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5000年前的神秘王國——新華社記者遼河行
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只要提起始祖"黃帝",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說到"黃帝的祖籍"在哪兒,恐怕很多人都認為在中原地區。不然怎麼會把黃帝陵建在黃河邊的陝西省呢?
記者在遼河流域採訪中卻聽到了不同說法。這裡的考古學家依據近年來紅山文化考古發現認為,"黃帝的祖籍"在遼河邊。他們說,多少年來,包括黃帝祖籍在內的有關傳說只見於古史記載,然均無考古實證。近年來,紅山文化考古玉雕熊龍的發現,為古史中包括黃帝祖籍在內的有關傳說提供了重要實證。
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考古專家郭大順告訴記者,在中國的編年史中,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只能從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而夏以前的"五帝時代"因無地下史料,所以只能憑藉傳說。在這些傳說中,尤以黃帝的傳說最為引人關注。
據史學家研究,在中國古史五帝傳說的記載中,五帝時代可分為兩大階段,五帝前期以黃帝為代表,其主要活動地域多在北方。記者從《史記·五帝本紀》等史籍記載中看到,黃帝時代是"龍戰於野"的時代,黃帝戰蚩尤於涿鹿之野,地在今河北省北部桑乾河流域,黃帝族"遷徙往來無常處",黃帝率兵與炎帝作戰的"熊、羆、貔、貅、(豸旁加區)、虎",一般以為是黃帝部族內以野獸為圖騰的諸部落的名稱,故有黃帝"號曰有熊氏"、"黃帝為有熊"等記載。這些記載,都頗具北方游牧和狩獵民族色彩。
然而,這些傳說多年來一直缺乏考古實證。近年來,隨著遼河流域紅山文化考古的不斷深入,考古工作者先後發現了20餘件形似熊龍的玉玦,這種玉雕熊龍是紅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種類之一,也是紅山文化玉器中四大主要類型(即馬蹄形玉箍、勾雲形玉佩、方圓形玉璧及以玉雕龍為主的動物形玉)中最具形象的一種。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類玉雕熊龍除在遼寧省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及附近建平縣出土較多以外,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和西拉木倫河以北的巴林右旗、巴林左旗以及河北省的圍場縣都有出土,其分布面覆蓋了紅山文化分布區的大部分。可見,玉雕熊龍在紅山文化玉器中的地位非同尋常。
據考古學家郭大順研究,紅山文化及其所在的遼西地區,是中國東北文化區的一部分,又是東北文化區與中原文化區交匯的前沿地帶。東北文化區的經濟生活是以漁獵為主,熊崇拜本是漁獵民族所特有的習俗。紅山文化以熊為主要崇拜對象,正反映其東北漁獵文化的地域特性。而這種熊崇拜恰好與古史記載中"黃帝為有熊"的傳說相吻合。所以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提出:"黃帝時代的活動中心,只有紅山文化的時空框架與之相應。"
紅山文化玉雕熊龍的確認和以熊龍為動物神主神學說的提出,為古史中有關黃帝傳說的記載和考證提供了一個重要實證。神奇的玉雕熊龍,也許是解開長期以來撲朔迷離的黃帝乃至五帝傳說的一把鑰匙。
中國"玉器時代"探密
最近20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陸續發現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大量玉器,發現的玉器恰恰是距今四五千年之間的中華文明起源時期。一些考古學家據此提出,在我國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之間,應該還有一個"玉器時代"。
"遠古玉器中心"驚現遼河流域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考古工作者在遼河流域牛河梁新石器時代遺址挖掘出土了數百件工藝獨特的玉器,這一舉世無雙的發現,令考古專家震驚不已,他們把這裡稱為"遠古玉器中心"。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是1981年文物普查時被發現的。遺址由女神廟、祭壇和積石冢共16個地點組成,佔地50平方公里,距今約5500年左右,是著名的紅山文化遺址。
