然想起了文學。這本書是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個班級的集子,紀念他們畢業30年。20世紀60年代出生,經歷過文化荒蕪,又成長在一個文學時代,他們的功力到底不同。八十餘篇文章以真意取勝,沖和秀逸,一派舊式的清雅。他們的個體經驗,因為思考的宏富和筆致的妖嬈,生動了起來且有了史料的價值。書也沒有刻意迎合什麼,自顧自馳情抒懷,然後以平實的書名、精緻簡素的裝幀,堅定地召喚有分量的讀者。
書之歲華,其曰可讀。這樣一本書,似宜于山野間展閱。歲月的幽深與詭譎,通過優美的寫作傳遞過來,思緒會在靜謐之中向著深廣的空間演漾。與這樣一群人晤對,喜憂交並,我們可以讀到執拗的友情、快意的求索、從容的反思、不變的彷徨。我們的感知官能被激活了,塵封的箱底透射進微光,懷舊的情緒擁擠著襲來。這樣的閱讀體驗也不免大起大落。剛剛欣喜於他們的快樂和守持,忽然又被叩問與思辨牽繞。一種人文氣息升騰而迷漫,給人思接古今的醉意。時光便不只閃爍在文字間,也在閱讀者的心中照耀,一不小心貼合了自己的隱秘經驗,眼淚會瞬時湧出。
「我常常走到黃浦江邊,悄悄爬上繫於碼頭棧橋下的小船上,在逼仄的船艙里躺下。那總是一個美好的時刻,……天空隨著小船的起伏而低昂,白雲蒼狗。無思無慮,如痴如呆,在喧囂聲中,與世隔絕。」這一場景多少讓人心驚,畢竟還只是十幾歲的少年。這一私人經歷,似也可作為這個群體心路的寫照。「經過三十年的人生歷練,大伙兒或在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或兼濟眾生,或獨善其身,或隱於報,或隱於校。」一個「隱」字透出消息,看上去他們始終和一種表象保持著距離,如果說他們「有點兒孤獨」,竟也有些主觀故意。當然這是指心的隱逸、思想的潛伏,就好像眷戀那艘小船,不肯登岸。這緣於序所謂斷層與錯位,也因為他們拒絕庸俗。這類情形西哲早已洞察,叔本華說過:「孤獨意味著用不著和別人在一起,與自己為伴就夠了。」他斷言:「孤獨是精神卓越的註定命運!」
這樣的評價是否太高?我之所以對他們不吝讚詞,是因為感到他們的修為已足以笑對萬事,我便可以在分寸的掂量上省些心力。如果我們想到他們共同的專業背景,孤獨與卓越的語境便有了古往今來的舒闊。孤獨是可以傳承的,卓越就顯得其來有自。文學積澱起百代千秋的經典,使他們滿腹詩書、一腔情懷。「在我們這代人的記憶中,八十年代真的就是我們精神的恆久故鄉。」「那個年代大凡選擇中文系的人,幾乎都在做著同一個作家夢。那真是個單純得可愛的大學時代。招生的平民化和培養的精英化,還真有點傳統科舉的遺風流脈。所謂天之驕子的說法,使我們的社會身份有點自命不凡。」夫子自道,鐵證如山,如此,孤獨就合了邏輯。三十年閱世衡文,他們並沒有改變多少,也並不是只有改變才顯出涉世有年,讓我們感動的恰是他們的堅持。孤獨不是外在的孤僻,更非逃避,而是專註於將心安放妥帖,使之平和寧靜。他們說「可以卑微到塵土」,依我看心已在雲際。「我的擁有即在我身」,能夠在文學的大地上尋求到安心立命之所,這樣的人是幸福而自足的。
不禁要遙想當年了。頂尖的文科學子都紛紛選擇文學,代表了一個時代對文化的渴求與敬畏。反觀今日,我們只能感慨發展的快速。「理性地說,如果讓我以今天的思維重新選擇當年大學的專業,我會選擇更有用的金融系或者外文系。……今天想起來雖然有點無奈,但是並不後悔。」「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依然會讀中文系,而不會選經濟系。因為大學的氣氛、精神是最重要的,這將決定未來成為怎樣的人,怎樣做事。」歌因寡和聲猶朗,讓我們再一次動容。這樣一群曾經的文學青年,就精神層面看,終是與現實有不協的。呈現在書中的呼喊與細語,也像是集體的一聲嘆息。但他們依然很受用,因為「生命本來就需要傷感的滋養」,所以我們讀不到哀傷,他們哀而不傷。而我們,可能忍不住有些哀傷。
也讀到一篇文章,一位叫克林肯博格的美國學者喟嘆文學體驗的整體下降、人文學科的全面缺失,指出文學學習可以給思想和語言帶來多種才能,提倡閱讀經典。誠哉斯言,用心良善。對於人文學科的價值,是到了從更理性層面重新審視的時候。具體到文學,功用自不必誇大,但文學確是審美的基座,對經典的閱讀應視為心靈的修行。在人的素養配方中,文學是最重要的成分,這個配方並不私密,但人們無意照方抓藥、啟智化愚。如此的絕聖棄智,不是好事,也說明,代表一種心靈傳承的文學已經遠去,即使作為一種病毒,也已不再流行。但這一位同學說得好:「應該相信,總有一個時刻,人們得安靜下來,為人生的意義而苦惱。總有一天,人們得重新認識讀書之於人生的意義,並由衷地體會到,若自己內心沒有的東西,誰都不可能頒賜給你。」
《1980我們這一屆》張安慶等主編團結出版社
推薦閱讀:
※90後的我們都懂得了什麼
※那些年,我們沒讀懂的酵母培養物……
※愛情語錄:親愛的,為了我們的,一定要早點回家! | 新鮮生活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職業道德套路深,我們還能相信誰?
TAG: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