1983年以來,我國考古工作者在這裡陸續發現和辨認出一批屬於紅山文化的玉器。這些玉器主要分三類:一為斧、鑿、錛、鏟、刀等工具和兵器;二為龍、鳳、虎、龜、蟬、熊等動物雕塑;三類為被賦予一定意義的具有某種特定形狀的器物,如勾形玉佩、連環飾、箍、璧、環、璜等。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朱達介紹,這裡多次發現雕琢精細的玉器,每一次發掘都引起巨大轟動。特別是2002年至2003年,這裡先後出土了包括玉人、玉鳳、玉龍在內的20多件玉器。其中玉人、玉鳳為紅山文化玉器中新發現的器類,此前在紅山文化考古中從未發現過,而玉龍則為第二次發現。
玉人為裸體,通高18.5厘米,由淡青色軟玉製成,人像高度寫實,雕琢精細,是五千年中華老祖的再現,對研究當時人的體態、形體特徵意義重大。玉鳳通長19.5厘米,表面已鈣化,但體態線條優美流暢,形象與流傳後世的鳳形象基本相似。玉龍高9.8厘米,最寬處7.5厘米,為淡綠色軟玉磨製而成,呈勾曲形,形體酷似甲骨文中象形的"龍"字。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玉器發現之多,雕琢之精美,實屬罕見。這些精美的玉器均是用石制工具打磨而成的,有淡綠色的,松綠色的,乳白色的,還有綠黑相間的,其藝術手法並不很原始,拋光程度具有現代水平。著名玉器專家、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柏達因此將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稱為"遠古玉器中心"。
考古學家談"玉器時代"
繼遼河流域"遠古玉器中心"被發現後,我國考古工作者又陸續在遼寧省西部的朝陽、阜新地區,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和鄰近地區,以及江浙一帶,發現和辨認出幾千件屬於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考古學家對這批玉器進行仔細研究後發現,這些玉雕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也反映了中華文明黎明時期的哲學觀念。
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說,在牛河梁遺址中,曾多次發現隨葬的玉龍、玉龜等玉器,這些玉器具有外方內圓的特點,紅山文化的積石冢和祭壇,也有方圓結合的特點,這可能說明當時已有了"天圓地方"的觀念。
郭大順認為,從牛河梁玉器的出土,有必要對整個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群的用玉觀念進行探索。這些用玉的觀念主要表現在:以玉為佩,往往寓有人的品德、意識和寄託;以玉為瑞,各種不同形制的玉,往往可以代表人的尊嚴、身份、地位;以玉為祭,將玉製成禮器祭祀天地四方,山林川澤;以玉為葬,人活著以玉為佩,死了則予隨葬。這些用玉的觀念,反映了中華民族思想、意識、信仰的發展變化。
縱觀牛河梁和整個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可以看出,5000年前我國確實曾存在著相當發達、以動物造型為主要標誌的玉器文化,這也是中國和東方所經歷的獨特的史前文明時代。牛河梁發掘領隊、考古專家孫守道研究員據此提出中國石器時代與銅器時代之間,確確實實存在著一個玉器時代。
中國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聞廣,以現代的顯微結構考察和光學測定方法研究近年在廣闊的國土內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玉器,結合文獻考索,也提出在中國遠古歷史上,介於石器和銅器時代之間,曾經歷過一個玉器時代。
近年出版的《龍鳳文化源流》一書作者王大有認為,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區是黃帝、顓頊族主要活動地區。黃帝族在戰敗了炎夷聯軍後,即於距今6000年左右建立了以黃帝族為中心的龐大的早期奴隸制國家,開始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玉兵時代,這是上古中華文明的一個獨有特徵。
對於這個說法,郭大順本人有自己的看法。他說,為世界所公認的歷史分期是根據生產工具質料的發展變化,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三期。真正的玉器不屬於生產工具範疇。同時他認為,目前發現的史前玉器只存在於中國東部沿海和東北亞地區。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單獨劃分出"玉器時代"難以取得共識。
但郭大順仍然表示:"所謂"玉器時代"的確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中華文明所獨有的,而紅山文化的精髓正是玉器,這也是遼河文明成為中華文明源頭之一的有力證據。"
推薦閱讀:
※證監會就IPO申報等問題答記者問
※華州夜色美如畫 (特約記者陳樂本攝影)
※身家過百億,去年公司凈利潤7.4億,一個男記者,娛樂全中國
※中國史上第一個殉職的記者:被慈禧太后打死圖
※記者為什麼被稱為「無冕之王」